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伊斯蘭教
18、烏瑪雅德王朝:聖殿的恢復(西元六六○~七五○年)
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Hussein)起兵造反,宣稱要為自己的父親阿里報仇,但卻在伊拉克的卡爾巴拉(Karbala)被砍下腦袋,他的殉難造成伊斯蘭教的大分裂:多數的遜尼派,與支持阿里的什葉派。然而六八三年,雅吉德英年早逝,敘利亞軍隊擁立親族中精明而老邁的瑪爾萬(Marwan)擔任信仰者指揮官。六八五年四月,瑪爾萬去世,他的兒子阿布達爾-馬立克(Abu al-Malik)於大馬士革與耶路撒冷就任信仰者指揮官。但此時他的帝國四分五裂:麥加、伊拉克與波斯全控制在叛軍手裡。然而,正是馬立克使伊斯蘭教下的耶路撒冷成為帝國王冠上的寶石。
這些哈里發喜好逸樂,而且有文化素養,這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期——就連西班牙也成為帝國的一部分——雖然大馬士革是他們的首都,但他們絕大多數時間都待在耶路撒冷。就在聖殿山南方,瓦利德一世與他的兒子興築大批宮室,直到一九六○年代晚期,這些宮殿才被挖掘出來:這些建築高三到四層,當中是涼爽的庭院,哈里發甚至可以經由天橋直接前往阿克薩清真寺。遺址只能讓人知道這些宮殿的面積大小,但從沙漠的宮殿可以看出,哈里發在這裡過著相當奢華的生活。
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有一座神龕,但它不是帝國的清真寺,所以馬立克與日後繼承帝位的兒子瓦利德(Walid)接著興建新清真寺,也就是阿克薩清真寺(al-Aqsa)。這是讓一般信眾在星期五從事禮拜的清真寺,位於聖殿山南側。哈里發認為聖殿山是耶路撒冷的中心,這個想法與過去的希律一樣。從七○年以來,這是第一次他們建造了跨越谷地的大橋,讓朝聖者從西面經過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也就是今日的鏈門進入聖殿山。為了從南面進入聖殿山,他們建造了圓頂二重門,在風格與美麗上完全可以與金門並駕齊驅。
因此,圓頂也傳遞了帝國的訊息:由於馬立克尚未從叛軍手中收復麥加,因此他要向伊斯蘭世界宣示他的王朝將是偉大而永恆的——另一種可能是,如果他無法收復克爾白,那麼他很可能會以耶路撒冷做為他的新麥加。黃金圓頂放射出他貴為伊斯蘭皇帝的金碧輝煌。然而,圓頂清真寺傳達的意義不僅如此:正如查士丁尼位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超越了所羅門,馬立克也超越了查士丁尼與君士坦丁大帝,這是對基督徒主張新以色列的反駁。諷刺的是,圓頂清真寺的馬賽克或許來自於拜占庭工匠之手,這是查士丁尼二世在兩國難得出現的和平時期借予馬立克使用的。
基石是亞當伊甸園、亞伯拉罕祭壇、大衛與所羅門聖殿的所在,也是穆罕默德夜行拜訪之地。馬立克重建猶太教的聖殿,為的是得到伊斯蘭教真主的真實啟示。
最奢華的沙漠宮殿或卡斯爾(qasr)出現在阿姆拉(Amra),它位於今日的約旦。哈里發在私人的宮殿與浴場中休憩放鬆
hetubook.com.com
,這裡的建築裝飾著馬賽克地板與各種圖畫,如狩獵、裸體或半裸的女郎、運動員、邱比特、薩提爾與彈奏魯特琴的熊。瓦利德一世出現在六王彩繪壁畫中,這幅畫顯示遭烏瑪雅德王朝擊敗的君主,例如君士坦丁堡皇帝與中國皇帝。這些頹廢的希臘化時代的繪畫似乎不屬於伊斯蘭文化,但與希律王一樣,這些哈里發或許私底下的生活完全與公開場合不同。瓦利德一世在大馬士革終止了與基督徒共享宗教建制的政策,他在當地興建雄偉的烏瑪雅德清真寺,政府的官方語言也從希臘語改成阿拉伯語。但耶路撒冷絕大多數仍是基督徒。穆斯林與基督徒自由雜居:他們都慶祝九月的聖墓教堂獻堂節,這個節日吸引了「大量的耶路撒冷民眾」,街上擠滿了「駱駝、馬匹、驢子與牛」。基督徒朝聖者——現在來自亞美尼亞與喬治亞的人數已超過希臘人——很少提及穆斯林的聖地,另一方面,猶太人也對基督徒絕口不提。因此,這群朝聖者頂多只是匆促觀看或走馬看花,無論他們看到什麼,總是解讀成自己的宗教聖地。穆阿威亞或許是今日伊斯蘭教聖殿山的實際創始者。是他在此地興建第一座清真寺,夷平昔日安東尼亞要塞的基石,擴大廣場空地,並且增建一座無牆的開放性六角形建築,也就是鎖鏈圓頂(Dome of the Chain):沒有人知道這座建築物的功能,因為它位於聖殿山的正中央,或許是用來標舉此地是世界的中心。當時的人寫道,穆阿威亞「削平摩利亞山,以便在聖石上再建一座清真寺」。當高盧主教阿爾庫爾夫(Arculf)造訪耶路撒冷時,他看見「過去聖殿矗立的地方,現在用筆直的木板與粗大的橫梁在廢墟上蓋起了矩形的禮拜堂,據說能容納三千人」。這座建築物也許看不太出來是一座清真寺,但它坐落的地點可能就位於今日的阿克薩清真寺。
當圓頂清真寺於六九一年到六九二年完成時,耶路撒冷已成為截然不同的城市。馬立克的驚人願景為伊斯蘭教創造了耶路撒冷的天際線,他選擇拜占庭人鄙視的山頭大興土木,使其成為耶路撒冷最醒目的象徵。就外觀來看,圓頂清真寺完全支配了耶路撒冷,也使聖墓教堂相形失色——日後的耶路撒冷人,例如作家穆卡達西(al-Muqaddsi)都深信這就是馬立克的目的。而馬立克的做法的確奏效;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穆斯林仍嘲弄聖墓教堂(阿拉伯文是Kayamah)是糞堆(阿拉伯文是Kumamah)。圓頂不僅補足與超越了對手,同時也連結了猶太人與基督教徒的主張,因此,馬立克以更新穎的伊斯蘭教來面對這兩個對手。在建築物周圍,馬立克安放了八百英尺的刻文,直接抨擊耶穌的神聖性,暗示兩種一神教信仰的緊急關係:它們有許多共有的特點,但不包括三位一體。這些刻文相當引人入勝,因為這是世人首次看到馬立克整理出來的《古蘭經》最終形式。
六六一年七月,阿拉伯帝國顯貴群集於耶路撒冷聖殿山,擁立穆阿威亞擔任信仰者的指揮官,並且以傳統阿拉伯的方式向其效忠(bayah)。之後,穆阿威亞造訪聖墓教堂與童貞女馬利亞之墓,他不是以朝聖者的身分前去,而是為了彰顯宗教傳統的賡續,以及他身為聖地保護者的帝王角色。穆阿威亞把統治的根據地設在大馬士
和圖書
革,但他尊崇耶路撒冷,並且在錢幣鑄上Iliya Filastin的字樣,意思是阿埃里亞.巴勒斯提那。他打算以耶路撒冷為首都,而且可能經常住在聖殿南方他所興建的奢華宮室裡。穆阿威亞套用猶太人在聖殿山的傳統,他宣布耶路撒冷是「審判日收割與復活之地」,他又說:「這座清真寺牆壁所夾的地區,要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受真主珍視。」七一五年,瓦利德的弟弟蘇雷曼在眾人歡呼下於聖殿山登基:「新哈里發的登基儀式盛況空前。他坐在圓頂下方的美麗平臺,看著臺下的觀禮者。」坐在海洋般的地毯與軟墊上,在他身旁是堆積如山的珍寶,足以用來犒賞他的士兵。蘇雷曼對君士坦丁堡發動最後一次阿拉伯的全面攻勢(差點攻破城池),「他計畫在耶路撒冷生活,並且以此為都,他打算在此地匯聚龐大的財富與人口。」他以拉姆拉(Ramla)城做為行政中心,卻在準備遷都耶路撒冷前夕去世。
基督教作家讚揚穆阿威亞的統治是公正、和平與寬容的;猶太人稱他是「以色列的戀人」。他的軍隊包含了基督徒;事實上,他為了鞏固與基督徒阿拉伯部落的盟約,還娶了部落酋長(slieikh)的女兒梅森(Maysun)為妻,而梅森也獲准繼續維持基督教信仰。此外,他也從赫拉克利歐斯那裡接收了一批基督徒官吏,其中珊朱恩(Mansur ibn Sanjun,Sanjun是Sergius轉成阿拉伯文之後的拼法)受到他的重用。穆阿威亞與阿拉伯猶太人一起長大,據說猶太人派代表與他見面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問題竟是問對方會不會做haris——haris是他小時候在家鄉常吃的菜。穆阿威亞允許更多猶太人定居耶路撒冷,讓他們在至聖所的遺址禱告;聖殿山上的燈臺遺跡,時間可以追溯到七世紀,可以做為此事的明證。
「Kaftar。」她回道。
馬立克恥於與蠢人為伍。當臣子對他逢迎拍馬時,他會不悅地打斷他們的話:「不要灌我迷湯,我比你們了解我自己。」從罕能得見的錢幣人像上,可以看出他有著嚴肅、瘦削的臉孔,以及鷹鉤鼻。他有著一頭鬈髮,寬闊的肩膀,身穿錦繡緞袍,腰帶上佩著寶劍。不過,日後他的批評者卻說他有著大眼睛,兩邊的眉毛連成一直線,突出的鼻子、兔唇,以及嚴重的口臭——由於實在臭得讓人無法忍受,所以有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叫「蒼蠅殺手」。另一名關注王室的作家則喜愛情慾的記述:「他想找一名女奴尋歡,那麼讓他找柏柏人;要生孩子,找波斯人;需要家僕,找拜占庭人。」馬立克從小在艱困的試煉下成長。十六歲時,他統兵對抗拜占庭人;他親眼目睹親戚信仰者指揮官歐斯曼被殺;他長大之後成為一個不怕玷污自己雙手的神聖君主。他開始重新征服伊拉克與伊朗。當他抓住叛軍領袖時,他在大馬士革群眾面前公開拷問他,把銀製的項圈套在他的脖子上,然後把他當成狗一樣繞行全城,再「跨坐在他身上,屠宰他,把他的頭扔給他的支持者」。
六四四年,歐瑪爾遭到暗殺,他的繼承者是歐斯曼(Othman ),也就是穆阿威亞的叔父。十餘年後,歐斯曼由於用人唯親而廣招怨恨,最後也遭到暗殺,死後指揮官的地位由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Ali)繼承,而阿里也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為妻。穆阿威亞要求阿里懲罰暗殺者,卻遭到後者拒絕。穆阿威亞擔心自己可能失去敘利亞總督的職位。但他在隨後的內戰中獲勝,阿里在伊拉克被殺,結束了所謂的正統哈里發時代。
阿布達爾.馬立克:圓頂清真寺
圓頂清真寺落成後不久,馬立克的軍隊收復了麥加,並且打著聖戰的旗號,以擴張真主王國為名進攻拜占庭。馬立克繼續擴展這個龐大的帝國,他往西攻占北非,往東入侵信德省(Sind,今巴基斯坦)。但在帝國內部,他必須將伊斯蘭教統合成一個單一的穆斯林宗教,為此他必須強調,並且在各處刻上穆罕默德的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語錄——聖訓(hadith)——被集結成冊,而馬立克編纂的完整版《古蘭經》也成為無可爭論的正當性與神聖來源。儀式的界定
和-圖-書
更加嚴謹;雕像遭到禁止——馬立克停止在錢幣上鑄造自己的人像。馬立克開始自稱是真主使者,此後,伊斯蘭的統治者成了哈里發。官方版本的穆罕默德最初生平與穆斯林的征服,將基督徒與猶太人排除於伊斯蘭教之外。帝國的行政組織也阿拉伯化。與君士坦丁一樣,他結合了約西亞與聖保羅於一身,馬立克相信一個普世帝國只能有一個君王與一個真主,因此是他決定了穆罕默德的社群最後發展成今日的伊斯蘭教。七四八年,呼羅珊(Khorasan)地區——今日的伊朗東部與阿富汗——出現一名甚孚眾望的領袖阿布.穆斯林,他主張遵守更嚴謹的伊斯蘭教義,而且認為帝國應由穆罕默德的後裔來領導。邊區的新穆斯林都加入了這場淨化大軍,他們身穿黑袍,高舉黑旗,疾呼伊瑪目——馬赫迪(Mahdi)的前驅——的降臨將解救伊斯蘭世界。阿布.穆斯林率軍西征且連戰連勝,但他無法決定該擁立阿里還是阿拔斯的後裔,此外,還有許多烏雅瑪德的貴冑。但最後是由阿布.阿拔斯擊敗烏雅瑪德的最後統治者,也確立了他的統治地位,而他解決問題的手段也為他贏得了稱號。
「很好,」穆阿威亞笑著說:「那個呼羅珊女孩知道該怎麼反咬一口。」
此時麥加仍在馬立克的控制範圍之外,但他擁有耶路撒冷,而且他像穆阿威亞一樣崇敬這個地方。馬立克認為自己最終必能從第二次內戰中打造出統一的伊斯蘭帝國,而這個帝國的核心將是敘利亞與巴勒斯坦;他計畫在耶路撒冷與大馬士革之間興建道路。穆阿威亞曾計畫在基石上建造:現在,馬立克決定將埃及七年的歲入用來建造圓頂清真寺。
「然後屁股要長得跟您的一樣,信仰者指揮官。」老人反唇相譏。
穆阿威亞:阿拉伯人的凱撒
瓦利德:啟示與奢侈
這個計畫極為簡單:一個直徑六十五英尺的圓頂,以圓屋頂座支撐,坐落在八角形的牆上。圓頂的美麗、力量與簡潔,足以與它的神秘分庭抗禮。我們不知道馬立克興建這座清真寺的確切原因——他從未解釋。實際上,它不完全是一座清真寺,而應該說是一座神龕。它的八角形類似基督教的殉難者祠堂,而圓頂則呼應了聖墓教堂與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另一方面來看,它的環形走道目的是用來繞行禮拜,這點不禁讓人想起麥加的克爾白。
「很好,」穆阿威亞笑道:「如果你想玩,最後輸了你可別哭。」他對於自己驚人的性能力一直充滿自信,然而即便在這方面,他還是受到嘲弄:他在後宮與一名呼羅珊女孩尋歡,此時來了另一名女子,他隨即與這名女子取樂。當這名女子離開時,穆阿威亞轉身對這名呼羅珊女孩語帶自豪地問她:「波斯語『獅子』怎麼說?」
圓頂清真寺的力量不僅如此:它是屬一屬二具有永恆價值的建築藝術傑作;無論在耶路撒冷的任何角落,都能感受到它的輝煌光采。它像一座從虛幻謐靜的空間中冉冉升起的神秘宮殿,霎時轉變成巨大的露天清真寺,它的神聖氣氛感染了鄰近周邊的空間。聖殿山隨即——而且此後一直是如此——轉變成消遣與休閒的地方。事實上,圓頂清真
和_圖_書
寺創造出一塊人間的天堂,它結合了此世的寧靜與美麗,以及來世的神聖,而這正是它的菁華所在。即使在完成後的最初時期,伊本.阿薩基爾(Ibn Asakir)寫道,「在圓頂清真寺的遮蔭下吃香蕉」已是人世間至高的享受。它與所羅門與希律的聖殿一樣,是最成功的神聖帝國建築。到了二十一世紀,它也成為最世俗的觀光景點、伊斯蘭教復興的神龕與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圖騰:圓頂清真寺至今仍是耶路撒冷的地標。「我是kaftar。」穆阿威亞得意洋洋地向群臣說道,直到有人問他知不知道kaftar是什麼意思。
「王朝,」阿拉伯史家伊本.赫勒敦寫道:「就像人一樣有其天年,」現在衰敗而世俗的烏瑪雅德王朝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在約旦東部的小村莊裡,住著阿拔斯的後代子孫。阿拔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他一直秘密反對烏瑪雅德王朝的享樂主義傾向,同時也認為該王朝與穆罕默德完全沒有關係。「願真主降災給烏瑪雅德王朝,」領袖阿布.阿拔斯(Abu al-Abbas)宣布:「他們喜愛人世勝過天堂;犯罪迷亂了他們的心智,美色使他們沉淪。」民眾的不滿很快延燒開來。就連敘利亞核心地帶以往相當忠誠的部族也起兵反叛——耶路撒冷亦然。最後一任哈里發不得不發兵攻下耶路撒冷,拆毀城牆。突如其來的地震破壞了阿克薩清真寺與宮殿,民眾認為這是真主給烏瑪雅德王朝的警示。基督徒與猶太人以為末日即將來到。穆斯林也這麼想,然而烏瑪雅德王朝真正的威脅其實來自於遙遠的東方。
穆阿威亞一直保有自嘲的特質,這點不僅在政治人物相當少見,更甭說征服者。他的身材肥胖(或許是因為如此,他才成為第一位橫躺在王座上的阿拉伯君主),而且揶揄另一名年老肥胖的顯貴:「我想找一個腿長得跟你一樣的女奴。」
猶太人對阿拉伯帝國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但他們在神學上卻舉足輕重。在二十名猶太人與十名基督徒的資助下,由三百名黑奴負責維護圓頂清真寺。猶太人看著圓頂,心中禁不住燃起希望:這會是他們的新聖殿嗎?他們仍然可以在這裡禱告,而烏瑪雅德王朝創造的是伊斯蘭版本的聖殿,它結合了淨化、受膏與繞行聖石的儀式。
「不,是跛腳土狼的意思!」
正當烏瑪雅德哈里發沉溺於希臘化文化的宮殿,以及歌舞昇平的日子之時,帝國的發展也首次到了極限。西班牙的伊斯蘭軍隊首次入侵到法國境內,但在七三二年,卻被梅洛文王朝(Merovingian Kings)宮宰查理於圖爾(Tours)擊敗。眾人歡呼查理為馬加比,他因此有了鐵鎚查理的稱號。
穆阿威亞是希爾姆(hilm)的化身,希爾姆就是阿拉伯酋帥具有的智慧與耐心:「如果鞭子有用,我就不會動刀,如果花點唇舌有用,我就不會揮鞭子。我跟國人就算只有一根頭髮綁著,我也不會任其斷裂。當他們拉緊,我就放鬆,如果他們放鬆,我就拉緊。」這幾乎是政治家的定義,而穆阿威亞身為阿拉伯君主制的創建者與烏瑪雅德王朝的首任君主,他其實是絕對權力如何不必然造成絕對腐敗的良好典範,然而這項優www.hetubook•com•com點長久以來卻一直受到忽視。他把帝國的疆土擴展到波斯東部、中亞與北非,而且取得賽普勒斯與羅得島,他的新建海軍使阿拉伯人成為海上強權。他每年都會出兵圍攻君士坦丁堡,而且曾一度海陸包夾了三年之久。
穆阿威亞統治耶路撒冷四十年,一開始是擔任敘利亞總督,然後成為廣大帝國的統治者,此時的阿拉伯帝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分別往東西兩方拓展。但一連串的勝利中,因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戰差點毀了伊斯蘭世界,而這場紛爭所造成的裂痕也延續至今。
這座建築物沒有中軸線,卻重重圍繞了三圈——首先是外牆,其次是八角形拱廊,最後是位於圓頂正下方,沐浴在陽光下,環繞著圓頂本體的拱廊:這宣示了這個地方處於世界的中心。圓頂本身就是天國,是人類建築物與真主產生連結的地方。黃金圓頂、華麗裝飾與閃爍的白色大理石,這些都宣告了這裡是新伊甸園,是最後審判的地點,馬立克與他的烏瑪雅德王朝將在末日時刻把王國交給真主。圓頂清真寺豐富的圖像——寶石、樹木、果實、花朵與王冠——使它成為一座賞心悅目的建築物,就連非穆斯林也感到讚嘆,它的意象結合了伊甸園感官之美與大衛所羅門的莊嚴氣派。
「不是獅子嗎?」
穆阿威亞在八十幾歲時去世,他的繼承者雅吉德(Yazid)——一名浪蕩子,走到哪裡總帶著他的寵物猴——在聖殿山被擁立為信仰者的指揮官,但他隨即要面對在阿拉伯與伊拉克發生的兩場暴亂,這是伊斯蘭世界第二次內戰的開端。他的敵人嘲弄他是:「酗酒的雅吉德,淫|亂的雅吉德,狗一樣的雅吉德,猴一樣的雅吉德,貪杯的雅吉德。」
移居聖城的猶太人有許多來自於伊朗與伊拉克,他們大多居住在聖殿山的南方,並且獲准在聖殿山禱告,以及參與維護聖殿山。然而,到了七二○年左右,原本維持將近一個世紀的自由禮拜政策,卻因為新哈里發歐瑪爾二世的上臺而產生變化。雖然烏瑪雅德王朝正走向衰敗,但這位新哈里發卻是個宗教苦行者,他堅持伊斯蘭正統觀念,因此決定禁絕猶太教崇拜——此後在伊斯蘭教統治期間,這項禁令都一直持續著。之後,猶太人只能在聖殿山的四牆禱告,或者到地下猶太會堂做禮拜。地下猶太會堂又叫ha-Heara(洞穴),位於沃倫門(Warren's Gate)附近,位置幾乎就在聖殿山至聖所的正下方。
這是耶路撒冷充滿生氣的時刻。幾年之間,哈里發已經將聖殿山轉變成神聖的伊斯蘭教神龕,把耶路撒冷改造成烏瑪雅德的帝國城市,而這也再次引發了對神龕的競逐,同時也形塑了今日的耶路撒冷。過去,基督徒將許多猶太神話吸收融合成基督教的一部分,這些神話逐漸以聖墓教堂為中心匯聚起來。現在,隨著圓頂與阿克薩清真寺建成,這些舊的神話又再度復興:基石上的腳印原本在基督教朝聖者眼中是來自於耶穌,此時卻來自於穆罕默德。烏瑪雅德王朝以新的圓頂覆蓋聖殿山,此舉是為了上溯聖經傳統,使伊斯蘭教承接亞當、亞伯拉罕、大衛、所羅門直至耶穌。當最後審判的場景在聖殿山發生時,克爾白也將來到耶路撒冷。不只是聖殿山:穆斯林尊崇一切與大衛有關的事物,因此他們把城塞(基督徒成為大衛塔)稱為大衛的米哈拉布(祈禱的壁龕):他們把希律的宏偉,誤認為大衛的功蹟,但他們不是最後一個誤認者。烏瑪雅德王朝不只為真主建築,也為自己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