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部 伊斯蘭教 17、阿拉伯的征服(西元六三○~六六○年)

第四部 伊斯蘭教

讚美真主,超絕萬物,祂在一夜之間,使祂的僕人,從禁寺行到遠寺。
——《古蘭經》17.1

真主使者,在加百列陪伴下,被送到了耶路撒冷,他在當地找到了亞伯拉罕、摩西與其他先知。
——伊本.易斯哈格,《真主使者的生平》

一個統治者,如果無法同時統治神聖清真寺〔麥加〕與耶路撒冷清真寺,就沒有資格稱為統治者。
——西拔尼,《法達伊》

耶路撒冷一日宛如千日,一月宛如千月,一年宛如千年。死在耶路撒冷猶如死在天堂的第一層。
——阿巴爾,《法達伊》

〔在耶路撒冷〕犯罪等於犯了一千條罪行,行善等於行了一千件善事。
——卡拉伊,《法達伊》

阿拉,願祂的名廣受讚揚,祂說耶路撒冷是我的伊甸園,我神聖的應許之地。
——阿巴爾,《法達伊》

喔,耶路撒冷,我會差我的僕人馬里克進行重建與尊崇你。
——阿巴爾,《法達伊》

17、阿拉伯的征服(西元六三○~六六○年)

歐瑪爾從斯科普斯山看著耶路撒冷,他命令宣禮員召喚大家進行禮拜。禮拜之後,他穿上朝聖者的白袍,騎上白駱駝,去見索弗洛尼歐斯。拜占庭的教士恭候征服者到來,但他們華麗的袍服與歐瑪爾簡單純潔的衣物形成強烈的對比。歐瑪爾,這名身材高大的信仰者指揮官,年輕時曾是摔角手,而且是一名毫不妥協的苦行者,身上經常帶著鞭子。據說當穆罕默德進到房間裡,婦女孩子還是照常聊天談笑,但只要歐瑪爾進了屋子,他們馬上就肅靜下來。而正是在歐瑪爾統治之時,《古蘭經》開始進入整理階段,穆斯林曆法與伊斯蘭教律法也開始編訂。他對女性加諸的法律限制遠比穆罕默德嚴格許多。當他的兒子喝得爛醉時,歐瑪爾下令鞭打八十下,他的兒子因此丟了性命。
在巴勒斯坦,索弗洛尼歐斯宗主教(Patriarch Sophronius)仍堅守孤城耶路撒冷。索弗洛尼歐斯是希臘知識分子,曾在詩裡讚美耶路撒冷,「錫安,在宇宙中大放光明的錫安」。他無法相信基督徒會遭此大難。在聖墓教堂佈道時,他指責基督徒的罪惡與阿拉伯人的殘暴,他稱阿拉伯人為Sarakenoi,這是希臘文,指薩拉森人(Saracens):「我們為何遭逢如此的戰爭?為何有這麼多野蠻人入侵?令人討厭目中無神的薩拉森人攻下伯利恆。由於我們的罪,才使如野獸般左衝右突的薩拉森人入侵我們。讓我們痛改前非吧。」
穆罕默德的妻子與叔叔死後,穆罕默德受到麥加富有家族的排擠,這些家族的生計全仰賴克爾白的黑石。麥加人想殺死他。但來自葉斯里卜(Yathrib)的團體前來與他接觸。葉斯里卜位於麥加北方,是猶太人部族建立的棗椰綠洲,也是異教工匠與農民聚居之處。他們要求穆罕默德來葉斯里卜調解各敵對氏族的仇恨。於是穆罕默德與一小群忠誠的追隨者「出走」到葉斯里卜,葉斯里卜於是成為先知之城(Madinat un-Nabi),也就是麥地那(Medina)。他在那裡將最初的追隨者(Emigrants,遷士)與新的追隨者(輔士),以及猶太盟友融合成一個新的社群,即烏瑪(umma)。時為六二二年,伊斯蘭曆紀年之始。
「末日將至,」《古蘭經》說。早期穆斯林信仰者的軍事狂熱,由於審判日信仰而添力量。《古蘭經》雖未明言,但穆斯林從猶太教與基督教先知得知,審判日必然發生在耶路撒冷。如果末日終將到來,那麼他們顯然需要耶路撒冷。
哈立德是麥加貴族,曾經反對穆罕默德,但等到他改信之後,穆罕默德把他當成得力的指揮官,並且稱他為伊斯蘭教之劍。哈立德的個性有如脫韁野馬,經常無視政治領袖的命令。事情的詳細經過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加入其他阿拉伯軍事領袖的陣容,取得了指揮權,然後在耶路撒冷西南方擊敗拜占庭一支分遣部隊,而後便揮師直奔大馬士革。此時遠在南方的麥加,阿布.伯克爾去世,歐瑪爾(Omar)繼位,歐瑪爾是最早的改信者之一,也是穆罕默德的知己。新任的信仰者指揮官對於集財富、傳奇於一身的哈立德存有疑慮,他將哈立德召回麥加,他說:「哈立德,帶著你的家財,遠離我們吧。」
索弗洛尼歐斯把聖城的鑰匙交給歐瑪爾。當這名宗主教看見歐瑪爾與他那一群衣衫襤褸的阿拉伯駱駝兵與騎士時,他低聲地說,這就是「那行毀壞可憎的」。他們絕大多數是來自漢志(Hejaz)或葉門的部落民;他們輕裝行速,穿戴頭巾與披風,以ilhiz為食(把駱駝毛磨碎,與血混合後烹煮)。與重裝的波斯和拜占廷鐵甲騎兵不同,阿拉伯只有指揮官穿戴鎖子甲與頭盔,其餘的人則「騎著粗毛矮馬,他們的劍雖然磨得光亮,卻用破布包裹起來充當劍鞘」。他們攜帶弓與矛,以駱駝腱加以綁牢固定,此外還有紅色母牛皮製作的盾牌,看起來就像「厚實的紅色麵包」。他們愛惜自己的闊劍,不僅為它取名,還為它賦詩。
歐瑪爾在耶路撒冷的故事,發生的時間已是伊斯蘭教儀式大體成形的一個世紀之後,此時的伊斯蘭教在各方面已與基督教、猶太教迥然不同。但卡布與其他猶太人的故事,日後形成伊斯蘭教Israiliyyat(即穆斯林對以色列歷史做的神學註解與評釋)的文學傳統,其中有不少提到耶路撒冷的偉大,這充分顯示有許多猶太人與基督徒加入了伊斯蘭教的行列。我們永遠不可能確切知道在伊斯蘭教創立的最初數十年發生了什麼事,但從耶路撒冷與其他地區寬鬆的宗教政策可以看出,這群聖經民族之間曾經令人驚訝地雜居與混同在一起。hetubook.com.com
有一晚,他的追隨者相信,當穆罕默德睡在克爾白旁時,他看見異象。大天使加百列喚醒他,他們一起乘著布拉克(Buraq,人面飛馬)夜行到不知名「最遙遠的聖地」。穆罕默德在那裡遇見了他的「先祖」(亞當與亞伯拉罕)與「兄弟」(摩西、約瑟與耶穌),而後登上天梯到了天國。與耶穌不同的是,他只稱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或使徒,而且沒有宣稱自己具有行奇蹟的能力。事實上,夜行(Isra) 與登霄(Ascension)是穆罕默德行的唯一一次奇蹟。耶路撒冷與聖殿從未實際被提及,但穆斯林卻相信「最遙遠的聖地」指的就是聖殿山。
歐瑪爾在戈蘭的賈比亞(Jabiya)檢閱其餘阿拉伯士兵,耶路撒冷人或許利用這個機會來到此地與他協商投降事宜。主張單性說的基督徒在巴勒斯坦占大多數,他們與拜占庭的宗教觀點衝突,反觀早期的穆斯林信仰者卻允許單性說基督徒維持自身的崇拜方式。根據《古蘭經》,歐瑪爾與耶路撒冷締結投降約定——「保護」(dhimma)約定——承諾對基督徒宗教寬容,而基督徒則必須繳納吉茲亞稅(jizya,人頭稅)以示順從。雙方同意之後,歐瑪爾便動身前往耶路撒冷,這位大國君主身上穿著補丁破舊的袍服,騎在騾子上,旁邊只跟著一名僕役。
就在加薩附近,「羅馬人與穆罕默德的游牧部族發生了戰爭」,教會監督者多馬(Thomas the Presbyter)寫道。多馬是基督徒,這名獨立史家於六四○年首次提到了穆罕默德。「羅馬人逃走了。」此時仍在敘利亞的皇帝赫拉克利歐斯準備打擊這些阿拉伯軍隊,於是阿拉伯軍隊趕緊向阿布.伯克爾求援。阿布.伯克爾找來他麾下最能幹的將領哈立德.伊本.瓦利德,而哈立德這時正率軍在伊拉克擾亂邊境。在連續六天穿過毫無水源的沙漠之後,哈立德終於及時抵達巴勒斯坦。和*圖*書
穆斯林征服者起初樂意與基督徒分享聖地與神龕。在大馬士革,他們多年來一直與基督徒一起使用聖約翰教堂,而烏瑪雅德清真寺還供奉著施洗約翰的墳墓。在耶路撒冷,有文獻提到雙方分享教堂。城外的卡提瑪教堂(Cathisma Church)裡面甚至還設了穆斯林禮拜的壁龕。與歐瑪爾的傳說相反,在新的宗教政策尚未施行於聖殿山之前,早期的穆斯林一開始只在聖墓教堂的裡面或旁邊禮拜。
歐瑪爾要求向他指明至聖所的地點。一名猶太教改信者拉比卡布.阿巴爾(Kaab al-Ahbar)回答說,如果指揮官保存「這面牆」(他指的或許是希律時代最後的遺跡,包括西牆在內),「那麼我會為您指明聖殿的遺址」。卡布告訴歐瑪爾聖殿基石的地點,阿拉伯人把這塊磐石稱為薩克拉(Sakhra)。

哈立德.伊本.瓦利德:伊斯蘭教之劍

穆罕默德創建了一個小國,擁有自己的法律,但卻面臨來自麥地那以及故鄉麥加的反抗。他的新國度需要自衛與對外征服:聖戰——奮鬥——既是一種內在的自我掌控,也是神聖的征服戰爭。《古蘭經》鼓吹的不只是消滅異教徒,還包括寬容願意順服的異教徒。這點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猶太部族抗拒穆罕默德的啟示與控制。因此,穆罕默德將禮拜方向改為麥加,而且否認猶太教的正當性:真主毀滅了猶太聖殿,因為猶太人犯了罪,所以「猶太人無法遵循你的禮拜方向,耶路撒冷」。
人們形容穆罕默德外表英俊、鬈髮與蓄鬍,他擁有融化人心的親切態度——據說他跟人握手時,一定等對方放手才放手——在精神面上也具有領導人心的力量。他的正直與聰明廣受讚揚——如日後他的戰士所言:「他是我們當中最傑出的戰士。」——而他也贏得「可靠者」(al-Amin)的美名。
日後追記的穆斯林傳統史書記載,索弗洛尼歐斯護送薩拉森指揮官到聖墓教堂,希望這名訪客能讚美乃至於信仰這個完美的基督教聖地。當歐瑪爾的宣禮員召集士兵禮拜時,索弗洛尼歐斯也邀請指揮官直接在聖墓禱告,但據說遭到拒絕,歐瑪爾提醒他,這麼做將使此處成為伊斯蘭教的崇拜之地。歐瑪爾知道穆罕默德尊崇大衛與所羅門。「帶我到大衛的聖所」,他對索弗洛尼歐斯下了指令。他與他的戰士進到聖殿山,他們或許曾穿過南方的先知門。歐瑪爾發現聖殿山到處都是糞堆,原來這是基督徒為了冒犯猶太人而做的。
在耶路撒冷,陪同歐瑪爾前來的不只是他的將領哈立德與阿姆爾,還有一個愛好玩樂但能力傑出的年輕人,他與執鞭苦行的歐瑪爾可說是天壤之別。穆阿威亞.伊本.阿比.蘇富揚(Muawiya ibn Abi Sufyan)是麥加貴族阿布.蘇富揚(Abu Sufyan)的兒子,後者曾領導反對穆罕默德。穆阿威亞的母親在烏胡德之戰(Battle of Uhuh)後,吃了穆罕默德的叔叔哈姆札(Hamza)的肝。當麥加向伊斯蘭教投降時,穆罕默德任命穆阿威亞擔任他的書記,並且娶了他的姊姊。穆罕默德死後,歐瑪爾任命穆阿威亞為敘利亞總督。指揮官給了他一個意義不明的恭維:穆阿威亞是「阿拉伯人的凱撒」。
哈立德與其他將領也加入阿姆爾的圍城陣容,但阿拉伯軍隊的數量太少,無法攻進城內,而雙方似乎也未出現激烈戰鬥。索弗洛尼歐斯拒絕投降,因為他尚未獲得信仰者的指揮官親口保證要寬容基督徒m•hetubook•com.com。阿姆爾為了打破僵局,曾要哈立德假扮信仰者的指揮官,卻遭到識破,於是他只好請歐瑪爾從麥加前來耶路撒冷。
穆罕默德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就死了,而他的母親則是在他六歲時去世。之後叔叔收養他,帶他一起前往敘利亞的伯斯拉(Bosra)從事商旅。他在當地獲得一名僧侶的教導而得知了基督教,他研讀猶太教與基督教聖經,並且把耶路撒冷視為最神聖的地方。穆罕默德二十幾歲的時候,一個名叫海蒂徹(Khadija)的有錢寡婦(年紀比他大很多)僱用他幫忙處理商隊貿易的事務,之後便嫁給他。他們住在麥加,克爾白(Kaaba)及其中的黑石也位於此地,克爾白是崇拜異教神明的聖地。麥加因朝聖者與商隊貿易的關係而極為繁盛。穆罕默德屬於古萊什族(Quraysh),麥加最重要的商人全來自這個部落,而他們也是聖地麥加的保護者,但穆罕默德所屬的哈希姆家族在這個部落中實力並不強。

穆罕默德:夜行

與摩西、大衛或耶穌一樣,我們現在不可能將他成功的個人特質加以神聖化,但穆罕默德生存的年代,人們卻需要這樣一個能予以神聖化的人物。在蒙昧時代(Jahiliya),也就是穆罕默德尚未得到啟示的時期,日後他的一名士兵寫道:「全世界沒有人比我們更貧困。我們的宗教就是彼此殘殺與掠奪。我們當中有人活埋自己的女兒以避免多一張嘴吃飯。於是,上帝差遣了一個著名的人物給我們。」
然而為時已晚。阿拉伯人已經圍困這座他們稱為Ilya(也就是羅馬人口中的阿埃里亞)的城市。指揮官中最早圍住耶路撒冷的是阿姆爾.伊本.阿斯(Amr ibn al-As),他是繼哈立德之後、阿拉伯最優秀的將領,同時也是一位急欲建功立業的麥加貴族。阿姆爾與其他阿拉伯領袖一樣,對這個地區相當熟悉:他甚至在這附近擁有自己的土地,而且在年輕時造訪過耶路撒冷。因此阿拉伯人這場戰爭要的不只是戰利品而已。
當穆罕默德與麥加人對抗之時,他顧慮麥地那可能有人對他不忠,於是他驅逐所有的猶太人,並且以某個猶太氏族做為殺雞儆猴的對象:全族七百名男子遭到斬首,婦女與孩子充當奴隸。六三○年,穆罕默德終於攻下麥加,透過信仰與力量,他把一神教傳遍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努力過著正當的生活以面對審判日的來臨,而在準備的同時,他們也變得越來越好戰。如今,在征服阿拉伯全境之後,他們面對著境外的有罪帝國。穆罕默德早期的追隨者,遷士與輔士,成為他最忠誠的隨從,但他也歡迎過去的敵人與有才幹的投機分子,以相同的熱情加入他的行列。在此同時,穆斯林傳統也記述了他的個人生活:他有許多妻子——其中阿伊莎(Aisha),他的盟友阿布.伯克爾(Abu Bakr)的女兒,是他的最愛——還擁有無數嬪妃,包括美麗的猶太女子與基督徒女子;他生下許多子嗣,其中最重要的是名叫法蒂瑪(Fatima)的女兒。
在飽受波斯人蹂躪之後,耶路撒冷一直是貧困與疫病橫行之地,而且居住的絕大多數是基督徒。歐瑪爾也讓阿拉伯人移居耶路撒冷,特別是知識水準較高的古萊什族。古萊什族喜愛巴勒斯坦與敘利亞,並且把這兩個地區合稱為Bilad al-Shams。穆罕默德一些最親密的追隨者,又稱「聖伴」,他們來到耶路撒冷,並且葬在金門之外,形成最早的穆斯林墓地,他們在此等待審判日的來臨。有兩個著名的耶路撒冷家族在二十一世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追溯他們的源頭,發現他們的祖先是這群最早來耶路撒冷居住的阿拉伯顯貴。和*圖*書
在麥加之外,有一處希拉山洞(Cave of Hira),穆罕默德喜歡在此冥想。六一○年,根據傳統的說法,大天使加百列前來看他,告訴他真主的第一項啟示,那就是他被揀選為真主的使者與先知。當先知穆罕默德接受真主的啟示時,據說他的臉孔發光,無法說話,他的身體跌在地上無法動彈,臉上全是汗水,整個人不斷地呻|吟與看見異象——然後,他可以背誦如詩歌般的神聖啟示。起初,穆罕默德感到驚恐,但海蒂徹相信這是他的天職,於是他開始傳教。
在這個粗野的軍事社會裡,每個男孩與男人都隨身攜帶武器,沒有書寫的文字傳統,唯一存在的是豐富的口述詩歌,用來讚頌光榮的戰士、熱情的戀人與無畏的獵人。穆罕默德善用這項詩歌傳統:他的一百一十四章詩歌在整理成《古蘭經》之前,一直是靠朗誦傳布。《古蘭經》因此是精美的詩歌集,是神聖難解之物,它一方面是清楚的指示,另一方面又充滿令人困惑的矛盾。
經歷拜占庭數百年壓迫的猶太人也歡迎阿拉伯人的到來。據說,猶太人與基督徒也騎馬加入了穆斯林軍隊的行列。歐瑪爾對聖殿山的關切,可以想見一定點燃了猶太人的希望,因為這位信仰者指揮官不只邀請猶太人維護聖殿山,也允許他們在那裡與穆斯林一起禮拜。見多識廣的亞美尼亞主教塞波斯(Sebos)在三十年後寫道,「猶太人計畫興建所羅門聖殿,在安置至聖所的地方,他們建造(聖殿)時並未設置臺座」——他又說,歐瑪爾的首任耶路撒冷總督是猶太人。歐瑪爾當然也邀請提比里亞猶太社群的領袖(Gaon)前來耶路撒冷,有七十個猶太家族返回此地,他們居住在聖殿山以南的地區。
六三二年,穆罕默德去世,年六十二,死後由岳父阿布.伯克爾繼承他的領導地位,並且被稱為「信仰者的指揮官」(Amir al-Muminin)。穆罕默德建立的國家在他死後曾一度風雨飄搖,但阿布.伯克爾努力穩定阿拉伯局勢。而後他將目光轉向拜占庭與波斯帝國,穆斯林認為這兩個國家已經衰弱、充滿罪惡與衰敗。於是,穆斯林的領袖開始派出一小股駱駝兵前去騷擾伊拉克與巴勒斯坦邊境。
在軍隊協助下,歐瑪爾開始清除殘磚破瓦,準備清出禮拜空間。卡布建議他把禮拜地點設在基石北方,「如此你可以同時禮拜兩個地方,一個是摩西,一個m.hetubook.com•com是穆罕默德」。「你終究還是站在猶太人這邊」,歐瑪爾對卡布說。歐瑪爾最後把他的第一座禮拜堂設在基石南方,大概位於今日阿克薩清真寺坐落的地點,所以這座禮拜堂顯然面對著麥加。歐瑪爾遵循穆罕默德的期望,與過去的基督教連結起來,恢復並且吸收這個古老地點的神聖性,使穆斯林名正言順成為猶太聖地的繼承者,同時凌駕於基督徒之上。
穆罕默德是充滿啟示的異象者,他要求信眾「順從」(此即伊斯蘭一詞之義)一神,以獲得普世救贖、平等與正義的價值,以及純粹生活的美德,連同簡單易懂的儀式,出生與死亡的規定。穆罕默德歡迎改信者。他尊崇聖經,視大衛、所羅門、摩西與耶穌為先知,但他的啟示超越了他們。重要的是,關於耶路撒冷的命運,穆罕默德強調審判日的到來,而這種急迫性激發了早期伊斯蘭教的動力。「所有知識俱隨真主而來,」《古蘭經》說,「但什麼讓你了解審判日將至?」猶太教聖經與基督教聖經都強調,審判日只會在耶路撒冷發生。
赫拉克利歐斯派了一支軍隊前來阻擋阿拉伯的攻勢。歐瑪爾任命阿布.烏拜達(Abu Ubayda)擔任新指揮官,哈立德重新加入軍隊,擔任他的下屬。在經過幾個月的小戰鬥之後,阿拉伯人終於成功引誘拜占庭人來到雅爾姆克河(Yarmuk river)的封閉峽谷,此地位於今日約旦、敘利亞與以色列戈蘭高地之間。「這是真主的戰爭」,哈立德對士兵說——六三六年八月二十日,真主颳起了沙暴,基督徒因此睜不開眼睛,他們陷入恐慌,倉皇中有人跌入雅爾姆克河的山谷中。哈立德切斷他們的退路,最後,基督徒體力耗盡,阿拉伯人發現他們全蒙著披風躺下,一副待宰的樣子。皇帝的弟弟也在這場戰役中喪生,赫拉克利歐斯一直未能從這場失敗中恢復,這場歷史上的決定性戰役,東羅馬帝國喪失了敘利亞與巴勒斯坦。拜占庭的統治受到波斯戰爭的削弱,此時似乎就像牌屋一樣一碰就倒,但我們不知道阿拉伯的征服是否不只是一連串成功的劫掠而已。無論這場征戰實際上有多麼激烈,它都是一項驚人的成就,數量不多的阿拉伯駱駝兵,大約只有一千人左右,居然擊潰了東羅馬帝國的軍團。但歐瑪爾不以此為滿足,他又派了另一支軍隊北上征服波斯,最後波斯也落在阿拉伯人的手裡。
穆罕默德善於調和人群,精於融通觀念。在麥地那,穆罕默德與當地的猶太氏族共同創立的第一座清真寺,以耶路撒冷的聖殿做為最初的禮拜方向。他在星期五日落時做禮拜——猶太教的安息日——在贖罪日齋戒,禁食豬肉與行割禮。穆罕默德的真主是純粹的一,因此他反對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但其他儀式,如平伏在地進行禮拜,則是受到基督教修道院的影響;清真寺的尖塔或許是受到登塔者在柱頂苦行的啟發;齋戒月相當於基督教的四旬齋。但伊斯蘭教仍具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阿拉伯人為自己的粗鄙感到自豪,他們留著「四絡頭髮」,直立著就像「羊角」一樣。當他們看到美麗的地毯時,他們會直接騎著馬踩在上面,割下幾塊做為槍矛的套子,他們喜愛戰利品——無論是人還是物品——這點跟其他征服者無異。「突然間,我發覺眼前覆蓋的物品裡藏著一個人,」一名阿拉伯人說道,「我把覆蓋物撕開,你猜我發現什麼?一個像瞪羚一樣的女人,她明豔照人有如太陽。我抓住這名女子與她的衣物,我把後者當成戰利品交出去,但要求這名女孩歸我所有。我把她收為小妾。」阿拉伯軍隊在科技上未占優勢,但他們卻具有狂熱的動機。

公正者歐瑪爾:聖殿的恢復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