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日本作家山岡莊八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豐臣秀吉》第五部。
本書主要講述了織田的首席家老與阿市再嫁的丈夫柴田滕家是秀吉最後一名絆腳石,賤岳之戰決定了柴田勝家失敗的命運,然而筑前夢寐的仙女阿市卻隨著柴田居城北庄城的火焰隨風而逝。
現在,羽柴秀吉成為全日本的盟主了,他建築大阪城,金璧輝煌,極盡奢華以炫耀天下,並晉升關白大位……只除了尚需面對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兩位戰國梟雄終於無可避免地較量了……
本書為日本作家山岡莊八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豐臣秀吉》第四部。
本書主要講述了不以一國一城的大名為已足的羽柴筑前守秀吉,率領攻打中國地區毛利家之際,傳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殉身的消息,筑前的野心全面抬頭了。
設計快速脫離戰場,以迅雷之勢趕向京都,僅僅在事變之後十一天,羽柴秀吉就在山崎與明智光秀對峙,並且大破明智軍,取得一匡天下的發言權。面對同為織田家臣的同僚,秀吉不再謙讓,奇計頻出……
本書為日本作家山岡莊八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豐臣秀吉》第三部。
本書主要講述了漂泊不定的人生航船在春光燦爛中起碇。織田信長的妹妹,戰國第一美女阿市航向未知的命運。
剛從動盪人生中找到穩定磐石寧寧的藤吉郎秀吉跌入了忘我的美妙境界。對阿市的憧憬又夾纏到他不斷增長的野心裏。
命運又驅使他去攻取小谷城,那正是阿市所嫁的淺井長政的居城……
奔馳在戰場的大將藤吉郎,同時也得在另一個情愛戰場上應對,遙不可及的阿市,近在身邊的寧寧,還有為了家族前途而獻身的滿津……
本書為日本作家山岡莊八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豐臣秀吉》第二部。
本書主要講述了由牽馬、遞草鞋起家,木下藤吉郎秀吉與一代豪傑織田信長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從協助抗爭聲勢浩大的今川義元,創下織田信長赫赫威名的「桶狹間之役」;到獨當一面經營擘劃的「吞併美濃之役」,木下藤吉郎秀吉成為織田賞識的親信。
驅使他一往直前的動力,除了他誇大的個性、堅毅的行動,還有以不揚之貌面對心儀女子的愛情……
本書為日本作家山岡莊八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豐臣秀吉》第一部。
他,出身寒微,自幼頑皮機智,永不服輸。當他離家流浪、三餐不繼之時,依然誇口要奪取天下,拯救萬民
他從牽馬的低微僕從起家,與一代豪傑織田信長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從獻計獻策協助信長成就赫赫威名的「桶狹間之役」,到獨當一面經營籌劃的「吞併美濃之役」,他成為深得信長賞識器重的親信,始終矢志不渝,心懷天下。
本能寺之變,信長身遭不測時,他運籌帷幄,奇計頻出,以迅雷之勢為主復讎,躍登霸者之尊,得以一匡天下,結束日本戰國時代的百年紛爭。
為了超越織田信長,他垂暮之年,野心勃勃,覬覦海外。膠著的戰事,血腥的內廷鬥爭,終使他無力挽回命定的失敗,不得不面對他人生最後的一幕——死亡。
日本文壇巨擘山岡庄八,以文學化的傳奇之筆,再現了豐臣秀吉從一介平民到登上權力巔峰,縱橫亂世,波瀾起伏的一生和狂傲不羈的個性。文筆輕快,情節跌宕,讀來讓人心潮澎湃。
他小名叫桃兒,聽來十分秀氣,長大後卻是雄糾糾、氣昂昂的一介武夫。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他趁機崛起,受命誅除宦官,進而廢帝、遷都。所過之處、姦淫擄掠,無所不及,百姓恨之切骨。
作者用生動靈活的文筆以董卓的崛起、把持朝政、覆沒為經,期間發生的黃巾之亂、十常侍之亂、桓靈二帝廢立、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遷都長安……數十年間的史事為緯,把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以小說體裁呈現,免卻閱讀學術專著的艱澀,喜歡三國歷史的讀者不容錯過。
政客李斯,以《諫逐客書》得秦王嬴政重用,在破六國、建中央集權、統一文字方面均有功績。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迫令公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後為趙高所忌,被殺。
留美博士錢寧所著《秦相李斯》一書,用現代的視角盡述李斯的一生沉浮,貌似調侃的文字下,是宮廷政事的詭譎多變,人性的衝突與智謀的競爭。
一九五六年底,作者為香港大公報從北京去撫順專訪溥儀。因為末代皇帝當時還是戰犯,作者只好住進監獄。十天之內,與溥儀長談八十個小時,把內容出版成書,名為「末代皇帝秘聞」。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則在他一九五九年特赦後出獄,又隔了兩三年,才在北京出版。其後作者於一九五七年三月份從北京去長春專訪「滿洲國」皇帝的二十九歲福貴人李玉琴,內容出版成書,名為「末代皇帝秘聞」續集。更多細節請看本書「舊作新版前言」。
因為蒙曼,讓楊貴妃沉冤得雪!
說她被寵之後,從此君王不早朝;說她枕邊細語,招致安史之亂。
貴妃究竟是個怎樣的女人,有些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他,終結武則天,開啟大唐盛世。
他,風流多情,獨鍾貴妃。
他,始於開元之治、終於安史之亂的功過並陳。
他,是唐玄宗!
他如何在統御的四十四年,一手主導了大唐的興衰成敗,是人格特質的彰顯,抑或是,執政者面對時間的不得不然?
蒙曼繼《武則天》《亂世紅顏》後,又一力作—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
寫盡唐玄宗一生叱吒的功與過.還原楊貴妃萬般榮寵的愛與恨
泱泱大唐的絕代風華 磅礡再現
唐玄宗,他是大唐從極盛到衰頹的分水嶺,透過蒙曼教授的詳盡解讀與獨到觀點,揭開唐玄宗的功與過、得與失,寫盡傳唱史冊的一段纏綿長恨歌!
研究唐史,自是不能錯過盛唐盛事,而盛唐那璀璨的一頁當然非唐玄宗莫屬。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全書分上下兩冊,共五部四十一章,全面展現了玄宗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局勢、盛衰交迭的國運,以及玄宗個人生活與情感變遷。
玄宗,一位締造大唐盛世的偉大君王,一個演繹愛情神話的傳奇皇帝,一位俊逸多才的梨園鼻祖,天資英武,風流多情。說到他,人們就會想到錦天繡地、盛世華章;說到他的時代,人們就會心馳神往、追慕不已。而這個威名顯赫的偉大帝國,卻在他的統治下遭遇了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難——安史之亂。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香消玉殞。這個帶領著古代中國衝上歷史顛峰的皇帝,究竟有著怎樣的雄才偉略,他的一生,又為中國歷史書寫著怎樣的傳奇?
蒙曼從事業風流、情趣風流、愛情風流三方面闡述了唐玄宗不凡的一生,尤其對唐玄宗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的愛情做了細緻入微的客觀解讀——觀滄海,歌大風,能文能武;賞名花,對妃子,亦醉亦仙。並為讀者——開啟大唐盛世的錦繡華章,再現玄宗一生的起伏跌宕,吟唱帝王愛情的蕩氣迴腸。
權謀、奮鬥、目不暇給的帝位爭奪,都在四個女人的一台好戲裡!
武則天釋出大權後,傳位中宗李顯,表面的妥當無法掩飾其中的風起雲湧。
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各自盤算,尋找陣線聯盟。
重俊政變、唐隆政變、重福叛亂、先天政變,一場又一場的政治動亂更迭;連挫中宗、殤帝、睿宗,成就未來的唐玄宗「開元之治」。
權謀、奮鬥、帝位爭奪,她們是亂世裡的紅顏。
且看蒙曼再來,說一段中國歷史上最獨特、最激烈的亂世檔案!
由於武則天衝破傳統,樹立女主當家的典範,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磨刀霍霍,也想嚐嚐權力的滋味。就在武則天駕崩後的十年間,唐朝歷史就像武俠小說的情節一般,前後爆發了五場政變,有幸坐上皇位的人或死於非命,或被迫退位,或被迫交出皇權,成為名存實亡的太上皇,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這班戲台上的演員奮力演出,在權力、謀略、親情、心機算盡的腳本裡潮起潮落。
繼《蒙曼說唐:武則天》之後,蒙曼再次發揮其獨特的說書方式,重新詮釋這短短不到十年的歷史更迭。十年,在歷史洪流裡只是驚鴻一瞥,但是對這座戲台上的紅顏們而言,卻是用盡力氣燃燒生命,追尋武則天突破傳統的權力靈魂,演繹出一段中國歷史上最獨特、最激烈的亂世檔案。
傳說中的武則天,
弒女、屠兄、任用酷吏,朝臣間一時風聲鶴唳;
同時禮賢下士、發掘人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史家不得不稱其「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關於她的許多傳說,真相到底為何?
且聽唐史專家蒙曼,說個完整的——武則天!
西元624年正月23日,一位即將改變大唐帝國的女嬰在今山西文山縣出生,她即是歷史上深具傳奇色彩的唯一女皇武則天。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賜號「武媚娘」。一直到太宗崩,武媚娘一直只是個才人,並未留下日後可成國母、甚至一國之君的事蹟。高宗繼位後,雖然依照朝儀,武媚娘被送至感業寺出家為尼,但在各種因緣際會之下,由高宗的皇后王氏出面,於永徽二年(西元651年)迎接武媚娘返回後宮。從此,武則天善用自己的智慧與權謀,逐步邁向昭儀、皇后、天後、皇帝之路。
這樣的歷史過程,人們不時提起,因而我們如此熟悉,但也走了將近一千三百年,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似乎再也看不到全部的樣貌,人們所閱讀、認識的,是位弒女、奪后、廢帝、篡位、任用酷吏的武則天。對於武則天稱帝後,中國經濟成長、她知人善任的用人方略、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文化鼎盛的社會、甚至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的格律於此時確立的實質政績,早已被抹滅。但蒙曼教授的作品裡,不只是一個角度思維,而是試著拼出全貌,再任由讀者自我解讀與評論。
唐朝的武則天,是位皇帝,及至她過世後,李唐尊其為「則天大聖皇帝」。到了宋朝,僅以殘酷、離經叛道的女人形容她。明朝晚期,當時最重要的思想家李贄認為,後人不該將武則天的私生活與政治貢獻混為一談,進而肯定武則天在政治方面的才能。然而,清初的武則天再度反轉,成為一位神鬼不容的女人。無論處於哪個時代,都有一位屬於這個年代的武則天盤旋著。現在我們站在這裡,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起點,透過〈百家講壇〉的蒙曼教授重說武則天,我們終於可以重新塑造屬於這個年代的武則天。
「《蒙曼說唐:武則天》為我們釐清了迷霧重重的歷史,揭開了層層面紗,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清晰的武則天。面對複雜的歷史細節,作者蒙曼用清晰的思路為我們進行著條分縷析,讀起來異常輕鬆、一目了然。
這本書以武則天的一生作為長線,貫穿著大唐的歷史環境及背景。在武則天的幾個大的歷史轉折點,如回宮、奪后、稱帝等,蒙曼不但闡明了自己對武則天這個人物性格的看法,也插入了一些較大事件相關人物的背景及其利益的分析,抽絲剝繭,娓娓道來。」——北京日報
「百家講壇」最具人氣的蒙曼老師,以史為鑑,重新審視隋煬帝的真實面貌
從明君、暴君到昏君,世人印象中的隋煬帝楊廣,真實身分到底為何?
【印象一】徵兵千萬,民不聊生?
隋煬帝開鑿邗溝、永濟渠役使男丁百餘萬,導致男丁人數不足,繼而罕見地讓婦女服役。他如此急於成功而用人過度,百姓無法負荷,導致民怨四起。事實上,是為了營建東都洛陽、開發江南,其建設價值影響後代甚鉅。
【印象二】巡遊無度,靡費奢侈?
隋煬帝空前的巡遊隊伍,成了後世史家補風捉影的素材之一。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然而,隋煬帝瞧不起遠離百姓的皇帝。於是,他為了要充分接觸社會,開始不停地巡遊,只為更接近人民的聲音。
【印象三】弒兄姦母,殘害忠良?
隋煬帝登基之後,即開始顯出真實面貌,完全不考慮任何道德標準和社會輿論。向父親妃子示愛的他,在少年時被認為是老成、孝順、有德之人。事實上,他為了能夠成功上位,一直壓抑自己,表現得既有能力又有道德,這一壓抑就是二十年。
隋煬帝的才能足以建立功業、傲視群雄,但也讓民怨沸騰、民不聊生
隋煬帝年號大業,顯現其具有建立一番事業的雄心。他萬萬沒有想到,唐朝皇帝給他的諡號居然與他給陳朝末代皇帝為同一個「煬」字。對於這樣有著濃厚英雄情結、渴望成就千秋大業的皇帝,如何面對和自己最蔑視的人物並肩而立的景況?
本書以蒙曼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隋風雲》的講稿為基礎書寫。風格通俗嚴謹,輕鬆易懂。全書具備專家功力、通人見識、文士筆法三大特點,史料翔實,分析嚴謹縝密。以問題引出故事,以故事講解人物,以人物解讀歷史,以歷史啟迪智慧,還原了歷史的本質與殘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客觀公正,令人信服。
首部顛覆性解讀誤解最深之大隋王朝的權威力作
深入揭祕隋文帝成功上位的歷史密碼
「百家講壇」最具人氣的蒙曼老師,
繼「蒙曼說唐系列」後,
再現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
「在蒙曼的眼中,隋文帝楊堅和兒子楊廣的暴政是嚴於律己,更是嚴於律人。隋文帝執政二十五年,每天要吃工作餐,每餐中僅一個葷菜;身為一朝皇帝,一生僅娶了一房妻子,一輩子只有一處行宮,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有哪一朝皇帝能做到這一點。」
.西方權威學者邁克爾.H.哈特認為,在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
.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
.開創了科舉制度,並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律法《開皇律》。
.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隋文帝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隋文帝楊堅,是我國史上起過顯著進步作用的傑出皇帝,世稱其統治時期為開皇之治。其成功之道為拔除反正,平行各方勢力,使其能達到統一天下及開皇治世的偉積。現從政治穩定、發展經濟、治國思想及個人操守方面評之。
隋文帝楊堅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還有兵民合一的府兵制、援禮入法的法律制度(《開皇律》),還有英雄不問出處的科舉制。不僅如此,他還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唐朝的府兵制、三省六部制、法律制度等等最基本的制度都是隋朝建立的。所以隋朝是骨,唐朝是肉,骨肉相連的時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隋朝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不平衡性。隋朝以最快的速度辦了那麼多好事,讓以後的一千年都受惠於它,這就是所謂的利在千秋。但是,也正因為這些好事都集中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所以就遠遠超過了當時百姓的承受能力,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這就是所謂罪在當代。本來,一個好的王朝應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既考慮當時人的幸福,也考慮長遠的影響。但是,隋朝在照顧當時人的幸福方面做得比較差,因而顯得過於急功近利。」
西方人認為,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從他們的功績來看,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無疑是隋文帝楊堅。蒙曼說:「關於中國人和西方人對隋文帝截然不同的評價,個人覺得這反映了中西價值體系的不同。中國人對人的評價偏重於道德,而西方人偏重於功業。以功業而言,秦始皇和隋文帝都非常厲害,兩個皇帝都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了可以惠及千年的政治制度,這是西方人非常看重的地方。但是,以德行而言,這兩個皇帝都有缺憾,兩個皇帝都無視人民,推行暴政;師心自用,刻薄寡恩。前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民和諧,後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臣和諧。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文化是講民本,講和諧的。在儒家的評價體系下,李世民這樣納諫、愛民的皇帝才是聖君。」
《隋書》認為,隋文帝楊堅「好為小術,不達大體」,這是為何?為什麼唐太宗會評價楊堅「性至察而心不明」?是什麼導致毛澤東認為隋文帝的做法蘊藏大亂?繁榮昌盛的背後,歷史盛傳楊堅怕老婆、好猜忌、弒功臣、殺親子。他是不是真的空有雄才而無大略?他的冷酷無情背後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楊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蒙曼透過敏銳、細微、獨特的視角,層層疊進釋疑原委,從歷史的長河中挖掘還原隋文帝這一輩人們深深誤解的歷史剪影。在書中,蒙曼側重反映歷史的真實感和興衰演變規律,反思力度鮮明、強烈,不歌功頌德,不蓋棺定論,以問題帶入情境,逐層推進,列舉史實,陳列自己的分析,為讀者還原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隋文帝楊堅,一個被歷史誤解最深的王朝皇帝,在蒙曼的講述下鮮活起來。那些久遠的文明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彷彿有了生命力一般,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中呈現出不朽的魅力。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六部《氣吞萬里》。
明清興亡更替的史事,清晰明確的呈現著千古不易的教訓。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出自於內部:君主荒怠,太監弄權,臣子互鬥,自相殘殺----並非全為敵國外患所致。而清朝之所以能建國、興國的主要原因,除了努爾哈赤的開創、奠基外,選立了正確的第二代君主,也是個重要的原因;因為王朝是否能延續、發展的關鍵,往往繫乎於繼承人是成功的「太宗」,還是失敗的「後主」。
新興的王朝想要締創萬民有福的盛世,至少要經過三代以上的努力;努爾哈赤的入主中原之志,遲至他的孫子手中才完成,而後產生了輝煌的康、雍、乾盛世。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五部《天命皇帝》。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必然不是躁進的人,而是踏著堅實的腳步,逐漸走向理想的人。
一五八三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甲起兵,遲至三十五年後的一六一八年,才以「七大恨」正式向明朝宣戰。在漫長的三十五年中,他無日無時不在竭盡全力的作準備的工作,隨時擴充自己的實力,隨時吞併周遭的小部,聯結友邦,而不輕舉妄動的貿然與明朝交惡;直到準備充分了,時機成熟了,才射出必勝之箭。
努爾哈赤建國的經過是一個歷史啟示,一個成功範例,從而使後人在深思熟慮之後清楚的體會到:成就他不平凡的功業的背後,所包含著的許多因素。
本書為林佩芬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努爾哈赤》第四部《巍峨家邦》。
明亡清興的趨勢已經具體成形。努爾哈赤不再僅以軍事和開疆拓土為發展重點,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性的齊頭並進,成功創制了滿文與八旗制度,奠立下國家的基礎,也奠立下文明的基礎;使他所率領的土地與群眾能優於其他部落,逐步開創新國、建立強盛王朝。
作為一個開國之君、創業雄主,努爾哈赤不僅有過人的才能、意志、毅力,鍥而不捨的努力奮鬥,更具有借重歷史經驗的真知灼見,盱衡現今時局的聰睿智慧,以及瞻望未來的卓越眼光;他遼闊雄偉的視野、胸襟、氣度、理想與使命感,形成了他行事的超大格局;在艱難困厄中不停的奮鬥,則形成他務實的行事方法。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