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諾貝爾文學獎,結果共44筆

第五個孩子/ 多麗斯.萊辛 /

想到這第五個孩子,她沒有愛,也沒有感情,

她恨自己竟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

令她夜夜驚醒的,只有罪惡感和恐懼……

吳爾芙之後,不能不認識的重量級女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代表作

「在我們被撕裂、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

重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故事,是講故事的人。」——多麗絲.萊辛

海莉一直相信,這個小怪物是來傷害她的,

現在卻怎麼也沒有這種感覺。

她的心裡只有憐憫:可憐的小怪獸啊,

他的母親竟是這般的討厭他……

一個粗暴、野獸般的孩子降臨人世,擰轉所有家庭成員的心,一片樂土從此傾覆。

海莉和大衛的第五個孩子,長相古怪、性格暴戾。他鎮日怒吼咆哮,學會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祈使的命令句:「我要蛋糕。」

面對這個家族裡人人迴避的孩子,海莉既想守護他,卻又暗暗希望他從高處摔落、被車撞死。她那出於本能的母愛存在,但不知從何開始……

本書探討階級社會裡,面對異己的矛盾與拉扯,以及母愛的在與不在——「尋常」是什麼模樣?無知之中,你的寬容還寬容嗎?

一部認識萊辛、親近萊辛的經典之作。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守門員的焦慮/ 彼得.漢德克 /

.榮獲二零一九年諾貝爾文學獎: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觸動電影大師文.溫德斯,合作改編為同名電影

.全新譯本,德文原文直譯:最貼近漢德克語言的實驗性

壓抑不安的年代、無可奈何的命運,瀕臨崩潰的人,就要一步步走向臨界點……

布洛赫曾是名噪一時的足球守門員,之後他轉行當工人,如今再度失業。他離開工寮,搭上了計程車,前往納許市場。在那裡,他莫名被一名電影院的女售票員吸引。一次午夜場結束後,他心血來潮,決定尾隨她回家。沒想到女子竟也轉過身來撫摸他。

隔日,他在她的公寓裡醒來,年輕女子躺在身邊。他想不起來自己是否與她睡過,他感覺焦慮,語言開始失真,現實也隨之模糊。壺裡的茶葉成了一隻隻的螞蟻,熱水滾沸,一團黑壓壓的東西浮了起來。

他將女人勒死了。他犯下了一椿命案。清醒後,他擦拭過屋裡所有的物品,離開了房間。

整個城市仍好端端地在等著他,但焦慮、焦慮,他一度覺得自己掉出了他的體外,所有東西都離開了他們原有的位置……

當代小說的經典傑作,精準捕捉一代人的焦慮心理。

罰球時,守門員必須盡可能的不動聲色,一旦身體透漏了方向,射門球員隨時都可以把球踢往另一處。

究竟布洛赫能否利用不動聲色的本事,從這起謀殺中脫逃?一名守門員的焦慮,與此同時,和謀殺者的焦慮重合了。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夢外之悲/ 彼得.漢德克 /

究竟一個人的死亡,是否能藉由書寫,來進行告別與悼念?

「這是我們祖父母、父母都會經歷的潰敗,也許漢德克和我們都難免。」——廖偉棠專文導讀。

「預示了厭世代之必然,無法界定那究竟是焦慮恐懼還是悲傷」——郭強生

一九七一年,書中「我」的母親服安眠藥自殺了。儘管當天傍晚,她仍和往常一樣,到隔壁的女兒家吃晚飯。死前,她以快捷寄出了多封掛號信,並附上了遺書,其中一封給「我」的信上是這樣寫:「但繼續活著是不可能的。」書中「我」的母親即是作者漢德克的母親。身為一個經歷過納粹時期、戰爭,以及戰後經濟蕭條年代的女人,她總是設法從困境中找到平衡,只不過這一次,她自己就是困境。葬禮上,漢德克強烈地渴望書寫他母親。幾個月後,這部具自傳色彩的半虛構小說誕生了。

「有時我依然會在夜裡猛然驚醒,彷彿我的體內有什麼把我輕輕一推,從夢裡推出來,我體驗到自己如何因恐懼而屏住呼吸,身體則一秒一秒地腐爛。黑暗中的空氣凝止了,我感到萬物失去重心、四處飄散。它們無聲地在我四周進行無重力的飄移,彷彿隨時就要墜落,從任何一個方向使我窒息……」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第二把劍:五月故事/ 彼得.漢德克 /

語言暴力,一旦化為文字,隱而不顯的凶惡能致人於死。

既然如此,我也將祭出我的「第二把劍」!

漢德克始終在探究語言的邊界、語言抵達的是什麼,

《第二把劍》是漢德克文學世界的最終意義。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新力作

漢德克對於正義與暴力的思索

復仇之日啟動,今天不是一個能靠希望度過的日子。

一生中,漢德克以文字為業,他前衛、大膽,充滿實驗性,他將語言視為神聖之物,然而,一名記者卻以語言玷汙了他以及他的母親。

「是的,暴力存在於我的某些行為,也以另一種更常發生、更猛烈的方式,存在於我的語言中。但我那些語言的暴力,一律都是口說,從來不是書寫下來的文字,我的意思是,不是給那些特定的閱聽大眾,為了出版所寫下的文字。那樣的書寫與記錄,將暴力化做文字,向來是我的大忌。」

一名女記者在報紙上寫了一篇針對他的文章,但不只是針對他而已,甚至指控他的母親其實是納粹的追隨者。

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管,他必須為他母親復仇,不計一切代價……

有些事情依靠法律並不一定能夠獲得解決,於是乎,受迫害者需要第二把劍,一把正義之劍,來消弭體制外的仇恨。以書寫做為銘刻,第二把劍就此而生。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青樓/ 巴爾加斯.尤薩 /

《青樓》是拉丁美洲流浪文學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青樓》全書包括四個章節和一個尾聲。作品以皮烏臘省城和原始叢林為背景,交替、穿插描述了五個真實的故事。

書中藉由相對應的原始森林與現代城市、瑪麗亞山頂與皮烏臘沙漠、修道院與妓院,讓世人逼視兩棰世界的異同。小說人物大多是漂泊於世的妓女或私生子,他們說話的態度或是拐彎抹角,或是漫罵無度,他們時而私語竊竊,時而暗話綿綿。人人試圖用各種方式來發洩生命的無所依託,以及令人苟延殘喘的人世騒擾。

作者尤薩主張文學應全面客觀的反映現實生活。透過《青樓》的視野,作者企圖將拉丁美洲所面臨的戲劇性的現實衝擊,展現在世人眼前,並執意於創造一個人道的理想世界。

譯者鍾斯為假名,遠景出版社當年有竄改真實譯者名字的作法,而「鍾斯」是遠景出版社使用相當頻繁的一個假名。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 巴爾加斯.尤薩 /

作者半自傳的年少愛情,交織以瘋狂天才劇作家所創作的廣播劇

巴爾加斯.尤薩必讀經典作!

作者自述:「……這部作品是我青年時代認識的廣播劇作家建議我寫的——某段時間裡,這位作家的情節劇令我極為入迷。為了不讓小說顯得過於虛假做作,我特意加進自傳成分:我的第一次婚姻經歷,它證明了小說這種體裁的出現並不是為了講述真實的事情,真實的事情一旦走向虛構便成了謊言(亦即成為可疑的、無法證實的真實的事情)……為此,我採取了必不可少的諷刺手法……微笑和嘲弄並不能完全掩飾本書作者在情感上對波麗露舞、放縱的激情以及驚險離奇的小說的偏愛。」

有為青年馬里奧剛考上大學,前途看好,不料,三十二歲離婚的遠房姨媽卻在此時來到家裡暫住,並且,為了趕跑亟欲一親芳澤的眾多登徒子,風姿綽約的年輕姨媽竟拉著這個「小朋友」四處兜轉。這麼轉啊轉,日久生情,這可闖出了大禍……家族眾人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打算拆散這對「忘年戀」。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是當代拉丁美洲重要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全書以巴爾加斯.尤薩與姨媽胡莉亞戀愛的故事為主線,描寫了這位作家青年時期的生活。在本書的結構安排上,作者花費了不少心血。比如,在單數各章裡(全書共二十章)介紹了巴爾加斯.尤薩與胡莉亞的戀愛故事,同時為了表現那個毒龍般的社會如何吃人,作者頗具匠心地安排了劇作家彼得羅.卡瑪喬的興衰史;而在雙數各章裡(除第二十章以外),竟然各章獨立地作起短篇小說來,其故事情節又與單數的長篇小說全無直接關聯。雙數各章的短篇故事是一幅幅社會風俗畫,連貫起來看,便構成一個多層次的社會舞臺;而單數章長篇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出一幕幕有聲有色扣人心弦的活劇。

這部作品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在華文文學裡鮮為人知的高超的結構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外,更重要的是作家以細膩的筆觸把他和姨媽胡莉亞的羅曼史寫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讀者只需讀上幾頁便拍案叫絕,再也難以放下,且愈是讀下去,愈受故事所吸引,非一氣終卷不可。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公羊的盛宴/ 巴爾加斯.尤薩 /

在勇氣與懦弱之間,世界變了顏色……

一場眾人屏息、預備宰殺「公羊」的盛宴就要展開……

終局真能成功嗎?

「天賦如有神助的說故事者」、世界桂冠的榮耀

2010年獲得世界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尤薩

當代文學大師「弒神」力作,描繪多明尼加大獨裁者畫像,揭開驚人的政治陰謀。

以最高度寫實的技法,刻畫獨裁者特魯希優最暴力、瘋狂與情色的幽暗角落!

瑞典皇家學院頌辭:「作品構圖法般的有力結構,犀利刻印出個人的掙扎、反叛和挫敗。」

從獨裁到滅亡,刻畫多國殘暴血腥的歷史、以神自尊的王者如何瞬間衰敗!

尤薩說:「西班牙文裡最珍貴的字就是『自由』。」

他將獨裁、權勢、腐敗與性之間的神秘關係解密,

黑暗的大獨裁者世界,令人屏息……

擅說故事的尤薩,用寫實的筆法,三線併呈的敘述結構,以受害女子探視父親的一天開始,女子對過往的追想、獨裁元首如何開始一天的生活、謀反者如何叛變的過程,三者輪番敘述,深刻呈現一個強權領導走向滅亡的時代!更將歷史上有名的多明尼加獨裁者特魯希優時代,其殘暴、色情與荒誕,刻畫得淋漓盡致!

多明尼加前獨裁者特魯希優,這個被描繪為魔鬼的獨裁者曾對三百多萬多明尼加人施行了極端殘酷的暴政,在他三十多年(1930-1961)的專制統治下,整個國家陷入人間煉獄……

闊別祖國、逃亡美國三十五年的烏菈妮雅,終於回到了故鄉多明尼加,然而面對老邁的父親,積壓三十餘年憤怒的她該如何開口?

三十五年前,整個多明尼加處於冷血獨裁者特魯希優的統治下,烏菈妮雅的父親「智多星」卡布拉爾,正是這位獨裁者的得力助手。當時還是十四歲少女的烏菈妮雅,而今已經年近半百的婦人,三十五年來,她不願面對、不想再理會的父親也已經衰老,不僅行動不便更是喪失了語言能力。烏菈妮雅的姑媽不能理解為何她從不曾探望自己父親,這回,烏菈妮雅不僅面對所有質問,更緩緩訴說起三十多年前的傷痛記憶,還有那些錯雜糾纏的政治陰謀,以及毀了她一生的秘密……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純真博物館/ 奧罕.帕慕克 /

那些厚顏無恥的耍賴不走

那些竊取妳切身之物的病態行徑

那些百般把玩也不厭倦的戀物之癖

那些收藏與展示的必須

說的都是——

我怎麼能夠不愛妳!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帕慕克

最深入愛情之痛的小說創作

獻給所有曾被愛情撕扯得體無完膚的凡夫俗子

「有時我會一動不動地站在一個角落,傾聽內心痛苦的漣漪,努力要讓自己那喊著芙頌、芙頌、芙頌的心臟平靜下來……」

其實,凱末爾曾經擁有芙頌,並且是最純真而完整的芙頌。然而,如同凱末爾的自白:任何人在當下都不會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或許正因如此,本想「永遠把她捧在手心裡」的凱末爾,竟讓芙頌從他手中溜走,甚至是從他手中摔落。

從此以後,為了不斷回到那「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凱末爾在遠遠思念芙頌的痛苦以及放下自尊去靠近芙頌的難堪間撕扯,並陷入了不斷竊取芙頌身邊物品的惡癖。從做愛時掉落的耳墜,到電視機上一個又一個的小狗擺飾,從她的鏡子、她的梳子、她的髮夾,到歷經八年蒐集來的4,213個菸頭。在凱末爾眼中,每一個物品都象徵了與芙頌共處的某一個當下,每一個物品都自有芙頌賦予的靈魂與意義。

日積月累之下,芙頌的物品組成了一座凱末爾的博物館。凱末爾的博物館是她的純真,是他的病態,是一座收藏愛之徒勞的博物館。博物館裡每一個切切訴說著愛情身世的日常小物件,都銘記著那段伊斯坦堡的傾城之戀。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奧罕.帕慕克 /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這座帕慕克所生長的城市如今窮困潦倒,在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遺世獨立。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堡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與銷聲黯然的城市。他自己的內心也一直與這段銷聲黯然的過往爭戰不休,終於體悟出能超越這段記憶的唯一方式,就是與這段輝煌過如今卻澹然的歷史和平共存下去。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他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住在土耳其市中心為人所熟知的其中一棟建築——「帕慕克公寓」,而且帕慕克家族的分支分戶全都住在同棟公寓的不同樓層中。隨著時光遞嬗,家庭的生活型態也隨著土耳其的政經情勢而改變,對於帕慕克來說,整個家族群居的公寓不僅是成長的中心,整個伊斯坦堡更是圍繞著這幢公寓再向外延伸的世界。

如今作家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他家族的秘辛與習性,發掘出那些舊地往事的梗概和脈絡,拼貼出形形色色的當代城市生活。經由他的引導,和透過他所剖析自己家族的秘密和特質,我們跟著走進了鄂圖曼帝國的文明之中,在帕慕克筆下所營造的時代氛圍和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呈現出傳統和現代之間多所衝突的城市歷史,不啻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城市傳記。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他頹圮的鄂圖曼別墅中、後巷裡和水道之間,我們幾乎可以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在他的回憶之中,還介紹了幾位伊斯坦堡的作家、藝術家和殺人犯,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我的名字叫紅/ 奧罕.帕慕克 /

伊斯坦堡,1590年代末期,蘇丹祕密委製一本偉大的書簎:頌揚他的生活與帝國。他找來當時最優秀的畫家,以歐洲的風格為此書作畫。然而,在激進宗教基本教義運動盛行的當時,這是一項危險的計劃。任何具像藝術的作品皆被視為對伊斯蘭教的砥觸。為了自身的安危,參與繪畫的藝術家們必需暗中進行計畫。

然而,一位纖細畫家失蹤了,唯恐已遭殺害,這時他們的大師不得不尋求外援。遇害的畫家究竟是死於畫師間的夙仇、愛情的糾葛、還是宗教的暴力?蘇丹要求在三天內查出結果,而線索,很可能就藏在書中未完成的圖畫某處……

奧罕.帕慕克,土耳其最重要的小說家,名聲響譽全世界。在《我的名字叫做紅》中,他不僅編織出一個驚悚的謀殺之謎,對於愛情與藝術創作,更有深刻迷人的闡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白色城堡/ 奧罕.帕慕克 /

《白色城堡》是一名年輕威尼斯學者的故事,他在乘船從威尼斯航向那不勒斯的途中,遭到土耳其船隻攻擊,並且被俘虜送往伊斯坦堡。在此,他成為土耳其人何雅的奴隸。何雅外貌神似這名年輕義大利人,而且也受過高度教育——至少就其身處的時代與空間來說——他想要從這名義大利人身上瞭解有關西方的文學、科學與工藝等一切。

日子一久,這名威尼斯人與何雅愈來愈難以分辨,不是在於他們的外表,而是在於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他們合作為土耳其蘇丹進行了一連串的計畫,最後一項是研發一件用來對抗波蘭與其西方盟軍的戰爭武器。武器在圍攻與書名所稱的「白色城堡」時上陣,此時,兩人在城堡的身影底下,終於體會到,「多年來以為是巧合經歷的許多事,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就在這個時候,奴隸與主人做了這件「命定」的事,而歐罕‧帕慕克也在這裡留下一道謎題,關於兩人身分的難解之謎……

《白色城堡》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著作,探討了身分認同與文化差異的觀念,東方與西方的接觸,以及土耳其在世界版圖上有時顯然未知的部分。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

【諾貝爾獎得主 莫里亞克逼視人性罪惡最透徹的經典之作】

法國文壇心理大師

榮獲二十世紀法國最佳小說

第六十五屆坎城影展閉幕鉅作原著小說

如果我有罪,那麼……我的罪行就是寂寞

一場驚世駭俗的審判;

女性,受壓迫最深被剝奪獨立人格的人,

如何抵抗父權社會制度下的婚姻宰制?

泰芮絲,唯有出賣良善的靈魂以交換生存空間……

「1、2、3、……」我看著藥水一滴、一滴溶解在貝納手上的那杯水裡,忽然,他停止數數與滴藥的動作,放下滴管,抬頭對我說話。說完,端起水要喝,又遲疑地望著水杯問我,「我剛滴過藥了嗎?」滴過了嗎?我要不要回答呢?「1、2、3、……」我再次看著藥水一滴、一滴溶解在貝納手中的那杯水裡,盯著他。接著,貝納仰頭將杯中的藥水一口飲盡。那,就這麼吧……。

一九二〇年代,在法國的朗德省,「婚姻」是土地與家族結合的一種手段。喜好閱讀、思想獨特的女孩泰芮絲,在父親安排下,嫁給了回鄉繼承大片松林家業的鄰居貝納.德斯蓋胡,成為了德斯蓋胡夫人。這樁婚事表面上看來十分圓滿,其實貝納考量的是女方作為嫁妝的廣大松林,他並非真心愛她,只是想利用她。婚後,個性傳統且自視甚高的貝納,觀念中,篤定地認為妻子不過是為家族與家產增分的裝飾品,與泰芮絲在思想上產生分歧,終致無法溝通;身處對情感的期望以及傳統婚姻的壓力中,泰芮絲感覺生命與靈魂逐漸凋萎,心中因而萌生出一股反叛的力量,終究,不願壓抑自我,臣服於社會體制桎梏下的她,不惜一切,以一齣殺夫戲碼企圖解除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哪怕造成極端的犧牲也在所不惜。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3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