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外國小說,結果共481筆

颱風及其他三個短篇/ 康拉德 /

「這一場颶風挾著翻江倒海沉船拔樹的力量,堅壁能摧,天空的飛禽也能撻下在地,遇上這麼個寡言的漢子,於是使盡氣力從他嘴裡擠出幾個字來。在陣風再發狂怒撲上輪船之前,麥回爾船長有感於懷,以聽來彷彿懊惱的語調說『船丟了可不好啊。』」

〈颱風〉是文學史上對颱風的描寫最為細膩的作品,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一艘叫做「南山號」的輪船,載運了兩百名從南洋要回中國的苦力,在開往福州的途中遇到了張烈的颱風。小說的主題是一艘汽船和一個颱風對抗,結果船並沒有被風打倒,終能抵達目的地。這是〈颱風〉的故事情節。康氏不吝辭費的細膩描寫風的聲威,寫海洋在風中的面貌,以及輪船備受蹂躪的慘狀,他的用意很清楚:他要很真實地寫出一場大風,連同大風所給人的感覺。這場大風的描寫,在文學史上可說是空前絕後的了。除了風暴之外,故事中的主角就是船長麥回爾。這個「沉默漢子」對汽船的牢固有信心,對船上的工作夥伴有信心,終能讓他衝過風暴完成任務。麥回爾身上突出的德行是忠,他的精神是盡心。他對一些人盡忠,也對自己心中的一些原則盡忠。麥回爾的忠誠已經達到宗教的境地,事實上康拉德大概有意提出替代宗教的精神力量,讓麥回爾以對責任、對原則的無比忠誠來面困難,而不是跪下來祈禱。

本書共收錄了〈颱風〉、〈愛媚.霍士特〉、〈記福克〉、〈明天〉等四個短篇小說,一九零三年首次出版。〈颱風〉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討論康拉德思想時,常引用到的作品。它不是康拉德自己的親身經驗,但他強調每一個細節都很真實。〈明天〉裡的老船長與〈颱風〉中的船長很不相像,他固執地活在一個夢裡。〈記福克〉比較浪漫,福克和那位赫曼姑娘像兩座北歐的神祗。〈愛媚.霍士特〉講一個活潑的東歐少年如何鬱死在沉悶的英國鄉下。向來偏袒英國的康拉德,竟會寫出個這樣的故事,則頗令人詫異。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勝利/ 康拉德 /

「一個不活動的人對誰都無害,並不挑起敵意,也不值得嘲笑。說真的,這等人偶爾會妨礙別人,但厄索爾.海斯特卻不會。他誰都不妨礙,彷彿高棲在喜馬拉雅山的峰頂上,而且也可說是同樣的觸目。那邊的人,都曉得他住在小島上。」

厄索爾.海斯特是個瑞典人,他是熱帶煤礦公司的「熱帶區經理」。多年以前,他以一個東方訪客的身分,帶著介紹信以及他的夢想,來到泗水殷實的商行,在蒂士文兄弟公司的協助下,乘著貨輪在爪哇海一帶亂逛。他發現了熱帶島上有不少露天煤層,並寫信告知他在歐洲的友人,最後促成熱帶煤礦公司的成立。大家對他的評語是:「那個瑞典人真是個怪人。」他也因此得到「失魂老海」這個外號。

熱帶煤礦公司在兩年間就結業清盤了,但海斯特仍然停留在公司第一號煤站的三巴侖這個小島上。偶然間,「西斯號」船長戴維森把他載到泗水去辦事,當戴維森回程要去接海斯特時,卻發現他已帶著在德國佬索姆堡的旅館表演的樂團女團員跑了。故事就在戴維森船長的口述下展開了……

本書是康拉德所寫的最為複雜的長篇小說,也是評論家公認為康拉德可以傳世的海洋小說之一。與早期的海洋小說不同的是,它不只講西歐人在海外地區的活動,也呈現歐亞多種民族與文化間複雜、傾軋的關係。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如鏡的大海/ 康拉德 /

波特萊爾說:「康拉德在古代理想中加入了現代藝術的好奇和精細,這種組合經常使康拉德的作品具有古怪的魅力。」

《如鏡的大海》是康拉德唯一直寫海洋的作品,由十四篇散文構成,是康拉德二十年航海生涯,精心鍛鍊出的無可取代的作品。

看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吉姆爺》,你更不能錯過《如鏡的大海》。

「用康拉德自己小說中的重要元素來比擬,他小說書寫所面對的世界模樣,比較不像一道有汨汨時間流逝聲音以及時間層次變化的內陸河流,而像大海,沒前後左右,沒航標,沒留下前人走過的痕跡,開闊、無垠而且你無法像統治一道河流般占領它,人自由但邈小如一粟且時時有迷航沒頂的危險,能指引你前行的只剩人心……」——唐諾伴讀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吉姆爺/ 康拉德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最欣賞的小說

現代主義先驅康拉德代表作之一

二十世紀第一部傑出的現代主義小說

名列二十世紀百大英語經典小說

心懷理想的吉姆是巴拿號的大副,巴拿號負責將八百名乘客運送到紅海的一個港口。經過幾天的一帆風順後,這艘船在夜間突發意外。船長認為這艘船會很快沉沒,八百名乘客,但救生小艇只有七艘,於是船長決定和另外兩名船員先自救。在最後的緊急時刻,一時心怯的吉姆拋下乘客,和船長一起跳上了救生艇,最終拋棄乘客的船員都被吊銷了證照。

馬羅船長出席審判並與吉姆會面,他譴責吉姆的行為,但這名年輕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吉姆深感內疚,向馬羅坦承自己的過失和恥辱,馬羅在一個朋友家裡為他找到住處。吉姆受到了接納,但只要巴拿號事件的記憶一追上他,他就會悄然離開。

在馬羅協助之下,他的朋友史坦因邀請吉姆擔任他在巴都桑的貿易代理人,巴都桑是一個偏遠島嶼上的城鎮,與大多數企業隔絕。吉姆在巴都桑成為當地住民的英雄,由於他的領導才能,當地人稱他為「吉姆爺」。

吉姆在巴都桑再次面對闖入這個新世界的白種人時,因為他的善良與輕忽而造成悲劇……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海隅逐客/ 康拉德 /

仁慈的「海大王」林格船長十幾年前收留了碼頭少年威廉斯,對他悉心調教,並使他成為海島富商胡迪的心腹。春風得意的威廉斯一時糊塗,擅自挪用公款,被胡迪趕出海島。遭受眾人背棄的威廉斯萬念俱灰,就在他縱身投向大海的一剎那,林格及時地挽救了他,將他帶到森巴鎮,安排他住在自己的女婿奧邁耶的莊園裡。一個偶然的機會,威廉斯邂逅了瞎眼海盜奧馬的女兒愛伊莎,與她開始了狂熱的戀情,並因此捲入了當地的利益衝突與爭鬥中,最終死於愛伊莎的槍口下,成為一場陰謀的犧牲品。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奧邁耶的癡夢/ 康拉德 /

康拉德被譽為十九世紀來最偉大的海洋文學作家之一。本書故事以十九世紀末的馬來亞婆羅洲為背景,深切刻劃了值得讓人凝思的殖民主義。內容描寫一名荷蘭商人奧邁耶,心中充滿了貪婪與偏見,夢想著和他心愛的女兒妮娜,過著富裕的生活。

「……奧邁耶整天都在想著黃金——想著他得不到的黃金;想著別人弄到手的黃金——得來當然是很不光明正大;想著他仍準備以誠實的辛勞去為自己和女兒妮娜求取的黃金。他全心做著在遠離自己居住多年的海岸得到財富與權力的夢,在輝煌巨酬的心象之中忘卻辛勤奮鬥的苦楚。他和妮娜會居住在歐洲;他們會很富有,並受人尊敬。」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十一種孤獨:理查.葉慈經典短篇小說集/ 理查.葉慈 /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我想只有簡單的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知名作家威廉.斯蒂隆(William Styron)、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安.貝娣(Ann Beattie)與羅勃.史東(Robert Stone),都對他無可挑剔的散文充滿欽佩之意——理查.葉慈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真愛旅程》出版後隔年,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葉慈寫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尋常人的孤獨、不如意、失落與絕望。本書最常拿來與詹姆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比較,只因為他的故事全部都發生在紐約,一如都柏林之於喬伊斯,並在當時的小說家圈子中蔚為風潮;稍後《紐約時報》曾讚美道:「這些為保住小小的尊嚴——更多的是——屈辱的角色,簡直像是從皇后區肥厚的電話簿裡隨機挑選出來的。」

〈傑克南瓜燈博士〉描述的一個住在寄養家庭、剛轉學過來的小三男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女生認定他不怎麼體面而轉過頭」,「下課後男孩們想到他也只為了確定什麼都不讓他參加」;儘管級任的女老師想盡辦法幫他融入其他同學,卻意外地幫了倒忙,最後連兩人之間微妙的情誼都失去。

〈美滿幸福〉一開始是隔天即將結婚的男女,女孩從辦公室眾人的祝福中脫身回家,對於即將轉變的身分繼憧憬又不安,期待晚上與未婚夫的見面能安定自己的心情;男孩離開辦公室後,對於即將失去的自由突然失落起來,而意外的單身歡送派對令他匆匆離開了自己的未婚妻,絲毫沒發現女孩疲憊的語氣及表情。

〈愛找苦頭吃的人〉華特.韓德森九歲的時候,有好一陣子覺得倒下去死掉是全世界最浪漫的事;25年後的這一天,他被炒魷魚了,他發現「讓事情發生並溫文儒雅地接受,可說就是他的生活模式。不可否認,有風度的輸家這種角色,向來深深吸引著他。」在一天結束、回到家裡,當妻子問起他的工作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他優雅地倒進沙發,對著妻子說:「我中槍了。」

〈建築工人〉是一個二十二歲已婚、以海明威為未來典範的作家,遇上了一個徵寫手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的童年玩伴如今是知名影星,小學老師如今是鼎鼎大名的心理學家,兩人都鼓勵他出一本自傳描述他精採的人生;作家為求糊口,幫計程車司機蓋出一篇又一篇空中閣樓,然而包括作家自己、計程車司機、演員及心理學家的現實生活,卻開始緩慢地崩塌……

曼哈頓的城市生活中十一種孤獨人生,葉慈筆下的每一個小人物,都曾在一瞬間擁有自己的尊嚴,擁有一個可能能了解他們、貼近他們當下的朋友∕愛人∕長輩,卻在一個平凡的轉折點上,那個對象或那個瞬間轉了個方向、飄然遠離,留下意料之外的孤獨與難堪——儘管在一個偌大的城市、身旁有那麼多人圍繞,孤獨卻依然不可避免,葉慈寫出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的孤獨,也是我們的。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湛藍深處/ 瑪琪.姬 /

以外來移民的社會現象,帶出一個社會文化的縮影。

一個藝術家到了另個國度,可能只能是個廉價的工人?

看似堅強的媽媽,其實想去自殺!

跟你借錢的鄰居,結果是詐騙集團!

藝術不死?藝術家都是高格尚的人嗎?

獨居老人和外來移民的鄰居也能和平相處嗎?

在全球化的背影下,以看似平凡的人物,描寫其為真理和藝術不斷努力的價值觀種族、文化和階級衝突一直是作者關注描寫的主題。

這本短篇集中的人物呈現是觀念開明、行為規矩、善良仁慈,但內心壓抑掙扎的英國人。他們在勇氣、愛情、愚昧所驅使的微小行動中解放自己。各篇訴說面目模糊的平凡人所感受到,來自生活、階級、種族差異等壓迫,種種日常的微妙寓言,都設立在錯綜複雜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精緻的文筆佐以喜劇效果,披露了那些為了美好日子而不斷掙扎的人們。

那些不同脾性的人不斷地嘗試去了解這個世界。這些膽怯、疲憊且焦慮的渺小生命,最後該怎麼做,才能尋求到自身的自由與撫慰呢?十三篇曾經發表於不同刊物的短篇小說,各自獨立而又主旨相連,文字風格簡約,但情感張力飽滿,訴說面目模糊的平凡角色所感受到的來自生活、階級、種族差異等壓迫,這些膽怯、疲憊且焦慮的渺小生命如何最終投向藍色大海以尋求自由與撫慰。

種族、文化和階級衝突一直是瑪琪.姬關注描寫的主題。這本短篇集中的一個角色是觀念開明、行為規矩、善良仁慈,但內心壓抑掙扎的英國人。一名英國婦人剛失去丈夫,她安靜地哀悼,沒掉一滴眼淚,不願驚擾任何人,當印度裔鄰居無意間砍斷她院子裡的樹時,她仍只是淡淡地說:「反正,大英帝國都已經失去一整個帝國了。」另一篇裡,中年母親在超市遭遇一個青少年攻擊,整個中產階級英國人極欲解脫的種族差異焦慮頓時籠上心頭。婦人看著那個男孩的外表,心想家裡那對雙胞胎不是有些回教徒朋友嗎?是回教徒?還是印度教?她問過很多次,總是不記得。她對那個青少年寬容地笑笑,但對方似乎只獰笑了一下便轉身離開了。

瑪琪.姬的作品中經常可見這類種族衝突一觸即發的場面,例如一位發展不順的女作家請一個東歐移民來家裡貼磁磚,結果發現這名工人在其國內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家。這些尋常發生在英國社會的情境逼迫人檢視許多價值。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空影之書/ 麥可.葛魯柏 /

一位名叫傑克.米虛金的智慧財產權律師,有次受一個英國文學教授布魯斯卓的委託,為布魯斯卓保管一份文稿。沒想到,幾天後警察上門告訴傑克,文學教授布魯斯卓已經被謀殺了。

本於對當事人的保密義務,傑克並沒有把文稿交給警方。但又過了幾天傑克開始遭到黑幫的攻擊,似乎有人想從他手上取走這份文稿。

這是一個懸疑、緊張又動作十足的趣味小說,在古書店員、圖書館員、前波蘭秘密警察解碼員等多人的聯手下,正邪兩道開始競逐,想要解開這份文件的秘密。因為,文件的內容,可以引導前往一筆空前的財富:一份完整的莎士比亞親筆劇作手稿……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分手清單/ 麥克.蓋爾 /

我一直期盼著能有什麼事發生,好停止這一切。因為只要再簽兩個名字,我跟艾麗森之間就代表永遠結束。我們會重新變成獨立的個體,不再有任何約束綁住我們,艾麗森「與」吉姆將會變成過去式。

在學生舞會中的初次見面之後,艾麗森對吉姆這個「奇裝異服男」的第一印象簡直糟透了,但是各自在尋找理想另一半的過程中,才漸漸發現內心真實的情感,只是仍然猶豫磋砣了好幾年才在一起。

之後的六年愛情長跑(包括四年的熱戀和兩年的婚姻生活),其間經歷了就業的迷惘、分隔兩地情感的維繫,以及對生活瑣碎雜務的種種衝突與妥協……等,以為終於要幸福快樂一輩子時,卻以離婚收場。

他們將六年來所累積的東西,不管是各自的或是共有的一切,都貼著上了標籤,上面寫著「他的」和「她的」。只是當最後不得不決定一起合養的貓迪斯可該歸誰時,才真正意會到這段感情的難以割捨。

現在,在分別四年後,因為某個原因而又重逢的兩個人,彼此都已有了新生活跟新的伴侶,內心卻有股莫名的空虛。也因此,他們仔細回憶過往,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到底當初是哪裡出了錯?而現在挽救會不會為時已晚?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秘密情報員/ 毛姆 /

《秘密情報員》書中十六個故事,有些是獨立、有些卻彼此相連、甚至有三個故事有關聯,而作者毛姆在新版本的序中提到,「人生舞台瞬息萬變,是用許多片段所組成」,也代表很多事情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結構不代表是有頭有尾,不需要計畫就如同人生,小說更是如同人生。

書中原本有三十個故事,被刪除了十四個,僅剩十六個故事,而故事發生在兩個年份,十二個在一九一五年,四個在一九一七年,書中的阿興登是瑞士情報網的聯絡人,包括交辦其他國的人員,甚至發薪水,但因為寫作出版而走紅,之後被吸收為間諜,開始這串故事。

《秘密情報員》在一九二八年出版,與書中的年代相對比,剛好是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當初出版時,這代表間諜小說,也變成一個歷史軌跡重要的作品。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非道德小故事/ 毛姆 /

幽默嘲諷,腦筋急速轉彎。

短篇毛姆,筆鋒精悍淋漓。

篇篇精彩,挑戰世俗尺度。

「我同情蚱蜢,並且有一段時間,我看到螞蟻時,總是用腳去踩,以這種簡略的方式,試圖表達我不贊同『拘謹與常規』。」——毛姆

毛姆的短篇小說,批判像一把冷洌利刃,故事不合善惡有報的因果邏輯,展現冷眼人生萬象。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里斯本夜車/ 帕斯卡.梅西耶 /

二十一世紀最暢銷的哲學小說

小說閱讀與哲學思辯的雙倍享受

全球熱銷200萬冊、雄踞德國暢銷榜140週

改編電影.2013年柏林影展競賽片

奧斯卡∕坎城金獎名導比利奧古斯特.金獎影帝傑瑞米艾朗主演

我的人生是不歇的火車,我的文字是煉金師的心血。

我的愛,則是駭人的海洋,將你吞噬……

中學教師戈列格里斯生活出現巨變的那一天,開始時與其他無數的日子並無二致:七點四十五分,他踏上通往學校的大橋,在滂沱大雨中,看見紅衣女子似乎打算往下跳,正要出手阻止時,女子突然轉過身來,拿筆在他額頭上寫下一串數字。紅衣女子離去後,她那謎樣的葡萄牙口音對戈列格里斯有莫名的召喚力,他在上課中途頭也不回地離開教室,打算尋找她的下落。

戈列格里斯遊蕩街頭時,無意間在書店發現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隨筆《文字煉金師》。「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普拉多的話震撼他的心,令他毅然拋下井然有序的生活,帶著書,搭上前往裡斯本的夜班火車查訪普拉多的生平。

在里斯本,戈列格里斯查訪普拉多的親友,一步步重建這名抵抗葡萄牙獨裁政權的非凡醫生與作家的圖像。然而,了解另一個生命,對認識自己又有何幫助?人是否真有可能突破既定生活的牢籠?

《里斯本夜車》不僅敘述了一趟跨越時空的旅程,也探討人一生中許多難以言喻的經驗:孤獨、有限的生命、死亡、友誼、愛情與忠誠。其感性密度與思想深度,都令人深深感動。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陪審員/ 喬治.道威.格林 /

安妮原本是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可是,為了生活及扶養十二歲大的兒子奧立佛,卻只能找到一份待遇極差的零工,勉強糊口,相當無奈。

她被選為陪審員,當然不是一分永久性的職務。不過,一來自認憑自己的才學能夠被選為陪審員,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再說,能夠到法庭去觀察人生百態,打擊罪惡,為社會伸張公義,除了大快人心之外,也可使自己的人生更多采多姿,更有意義。

然而,這份驕傲也未免言之過早了,因為當上了「陪審員」之後,首件案子就是一椿黑社會幫派老大的案子——「他們」告訴安妮:妳的孩子一定會平安無事!妳的事業也會財源滾滾、名利雙收!妳的朋友將會保住性命……妳唯一要說的兩個字就是:「無罪」。

作者喬治.道威.格林描寫這些離奇情節舉重若輕,塑造書中安妮和「老師」旗鼓相當,善惡、正邪,互鬥到底,相當精彩。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失落的祕密手稿/ 塞巴斯提安.貝瑞 /

當命運有如謀略家,完美地抓準時機,驅使人逐漸走向毀滅時,她唯一的選擇,只有保.守.祕.密,為愛瘋狂一世紀……

一本撲朔迷離、愛欲鮮明的小說,讀完這本書,你才知道什麼是愛……

當盧斯卡門精神病院面臨拆遷之際,年屆百歲、在此度過大半生的羅珊娜面臨了難以確定的未來。資深精神科醫師葛林於是開始為她做評估,決定羅珊娜是否能重返社會,卻在過程中發現數十年前一位天主教神父所做的紀錄,與她口中的真實人生有著極大出入。為了更了解彼此,兩人從相敬如賓的醫病關係,逐漸打開心房,娓娓道出各自的人生,最終竟發現一個足以同時撼動兩人命運的祕密。

《失落的祕密手稿》文字如詩如畫,劇情鋪陳精巧,在羅珊娜以及葛林醫師兩人手記雙線交叉之下,一個屬於一九二○年代愛爾蘭西北小城斯萊戈的故事從中浮現,不但震撼,且深刻美麗。經過記憶與想像的重組,羅珊娜有如迷霧般的一生彷彿幻化為愛爾蘭另類的私密歷史,記述著一段遭受恐怖與無知所摧殘,卻依舊懷抱著愛、熱情、堅毅與希望的人生故事。

本書得獎紀錄:

2008年 科斯達文學獎

2008年 布萊克紀念獎

2008年 愛爾蘭書籍獎年度小說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堂吉訶德(下)/ 塞萬提斯 /

究竟是可笑的瘋子,還是可悲的英雄?

是悲劇的主角,或是鬧劇的丑角?

小說所引發的笑聲,隱藏著眼淚的酸辛。

塞萬提斯嘲笑堂吉訶德,彷彿也在嘲笑自己。

塞萬提斯,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西班牙文學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代表作《堂吉訶德》被讚佩為西方文學經典、西班牙的文學典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西班牙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歌德、拜倫、海涅、雨果等西方世界大文豪給予高度評價。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歌德《浮士德博士》並稱文學傑出典型。

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文學巨作,也是歐洲最早的長篇寫實主義小說之一。故事背景是個早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訶德是個窮鄉紳,痴迷於閱讀騎士小說,幻想自己是個騎士,並渴望實現自己的騎士夢。這股狂熱導致鬧了不少笑話,但無論他人如何勸阻,他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三次出門冒險,到處闖禍,吃盡苦頭,做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直到臨死前才幡然醒悟,從幻夢中醒過來。

作者塞萬提斯藉堂吉訶德這位極端人物的荒唐行徑,極其深刻地揭露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當時西班牙社會的黑暗與困苦,表現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已超過一百多種文字將其譯成數百種譯本。本版為知名作家楊絳女士翻譯之經典譯作。

「楊絳先生早於一九五九年就選中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翻譯的新起點,至『文革』開始已完成譯稿的四分之三。『文革』中楊絳這份心愛的譯稿幾經周折,終於『珠還』,這耽擱的數年反倒成了她的『冷卻』期。從五七幹校回來之後,她不滿意舊譯,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從頭譯起,終於將七十多萬字的小說譯竣。……,她自己說過:『我翻譯的時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將幾個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後根據原文的精神,按照漢語的習慣重新加以組織。』當然這樣的譯法非常費力,因此楊絳還說:『我翻譯很慢,平均每天也不過五百字左右。』可謂字字皆辛苦。」——羅銀勝《楊絳傳》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2345...31
跳轉到: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