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如鏡的大海

作者:康拉德
如鏡的大海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蛛網與蛛絲 Ⅲ

蛛網與蛛絲

「是的,船長,我以為那還得過一陣子。」
在這次航行中二副病倒了,我被提升為值班員,也兼管甲板上的事務。這樣一來,高高的桅檣巨大的槓桿作用就成為我非常關心的事情。我把它當作對一個年輕人表示值得信任的讚美,表面上並不受像S船長這樣的指揮員監督;就我記憶所及,船長跟我說話的語調、態度和意向,即使根據非常牽強的解釋,也不含有對我才幹的讚許。我必須說,他在晚上是一個讓下屬極不痛快的司令員。如果我值的是從八點到半夜的班,他準在九點左右說完下面的話就離開甲板:「別減任何一面帆。」然後在升降口他的身影即將消失時,準又簡短地說:「別把任何東西帶走。」我要高興地說我一直按命令執行,不過就在一天晚上,在我沒作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我被風向突變給難住了。
他非常安靜地靠在潔白的枕頭上,有一會兒,陰沉地盯著我。
「你沒能看出風向的變化嗎?」和*圖*書
「風刮到了下風位。」
「這個,船長,」我用歉疚的語調說,「她以五節的航速走得挺好的,我以為她還會繼續同樣走半小時左右。」
不錯,我愛過,生活過,在航海生涯中從未見過高高的桅檣和密如蛛網蛛絲的繩索等等掉進海中,這純粹是運氣,無可置疑。但至於倒楣的P,我肯定他絕不會像這樣安然無恙,要不是風神早早召喚他離開這個世界的話。它的面積有四分之三是海洋,因此是水手合宜的安息之處。沒幾年後我在一個印度港口遇到一個人,他在同一個公司的船上服務。我們的交談提到一些同事的名字,非常自然的,我問P升到船長了嗎?對方漫不經心地回答:
但這是一次我沒放過的機會。
這是我得到的全部責備。我等了一會兒,然後和-圖-書退出去,小心地把我身後的房艙門關好。
「沒有,但準備提升;在從新西蘭(New Zealand)往合恩角的一次航程中,一場風波把他從船尾捲走了。」
她隨身帶著她速度的秘密。儘管其貌不揚,她的形象在古老而歷史悠久的航海史上,確有她光榮的位置。
可是問題在於S船長經常說:「自我離開以後,她從沒有過一回體面的航行。」話裡的意思似乎是指她的航速秘密是由於她有一位著名的指揮員。無可置疑的,許多船舶的優越性確實在於船長。但是S船長要使他的新鐵殼快船的業績跟說英語的海員眾口|交譽的特威德號並駕齊驅,看來則是無望的。這裡面有點悲壯的意味,猶如藝術家在老年還想努力創造能跟他青年時期傑作相等的作品——因為特威德號的著名航程是S船長的和-圖-書傑作。這是可悲的,但或許也是危險程度最低的。不管怎麼說,我高興的是在S船長渴望恢復過去的輝煌和P君的耳聾之間,我畢竟看到了難忘的某些滿帆航行的時刻。我在那艘克勞德造船師的傑作上,有過親自在高高的船桅上扯滿帆的機會;這是我在以前和以後都不曾有過的。
自然,當時是一片喧囂聲——人們到處奔跑,水手喊叫,船帆不斷地撲打——足以把死人鬧醒,但S一直沒上甲板來。在大副替我解圍後一小時,他把我叫去。我來到他的房艙,他正裹著一床毯子躺在床上,腦袋下墊著枕頭。
「剛才你那兒是怎麼回事?」他問道。
就這樣,P在一次又一次狂暴的天氣魔咒下試圖發揮高高的船桅的全力,結果從它們中間消失了。他曾對我顯示滿帆意味著什麼,但他不是個從中學會明智審慎的人。他對耳聾無可奈何。人們只記得他活潑爽朗的性格,他對《笨拙》(Punch)登載的笑話的讚賞,他和*圖*書的小小怪癖——例如他特別熱心借別人的望遠鏡使用。我們每人的房艙都有一架緊擰在艙壁上的望遠鏡,但他要拿多餘的幹什麼用呢?我們始終不明白。他充滿自信地借錢。為什麼?難猜。我們做出種種揣測,到現在也沒人知曉。不管怎麼說,這是個對人無害的怪癖,願新西蘭與合恩角之間如此貿然捲走他的風神,能讓他的靈魂在什麼真正的海員樂園中安息,在那裡,不管什麼樣的滿帆也不會把一艘船的船桅摧折。
「噢,是啊,再有半個小時那桅就該斷了。」
「那麼你為什麼不馬上改變航向呢?」他用可以使我的血液冰涼的語調問。
結果在那條船上船帆總算多少及時得到收縮,在我服務的期間內,船桅也從未落水。然而我跟他們共事的那段時間,船長和P君的關係總是不太融洽。如果P因為耳太聾而不知風有多大,像「冒失鬼一樣」扯滿帆,S船長(他,如我說過的,似乎無法按規定命令他的下屬縮帆)則由於P和-圖-書君強加於他的不顧一切的必然行動而生氣。其實S船長的傳統反而是因滿帆不足而要責備他的下屬——用他的話說就是「因為不利用順風的每一盎司力量」,但還有一個心理因素使他在那艘鐵殼橫帆船上極難處理。他剛離開不尋常的特威德號,我聽說這是一條樣子笨重但速度可觀的船,在六〇年代中期從香港開往新加坡時,她比一艘蒸汽動力郵船要快一天半。也許在她的桅檣設置上有什麼特別僥倖之處——誰知道呢?軍官們過去習慣一上船就量一下她的索具設計尺寸,而也許在設計她的船首和船尾的線條上有什麼天才的筆觸或靈機。這不好說。她是在東印度群島什麼地方造的,除了甲板外全部用的是柚木。她有一個高大垂直的船首,笨拙難看的船尾,凡看見過她的人都向我描述她「沒什麼可看」。但是在七〇年代印度大飢荒時期,這條船雖已老舊,卻仍載著大米橫越孟加拉灣,從仰光開往馬德拉斯,勇猛衝刺,創造了了不起的航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