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諾貝爾文學獎,結果共44筆

諾貝爾獎短篇小說集/ 邊爾生 泰戈爾 /

諾貝爾文學獎對於所有從事文學工作的人來說,意味著一種文學成就登峰造極;本書所選集的短篇小說都是年來十六位卓越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中精選出來。

這些作品在時間上相隔六十年,在空間上相距半個地球,由於時代的變遷、地域的迥異,使它們的內容顯得繁富多彩,亦表現了人類思想的殊異性。

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人性的刻劃、人生的寫照。它們的筆觸,有的細膩,有的犀利,有的優美如牧歌,有的豪放似奔流,寫盡了人生的多姿和繽紛。

本書作者們對人性幽微的洞察,對於人生境遇的世故,淋漓透澈,叫人尋味,發人深思。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3/ 班生 葉卻加萊 /

由遠景出版、至今仍被出版界認為不可能任務的《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共六十四冊,本書為第三冊。

一九零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超越人力之外》(班生 著,挪威)

《超越人力之外》可能是挪威文學史上最深刻的作品:這是一齣宗教幻想劇,作者把我們引出繁瑣的日常生活,到一個高度神奇和緊張的境界去,為了達成這種效果,作者特別選定挪威北部突兀的山水與風土人情做背景,意圖以某種程度的逼真來醞釀奇跡劇的氣氛;有趣的是,這一點也正是本劇的主題。主角商牧師憑著自己獨到的宗教信仰,無視於一切可能的災難,想單獨用禱告來療治自己長年半身不遂的妻子,教會和地方人士對他也都滿懷信心;當商牧師在教堂裏獨自和上帝相對時,真令人激動不已;最後,這位半身不遂的婦人陡然站起身來,朝禱告中的丈夫走了幾步,再摔倒,終至斷氣。這個景象使商牧師完全崩潰——他對上帝開始不敢信任了。

一八九五年,班生續寫「超越人力之外」的下卷,以最大的篇幅來描寫牧師的兒子艾理亞斯和拉契兒,我們可以發現艾理亞斯和乃父一樣,具有常人少有的定力、耐力和衝力。班生在劇中初次注意到工人的命運以及他們和僱主之間的關係,他費了不少心思描寫罷工的悲慘與蕭條,雖然這場罷工是絕對合情合理的。僱主們出現的場景安排得很生動,他們趾高氣揚,悍然拒絕工人的各種請求,義憤填膺的艾理亞斯決心採取斷然的行動對付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他利用大家開會時,暗示工人引發會場預先埋設好的炸藥信管,來個玉石俱焚。

一九零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帆船》(葉卻加萊 著,西班牙)

《大帆船》主題顯示造謠生非的力量,對人物心理的非凡描寫,使本劇具有不菲的價值。最純潔的人物形象,被人們的閒言閒語破壞,同時惡意中傷地變成畸形了。葉內斯特和狄歐德拉並沒有見不得人的事,可是這個世界認為他們是有罪的,最後,他們被人遺棄,結果他倆投入彼此的懷抱。細膩的心理分析在此表現於無微不至的觀察,這兩位高貴人物絕無竊取鄰居權利的意圖,結果不知不覺中彼此孕育了情愫。他們受到被驅出家門的逼迫之後,才發現彼此相愛的事實。本劇中浪漫主義獲得勝利,劇中詩的美妙是清晰可見的,抒情細節的穿插繽紛多彩,而結構又毫無瑕疵。作者竭盡一切指責當代社會,針對著促成社會衝突頗大的毀謗、醜聞和偏見,引起了公眾的憤慨。強有力的動作、主題的份量,和情節結構的統一,這些因素都是造成這個作品成功著名的要件;在西班牙本國以及不少的國家,它都獲得真正的勝利。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2/ 狄奧多.蒙森 /

由遠景出版、至今仍被出版界認為不可能任務的《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共六十四冊,本書為第二冊。

本書詳盡地敘述了自遠古至共和國末期將近一千多年的羅馬歷史,闡述了羅馬從偏於一隅的彈丸小國如何一步步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的過程及其原因,並指出了羅馬在日漸強盛中已經蘊含衰亡的種子。本書視野開闊,論證嚴密,在涉及這一古代時期的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百科全書式的廣度。作品文筆洗練,敘事生動,富於戲劇性,人物形象鮮明,達到了歷史性和文學性的完美結合。

一九零二年,蒙森因這部著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本書也成為研究羅馬史的權威之作。瑞典學院在頒獎詞中評價道:「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於其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1/ 雷湼.蘇利.普魯東 佛烈德力克.米斯特拉爾 /

本書乃由遠景出版、至今仍被出版界認為不可能任務的《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共六十四冊,本書為第一冊。全集出版歷時三年,耗資近新台幣七千萬元,於一九八二年推出,在資訊取得非常不易的當年,確實是個浩大的工程。

《普魯東詩選》收錄一九零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雷湼.蘇利.普魯東的十多篇詩作。得獎評語:「以表揚他的詩作,因為它們揭櫫了崇高的理想主義、完美的藝術造詣,以及心與智兩種素質的珍貴結合。」

《米赫兒》是詩人以家鄉為背景,根據地方傳說創作的一部極其優美動人的敘事詩。它講述一個富裕農場主的女兒瘋狂地愛上了一個編柳筐的窮青年,但遭到她父母的橫加阻撓,結果姑娘走上了朝聖者之路,以身殉情。全詩莊嚴、樸素,充滿激情,它不僅敘述了一對年輕人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以優美的文筆塑造了一個純情少女的美麗形象,而且還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米赫兒》的出版,引起了轟動。它被譯成多種文字,並使詩人贏得了聲譽。法國作曲家古諾還把它改編成歌劇,搬上了舞台。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智利秘密行動/ 賈西亞.馬奎斯 /

1973年,信仰社會主義的智利民選總統阿葉德被陸軍總司令皮諾契特所發動的流血政變推翻,阿葉德慘死,智利也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軍人獨裁,數萬名社會精英被殺、被捕失蹤、被流放國外。

本書主角密戈爾.立頓(Miguel littin)在流亡海外十二年後,化裝潛回智利,在風聲鶴唳中,拍攝了暴露戒嚴體制下智利現況的影片;步步驚魂,幾度陷入絕境……

立頓早年就讀智利戲劇學院,畢業後進入電影界。曾任阿葉德政府時代的國家電影公司總裁,1973年反阿葉德流血政變中,成為軍方撲殺對象,後僅以身免,流亡歐洲,結識本書作者馬奎斯。

立頓曾以描寫尼加拉瓜革命的電影《阿爾西諾與鷹》(Alsino & the Conder)獲1973年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本書所述立頓這次潛返智利拍片的成果,則是1986年9月在威尼斯影展得獎的《關於智利的全記錄》(Acta General de Chile)。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以第一人稱詳盡地記錄了這次比電影還驚悚懸疑的行動。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非關命運/ 因惹.卡爾特斯 /

一九七五年的《非關命運》是二零零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特斯的第一部小說,主角是年少的柯弗,他被抓到集中營,而且活得很安穩。小說以反襯的手法將集中營的日子描述得和日常生活沒什麼兩樣,有苦也有樂。柯弗以小孩懵懂的觀點看世界,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並不覺得事情有什麼不對。而正因為不做道德的責難與意識形態的控訴,小說的微言大意更形突出。讀者看到的不只是殘酷的暴行,還有執行暴行的不加思索。施暴者與受害者都有本難唸的經。卡爾特斯的意思是,活著就要順從。奧斯維茲集中營的囚俘成了順民,正如同人類日常的處境。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 威廉.福克納 /

《熊》是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所著之長「短篇」小說,本書的每一個句子都包含著過去、現在,與當時美國南方社會的情況與道德問題;而當主人翁艾薩克.麥卡斯林在叢林裡所經歷的自然次序與當時美國南方社會相反時,他選擇了背叛社會,摒棄世俗……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眼中沙/ 泰戈爾 /

這是泰戈爾以孟加拉文寫就的文學珠玉,一個迷人的加爾各答故事:原本平靜的家庭,因為一個有著神性和魔性的少女到來,命運的渦漩將所有人捲入其中,有如星宿位移。

她是個孤兒,來自莽莽叢林中的麋鹿。她是個少女同時也是一個新寡的少婦,她的慧黠帶給人安慰和快樂,就像一個美妙的吉祥女神;然而她更是一杯美酒,一團火焰,一朵帶著毒刺的花蕊,讓人迷亂。在愛情的遊戲中,叫所有人進退失據。

「我們設下的圈套,可以說是有意的,也可以說是無意的。我們女人是虛假的一族。」她說。

她是「眼中沙」。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索忍尼辛短篇傑作集/ 索忍尼辛 /

本書是一九七〇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評價最高的短篇小說集,也是這位蘇俄當代大文豪最能表現鄉土情懷的代表作。書內共收集短篇小說六篇,另外收入了十六個極短篇,有的評論家把它們評為散文詩,有的則評為散文小說或散文,這裏稱它們為極短篇都能適合,事實上這十六篇多數在千字以下,且篇篇精彩,多以象徵手法寫成,寓意極美。

索忍尼辛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來華訪問,並於廿三日在中山堂,以「給自由中國」為題發表演說,引起國內極大震撼,也給予我們極大鼓舞與警惕。本書讓讀者更深一層了解索忍尼辛及其藝術精神。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伊甸園東/ 約翰.史坦貝克 /

「我似乎永遠在寫這本書。我一輩子都在寫這本書。早期的作品只是習作:準備寫這本書的習作。也就是這個緣故,我要這本書寫得好,因為它是居於首位的。」《伊甸園東》(East of Eden)確實是史坦貝克所有作品中最具份量的一本書。一九六二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褒獎文讚揚他的作品:「既寫實且富於想像力,同時兼具社會性的洞察力與幽默。」作家的責任乃是對人生的提昇、擴展與鼓勵,他的思想是瘸子的柱杖、愚頑者的諍友、弱者的力量以及懦者的勇氣。《伊甸園東》是史坦貝克文學生命的頂點,就世界文學史而言,亦佔一席之地。

史坦貝克把本書寫成一曲永恆鳴奏的偉大交響樂,人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這是一首對大地、對作為大地保護者,以及開拓者,同時也是命運實現者的人類所做的頌歌。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史坦貝克小說傑作選/ 約翰.史坦貝克 /

本書收錄的作品背景大都是美國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薩利納斯(Salinas),這也是史坦貝克一輩子心靈的家園。故事主要分成三類:哲思、社會觀察及鄉野異聞。

〈菊花〉描述熱衷於菊花的妻子,偶然打開心扉與一位補鐵匠往來,但沒多久她便感到失落,乃藝術家與市儈作風的衝突;〈白鵪鶉〉描述愛花園愛到精神失調的故事;〈自衛團員〉講述某人參與對黑人的私刑後,短暫的心境描寫;〈姜尼「熊」〉描述天真無邪的大孩子透露當地有錢白人女子與中國僱工間的秘密性事,最後無形卻巨大的社會壓力把女子逼上絕路。

史坦貝克精鍊的文筆營造出高度情緒張力,介於鄉村與城市間、勞工與地主間、過往與現實間,人性與詭譎並行,訴說時代變遷底下的諸多百般妥協。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死神放長假/ 喬賽.薩拉馬戈 /

天機不可預測。

如果再也沒人死亡,世界會發生什麼事?

新年第一天,故事開頭,沒有人死。自從這個國家的「太后」居然沒在跨年夜嚥氣,第二天也沒有人死,更準確地說是從一月一日零時起,全國沒有一例死亡紀錄。人們為此徹夜狂歡,但也有人意識到不尋常,很快地,「不再有死亡」這件事像一把火開始燒向殯葬業、醫院、保險公司,發放年金的政府,甚至動搖教會信仰根基,讓政客和宗教領袖傷透腦筋。電視台收到一封紫色的神祕信件,宣告人類死亡即將回歸,收到死亡通知信的人將有七天時間準備告別人間……

「親愛的先生,謹通知你和所有有關人士,從今晚午夜開始,人類又將開始死亡。」

一個任性的死神,對人類進行了一場實驗。

筆下故事總是從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荒謬事件展開,在《盲目》出版十年後,八十三歲的薩拉馬戈,虛構出一個「人類不死」的寓言——如果人都不死,將會是意想不到的災難。看著想像中的美好長壽演變成令人恐懼的詛咒,宛如一場震撼教育。我們究竟如何想像死亡?死神是什麼樣子?怎麼還會失蹤了?為什麼沒有人立刻領悟,死神的消失不是一件好事,而以為那是人類的至高無上的幸福?

全書從夢寐以求的不死奇蹟開場,薩拉馬戈自在出入現實與荒誕,既詭異又自然,結果人一旦死不了就跟看不見一樣,百無禁忌,理性盲目,讀來既捧腹大笑又不寒而慄,將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轉變為對生命的恐懼,依舊不忘深刻審視人類的處境。從求索不死中得到覺醒,更勝不死,一舉從荒謬昇華到崇高。

「我以書名蘊含的某種思想為出發點去寫一本書,解決我所面臨的問題;換句話說,我每一本書都是希望能解決我與世界、與他人關係中面臨的問題。」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死神的實驗是否能讓人類領悟、記取教訓?

一旦死神再度放假,恐將掀起無止境的循環。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抵達之謎/ 奈波爾 /

這是奈波爾的自傳體小說。他遠離塵囂,棲居在英國的一座鄉村莊園。回憶這段寧靜單純的歲月,他寫下了平凡生活中被忽視或遺忘的人和事,他寫死亡和離去,寫更迭的四季、盤旋的烏鴉、映襯在藍天下的奶牛。憂傷而優雅的記敘和深邃的所感所思融合在一起,意蘊無窮。如果說這位文壇大師的其他作品讓你畏懼,那麼《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會讓你深深地愛上他。

「我感覺時間在變。最初來到這里,時間是如童年時期那樣被拉長的。第一個春天包含了太多清晰的東西:苔蘚玫瑰、孤零零的藍色鳶尾和我窗下的牡丹。我期待季節更迭,新的一年到來。接著記憶開始混雜,時光開始飛馳,歲月開始交疊,使我難以分辨回憶中的時間。我看到世界在流動,人的生命是一系列偶爾交織在一起的輪迴。」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大河灣/ 奈波爾 /

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經典代表作《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

「進入那種地方並不難,但想要離開可就不容易了!」

他獨自深入非洲內陸,進入叢林、城鎮、鬥爭、血腥、黑暗之心……

在大河轉彎的地方,他尋找自己嚮往的新生活。

然而,繁華終歸煙雲,彷彿熱帶藤蔓朝生暮死,

一切,都落了空……

兵燹方才消散,繁華忽焉降臨,浮動的氣壓隨時牽扯人心,急遽的變革標示社會的不穩定,在茫茫的黑暗中,一切如同浮光掠影。家族世代居住在非洲東海岸的印度商人沙林,開車深入內陸,來到大河轉彎之處這個被遺棄的殖民城鎮,接管、經營一間店舖,結果卻見證了部落之間的混戰,以及權力爭奪所帶來的腐敗和破壞;非洲人被殖民者倉促地送進現代世界,茫然不知所措;盲目的殖民政府把非洲的天然資源搜括一空;急遽變革帶來的,不只是形形色色,想要發財的非洲人,更多的是一群群無法溫飽的飢民。消極、無力,且「非洲夢」碎的沙林,最終只能沿著來時路,回到出發的地方。

在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中,「第一人稱」的敘事者,帶領讀者穿梭在故事情節之中,擺盪在出世和入世、理想和現實之間。奈波爾以豐沛的想像力與和壯闊繁複的背景,在《大河灣》中呈現非洲大陸的複雜樣態和人心疏離,是一部寓意深遠的重量級小說。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偶遇者/ 娜汀.葛蒂瑪 /

在南非,一個炎炎夏日的午後,祖麗的車子在半路拋錨,當她遇見躺在車腹底下的修車工阿布杜,一段戀情從此展開。然而,阿布杜非法移民的身份卻使得這份愛幾乎難以為繼。祖麗不顧一切和阿布杜結了婚,隨著丈夫回到貧窮落後的阿拉伯沙漠。

白人的血統、富家千金的身份形格勢拘,祖麗融入當地的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她放下身段親近當地文化,贏得夫家人的尊敬。正當她沈浸在追逐沙漠的喜悅時,阿布杜仍一心一意想要回到歧視他的西方社會,兩人爆發衝突。

諾貝爾文學得主娜汀.葛蒂瑪(Nadine Gordimer)2002年最新力作《偶遇者》(The Pickup), 以簡樸的文字及史詩般的筆法,藉著祖麗內心轉折,突顯、省思出種族、文化、宗教及身份認同等主題,展現宏偉的企圖;而強烈且直接描述周遭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係,正視人性弱點,更深及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多面向思考。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偶遇/ 勒.克萊喬 /

二零零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最細緻動人的代表作!

賀那多獎、保羅.莫杭大獎、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得主,法國讀者「最喜愛的作家」最細緻動人的故事!

孤寂的大海,用這場偶遇牽繫住兩個漂泊的靈魂……

娜希瑪坐在甲板上,坐在默格旁,坐在大前帆揚起的帆下。她望著海豚,沒放開過默格的手。那是神奇的一刻,是她從未想像過的。寂靜之中,海面光滑、灰亮,天空染上紅霞,而悠悠緩緩向前的艾紮,乘著無邊無際的帆翱翔。

十二歲的娜希瑪,是個沉默堅毅的小女孩。她的父親留下妻女,登上環遊世界的大帆船,從此不再回來。母女倆燒掉過去的一切,來到自由市重新開始。

那一天,過氣電影製片默格的大船「艾紮」來到自由市港邊,娜希瑪被眼前所見深深震攝,於是打扮成小男生的模樣,趁著月黑風高之夜溜上船。等到隔天大船出海,默格才發現自己的王國闖入了一個小偷渡客。

航程漫漫,時而狂風暴雨,時而風和日麗,在艱困的旅途中,兩人漸生情感,溫柔似父女,又濃烈如情人。蔚藍的大海、炙熱的空氣、強勁的海風,編織出這一場偶然的相遇……

《偶遇》(Hasard suivi de Angoli Mala)是法國當代文壇巨擘勒.克萊喬 ,繼《金魚》之後,另一著名代表作。全書收錄〈偶遇〉及〈安格利.馬拉〉兩篇小說,皆探討著相同的主題:關於磨練,關於邪惡,也關於自然之愛。兩個故事就像是鏡子般,彼此互相映照,細膩的呈現出人性,令人難以掩卷。

克萊喬是位說故事的能手,讀者經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嗅到孤獨、沉默、漂流的氣息,看到人類對探求生命源頭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強烈慾望及堅毅力量。如同我們在〈偶遇〉中所看到的,無聲而堅毅的力量,帶給讀者的感動也是在閱讀之中不動聲色地慢慢累積,不喧嘩、不華麗;但有一種直入人心的力道。不單單是精採的冒險故事,而是訴說著「追尋與探索」的成長過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3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