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8位文學巨匠
帶來13種驚悚試煉
這是一部充滿著殘忍和陰森氣氛的短篇小說選集,收錄了梅利美、福克納、海明威、芥川龍之介、卡夫卡、考德威爾、大仲馬、奧康納、克雷恩、霍桑等10位如雷貫耳文學家的13篇作品。如果隱去作者之名,許多讀者應該很難聯想到是這些文學巨匠的傑作。
雖然內容時間上橫跨16到20世紀,地點從中古歐洲到20世紀的美洲,但是人性的險惡面不因時間空間的轉換有所改變。一篇篇驚悚的故事,帶您直探恐怖的底層……
書中的短篇小說大多寫於五、六〇年代。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有遭家人遺棄的老婦,有讓男人神魂顛倒的貴婦,因婚姻而喪失創作力的女人,或保持獨立自主的女性。同時也有高高在上,毫無涵養的男人,但他們並不全站在女性敵對者的位置。兩性衝突只因都想把自身的煩惱和創傷扔給對方,卻不會想到主動去接取別人手中握著的心。
女性問題是萊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不僅討論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也探討愛情的真義:女性與事業、家庭、婚姻和男人的關係,尤其是女性的成長和省悟,以及女性追求自由的過程。而女人在現實社會壓力之下,如何認定自己的身分(有別於妻子、母親、情婦),乃至如何走出自我,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
書中的短篇小說大多寫於五、六〇年代。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有遭家人遺棄的老婦,有讓男人神魂顛倒的貴婦,因婚姻而喪失創作力的女人,或保持獨立自主的女性。同時也有高高在上,毫無涵養的男人,但他們並不全站在女性敵對者的位置。兩性衝突只因都想把自身的煩惱和創傷扔給對方,卻不會想到主動去接取別人手中握著的心。
女性問題是萊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不僅討論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也探討愛情的真義:女性與事業、家庭、婚姻和男人的關係,尤其是女性的成長和省悟,以及女性追求自由的過程。而女人在現實社會壓力之下,如何認定自己的身分(有別於妻子、母親、情婦),乃至如何走出自我,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
薩豐最後寵愛書迷之作,揭露他絕美文字宮殿的祕密通道——
集結瑰麗、詭譎、暗黑,加上些許魔幻,但也不失浪漫的故事,
編織出愛情小說、成長小說、歌德小說、恐怖小說,
並交出向鉅著《唐吉訶德》和建築大師高第致敬的作品。
在敘事者的聲音、歷史紀事或各種細節串接連綴之中,
描繪出一個新穎豐富的世界,縱然虛構,也是個氤氳瀰漫的宇宙。
一筆鉤人入迷,從此投入薩豐學——
關於「回憶」
我一直很忌妒某些人具備遺忘的能力,他們能輕易忘記往事,彷彿那只是季節變化,或是被塞在鞋櫃角落再也派不上用場的舊鞋。我的悲哀就在於記得一切……——〈布蘭珈,再會了〉
關於「吻」
我從未跟任何人提起過這件事,不過,我能找到這個住處,真的是個奇蹟。她是蘿拉,她的吻宛如一曲探戈……——〈氤氳女子〉
關於「龍與玫瑰」
記得那天狀況的人都說,當時的天空斷裂成兩半,一道巨大光芒照亮了蒼穹。巨獸被自己獠牙間噴出的火焰團團包圍,振動的翅膀射出一朵巨大的火玫瑰,瞬間籠罩了整座城市。——〈火玫瑰〉
關於「寫作」
您將會寫出一部傳世傑作,不過,為了寫出這部作品,您必須失去所愛的一切。您的作品將接受世世代代的推崇、羨慕和模仿,但是,在您的心中,空虛會比您的才華帶來的榮耀和虛榮大上千倍,因為,唯有如此,您才能認清自己真實的七情六慾……——〈帕爾納索斯王子〉
關於「愛情」
她知道他說謊,卻原諒了他,因為她愛他,也因為她骨子裡仍希望遊戲繼續進行……——〈巴塞隆納卿本佳人〉
《本事》是張大春對小說書寫形式的另一獨特發明,無論東西方,皆可謂前不見古人。張大春的小說一向對世界、人文、社會,都有鞭辟入裡的獨到見解,感時憂國是他的一貫風格,同時我們閱讀他的小說時,都能從中閱讀到一名作家,對這個時代的深刻感觸,深深觸動我們的心靈與內心潛伏的靈動與意念,我們悟懂了之後,並能更加撫觸這個世界的介面。
《尹縣長》曾獲六十六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六十七年度吳三連文學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英譯《尹縣長》為該年佳作之一,也被列入《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
白先勇說:「若曦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她以小說家敏銳的觀察,及寫實的技巧,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成了藝術。《尹縣長》集中最成功的幾篇如〈尹縣長〉、〈耿爾在北京〉,已經超越了政治報導的範圍,變成闡釋普遍人性的文學作品。」
這本小說實際上就是陳若曦在大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具體呈現,在當時國共對立的敏感時期,她以親身經驗直抒於文,高明的文學表達,讓人直接目睹並感受到對岸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苦楚,撼動了華人社會廣大的人心,舉世矚目。
《十年十癔》京味較濃,文筆練達,是有關十年文革的短篇小說集。
癔症又稱癔病,亦即歇斯底里症(hysteria),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精神疾病;其表現為在一定的精神狀態或外部誘因存在的情況下,患者由於恐懼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描述文革十年中,所見的十個歇斯底里症案例。
本書包含五個中、短篇小說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諷中帶有嬉謔的語氣描寫作家充滿偶然、虛實掩映的創作情境。
《拉曼查志士》像是《預知死亡紀事》的續篇,虔敬地銘刻一生一次的死亡儀式。
《第凡內早餐》大張旗鼓地鋪陳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凸顯高度資本化社會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滿足(或者說被催眠)慾望。
《匈牙利之水》藉氣味與記憶的結合,抒情地紀錄對死亡充滿焦慮、兩個相濡以沫的老靈魂。
《古都》則以空間、時間、人物上相互對照的敘事手法,探討共同記憶的荒謬,可說是城市書寫的經典之作。
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是師陀歷時八年創作的代表作,風格特異,尤其是作品的語言,可謂匠心獨具。書中以一系列描寫人物的篇目反映了20世紀初期到抗日戰爭前期日益凋敝的中國封建鄉村小城的生活場景,其基調滯重哀痛,沉鬱複雜,帶有濃重的鄉土情結。在這個表面看似和諧寧靜實質沒落封閉的小城中,讀者看見了「那個黑暗、痛苦、絕望、該詛咒的舊社會」。
此書沒有繁複的線索,能夠選擇適當的場景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小人物的小事件中,深刻地表現沒落社會的生活面。無形中也對這些愚昧無知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常在小說中成為抨擊黑暗現實的一種力量。他的小說裡的人物多數是在痛苦中生活的。唯其痛苦,才會肯定「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而作者描寫人與命運的鬥爭最為深刻。
以寫作技巧圓熟的「吳老爹」為例。吳老爹是一個平凡的老人,「沒有什麼光榮的過去」,從十四歲起就在羊鎮一家油鹽店做事。「他的雙親死的非常的早」,「沒有姐妹,沒有兄弟,只是獨自一人在這人世間。」
小說格局嚴密,情結的發展層次分明,成功的描寫了一個可憐蟲的情感與忠誠;同時刻劃了少主人的荒唐與愚昧。兩個人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效地突出了事件的悲劇性。當布局發展到頂點時,讀者的感情隨之激起,一方面憎恨少主人的愚昧;一方面對必須抱著孩子回娘家的少主母寄以無限的同情。但是,最令人難受的莫過於那個沮喪的,沒有家而將別人的家視作家的、無路而又非走不可的吳老爹。
此書短篇結構嚴密,極少浮文贅詞,題旨明確,能夠將感情傳遞給讀者,使讀者感動。作者不僅擅長選擇題材,而且具有講故事的本領。讓讀者一起身歷其境在小說的世界中。
更令人畏懼的是,世界並不與我們共同老去,它會繼續翻新,會有更多擁有大量青春可揮灑的新人冒出來,棄我們於角落獨自老去。這就是朱天文的青春消逝寓言,是這樣的意思吧?……這位技藝圓熟、見解融達的朱天文是來到她寫作生涯的高處了。——詹宏志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從二十歲到七十歲的人都在感嘆自己的青春消逝、新人卻無情地一一冒出來。
例如,《紅玫瑰呼叫你》中的翔哥遇到雙十年華的女人時自忖:「今晚鐵軋不過她,快四十歲人了能怎麼辦呢……」為了逃避,他竟然只能「嚕嚕打著鼾,裝死。」《肉身菩薩》中兩個四十幾年次的男人喝著酒說:「你知道,現在滿街跑的都是五字頭,邪門……六字頭都出來混嘍!」更不用說《柴師父》中七十餘歲的柴明儀:「手指觸摸到女孩涼軟的胸乳時,肚底抽起一絲凌厲顫動……等待女孩像等待青春復活。」
感嘆青春逝去的不只是中老年人,《世紀末的華麗》的米亞在她的女朋友們之中,「她最老二十五歲」,在看過所有最時尚華麗的服裝之後,「年老色衰」的米亞「不想玩了」,甚至不愛新鮮的花而愛乾燥花,「她目睹花香日漸枯淡,色澤深深黯去,最後它們已轉變為另外一種事物。宿命。」
本書共包含七篇短篇小說,詹宏志讚譽:「葛林(Graham Green)曾經稱道沙奇(Saki)的作品是『奪目、悅心』(They dazzle and delight),這句話完全可以搬來形容這一系列的小說。」
《寂寞和溫暖》是汪曾祺早期小說集,晚年重新修訂。收錄了《受戒》《寂寞和溫暖》《歲寒三友》《大淖記事》等名篇。作品通過對普通人平凡命運和生存狀態的描述抒發生活內在的詩意,表達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充滿著對世道人心、人類命運的關注。汪曾祺小說創作承襲老莊的精神、廢名沈從文的文學風格。汪曾祺對生活始終充滿一種樂觀主義的平民化態度,對日常生活的熱愛,對民間審美觀念的認同,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
對土地的濃厚之情和對小人物的關照,使黃春明在勾勒社會問題的面貌的同時,也讓筆下人物能在陷入命運困境時不忘展開笑容,讀之令人在感傷之餘仍不禁莞爾一笑。
《兒子的大玩偶》裡的父親為了謀生裝扮成廣告人,回家後總是以這般打扮面對孩子,等到有天孩子看到父親的真面目時,竟認不得父親而大哭,父親拿粉準備裝扮的瞬間,彷彿為人生的荒謬與哀傷下了個黑色幽默的註腳。
1983年由中影公司出資,侯孝賢、曾壯祥與萬仁擔任導演而拍成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其中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及蘋果的滋味分別為電影裡的三段故事)
黃春明亦有許多的作品披露台灣在美日兩國經濟殖民下的社會圖像,如〈蘋果的滋味〉裡受傷的工人阿發,在洋人餽贈的蘋果的滋味中,全然忘記自己失去了一條腿,失去自主謀生的資本,反而對咀嚼到洋人贈予的蘋果,並與西方文化沾上邊而雀躍不已,呈現其令人心酸的卑微。《我愛瑪莉》、《小琪的那頂帽子》則描述農村小人物在工商社會下為了生存掙扎,以及遭受美日經濟文化殖民的卑屈,在嘲諷中突顯出民族意識的矛盾。
《彷徨》收入魯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說,首篇《祝福》寫於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於1925年11月6日,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都與初版同。
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彷徨》魯迅先生寫作于「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陞,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 「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迴響。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1918年,新文化運動正值高峰。魯迅因為和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的一場關於「鐵屋子」的談話,創作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至1922年,五四大潮漸落,魯迅應陳獨秀之邀,將之前的小說結集出版,目的在於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並且慰藉那些在鬥爭中「賓士的猛士」,使他們無畏地前進。
《星童》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說選輯,其內容主要來自英國Armada出版社的三本短篇少年科幻選輯:Armada Sci-Fi 1(1975)、Armada Sci-Fi 2(1975)和 Armada Sci-Fi 3(1976),所以主角幾乎都是青少年。
〈搖籃飛船〉 大衛.甘普敦 The Lapida Menac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星童〉 伊莉莎伯.梵西特 Star-Boy (Armada Sci-Fi 2, 1975) by Elizabeth Fancett
〈電腦作家〉 露絲瑪利.譚普利 The Computer That Fell in Lov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Rosemary Timperley
〈巨蟹〉 大衛.甘普敦 The House Crab Project (Armada Sci-Fi 3, 1976) by David Campton
〈天外來客〉 羅渣.馬里遜
〈流星之謎〉 約翰.哈爾堅 The Day of the Meteor (Armada Sci-Fi 3, 1976) by John Halkin
〈怪電話〉 米高.甘尼
〈星期六晚是最忙的一夜〉 帕美拉.克利亞維爾 Saturday Night Is the Busiest Night of the Week (Armada Sci-Fi 3, 1976) by Pamela Cleaver
〈微型恐龍〉 大衛.甘普敦 Desmond's Dinosaur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生命〉 露絲瑪利.譚普利 Mr. Nobody (Armada Sci-Fi 1, 1975) ‧ short story by Rosemary Timperley
〈玩具熊的入侵〉 奇連.陳德勒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