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朱淑真別傳探原

作者:潘壽康
朱淑真別傳探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斷腸集序的體制和採材 用賦體撰述的別傳

斷腸集序的體制和採材

用賦體撰述的別傳

吳見思在〈史記論文〉中,評論〈屈原傳〉「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四句說:「用兩對排句;遇詞客,因用詞語。」又評「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四句說:「四疊句用韻;序〈離騷〉,卽用〈騷〉體。」從前的人對於鋪陳事物,排比聲律,介於詩文之間的韻文,習慣上稱爲辭賦,而屈原的〈離騷〉是辭賦的代表作,所以,吳氏對於〈屈原傳〉中的偶詞韻語,一則稱「詞語」,一則謂「〈騷〉體」,就是從辭賦的體式來說。
比如,上述「蚤歲擬古人閨怨數篇,難免哀傷嗟悼之意」兩句,其中「數篇」二字,原文應作「之詩」。這個「詩」字,前照「工詩詞」,後顧「寓於詩詞www.hetubook.com.com」,是眼目的所在。今作「數篇」,旣不能看出字面上的現在意義,且上下文也都失卻聯繫照應。若作「之詩」,不但句脈明顯,且與下文「難免哀傷嗟悼之意」,句法一律。這裏「詩」和「意」用平仄韻,與前所提及的「儷」「妻」二字,同是上下句雙用韻。
我們用以補佚的材料,有些採自專家文集中所引用的佚句。這些專家並非特意輯佚,而是編入自己文中,爲了行文的須要,他們每每增損原文,甚且用來代替本文。我們抉擇這種佚句時,偶有可疑之點,但純然是偶儷或聲律的問題,並無害於文義。若非從賦體的角度來衡量,www•hetubook•com.com便缺乏理由提出疑義。
魏氏使用駢賦作序的動機,主要是由於他所根據的史料所引起。原來序中前半篇所述朱淑真嫁市井的原委始末,並不如今序所謂王唐佐作的〈傳〉文的「別引」,恰恰相反,是根據朱淑真作的兩篇自傳性的韻文所寫成。前者是她在少女時代作的〈自責〉詩,敍述她因爲作詩得罪,被後母逼嫁。後者是一篇用駢文寫的投詞,陳述她嫁與一個殘廢丈夫的不幸遭遇。魏氏這篇序文,自「蚤歲」到「不平之氣」這一部分,就是用她的投詞做藍本,並參考她的詩,採取傳寫的方式,改作而成。如果說王氏爲她立的是家傳,那麼魏氏這篇賦文www.hetubook.com•com就是別傳。
元刊本〈朱淑真詩集序〉所以失去賦體的面貌,是由於後人竄改原序時,側重在刪節朱淑真的事迹,而這個部分正是賦的本身。他們對其中觸犯時忌的文字,每每整句整段刪削,而把刪餘的零散片段連貫起來,這就破壞了原來的句法和韻法,變成單行的散體。
雖然早在六朝時代,由於駢文盛行,一般都用駢體撰序,如任昉的〈王文憲集序〉,宇文逌的〈庾開府集序〉,就是這類作品的名篇。但魏氏的建構和設色,卻是別出心裁的。序中詳載作者的生平事實,和傳記一般無二。我們知道駢文由賦蛻變而來,二者的差別在於押不押韻。魏氏用駢賦作序,和*圖*書旣具有排比整齊的形式美,又增添聲調鏗鏘的音樂美。就這個意義來說,這篇〈斷腸集序〉,非特具有「遇詞客,用詞語」的作用,並且兼有「序〈離騷〉,用〈騷〉體」的意義。
上面關於「數篇」與「之詩」二字的辨識,若非站在駢賦的觀點上看,豈不有點多餘麼?我們在補佚時不提出修正,也是爲了避免節外生枝。幸而,這種不儘符合賦式的詞句,在賦文前半篇中,是絕無僅有的。
魏仲恭爲朱淑真的〈斷腸集〉作序,記述她的生平,採用半詩半文的辭賦體裁。這篇序的結構,分爲三個部分:自開頭到「未嘗不一唱而三歎也」,說明撰序的緣由。自「朱淑真」到「固負此生矣」,記述朱淑真的https://m•hetubook•com•com生平事蹟。「其死也」以下,則是抒發感慨。作爲全篇中心的紀傳部分,字句整齊,聲韻諧婉,這部分就是駢賦本身。至於開頭和結尾,雖不押韻,也採用奇偶相生,音節和諧的排體寫成。如開頭到「豈能皆佳也」一段,與「比往武林」以下一段,就是兩股相似的排比節段,文義一正一反,富於抑揚詠歎的情韻,不可謂爲平鋪直敍,清言質說的散文。
這裏且擧一個實例:今序「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嫁爲市井民家妻」這個十七字句,原與上句「蚤歲」以下十七字成爲對稱。由於上句已被刪除,僅餘「蚤歲」二字,以致句子長短參差,雖然保有「妻」和「儷」字平仄互協,若不注意,不易覺察出帶有駢賦的氣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