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他發光
當我們想把臺灣交到子孫手上時,如何仍保有流水深深、禽鳥弄波的清澈,回復鷹隼盤旋、雁鴨繽紛的藍天?該如何凝聚這一團熾熱的火,匯集眾人的力量,自己關心自己的環境?
假設你每天播出5個善意的種子,持續不斷,一年後,就算你播散的種子一百顆才有一顆發芽,是不是每週就會看到善意的回饋呈現在你面前?
從生活到工作、到公益、荒野……李偉文總是以「想起來,這大半輩子無非也是這樣一場閒情」、一場起鬨,朋友們一吆喝、一湊手,再難的事也敢去動一動!」這樣正面、積極及富行動力的熱情,來對待所碰到的每件小事、每個人,並樂於將在其中所獲得的快樂與思考,分享給更多的人們。直到現在,仍在成長、演化中的李偉文和荒野保護協會,不斷上演一幕又一幕動人的故事。而這個「說不完的故事」、一生玩不夠的生活哲學,正等待著你我一起共同參與。
由於熱情是需要整合,才能發揮公益團體的群聚力量與社會貢獻,《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除了主要對綠色生活、環境變遷的自然觀察以及對台灣未來環境保育的期許之外,李偉文更在全書的最後篇幅例舉出,荒野保護協會環繞全球視野的在地化行動之實例,期以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人知道愛護地球環境不是那麼難,只要你一個善念,一個簡單的隨手之勞,就能開始起而行,從自身到週邊環境,一個人的熱情付出將足以感染更多人來一同參與環境保育和復育的工作!
續以一李偉文持種溫柔的方式,來慢慢地進行環境保育的教育革命,就如同在一片平靜的荒野下,許許多多的生命,為著生存而展開多彩多姿的搏鬥。」
無感地震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生活變化也是同樣容易被人們忽略,常常只是一天天讓日子流逝,而不是有感覺的活著。
日本人是用心在過生活的,在日常中維持「有感」的觸角,時時感受、用心感覺、細處感動、常懷感恩……所以日本商品總是精緻唯美、日劇可以深深敲打觀眾心窗、日本製造是品質的保證、赴日本觀光的經驗令人再三回味。
賴東明也是個用心生活的人,他對日本文化的長期體驗與觀察,都化成了文字和圖片,與我們分享那份感動,期望人們在忙碌之餘能試著體會生活也可以這樣「有感覺」。
作者也以他專業廣告人、行銷人之視野,側看日本業界繁榮復甦的景象,雖商業不免以盈利為目標,但以顧客為念、以人為本的導向,都是「用心」的所在。
★本書精選沈謙先生《中央日報》副刊的專欄文章。
★新增紀念沈謙特輯,夫人施秋月、鄭明娳教授為文懷念。
★永懷沈謙教授特輯,亦增王潤華教授文章。
施秋月﹝沈謙夫人﹞:
讀你那篇〈當下即報〉的文章時,我的感覺是:那不是寫寫文章說說而已,你是真心信仰這句話。從你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坦蕩蕩的君子所展現的風範與氣度。
鄭明娳﹝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
幽默中見透闢之識力,寬厚中隱含春秋之意見。先生散文最可貴處是流露高韜之性情與寬厚的人格。
王堯﹝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
我始終覺得在沈先生著作與論述的背後,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心靈世界,他所有的文字幾乎帶著自己的血脈之氣,又連接著中國的文化傳統。
王潤華﹝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
沈謙自己從古今文學、經學、文字學、修辭學到文學創作,樣樣都造詣深厚,他就是我們期盼中出現的一位大師級學人。
改變世界的10本書!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一讀的經典之作!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
我卻依舊堅持下去。
因為儘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
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
希望我能告訴你所有的秘密,因為我從沒有信任過誰;
希望你能成為給予我慰藉與支持的重要源頭……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在納粹德國入侵荷蘭的陰影下,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獲得了一本布面日記做為十三歲的生日禮物。同年七月,安妮的姊姊瑪歌接到納粹黨衛軍的召集令,法蘭克一家四口於是被迫躲進安妮父親位於阿姆斯特丹公司的閣樓密室裡避難。
從那時起,一直到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他們不幸被捕的兩年間,縱使處境無比艱困,立志成為作家的安妮仍持續寫下日記,以最坦誠、敏銳且充滿深刻自省的早慧心靈,一一捕捉自己在戰火中的心路歷程、與家人之間的衝突掙扎、青春期少女成長的萌動與渴望,以及對於自由、尊嚴和人性價值的終極信念,為她個人短暫卻璀璨的生命做出了最珍貴的見證。
《安妮日記》於一九四七年首度發行時,書中對性啟蒙和女性家庭角色犀利直率的探索,曾因當時保守的民風而遭到刪改。這次「七○週年紀念典藏版」不僅補上過往版本被刪除的約三分之一內容,更新增一九九八年最新發現的五頁手稿,並還原日記裡人物的真名,以及提供大事年表、被捕後的發展等珍貴資料,成為這部跨越時代感動無數人心的經典之作的最後定本,也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最真實也最完整的安妮。
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手記——
他以青春和熱情來探索世界,
用無私和堅持來實踐理想。
這個高貴而孤獨的靈魂,會重燃你對理想世界的想望。
這是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手記。一九五一到五二年,他與友人騎摩托車環繞南美洲旅行。他看到拉丁美洲各國的社會現實及處境。他的觀察與感想日後集結成書,正是這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二○○四年由《中央車站》導演華特.薩勒斯改編成電影,大受歡迎,中文原著累銷三萬冊,是當代人人必讀的經典。
什麼樣的人,會不怕肉體的痛苦而盡情探索世界?
什麼樣的人,會在自己也寒冷時還願給出一條毯子?
又是什麼樣的人,放得下自身優越的經濟與社會條件,而為自己所憐憫的普羅大眾奮鬥?
像拉丁美洲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這樣的人。
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一個中產家庭,大學時攻讀醫學系,準備將來濟世救人。而他同時也喜愛文學、足球與旅行。
一九五一到五二這一年,他二十四歲,與一位學長兼友人阿爾貝托一同騎著摩托車,做了一趟環繞南美洲的旅行。兩人從阿根廷出發,先到智利,再進入祕魯,轉往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這趟旅行讓他看到了拉丁美洲各國的社會現實,認識了拉美國家在彼時世界的處境。他在旅行途中以札記方式寫下了觀察與感想,日後集結成書,正是這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這本手記,融合了詩意的觀察、青春的冒險,以及充滿理想氣息的革命思想。它是一本遊記,也是一本政治與社會現狀的田野調查,並記錄下這位日後令世人又震驚又尊敬的革命者的浪漫情懷。
不論你是不是革命者,不論你同不同意他的反帝國思想,只要你厭惡眼前的世界,那麼,切.格瓦拉這個高貴而孤獨的靈魂,都會讓你重新燃起對於理想世界的美好想望。
藏北已融入我的靈魂
在書稿付梓之際,有關藏北高原的話題還想說上幾件,雖然現在西藏和過去比起來,已緀變得有些喧囂了,可是每當從影視上看到藏北蒼遠大地再現的時候,仍是那樣的親切,因為在那裡,已經融進了我的靈魂。
藏北究竟是什麼?是若難與神奇!可是為什麼從苦難和神奇中走出,就再難與現實融和?為什麼苦澀的東西竟有如此的生命力?本早該淡忘飄遠的事情,終將難以完結。我想,這大概就是藏北的魅力所在吧!
本書的內容是十幾年前青春生命衝動的結果,正因為生活中有了如此的經歷,使我感到依然年輕、充滿激情。如今,生活中的艱難和困若都不能使我屈服。生活一旦需要,我仍會像過去那樣,像一塊乾柴,投進爐膛,轟轟烈烈地燃燒一次。
本書以遊歷阿里雪山為線索,對西藏文化、宗教進行了全面掃描、思考:雪山的神奇風景,藏民族的神奇習俗,天葬、雪頓節、曬大佛……在作者的筆下,都閃爍著誘人的光輝。作者並非為旅行旅行,而是在旅行中進行著對一種文化、宗教的全面思考。
王鼎鈞雖身處在大時代的洪流,卻以其豐富的閱歷、透徹的洞見、深沉的情懷和圓熟的技巧,書一方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本書分為四輯,內容涵蓋文學、史論、藝術、宗教、早年回憶、社會現象等諸多面向,書中文章字字老辣、洞見深刻,擲地有聲。
作家林文義說:「鼎公回憶錄四部曲已然完成其文學典範,三年後又一散文雋著《桃花流水沓然去》,放懷抒言,情緻深邃,黃金年華光澤曖曖,讀來逐頁皆是大智慧。……史論、文學、宗教、美感匯通澈悟,是鼎公文學的一大功德,亦是華文世界讀者值得珍藏的智慧之書。」
《人生十論》係錢穆先生所撰有關人生問題之文稿結集。錢穆先生從中國舊傳統、舊觀念歸納人生義理,緊隨時代新潮流、新趨勢,闡發了人生立身處世之要旨。所論人生,雖皆從中國傳統觀念闡發,但主要不在稱述古人,而在求古今之會通和合。讀者淺求之,可得當前個人立身處世之要;深求之,則可由此進窺古籍,乃知中國傳統思想之精深,以及與現代觀念之和合。做人為學,相信本書皆可以啟其端。
本書為作者藉膳飲記憶,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已之行止,以十九種嘉肴食譜編織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雖謂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了俎上灶前的割烹經驗,實乃情思悠遠之碩學在全面回味昔時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所加諸於今日的無窮感念。
林文月的文一如她的學問:紮實不浮誇。然而,多年的學術生涯和散文寫作,卻讓她生活裡充滿了文友與師恩,這些記憶,又往往伴隨著居家聚會裡一道道的菜餚。菜的作法、氣味、還有人際之間的互動,都在林文月清淡引人的文字中。一個高度「實用性」的題材,林文月寫來既不花俏又充滿文學味,讓它有了長久流傳的價值,這是難得之處。
這是林清玄的第一百本著作,以前衛觀點看佛法,以現代思維觀輪迴,以古老智慧體驗環保,出入自在的談生活、情感、社會等等問題,出世間則心懷眾生,入世間則靈臺清明。林清玄認為,唯有深知「心淨即國土淨」,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情」的境界。第一百本書是林清玄寫作新高峰,讀時能分享純真與喜悅。
精選杏林子關於鼓動生命的三十八篇重要文章,談她創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初衷與辛苦歷程、多年來如何為身心障礙者發聲,杏林子以其自身經驗,歌頌生命,點燃希望,用生命一筆一畫刻劃出來的文章,鼓勵人心發揮助人的熱情!
本書分五輯,選二十三篇散文和雜文。前兩輯屬「宏觀」作品,代表作者一向的觀點,包含反思、回顧、看清歷史、時間、現代性等重大問題,很具啟發性,能發人深省。接著兩輯屬個人經驗,可以看出雖是大學者,也是性情中人。最後一輯是文化色彩很濃的遊記。
本書成書的那年(1994)正好發生千島湖事件,也是在臺灣剛開放民眾赴大陸旅遊之後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本書作者以當年個人親身經驗,用辛辣的筆調道出當年在中國旅遊的荒謬見聞。經過了十五年,中國的經濟進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這本書除了見證了中國的進步、臺灣人思考角度的轉變,也可以讓人瞭解到當初的「中國經驗」對習慣於臺灣一切的遊客有何種震撼。而現今中國的許多仍存在的弊病也可供讀者思考。
收入本書的四十一篇文章,儘管長短不一,體例互異,但除了極少數的兩三篇外,反極權、反專制,爭取民主與人權的戰鬥精神,宛如一條紅色的匹練,飛舞在每篇文章的字裏行間,真可以說是「吾道一以貫之」。……民主政治之所以值得我們用鮮血和生命去爭取、去捍衛,正在於她能最充分地發揮「把人當人」的最大功能。「今天的中國,只有民主的道路才是生路,其他一切都是絕路。」徐復觀先生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及銘記在心。
《休假一年》(One Year Off)係大衛.柯恩所著,他拋掉所有的家當,犧牲優雅的郊區生活,帶著家人漫遊世界一整年的故事,也是圓夢之旅的心路歷程!生活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如何?游乾桂為本書所寫的序,更值得細細推敲。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