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部 猶太教 11、耶穌基督(西元一○年~西元四○年)

第一部 猶太教

11、耶穌基督(西元一○年~西元四○年)

耶穌越來越虛弱,他看著母親。「看你的兒子」,他說,並且要求他愛的門徒照顧他的母親。如果此人是他的弟弟,那麼相當合理,因為這名門徒帶著馬利亞離開歇息。群眾大概都離去了。夜晚已經來臨。
午夜過後,衛兵在庭院生火(而耶穌的門徒彼得三次不認他的夫子),亞那與他的女婿找來忠誠的猶太公會成員——不包括所有成員,因為其中至少有一個人,亞利馬太的約瑟,他是耶穌的支持者,而且絕不可能同意逮捕他。耶穌受到大祭司的交互質問:他是否曾出言威脅要摧毀聖殿,並且在三天內重建它?他是否曾自稱是彌賽亞?耶穌什麼也不說,但最後他承認:「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耶穌在伯大尼又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他回到聖殿與批評者辯論。福音書指出法利賽人是耶穌的敵人,但這或許反映的是五十年後福音書作者寫作時的狀況。法利賽人是最有彈性與最富平民色彩的宗派,他們的教義有些可能與耶穌類似。耶穌真正的敵人其實是聖殿貴族。希律黨人挑戰耶穌有關繳稅給羅馬的問題,但耶穌巧妙地回答:「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在他最後一次造訪耶路撒冷之前,耶穌至少曾三次前去過逾越節與其他節日,根據《約翰福音》的說法,他曾兩度幸運地逃走。當耶穌在住棚節於聖殿傳道時,有些人稱他先知,還有人說他是基督——但勢利眼的耶路撒冷人輕蔑地說:「基督豈是從加利利出來的麼?」當他與權威者辯論時,群眾挑戰他:「於是他們拿石頭要打他,耶穌卻躲藏,從殿裡出去了。」耶穌於光明節(修殿節)回來,但當他宣稱:「我與父原為一,猶太人又拿起石頭要打他……他卻逃出了。」他知道造訪耶路撒冷意謂著什麼。
西元一世紀的猶太人在死去之後,並不會埋在土裡,而是裹上屍布放在岩石墓室裡,家人會不斷前來檢視,部分原因是為了確認死者真的死了,而非只是昏睡:「死者」第二天早晨醒來的事雖然罕見,但絕不是沒有。遺體就這樣放置一年使其變乾,然後將遺骨放進藏骨罐內,上面通常會刻著死者姓名,再將罐子置入岩石墓穴裡。
約瑟與耶穌的家人及門徒將耶穌的遺體卸下來,很快在附近園子裡找到沒有人用過的墳墓,將他的遺體放在裡面。遺體塗上昂貴的香料,然後裹上細麻布——在耶路撒冷城牆南方不遠處的血田,人們曾在一座墳墓中發現類似一世紀的屍布,上面還附著一團人類的毛髮(但這種屍布不同於著名的杜林屍布,後者的年代大約在一二六○年到一三九○年之間)。現在的聖墓教堂——它涵蓋了釘十字架與墳墓的地點——有可能是真正的遺址,因為在往後三個世紀,當地基督徒一直保留著這項傳統。在該亞法的要求下,彼拉多在耶穌墳地周圍部署衛兵,「恐怕他的門徒來把他偷了去,就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裡復活了。」
耶穌的敵人並未得勢。在耶穌釘十字架後不久,彼拉多被撒瑪利亞的假先知弄得精疲力盡。這名假先知到處傳道,煽動民眾相信他在基利心山找到摩西的墳墓。彼拉多於是派騎兵擊潰這些追隨者。儘管如此,這名羅馬總督先前已讓耶路撒冷處於反叛邊緣;現在他連撒瑪利亞人也得罪了。
耶穌表達他對耶路撒冷的愛與失望,但他也預見到那行毀壞可憎的。史家認為這些預言出自日後的增添,因為福音書完成於提多摧毀聖殿之後。然而,耶路撒冷過去也曾遭到毀滅與重建,耶穌反映的是當時流行的反聖殿傳統。「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耶穌這句話呼應了為他帶來啟示的先知以賽亞的說法。耶穌與以賽亞的眼光超越了實在的城市,直指天國的耶路撒冷,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撼動整個世界,但耶穌承諾要在三天內重建聖殿,或許表示他反對的是腐敗,而非聖所本身。

彼拉多:審判耶穌

行刑者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們知道怎麼做可以延長痛苦,怎麼做可以快速解脫。將耶穌釘十字架,目的在於慢慢讓他死亡,以此彰顯反抗羅馬權力的徒勞。耶穌很有可能像基督教藝術顯示的,雙臂展開釘在十字架上,臀部下方有一個小楔形物支撐,而腳下也有一個突出物支撐。這種做法是為了讓他存和-圖-書活數個小時,甚至數天。最快處死犯人的方法是打斷他的腿,如此一來身體的重量將由手臂來支撐,而受刑人將在十分鐘內窒息而死。
加利利領主過著帝王般的生活,他的奢華生活得自稅吏的橫徵暴斂,人民因此怨聲載道。安提帕不斷遊說新任羅馬皇帝提庇留——奧古斯都的繼子,個性陰沉難測——希望對方允許他繼承父親留下的王國。安提帕以奧古斯都遺孀的名字為自己的首都命名為「莉薇亞斯」(Livias),莉薇亞不僅是皇帝提庇留的母親,也是安提帕家族的朋友。之後到了西元十八年,安提帕又在加利利海邊營建新都,取名為提比里亞。耶穌跟約翰一樣,認為安提帕是個腐敗的浪蕩者與羅馬的走狗:「那個狐狸」,耶穌這麼叫他。
耶穌最後一次離開耶路撒冷,他往左穿過花園門,走到山丘的果園、切開岩石的墓地與耶路撒冷的行刑丘,這裡有個適當的名字——髑髏地,又叫各各他。
彼拉多絕非心慈手軟之人,這位凶暴而頑固的總督從未為他先前的屠殺洗手。先前與猶太人有爭執的時候,彼拉多讓士兵喬裝成平民混入和平的耶路撒冷群眾中;他一聲令下,士兵們抽刀砍殺街頭的民眾,造成龐大的死傷。彼拉多這個星期才剛弭平巴拉巴的叛亂,他顯然對於希律死後讓猶大地區不堪其擾的一連串「國王」與「假先知」特別在意。耶穌模稜兩可的語言具有煽動性,而他無疑相當受歡迎。即使在多年之後,身為法利賽人的約瑟夫斯也形容耶穌是一名睿智的導師。

拿撒勒人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三天

安提帕娶納巴泰阿拉伯國王阿瑞塔四世的女兒為妻,這項結盟是為了確保猶太人與阿拉伯鄰邦的和平。在他的小王位上統治了三十年之後,中年的安提帕不幸愛上了他的姪女希羅底。她是大希律王被處決的兒子阿里斯托布洛斯的女兒,而且已經嫁給安提帕的異母弟為妻。希羅底要求安提帕與他的阿拉伯妻子離婚。安提帕同意了這個愚蠢的要求,但納巴泰公主走得並不平靜。在大批群眾面前,施洗約翰辱罵這對通姦者是昔日的亞哈與耶洗別,安提帕於是將他逮捕下獄。這名先知被關在約旦河對岸大希律王的馬卡魯斯要塞中,這裡高度達兩千三百英尺,可以俯瞰死海。約翰在地牢裡並不孤單,因為這裡還有一名有名的犯人:安提帕的阿拉伯妻子。
耶穌並未稱自己是彌賽亞,他強調示瑪,這是基本的猶太教—神祈禱文,而且愛自己的同胞:他是如假包換的猶太人。但耶穌此時警告興奮的群眾,末日將至,而來臨的地點當然在耶路撒冷:「你離神的國不遠了。」雖然猶太人對於彌賽亞的來臨有不同看法,但絕大多數同意上帝將主導世界的終結,而後彌賽亞將在耶路撒冷建立王國:「在錫安吹響號角,召聖人們前來,」耶穌死後不久出現的《所羅門詩篇》寫道:「在耶路撒冷宣揚好消息,因為以色列的上帝施了憐憫。」耶穌的追隨者於是問他:「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日,有什麼預兆呢?」「所以你們要做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那一天到來,」耶穌回道,但接著他卻詳細說明將至的末日:「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而後他們才會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耶穌激動的開場白令羅馬總督與大祭司產生警覺,而這些人正是耶穌警告的那群在末日得不到饒恕之人:「你們這些蛇類、毒蛇之種阿,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
這不是一場社會或民族主義革命:耶穌最關切的是末日後的世界;他傳布的社會正義更多是在來世而非此世:「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稅吏與妓|女會比顯貴與祭司更早進入上帝的國度。當耶穌表示舊的律法將不再存在時,他的說法令人想起可怕的末日:「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當世界結束時,「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國將齊聚在他面前接受審判。惡人將受「永刑」,而義人將受「永生」。
這是個可怕而激進的願景,而耶穌則在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他是神秘的半彌賽亞人子。人子一詞出自《以賽亞書》與《但以理書》:「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他預見所有人際紐帶的毀滅:「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西元三十三年的逾越節,耶穌與希律.安提帕幾乎同時抵達耶路撒冷。耶穌率領隊伍到達橄欖山的伯大尼,俯瞰聖殿山閃爍積雪的美景。他派門徒到耶路撒冷帶來一頭驢子——不是一般的驢子,而是健壯的國王坐騎。福音書是我們唯一的史料來源,往後三天的事,每一部記載得都略有不同。「這事成就」,《馬太福音https://www•hetubook.com•com》解釋說:「是要應驗先知的話。」
約翰的父母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的恩卡倫,父親撒迦利亞是聖殿祭司,母親是以利沙伯。撒迦利亞或許是地位比較低下的祭司,他必須參加抽籤來輪值聖殿職務,與高層祭司有著天壤之別。但約翰小時候應該常造訪聖殿。想成為好猶太人的方法很多,但約翰卻選擇在曠野過著禁慾生活,如以賽亞所言:「在沙漠預備耶和華的路。」
敘利亞總督必須恢復耶路撒冷的秩序。他同時撤除該亞法與彼拉多的職位,後者被遣送回羅馬。此舉大快人心,耶路撒冷人莫不歡迎敘利亞總督的到來。彼拉多自此從歷史上消失。在此同時,提庇留也對希律.安提帕感到厭倦。但這不表示他的王朝走到了終點:此時幸虧有位最冒險進取的猶太王子,他與瘋狂的羅馬皇帝交好,因而重新取得耶路撒冷,希律家族也因此恢復往日的繁盛。
然而,耶穌在大多數狀況下都謹守猶太教律法,事實上,他整個訓示都在強調他是要實現聖經的預言:「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與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但恪守猶太教律法仍然不夠: 「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不過,耶穌並未魯莽地直接挑戰羅馬皇帝,就連希律他也不輕易冒犯。雖然末日是耶穌傳道的主軸,卻有更多證據顯示耶穌自身的神聖:他是個治療者,他醫好了殘廢之人,讓死人復活,「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
「他是該死的。」群眾回答,儘管已是深夜,他們還是聚集於此。耶穌被蒙上眼,整夜在庭院裡遭受辱罵直到天明,屆時重頭戲才將上場。彼拉多正等待著。
此時已是午夜時分。耶穌在羅馬士兵戒護下繞過南牆,經西羅亞門來到上城的亞那宅邸,亞那是耶路撒冷的幕後掌權者。他支配耶路撒冷,同時也是嚴密近親通婚的聖殿家族代表人物。亞那過去曾擔任大祭司,他是現任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他至少有五個兒子未來將擔任大祭司。然而,絕大多數的猶太人卻蔑視他與該亞法,認為他們兩人串謀貪贓枉法、謀財害命。曾有猶太文獻抱怨他們的僕人「用棍棒打我們」;他們的裁決可以用金錢買通。相反地,耶穌則是說出民眾的心聲,就連猶太公會也有耶穌的支持者。因此,要對這名受歡迎且無所畏懼的傳道者進行審判,不僅要速審速決,而且最好是趁深夜進行。
耶穌非但不走,還公然反抗安提帕。「你們去告訴那個狐狸」,他往後兩天還會繼續治病傳道,到了第三天,他會造訪猶太人子成全命運的唯一地點:「因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耶穌向修建聖殿的國王的兒子捎出崇高而詩意的訊息,當中充滿他對這座注定敗亡的城市的愛:「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
在十二使徒(包括他的弟弟雅各)支持下,耶穌再次現身於故鄉加利利,並且往南傳布他所謂的「好消息」。耶穌以巧妙而簡樸的方式傳道,經常使用比喻。但他的信息卻又直接而具戲劇性:「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耶穌未留下任何著作,而他的教誨也不斷受到分析,但從四福音書可以看出,耶穌訓示的本質其實是警告末日即將來臨——審判日與天國。
與大多數釘十字架的受害者一樣,耶穌要先被尖端纏著骨頭或金屬的皮鞭抽打,這種刑罰極為殘酷,許多受害者受刑不過,便在這個階段活活抽死。西元三十三年四月三日星期五早晨,猶太曆一月十四日,耶穌被帶往刑場,他戴著羅馬士兵——許多是敘利亞與希臘的輔助部隊——為他準備的牌子,上面寫著「猶太人的王」,而他在受鞭笞後已大量失血。耶穌與其他兩名犯人一樣,揹著自己釘十字架用的橫木,走出城塞監獄,走過上城街道。耶穌的門徒說服古利奈人西門幫他揹十字架,而他的女性支持者則在道旁哭泣。「耶路撒冷的女子」,耶穌說,「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末日已經近了——「日子要到」。
安提帕與他的大臣設宴慶祝自己的生日,會中還有希羅底與她的女兒撒羅米作陪,撒羅米是領主腓力的妻子。(馬卡魯斯宴會廳的馬賽克地板有部分仍維持原樣——在地板下方還有一些小牢房。)撒羅米「進來跳舞,使希律歡喜」,她甚至可能跳了挑逗的七面紗舞,其舞姿之優雅使希律.安提帕情不自禁地說道:「妳隨意向我求什麼,我必給妳。」在母親hetubook.com•com慫恿下,撒羅米回答說:「施洗約翰的頭。」 不久,約翰的頭從牢裡拿來,「放在槃子裡,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她母親」。
跟隨耶穌出城的群眾中,有他的敵人,也有他的朋友,他們要去觀看這場恐怖而需要技術的處決,這個場景每次總能吸引許多人圍觀。耶穌走到行刑地時,太陽已經升起,直立的木柱早已等候多時:這根木柱在他之前已有人使用,在他之後仍會繼續使用下去。士兵按照慣例,拿葡萄酒與沒藥給耶穌飲用,以鎮定他的神經,但他拒絕了。接著,耶穌被固定在橫木上,然後再放到直立的木柱上。
釘十字架是一種因中暑、饑餓、窒息、休克或脫水而造成緩慢死亡的刑罰,而耶穌或許是因為鞭笞造成流血過多而死。突然間,他嘆了一口氣。「成了」,他說完後便昏厥。鑑於耶路撒冷的緊張情勢,以及即將來臨的安息日與逾越節,彼拉多一定會命令行刑者加速讓犯人死亡。士兵打斷兩名盜匪或叛軍的腿,讓他們窒息而死,但當他們來到耶穌面前時,發現他似乎已經死了,於是「一個兵拿槍扎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實際上有可能是槍傷殺死了耶穌。
猶大回來時也領來了祭司長、聖殿衛兵與羅馬士兵。黑暗中,耶穌的臉龐難以辨識,於是猶大過去親吻他,洩露他的身分,而猶大也領到他的銀錢。在這場僅以火把照明的混亂場景裡,門徒紛紛拔劍,彼得削掉大祭司僕人的耳朵,還有姓名不詳的少年赤身裸體摸黑逃走,種種反常的敘述,憑添了真實性。耶穌遭到逮捕,而門徒也四散逃去,只有兩名仍遠遠地跟隨著。
「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眾人說道。
此時,希律.安提帕聽說了耶穌這號人物。人們想知道他是誰。有些人認為他是「施洗的約翰,有些人說是以利亞,或是先知裡的一位」,但他的門徒彼得則相信耶穌是彌賽亞。耶穌特別受到女性歡迎,其中有些人還是希律的人馬——希律家宰的妻子是他的追隨者。安提帕知道耶穌與施洗約翰的關係:「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他威脅要逮捕耶穌,但有幾個與耶穌相善的法利賽人警告他: 「離開這裡去罷,因為希律想要殺你。」

耶穌基督:受難

在此同時,在加利利,被安提帕拋棄的阿拉伯妻子逃出馬卡魯斯的地牢,回到她父親阿瑞塔四世的宮廷,阿瑞塔是最富有的納巴泰國王,他興建了非凡的卡茲尼神殿,而且在「玫瑰紅」的佩特拉建立皇家陵寢。阿瑞塔對於這種侮辱感到憤怒,因此率軍進攻安提帕的領地。希羅底先導致一名先知的死,現在又引發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戰爭,而且以安提帕失敗收場。羅馬不許盟國私自發動戰爭:在卡普里島縱情聲色的老皇帝提庇留對於安提帕的愚蠢感到震怒,但還是支持他。
西元二○年代晚期,開始有人追隨約翰的腳步,一開始是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人都心裡猜疑,或者約翰是基督」——之後逐漸往北擴展到希律.安提帕治下的加利利,約翰的家族就住在此處。馬利亞是約翰母親的親戚。馬利亞懷孕時曾住在約翰父母家中。耶穌從拿撒勒前來聽親戚傳道,而約翰在約旦河中為耶穌施洗。約翰與耶穌一同傳道,以洗禮為人赦罪,他們的新儀式是從猶太教傳統在浸禮池中潔淨自己演變而來的。然而在此同時,約翰也開始對希律.安提帕展開抨擊。
「你是猶太人的王麼?」彼拉多問耶穌。畢竟,耶穌的追隨者在他進入耶路撒冷時這麼稱呼他。耶穌回答「你說的是」,然後一句話也不說。但彼拉多清楚知道耶穌是加利利人。「既曉得耶穌屬希律所管」,彼拉多把犯人送到希律.安提帕那裡,表示對加利利統治者的尊重,而安提帕自己也對耶穌頗感興趣。前往安提帕宮殿的路程不遠。《路加福音》說,希律.安提帕「很歡喜」,因為他一直很想見見施洗約翰的後繼者,「並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蹟」。但耶穌對於這隻「狐狸」——殺害約翰之人——極為鄙視,甚至連話也不願說。
耶穌知道自己有危險,於是逃到沙漠,但他仍經常造訪耶路撒冷——亞伯拉罕諸宗教的創始者當中,唯有耶穌曾到過耶路撒冷。在他眼中,耶路撒冷與聖殿是他生活的中心。猶太人的生活不外乎研讀先知,遵守律法以及前往耶穌稱為「大君的京城」的耶路撒冷朝聖。雖然我們對耶穌前三十年的人生一無所知,但這段時間想必他一定努力鑽研猶太教聖經的知識,而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一絲不茍地實現預言。耶穌是猶太人,聖殿是他生活上的熟悉之處,而他也著迷於耶路撒冷的命運。十二歲時,父母帶他到聖殿過逾越節。《路加福音》提到,他們離開時,耶穌與父母失散,在三天焦急地尋找之後,他們「遇見他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當他被誘惑時,魔鬼「叫他站在殿頂上」。當耶穌向追隨者吐露自己的使命時,他強調自己命運的展開必須是在耶路撒冷:「從此耶穌纔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但耶路撒冷將為此付出代價:「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包圍,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
數小時過去了;敵人嘲弄他:路人譏笑他。耶穌的朋友抹大拉的馬利亞連同他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未提及名字的「他所愛的那門徒」(或許是他弟弟雅各)一直守候著。他的支持者亞利馬太的約瑟也來看他。天氣越來越炎熱。「我渴了」,耶穌說。他的女門徒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舉到他的唇邊讓他可以吸吮。有時他似乎陷入絕望:「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他呼喊著,引用適當的聖經,《詩篇》第二十二篇。但是,他說神離棄他是什麼意思?難道耶穌預期神會帶來末日?
安提帕玩弄耶穌,要求他變戲法,為他披上王者的袍服,還叫他「國王」。這名地方領主不可能放過施洗約翰的後繼者,他只是藉這個機會看看這個人。彼拉多與安提帕長久以來一直是敵人,但從這天起他們卻「成了朋友」。儘管如此,耶穌仍是羅馬的問題。安提帕把耶穌送回總督府。彼拉多在此審問耶穌、兩名所謂的盜賊以及巴拉巴。《馬可福音》提到,「巴拉巴和作亂的人一同捆綁」。這表示有一群造反者(或許包括這兩名「盜賊」)與耶穌一同接受審判。
在輔助部隊護衛下,群眾緊張地看著羅馬總督。總督府位於希律城塞外的一處隆起平臺,接近今日的雅法門,總督在此進行審判。彼拉多是一名行事大膽、但缺乏策略的軍人,他完全不了解猶大地區, 而且已成為耶路撒冷不受歡迎的人物,「貪污、暴力、偷竊、攻擊、虐待、不斷殺人與野蠻暴行」使他招致了不少民怨。就連希律家族的貴冑也說他「挾怒報https://m.hetubook.com.com復」。
「他說了僭妄的話。」該亞法說。
彼拉多曾下令軍隊開進耶路撒冷,士兵們手執繪有皇帝圖像的盾牌,此舉惹惱了猶太人。希律.安提帕率領代表要求他們移除,隨即遭「頑固而殘忍」的彼拉多峻拒。當更多的猶太人出面抗議時,他派出衛隊,但代表們躺在地上伸長了脖子。彼拉多於是移除這些冒犯的圖像。最近他還殺害了加利利反叛者,並且「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
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猶大把他的銀錢投資在土地上——位於耶路撒冷南方阿克爾達瑪 (Akeldama)窯戶的一塊田——結果他「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門徒不再躲藏,五旬節他們於錫安山的晚餐樓見面,「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聖靈讓他們擁有說各國語言的能力,他們於是前往耶路撒冷,奉耶穌之名為人治病。彼得與約翰經過美門進入聖殿,準備每日要做的禱告,此時一名瘸腿向他們尋求周濟。「叫你起來行走」,他們說道,而他真的起來行走。
亞利馬太的約瑟急赴總督府,請求彼拉多將遺體交還給他們。受刑者通常會擱在十字架上任其腐爛,或成為禿鷹的食物,但猶太人希望能盡快下葬。彼拉多同意了。
彼拉多戲耍著說要放了其中一人。群眾中有些人喊放了巴拉巴。根據福音書的記載,巴拉巴獲得釋放。這則故事聽起來不太可能:羅馬人通常會處決殺人的造反者。《馬太福音》提到,耶穌被判處釘十字架,彼拉多「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
第二天,耶穌在耶路撒冷西丘(日後稱錫安山)的晚餐樓(Upper Room ,又稱 Cenacle或 Coenaculum)為逾越節做準備。在晚餐上,耶穌察覺自己的門徒加略人猶大以三十塊銀錢出賣了他,但他還是依照原定計畫前往寧靜的橄欖園客西馬尼,此地正好隔著汲淪谷與聖殿相對。猶大悄悄離去。我們不知道猶大是基於原則(太激進?抑或不夠激進)還是出於貪婪或羨慕而出賣耶穌。
耶穌走進聳立著高大列柱的王廊,這是個熱鬧擁擠、多采多姿的生活中心,朝聖者聚集於此打點日常用品,與朋友見面,兌換推羅銀幣以購買獻祭用的羔羊、鴿子或(對富人來說)牛。這裡不是聖殿本身,也不是聖殿內院,這裡是整個建築群最能讓人自由進出的公共之地,就像廣場一樣。在王廊裡,耶穌批評聖殿建制:「這稱為我名下的殿,豈可看為賊窩麼?」他說道,然後推翻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並且引述耶利米、撒迦利亞與以賽亞幾位先知的話語。他的抗議吸引了注意,但還不足以引起聖殿衛隊與羅馬士兵的介入。
耶路撒冷在逾越節總是相當緊繃,當局更是比往常提心吊膽。《馬可福音》與《路加福音》在很少有人留意的詩句裡提到,當時耶路撒冷才剛發生一場加利利人的反叛,被彼拉多彌平,他在聖殿南方的「西羅亞樓」殺死了十八名加利利人。其中被生擒的亂民巴拉巴 ——耶穌不久就會與他相遇——「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現在,大祭司又聽說有加利利人預言在即將到來的末日,所有的祭司將遭到毀滅,於是不敢大意:該亞法與前任大祭司亞那商討該怎麼做。《約翰福音》提到該亞法的說法,「一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這樣不是比較好嗎?他們於是擬定計畫。
對於非基督徒而言,這些事實是不可能檢證的。《馬太福音》描述的故事在當時顯然是另一種版本的事件內容,「這話就傳說在猶太人中間,直到今日」:大祭司立即付錢給士兵,要他們守在墓旁,並且命令他們告訴每一個人:「夜間我們睡覺的時候,他的門徒來把他偷去了。」
約瑟夫斯猜測有兩百五十萬人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這個數字實在過於誇大,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當中肯定有來自「各邦」的猶太人,從安息與巴比倫到克里特島與利比亞。想知道這股人潮是什麼樣子,只需在伊斯蘭教朝覲期間到麥加看看就能了解。逾越節時,每個家庭要獻祭一隻羔羊,因此整座城市擠滿叫聲不斷的綿羊——一共有二十五萬五千六百隻羊被拿來獻祭。要做的事很多:每當朝聖者接近聖殿,就必須到浸禮池浸洗,並且到王廊購買獻祭的羔羊。不是每個人都能待在耶路撒冷。有數千人必須暫住在鄰近村落,耶穌就是如此,或者在牆邊露宿。燔肉的氣味與令人陶醉的焚香——號角此起彼落地響起,宣布祈禱與獻祭開始——飄散到全城各個角落,一切事物均聚焦於聖殿,連戍守安東尼亞要塞的羅馬士兵也緊張地凝望著該地。

施洗約翰與加利利的狐狸

到目前為止,這則耶穌受難(Passion,源自拉丁文Patior,蒙受苦難之意)的故事來源只有一處, 那就是福音書,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要求信徒相信一名猶太先知的生與死,以及他施展的神蹟。然而,在耶穌釘十字架的三天後,也就是星期日早晨,根據《路加福音》的說法,耶穌的一些女性家人與門徒(包括他的母親與希律.安提帕家宰的妻子約亞拿)前來探視墳墓:「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突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在逾越節期間,害怕的門徒躲藏在橄欖山,但耶穌好幾次出現在他們與母親面前,對他們說:「不要害怕。」當多馬對復活感到懷疑時,耶穌向他顯示手上與肋旁的傷口。幾天後,耶穌帶領他們到橄欖山他升天的地方。耶穌復活將悲慘的死亡轉變成生對死的勝利,這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時刻,因此基督徒歡慶復活節這個節日。
門徒推舉耶穌的弟弟擔任「耶路撒冷的監督者」與所有猶太人門徒(統稱為拿撒勒派)的領袖。拿撒勒派應該成長得相當迅速,因為耶穌死後不久,「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耶穌說希臘語的門徒中,有一位名叫司提反,他出言抨擊聖殿:「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司提反遭到猶太公會審判,並且在牆外(或許位於今日大馬士革門的北邊)被石頭擊死,這充分顯示大祭司確實有權宣判死刑。司提反成為基督教第一位「殉教者」,「殉教者」這個詞是希臘文「見證」的引申。至於雅各與他的拿撒和-圖-書勒派猶太人則仍然持續實踐,他們不僅忠於耶穌,往後三十年也繼續在聖殿傳道與祈禱。雅各在耶路撒冷獲得廣泛支持,人們稱他是猶太聖人。耶穌的猶太教顯然不比在他之前或之後許多傳道者傳布的猶太教來得特殊。
約瑟夫斯說,釘十字架是「最悲慘的死刑」,是公開貶低受刑者的一種刑罰。正因如此,彼拉多才命令將耶穌的牌子安在他的十字架上——猶太人的王。受刑者被捆綁或釘住,這種做法是為了確保受刑者不至於流血過多而死。釘子通常由前臂——而非手掌——與足踝穿過:耶路撒冷北方墓地發現被釘十字架的猶太人骨骸,四.五英寸長的鐵釘還穿在足踝的骨頭上。從受刑人身上取出的釘子,猶太人與異邦人喜歡當成護身符穿戴在脖子上,據說可以消災解厄,顯示日後基督教對釘十字架遺物的崇拜,其實源自相當悠久的傳統。受刑者通常是赤身裸體受刑——男性面朝外,而女性面朝內。
考古學家傾向於相信耶穌的遺體只是單純被朋友與家人移走,埋葬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某個岩石墓穴裡。他們挖掘了一些墓穴,裡面的藏骨罐上寫著名字,例如「耶穌的弟弟雅各」與「約瑟的兒子耶穌」。這些發現引發了媒體的關注。其中一些後來發現是贗品,但絕大多數確實是西元一世紀的墳墓,只是上面刻的都是些非常普遍的猶太名字——與耶穌沒有關係。
安提帕不是城內唯一的猶太王族。海蓮娜是阿迪亞巴內王后(Queen of Adiabene),阿迪亞巴內是位於今日伊拉克北部的小國。海蓮娜改信猶太教,然後搬來耶路撒冷,她在大衛城興建宮室,捐獻黃金燭臺,並且將燭臺安放在聖殿的出入口。當耶路撒冷歉收時,她還會捐贈糧食。海蓮娜王后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她身上或許穿戴著最近從耶路撒冷挖掘到的珠寶:一顆大珍珠裡鑲著黃金,連同兩個黃金耳墜,裡面鑲著綠寶石。
到了逾越節,耶路撒冷人潮最為擁擠也最為危險。權力建立在金錢、身分以及與羅馬的關係上。但猶太人不像羅馬人那樣看重軍功與財富。在耶路撒冷,尊敬建立在家族(聖殿祭司與希律王室)、學術(法利賽教師)與其他受神啟示之人上。在與聖殿以谷地相隔的上城,顯貴名士住在希臘羅馬式的豪宅裡,上面緣飾著猶太特徵:當地挖掘出來的所謂宮殿式宅邸有相當寬闊的客廳與浸禮池。安提帕與大祭司該亞法的宅邸都坐落在這裡。但耶路撒冷真正的權威是總督彼拉多,通常他會待在濱海的該撒利亞發號施令,但到了逾越節,他會特地來耶路撒冷督導,並且駐紮在希律的城塞裡。
預言說彌賽亞會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當耶穌接近時,他的追隨者折下棕櫚葉為他鋪路,並且歡呼他為「大衛的子孫」與「以色列的王」。耶穌或許就像許多造訪者一樣,是從西羅亞池子附近的南門進入城內,然後沿著羅賓森拱門的紀念性臺階登上聖殿。他的門徒,來自加利利的鄉下人,從未到過耶路撒冷,對聖殿的宏偉讚嘆不已:「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耶穌已經來過聖殿數次,他回答說:「你看見這大殿宇麼?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因此,傳統上對於判決的描述似乎不是事實。福音書提到祭司們堅持他們沒有判處死刑的權威,但此話的真假我們不得而知。約瑟夫斯寫道,大祭司「會審判爭端,懲罰犯罪者」。福音書是在西元七○年,也就是聖殿被摧毀後撰寫與增補的,它們指責猶太人,而為羅馬人脫罪,顯然是為了向帝國效忠。然而我們從對耶穌的指控,以及懲罰本身已經可以清楚看出,這是羅馬人主導的審判。
白天,耶穌在聖殿北方的畢士大池與南方的西羅亞池傳道與醫治病人,這兩個池子擠滿了想潔淨身子進入聖所的猶太朝聖者。晚上,他回到朋友位於伯大尼的住處。星期一早上,耶穌再次進城,但這回他去的是聖殿王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