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行
年四月
為夫征
隋煬帝也能寫詩的,征遼是國家大事,不可無詩,有「紀遼東」二首云:
遼東海北翦長鯨,風雲萬里清。
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
前歌後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萬里去,空道五原歸。
秉旄仗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
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雒陽宮。
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
詎似南宮複道上,先封雍齒侯。
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
前歌後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萬里去,空道五原歸。
秉旄仗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
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雒陽宮。
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
詎似南宮複道上,先封雍齒侯。
早得歸還
一九七七年七月
通鑑云:「丙午,至營州。詔遼東戰亡士卒骸骨並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牢,自作文以祭之,臨哭盡哀。其父母聞之曰:吾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按唐書本紀,此事在是年十月。歷史家所謂「臨哭盡哀」,只是臨祭如儀而已。此詩也看不出什麼「卓越」來,勉強「切題」就是了。至爲史家所稱道的戰士父母的感激語,是否如此,很難說,至少本造像人劉樊氏不會有此種心情,她所要的是活人回家,不是天子哭祭。
此搨本造像已失,僅存題記,橫二十四公分,縱五公分,十一行,三十七字,字體工整,當是出於寫經生之手,抗戰https://www.hetubook.com.com後,友人孫君遊西安,託他代爲搜買碑搨本,此片紙卽夾在數十種豐碑搨本中的,經過八年之久被侵掠的戰爭之後,看到這一造像人的祈求,心中眞有說不出的感觸。這爲人|妻子的僅僅一句話一個願望,竟吐出了一千多年後的侵掠者與被侵掠者人民的悲號與無力的控訴。可是「一將成功萬骨枯」,歷史上所謂英雄人物,也就應運而生。如至今猶活在小說戲劇中的薛仁貴,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九年遼東之戰時,以一名編戶募兵,身着奇服,大呼陷陣,被唐太宗發現了,卽刻拜爲游擊將軍。後來還對薛仁貴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爲得爪牙之臣不顧無數人的生命,這話是殘酷的,同時也是自我解嘲,因爲這次雖然打了勝仗,卻因天時關係,被迫班師,歸途又多阻滯,亦深後悔,歎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行人平安
王建這三首詩,與劉樊氏的祈求,悲苦並無二致。但與唐太宗的三首詩比觀,則大異其趣。王建是太宗後百數十年的詩人,在太宗朝卻沒有這樣的詩人,僅有房玄齡臨死時才敢說:「今驅無罪之士卒,委之鋒刃之下,使肝腦塗地,獨不足愍乎?」太宗只說:「彼病篤如此,尙能憂我國家。」(通鑑卷一百九十九)
煙生遙岸隱,月落半崖陰。
連山驚鳥亂,隔岫斷猿吟。
連山驚鳥亂,隔岫斷猿吟。
和*圖*書
唐太宗喜歡寫詩的,遼東之役也寫了幾首詩,都不算好,可是全唐詩的編者說他詩筆「卓越前古」,頗難令人心折,他的詩格不過是南朝宮體餘緒而已。要知後代臣子對前代皇帝製作的恭惟,也就是對當今皇帝的尊崇,此本不足爲異,且看他的詩罷:
咸亨元

童年讀唐詩三百首中金昌緒的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當時不解這位少婦春日夢,其遠人何以不求功名於長安而遠在遼西?後來才知遼水東西是隋唐兩代遠征的戰場。可是,二十五年不斷的征遼戰爭,詩人有深切的體會而反映於作品中的,是大曆年間的王建,不是作春怨的金昌緒。試看王建的詩:
萬里發遼陽,處處問家鄉。
回車不淹轍,雨雪滿衣裳。
行見日月急,坐思道路長。
但令不征戍,暗鏡生重光。
(遠征歸)
遼東萬里遼水曲,古戍無城復無屋。
黃雲蓋地雪作山,不惜黃金買衣服。
戰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鄉遠。
年年郡縣送征人,將與遼東作丘坂,
寧爲草木鄉中生,有生不向遼東行。
(遼東行)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渡遼水)
回車不淹轍,雨雪滿衣裳。
行見日月急,坐思道路長。
但令不征戍,暗鏡生重光。
(遠征歸)
遼東萬里遼水曲,古戍無城復無屋。
黃雲蓋地雪作山,不惜黃金買衣服。
戰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鄉遠。
年年郡縣送征人,將與遼東作丘坂,
寧爲草木鄉中生,有生不向遼東行。
(遼東行)
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里。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歸咸陽,營家各與題本鄉。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渡遼水)
像二鋪
敬造彌陁
八日弟
此歌出「海山記」,「海山記」是以煬帝爲主題的傳奇,傳奇中的詩歌,向不被專家所重視,這眞是一首有血淚的作品,不特足爲「無向遼東浪死歌」的注腳,也答覆了本造象人劉樊氏的期待。
按遼東與中國交惡,遠在隋文帝楊堅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卽高麗王聞隋滅陳後,便準備拒守之策。明年高麗寇遼西,隋以水陸三十萬伐高麗。結果高麗雖然服罪。而隨師因天時地勢關係,死者什八九。(通鑑卷一百七十八)至煬帝楊廣大舉征遼,曾三次出師。胡三省說:自楊堅時起,「隋終以高麗爲意,後遂以佳兵亡國」。(通鑑卷一百七十八開皇十七年注)和_圖_書隋煬帝之亡本有多種因素,但對高麗遠征之失策,卻是重大原因。
這首詩題「於北平作」,貞觀十九年他帥領大軍,四月誓師於幽州後,車駕到了北平,此詩應作於此時。但此詩要是沒有前兩句,簡直是一首登臨遊賞之作,看不出大君的雄略,也看不出發揚蹈厲的氣象。另一詩題是「遼東山夜臨秋」:
颮母
子劉玄
遼願一切
鑿門初奉律,仗戰始臨戎。
振鱗方躍浪,騁翼正凌風。
未展六奇術,先虧一簣功。
防身豈乏智,殉命有餘忠。
振鱗方躍浪,騁翼正凌風。
未展六奇術,先虧一簣功。
防身豈乏智,殉命有餘忠。
這兩首詩與唐太宗征遼之作有共同的氣味,都看不出好在那裏?當時朝士王胄也有「紀遼東」兩首,此類應制之作,古今來皆無足觀,不值得抄出的。而老百姓方面的反應卻是「無向遼東浪死歌」,因爲「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爲羣盜。」「無向遼東浪死歌」,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的。(通鑑卷一百八十一)可惜這首歌辭沒有流傳下來,但另有一首「挽舟者歌」似可以作爲「無向遼東浪死歌」的注腳。「挽舟者歌」云:
翠野駐戎軒,盧龍轉征施。
遙山麗如綺,長流縈似帶。
海氣百重樓,巖松千丈蓋。
茲焉可遊賞,何必襄城外。
和圖書遙山麗如綺,長流縈似帶。
海氣百重樓,巖松千丈蓋。
茲焉可遊賞,何必襄城外。
這詩是殘篇,全唐詩未加注明。詩題既是「遼東夜臨秋」,當是十九年「秋七月辛未,上徙營安市城東嶺」時不久所作。此時雖大敗高麗於安市,而遼東已秋,接着便是嚴冽的氣候,至九月非班師不可。如通鑑所記:「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是詩雖僅存四句,而意境荒寒,已有感於天時的警戒。若全篇尙存,必可看出他內心的焦慮。觀其班師時,泥潦阻滯,車馬不通,「剪草填道,水深處以車爲梁,上自繫薪於馬鞘以助役」,又遇暴風雪,士卒多有死亡,如此狼狽,形同敗北,豈是凱旋。(以上並見通鑑卷一百九十八)班師後又有「傷遼東戰亡」詩:
終太宗朝三次對高麗用兵,皆未能如願平了高麗,到他的兒子高宗總章元年才達到了他的雄圖,前後共二十五年(六四四——六六八)。劉樊氏造像祈願於咸亨元年(六七〇),已是高麗平後第二年了,其夫此時不歸,大概永遠不歸了。
我兄征遼東,餓死靑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困隨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如此少。
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
悲損閨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憫此無主屍。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今我挽龍舟,又困隨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如此少。
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
悲損閨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憫此無主屍。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