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你以為你要往哪兒去?
哲學教人如何控制會扭曲靈魂的憤怒、肉欲和貪婪,
給人獲致心靈平靜的論據和內在力量。
伊比鳩魯學派把「心靈平靜」當成最高目標。
斯多亞學者學會如何超越生命中的種種困頓。
犬儒學者則嘲諷物質誘惑。
1、宗教帝國
這是很強硬的主張。不過,基督教起源於古代文化,艾略特明白只有透過歷史背景,才能了解基督教的誕生與發展。基督教對他個人有重大意義這一點,也對他的社會觀點有深遠的影響,他認為當時代盛行批判古典學教育的風氣,將傷害以後人們了解這個宗教的能力。事實上,艾略特的憂慮已經成真,因為許多讀者在這樣一本探討古典學為何重要的書裡,看到關於基督教的討論,可能大感意外。儘管基督教和其他所有宗教一樣,強調充分了解該教的起源史非常重要,但當代教育很容易就遺忘基督教誕生於上古時期,而且前四個世紀的基礎發展發生在羅馬帝國時期。說到底,基督教就是古典學研究的主題。
比方說,主張婚姻應該是持續到永久的神聖之事者,就是基督現代幸福婚姻的理想——「我倆至死方離」,以及離婚與再婚帶來的污名,都是基督教文化的產物。男人只能和妻子有性關係,而其他形式的性關係是不忠,通姦和不道德的事,這種觀念並非來自羅馬、希臘或猶太人,而是來自基督徒,而且成了現代男女關係彼此忠誠的基礎。所有的社會都認定某種性行為令人反感,不可被接受,但肉體和性行為骯髒的概念——構成許多現代罪惡感、貪淫和假正經的概念——主要也是來自基督教。
即便是最堅定的無神論者也必須承認,隸屬西方文化重要一環的音樂與藝術,有絕大部分深植於受猶太教與基督教影響之西方世界的傳統中。從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到梅湘的《末世四重奏》,從西斯汀教堂到里約熱內盧的地標基督雕像,世人要是不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熱情、辯論與故事就觀賞這類偉大的藝術作品,那www.hetubook.com.com麼作品的意義和力量不免大為失落。沒讀過聖經就讀米爾頓的《失樂園》顯然非常愚蠢;即使像喬治.艾略特這樣與信仰掙扎的小說家,或是像易卜生這樣熱中批評神職人員的劇作家,讀者要是不懂得激發他們寫作的思想熱忱就閱讀他們的作品,將無法領略作品的精華。不了解聖經與其具有的宗教力量,西方文化許多的音樂、藝術與文藝創作,對欣賞者而言,就無異於觀光客遊覽歷史過往所得的普通明信片。
基督教發源於羅馬行省猶大地一個反抗猶太教傳統的小支派。起初,所有自認是基督徒的人依然持續遵守猶太教習俗。到了西元一世紀中期,保羅開始「向外邦人宣教」之後,情況才有了改變。一些自命為基督徒的小團體開始在地中海沿岸地區成長,往往集中於羅馬這類的大城市,信仰權威的體制也漸漸成形。不少基督徒下筆闡述基督徒的真義,而且在第二世紀期間,激烈辯論,往往痛斥對方是異端,激昂力陳自己才算虔誠。
早期基督教的歷史一向是人們爭辯(有時也為此殺人)的主題,以上這一小段敘述還可以增添許多細節,讓人有更完整的了解。但顯而易見的是,基督教在這段複雜過程中的每個轉折,都是在古代文化之中發展或與之對立。基督教藉由刻意反轉自己所傳承的古代文化結構,而獲得影響力。唯有在這樣的架構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早期基督教帶來的極端震撼。它要世人明白它是一個反古代文化的宗教。不過,隨著基督教傳播各處,它也愈來愈與羅馬權力結構與思想體系糾結難分。羅馬帝國信仰了基督教,基督教徒也成了羅馬人——這也是神聖羅馬
和圖書
帝國的起源。現代文化一再淡化或遺忘基督教古怪又極端的發端,今日基督教的自我形象尤其排斥其難纏又強悍的先祖。可是,無論對基督徒或其他人(非基督徒、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而言,明瞭這個西方世界的重大宗教傳統乃成長於上古時期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事。這其實就是西方文化發展的故事。忘卻了基督教與古希臘與拉丁語文和社會有漫長熱烈的關係,忘卻了基督教誕生於上古文化,我們就有淪落成一介西方文化觀光客的危險。我可不想做個觀光客,我要生活在西方文化之中。
然而,西元三一二年卻出現了驚人的轉折,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了基督教,羅馬帝國也信仰了基督教。這個轉折一如保羅在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驚見基督那般,是個看見光明的經典故事。據說,君士坦丁在一場戰役之前,看見天空中有個閃著火舌的十字架,而且上頭有著「在此標誌/旗幟之下,你將大勝」的字樣,他當場皈依了基督教。人世的政治應該比這個故事要複雜與實際許多。當時的羅馬菁英階層已有相當多的基督徒,帝國組織不斷擴增,意謂著許多官員可以同時過著基督徒和傳統羅馬人的生活。儘管如此,一國之君皈依此教,仍是羅馬帝國發展成基督教國度的關鍵。這個新興宗教現在有了羅馬的政治與軍事力量撐腰,而且有了皇帝當信徒,帝國系統內外的基督徒就擁有巨大的象徵性權威。
基督徒常宣稱他們和「異教徒」徹底不同——如今古典學和早期基督教研究成了兩個不同的學門。可是,像聖安博這樣的人物,顯現了這種分野嚴重地誤導人們。聖安博是天主教會的四大聖師之一,也是為聖奧古斯丁和*圖*書施洗,帶領他加入教會的聖徒。他是基督教備受尊崇與極具影響力的一位教父,但他有多年的時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羅馬行政官與政府官員。他是在被任命為大權在握的米蘭主教之後,才皈依基督教,以現代人的預期來看,這實在令人震驚。基督徒和羅馬人的差異,其實不像後來的基督徒要我們相信的那麼大。羅馬帝國信仰了基督教,但基督教也在這個過程中採納了帝國的形式。
儘管羅馬皇帝征建了帝國,但逆向發展還是大有機會。「叛教徒朱立安」於西元三六一年一登基為皇帝,就回歸異教信仰,復興了許多異教教派。此外,許多羅馬人不急著效法君士坦丁,仍無意皈依基督教。所謂正統基督教應該有什麼樣的信念與實踐,在信徒之間的重大激烈論戰未曾停歇。基督徒因為理念歧異而互相仇殺,最後成為正統的團體毀滅了一長串立場不同的教派——白拉齊派、靈知派、亞略派、孟他派、馬吉安派,並宣稱這些教派為異端。從第四世紀末以後,羅馬帝國徹底成為一個基督教帝國,行政組織裡也充斥基督徒。孤單的沙漠苦修者成了龐大民政系統的管理者。從此以後,關於基督徒的熾烈辯論,改而發生在一個龐大機構的權力結構之內。
有威望的早期基督徒,絕大多數都是成長於古希臘和羅馬城市,受的是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教育,在古希臘羅馬的體制中生活。他們用希臘語和拉丁語交談,讀的是古希臘羅馬作者的作品,舉目所見盡是古希臘羅馬建築——不但是心靈中也是城市中的建築。早期基督教屬於羅馬帝國古代文化中的一環,應該不讓人訝異。
我們所有人的內在都有著這段基督教的古代史。就連無意在
和_圖_書基督教堂結婚的人也會同意這些固有的基本價值是社會常規。不論是否為基督徒,許多人仍然想要結婚,想要與忠貞的伴侶有長久的婚姻關係,也認為這些價值很重要。正是在這些生活最基本的層面——婚姻、家庭關係、性關係的道德觀,構成了現代社會強烈感受到社會變遷影響的範疇。這些生活準則有著一段基督教的歷史,而正是那段歷史,讓這些準則達到今日的重要地位。這些準則在現代社會愈是受到挑戰,我們就愈是應該了解它們的起源,以及如何達到這樣的影響力。這是任何想釐清自己在今日社會該去向何方的現代人,所共同參與的事。
不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而言,這是最基本的生活層面,也是影響今日所有人的一段歷史。但乍看之下,一般人可能不容易看出來。因為西方世界自上一個世紀以來,有愈來愈多的人已經不接受基督教這個信仰制度,也不再把它當主要的道德權威,儘管多數的西方國家仍然自認信仰基督教(以英國為例,教會與政府有正式的關聯;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儘管沒有法律明文規定,但兩者的關係卻往往更顯著),但早期基督教的形成史日益顯得是與現代生活毫無關係的過往歷史。這段歷史對世俗社會造成更大的影響,但由於基督教倡導的價值已經完全融入現代生活,我們已經把這些價值當成社會本身普遍與傳統的價值。我們有許多基本認知都源自這段歷史,而這些概念能對我們發揮影響力,正是因為我們視它們為理所當然。
不知道西方文化偉大的藝術、哲學傳統與基督教的漫長關聯,就接觸這類作品,注定只有膚淺的認識。然而,不知道基督教與古希臘羅馬語文和社會熱烈而長久的關係,就想www.hetubook.com.com了解基督教,一樣只能有膚淺的認識。誠如詩人T.S.艾略特主張的,「期待見到基督教文明存續的人」必須承認「學習拉丁文與希臘文非常重要」。在艾略特看來,基督教文明的存續,取決於學習古典學的決心。
一旦基督徒滋事,羅馬當局就按照處理一般罪犯的方式將他們處死。有些人被行政官送上競技場和格鬥士搏鬥;有些則按照處罰奴隸和下層階級人民的方式,被處死在十字架上。羅馬人有時也採取一些怪異懲罰方式,他們非常善於發明特殊的刑求方式。這些受害人被當成了殉道者(mystyr),這個字的字面意思是「證人」。信徒準備為信仰犧牲生命,為自己對神的信仰做見證,就成了早期基督教給人的主要印象之一。理想需要殉道者。從西元二七〇年以降,苦修的基督徒團體自絕於羅馬社會,退隱至埃及的沙漠地區。這些沙漠教父是隱修院運動的創始者,而在西元二七〇年隱居沙漠的聖安東尼,則是創始人和重要人物。理想也需要英雄和聖徒。
在西元第三和第四世紀期間,基督教漸漸成為公開的宗教——信徒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有組織。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地方政府眼中,基督徒難以駕馭的特性擾亂社會秩序,令他們日漸憂慮。在第二世紀,羅馬帝國只有極少數人口是基督徒,但到了第三世紀末,他們人數已經多到需要羅馬政府特別關注,而到了基督徒稱為「迫害」的程度。一如早期殉道者引發的效應那般,迫害行動強化了基督教會的備戰英雄主義心態,以及團體的自我認同。最重要的迫害行動(「大迫害潮」)始於西元三〇三年,當時的羅馬皇帝下令摧毀教堂、焚燒聖典,並且剝奪基督徒的社會地位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