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猶太教

耶和華的城,以色列聖者的錫安……錫安哪,興起,興起,披上你的能力。聖城耶路撒冷啊,穿上你華美的衣服。
——《以賽亞書》60.14,52.1
我的家鄉是耶路撒冷,祭祀最崇高上帝的神聖祭壇位於此地。 這座聖城不只是一國(猶太)的發源地,絕大多數鄰近地區均以此為母城,甚至包括了異國遠地,大部分的亞洲,還有歐洲,更甭說還有幼發拉底河以外的國家。
——猶太人的國王希律.亞基帕一世,引自斐洛,《論特別法》
沒見過輝煌的耶路撒冷,不能說自己已找到此生最喜愛的城市。沒見過落成的聖殿,不能說自己已看過這輩子見過最壯觀的建築。
——巴比倫塔木德,《論帳幕》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詩篇》137.5-6
耶路撒冷是東方最著名的城市。
——老普林尼,《自然史》5.70
1、大衛的世界
第一位國王:迦南人
許多閃族人確實定居於埃及:偉大的拉美西斯二世或許就是逼迫希伯來人為他興建城市的法老;摩西是埃及名字,這至少說明他出身當地;我們沒有理由懷疑——神教的第一位深具領袖魅力的領導者——無論是摩西還是其他類似的人物——確實獲得神聖的天啟,因為這正是宗教開始的起點。逃避壓迫的閃族人,他們的傳統是合理的,我們只是無法確定這些傳統的歷史年代。
亞伯底赫帕在當時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君主,在他周圍有幾股力量支配著世界,首先是南方的埃及人,其次是北方的西臺人(Hitties,今日的土耳其),最後是西北方正在進行特洛伊戰爭的邁錫尼希臘人。亞伯底赫帕的名字來自西閃族語——閃族人或閃族語是許多中東民族與語言的通稱,據說閃族源自於挪亞的兒子閃(Shem),因此亞伯底赫帕能獲得地中海東北部地區居民的支持。在法老的檔案中發現的借兵請求,語氣中充滿驚慌與奉承,而裡面也首次提到了耶路撒冷居民:
聖經的第一卷《創世紀》提到,希伯來人的始祖亞伯蘭離開吾珥(Ur,位於今日的伊拉克)前往希伯崙定居。希伯崙位於迦南,這是上帝應許給亞伯蘭的土地,而上帝也將他改名為亞伯拉罕——「多國之父」的意思。在旅途中,亞伯拉罕受到撒冷王、同時也是至高和-圖-書神祭司麥基洗德的歡迎。這是聖經首次提到耶路撒冷,而也顯示當時的耶路撒冷已是由祭司王統治的迦南聖地。後來,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於是命他在「摩利亞地」的山上以兒子以撒做為祭品——這個地方後來就稱為摩利亞山,也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山。
在這場掠奪與遷徙的風暴中,許多帝國分崩離析。西臺人消亡,邁錫尼人遭到不可思議的毀滅,埃及動盪不安——此時首次出現了一支名叫希伯來人的民族。
大衛城的浪漫形象比任何信史都要來得生動逼真。在耶路撒冷的史前迷霧中,陶器破片、鑿切的鬼魅墓碑、斷垣殘壁、遠古帝王宮殿裡的碑文與聖經的神聖文字,使我們在持續數百年不見五指的歷史黑暗中,能有片刻光明窺見古人生活的情景。偶然出現的線索,如同閃爍的光線,隨機照亮昔日文明的片刻。而在光線消失之後,往後數百年的人類歷史我們又將一無所知,只能等待下一個火花的出現。與人類的多變相比,自然即使經歷數千年的風雨、堆積與人類開墾,使泉水改變流向、山勢變得平緩或谷地遭到填平,自然的模樣仍大致相同。然而以下或多或少是確定的:在大衛王時代,神聖、安全與自然結合起來把耶路撒冷塑造成一座古老的要塞,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
這段新「黑暗時代」持續了三個世紀,使希伯來人(又稱以色列人)這個崇拜一神而名不見經傳的民族得以在狹窄的迦南土地上定居與建立王國。希伯來人的發展充分表現在創世、民族起源以及希伯來人與神的關係上。他們把這些傳統記錄在神聖的希伯來經典,日後整理成《摩西五經》,也就是猶太聖經《塔納赫》的第一部分。聖經是眾書之書,但它不只是一份文獻。聖經是由不同時代姓名不詳的作者基於不同目的撰寫與編輯而成,它是由彼此交織的文本構成的神秘圖書館。
我在國王跟前俯地跪拜七次,而後又再七次。米爾基利(Milkily)與舒瓦達圖(Shuwardatu)胡作非為——他們率領慕色(Gezer)的軍隊……違抗國王的命令……國王的土地全被Habiru〔四處掠奪的非法之徒〕據為己有。現在連耶路撒冷轄下的一座城鎮也被奇爾圖(Qiltu)的人馬盤踞。望國王垂聽您的僕人亞伯底赫帕的哀告,派遣弓兵前來。
和圖書
西元前一四五八年,埃及人征服耶路撒冷,當地居民因此成為埃及的臣民。埃及人在雅法與加薩兩地駐軍。西元前一三五○年,驚恐的耶路撒冷國王向埃及新王國法老阿肯那頓借兵——即使只是區區「五十名弓兵」——以協助防衛他的小王國免受鄰邦的入侵與亡命之徒的騷擾。國王亞伯底赫帕(Abdi-Hepa)稱自己的城堡是「耶路撒冷之地的首都,叫做Beit Shulmani」,意思是幸福的住所。Shulman這個字或許就是Shalem這個字的起源,而 Shalem則衍生為日後的耶路撒冷。
亞伯拉罕詭計多端的孫子雅各以詐術贏得遺產,但在與一名陌生人角力之後而獲得救贖。這名陌生人原來是上帝的化身,雅各也因此獲得新的名字以色列——與神角力之人。對猶太人來說,這則民族起源神話可說是恰如其分,因為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既充斥熱情又充滿痛苦。以色列是十二支派的始祖,這十二支派後來遷徙到埃及。然而這些始祖的故事存在非常多的矛盾,我們幾乎不可能確定這些故事實際發生的歷史年代。
讓我們回來耶路撒冷,此時在基訓泉附近已經發展出一個聚落:迦南居民從岩石切穿一條水道,把泉水引流到堡內的水池裡。堡壘化的地下水道可以保護水源不受威脅。最近的考古研究發現,當地居民為了保護水源,除了蓋起塔樓,還興建了二十三英尺厚的城牆,使用的石塊重達三噸。此外,塔樓也可以充當神廟,做為祭祀泉水的神聖之地。在迦南其他地區,身兼祭司的國王興建具防衛功能的塔廟。往山上走去,可以看到城牆的遺跡,這是耶路撒冷最早的建築物。迦南人在建築上的表現遠比耶路撒冷居民來得傑出,這種情況一直要等到兩千年後的大希律王才反轉過來。
耶路撒冷的亞伯拉罕:以色列人
摩西在尼波山觀看應許之地,但在進入應許之地之前,摩西便撒手人寰。真正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是摩西的繼承人約書亞。聖經描寫他們的旅程,既有血腥衝突的一面,也有漸進定居的過程。我們找不到征服的考古證據,但放牧的移居者確實在猶大山地建立許多沒有牆垣的村落。逃離埃及的一小群以色列人也許加入了這些放牧者的行列。以色列人透過對耶和華的信仰而團結起來,他們在一座可移動的聖殿裡敬拜耶和華,而這座聖殿其實只是一個帳幕,裡面安放著神聖的木箱,又稱約櫃。以色列人或許藉由口述民族始祖的故事來建立自身的民族認同。以色列人許多傳統——從亞當與伊甸園到亞伯拉罕——日後不只受到猶太人的尊崇,也受到基督徒與穆斯林的信仰,並且在耶路撒冷生根。
m.hetubook.com.com
這是第一次以色列人如此地接近這座城市。
這部流傳好幾個時代、經過許多人之手的神聖作品,包含了一些信而可徵的歷史,一些無法證明的神話,一些極為優美的詩歌,與許多無法理解、或許隱藏著某種訊息、或許只是誤譯的神秘內容。聖經絕大多數描述的不只是事件,也傳達崇高的真理——也就是某個民族和他們的上帝之間的關係。對信徒來說,聖經是上帝啟示的成果。對史家來說,聖經是矛盾的、不可靠的、不斷重複卻價值連城的史料,是我們目前僅有的文字紀錄來源——而且實際上,聖經也是耶路撒冷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傳記。和*圖*書
人類居住於耶路撒冷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元前五千年。在青銅時代早期,也就是西元前三二○○年左右,當城市之母烏魯克(Uruk,位於今伊拉克)已經擁有四萬名居民,而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也已經是一座堡壘化的城鎮時,有人開始在耶路撒冷山丘上挖墳埋葬親人,而且在泉水上方的山丘興建方形小屋,並且建立有圍牆的村落。之後這個村落被遺棄多年。當古王國時期的埃及法老大舉興建金字塔,並且完成巨大的獅身人面像時,耶路撒冷幾乎還不存在。之後到了西元前一九○○年,當米諾安文明繁盛於克里特島,漢摩拉比國王即將在巴比倫完成法典的編纂工作,而不列顛人崇拜巨石陣時,埃及盧克索附近發現了陶器碎片,上面提到一座名叫Ursalim的城鎮,也就是Salem或Shalem的變體,意思是指暮星之神。Ursalim的意思大概是「Salem已經建城了」。
當大衛攻下錫安城堡時,耶路撒冷其實早已存在一段時間。但當時的耶路撒冷幾乎不能算是城市,只能說是山上的一座和*圖*書小要塞。耶路撒冷所在的地點自古以來有許多名稱——迦南、猶大、猶太、以色列、巴勒斯坦、基督徒的聖地與猶太人的應許之地。這個地區長約一百英里,寬約一百五十英里,位於地中海東南部與約旦河之間。此處的海岸地帶分布著肥沃平原,成為入侵者與商人往來埃及與東方帝國的最佳路徑。儘管如此,耶路撒冷的位置卻孤立而偏遠,距離最近的海岸有三十英里,沒有任何商路經過。耶路撒冷位於猶太山地的高處,舉目所及盡是荒涼的斷崖、峽谷與亂石,除了黃色的岩土,什麼也沒有。這裡冬日寒凍,有時還會下雪,夏天則草木焦枯,暑熱難當。儘管如此,位於險峻的山頂,至少擁有易守難攻的好處,而山腳谷地有一處泉水,也足以供城內居民飲用。
四百三十年後,《出埃及記》描繪以色列人淪為奴隸,為法老修築城市。但他們在上帝協助下,由一位名叫摩西的希伯來王子帶領,奇蹟似地逃離埃及(猶太人至今仍在逾越節慶祝此事)。當他們在西乃流浪時,上帝授予摩西十誡。如果以色列人在生活與崇拜時能遵守十誡,那麼上帝將賜給他們迦南地。摩西想知道上帝的本質,他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呢?」他聽到莊嚴而令人生畏的回答:「我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沒有名字,希伯來文稱他為YHWH,也就是Yahweh。或者是基督徒後來拼寫錯誤產生的Jehovah(耶和華)。
我們沒有後續的消息,但無論這名遭圍困的國王發生了什麼事,一個世紀之後,耶路撒冷人在俄斐勒山基訓泉上方建造了陡峭的階梯狀建築,它成為撒冷(Salem)城堡或聖殿的地基,這個建築物至今尚存。這些堅固的城牆、高塔與平臺都是迦南人城堡的一部分,也就是大衛日後攻下的錫安城堡。大約在西元前十三世紀左右,耶布斯人占領了耶路撒冷。但昔日的地中海世界此時已被一波波來自愛琴海的海上民族所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