主要與次要
再者,現實裡衆人的習慣,往往是先解決威脅較小的次要敵人,先和次要敵人展開激烈戰鬥。這種習慣自然也有其道理。道理一,次要敵人比較接近,容易有直接接觸,惹來靑白眼的機會多的是。道理二,打擊次要敵人所需的力氣較小,所需的時間較短,比較容易有結果。道理三,打擊次要敵人的過程中,一般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可以接收併納他的地盤、資源、位置,這樣的話,將來自己面對主要敵人時,膽子會壯些、力氣會大些。
這話被毛澤東和列寧不僅講了,而且實際用在革命、鬥爭上,因爲他們和圖書驚人的成功與驚人的失敗,這話就被寫進了歷史,再從歷史寫進了我們的常識。
這種「先收拾次要敵人,再徐圖主要敵人」的習慣,如果從反面來看,就成了所謂的「分而治之」。眞正擁有龐大權力的人,最高興看到可能威脅到他權力的人,彼此之間先開火攻擊。在這過程中,其實誰也沒佔到便宜,誰也沒能力眞正擴張地盤、資源、佔到更好的位置,只是平白消耗了自身擁有的能量讓權力的最高核心看得不亦樂乎而已。
所以主要、次要敵人的分析,在很多場合會和常識中的倉促認www.hetubook.com.com定很不一樣。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把應該要共同作夥打拚的同伴當成了必須殺個你死我活的敵人。
現實裡衆人的習慣,首先是不太會分主要敵人、次要敵人的。我們會先入爲主地以和自己有直接利益衝突的人當作是必須優先處理的敵人,甚至是唯一能夠意識其存在的敵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析傳統裡,一項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提醒那些失業、被剝奪土地又被剝奪工作機會的人,造成問題的不是另外一群在工廠裡取得工作、辛勤賺取少量工資的工人,而是設計經營工廠制度的資本家www.hetubook.com•com們。如果找錯敵人,失業的工人把憤恨發洩在有工可做的工人身上,那只會帶來工人階級整體的悲哀。
回頭認眞檢討,列寧、毛澤東這句話最初會被人傳誦,其實正是因爲已違反一般人世的常態。如果他們只是描述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已經在做的事,那有什麼好說的,又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呢?這話之所以具有歷史性意義,因爲指出了一條和現實裡衆人習慣非常不同的戰略思考途徑。
這套策略理論,我們以前在三民主義課本裡都讀到過。那時候是當作邪惡權謀來批判。其實這裡面自有一些
https://m.hetubook.com.com
和我們日常每天如何在複雜人際中選擇處理之道息息相關的地方。更與改革、抗爭的理念、紀律息息的相關。你問我爲何有時被批評攻擊會反擊,有時卻寧可保持沉默,有時甚至低聲下氣認錯求和?我想這中間的主要差異正就是我對主要或次要敵人的認定,以及別人把我看作怎樣的敵人,兩者間互動造成的罷。正因爲變成了常識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我們也就把話裡所描述的策略,漫不經心地看作是常態、是眞理。這可就有待好好商榷了。
因此列寧或毛澤東才要強調把習慣破除,把眼光倒過來,先與次要敵人和解,打和_圖_書倒主要敵人再說。也因此才會進一步發展出理論,要求分劃「內部矛盾」與「敵我衝突」。「內部矛盾」與「敵我衝突」的解決方式絕對不一樣的。列寧或毛澤東的策略,實施起來真的需要一點超乎常識、習慣以外的膽識。要能對隔壁那個天天看不順眼的人妥協尋求合作,這不容易;要卯起勁來先鬥比較有力有權的主要敵人,得做到腳不軟手不抖,這也不容易。
我們都很熟悉列寧或毛澤東的名言(應該兩個人都說過同樣的話,我沒有仔細去查):「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這當然不是什麼勵志修身的話,而是革命、鬥爭最基本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