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山軍

作者:wanglong
蒙山軍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五章 兩廣風雲 第八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五章 兩廣風雲

第八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

「毓蕖,你呢?」楊士驤揚手制止了孟恩遠,問張蓮芬。
「中興股東多在魯南,最少十日。」
「這些話,是龍退思講的吧?」楊士驤面無表情地聽著,但心中的震撼極大。所謂國家朝廷的論斷,已經挑明了龍謙決定反了!所謂打著國家的旗號不過是與海外孫文一黨異曲同工罷了!
孟恩遠是天津人,今年五十一歲。他是小站出身,不過當兵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三十九歲才投軍算是罕見。他有一個諢號叫「拾簪將軍」,說起來是一個有點喜劇意味的故事。當初袁世凱在小站編練新軍已成,邀請了慈禧到天津視察。慈禧真還去了。閱兵的時候慈禧頭上的金簪掉了,誰也沒有去撿。因為這件事不好處理。但身為騎兵隊官的孟恩遠竟然撿起來了。等慈禧閱兵完畢準備離開時,孟恩遠緊走幾步來到慈禧跟前跪下,雙手捧起那根簪子,「風簪落地,重歸佛山」。一下子撓到了慈禧的癢處,收起了簪子,問了孟恩遠的名字職務,高興地對袁世凱說,「你的兵練的好。一個隊官都如此精明。」臨走時又提起此人,「那個姓孟的可以做點大事。」袁世凱立即提升孟恩遠為標統,孟恩遠就此發跡。
解決袁世凱的辦法很多。明升暗降是最穩妥的。鐵良曾密奏慈禧,建議升袁世凱進軍機處。那樣他就得乖乖交出手裡的另外兩鎮陸軍了。但老佛爺顧忌袁世凱難制,認為現有的軍機們,包括正與奕劻一派斗的水火不容的瞿鴻禨,都不是袁世凱的敵手。所以,如果讓袁世凱進軍機處,必須有一個從資歷能力威望上足以壓制其的大臣。於是,長期主政湖廣的張之洞進入了慈禧的法眼,那是個慈禧一直信任的人,包括令很多大臣動搖的戊戌之變,張之洞的表現都堪稱完美。
「軍火厚利是事實,但利潤沒有想象的高。您知道,這些年並沒有賣出去多少東西,都裝備第五鎮及巡防軍了。都是按照成本價結算的。楊大人想兩面都走通,陳某理解。楊大人的辦法,也可以試一試。我可以跟華源的董事們商議一個章程出來,反正朝廷也不清楚華源的產能不是?不過,既然將話說到這裏,楊大人,萬一朝廷不下這個台階,您怎麼辦?」
這句話惹惱了楊士驤,立即沉下了臉,「孟總兵,本撫懶得給你解釋。若是你認為本撫舞弊,盡可具折彈劾好了。」說罷一甩袍袖,竟自丟下孟恩遠走hetubook.com.com了。
「大人,」陳超不理會楊士驤的調侃,深吸一口氣,「龍謙倒是說過,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今日之中國,與幾百幾千年前之局面已大不相同,決不能閉門於世界潮流之外了。默察世界大勢,自有興衰之道。遠的不說,日俄戰爭之勝負便是明證。陳某看朝廷近年來關於立憲的諭令,派遣能臣分路出洋考察憲政,足以說明朝廷自太后皇上而諸臣對於變法之決心,誰敢倒行逆施再行那家天下之舉,必將遺臭萬年!別人不敢說,龍謙絕不會做那等蠢事。」
張蓮芬的話惹惱了自恃有堅強靠山的孟恩遠,「張大人這話是什麼意思?難不成爾等要抗旨不遵嗎?」
場子還要山東幾位屬官收拾,白瑞庭算是二把手,笑眯眯地叫住暴躁不安的孟恩遠,將華源與中興的根底講了一遍,所謂士紳參股也就罷了,孟恩遠聞知華源和中興均有美國人蔘股,倒是嚇了一跳,洋人可不是好惹的,「那,依白大人之見,此事會是什麼結果?」
「……朝廷有編組三十六鎮新軍的大計劃。現在吉林的十八鎮已經組建,奉天之二十鎮呼之欲出。其餘鎮台也將陸續組建,唯軍火一事,甚為短缺。好在山東實業已經可以生產大部分武器彈藥了。朝廷計議,從下月起,以後每月供應陸軍部毛瑟步槍500支,機關槍100挺,火炮20門,子彈100萬粒,炮彈5000發。另外,尚需供應朝廷炸藥500大箱。這是鈞命,我不過是代為傳達。有什麼困難,大家說說吧。」楊士驤將朝廷對山東武器方面的要求一五一十講了出來。
孟恩遠的本職是南陽鎮總兵,是故如此稱呼。
「怎麼會這樣?他們哪裡來的錢?」孟恩遠被這個數字嚇住了。
「那另一半呢?」張蓮芬寸步不讓。
鐵良的另一個目標也極有誘惑力。那就是山東。龍謙當然不能與袁世凱比,在鐵良等人的眼裡,他不過就是老佛爺信任的一個武將罷了。所以,鐵良認為暫時不必考慮剝奪龍謙的軍權,當務之急不是第五鎮,而是山東由龍謙搞起來的軍火。那不僅是關係到朝廷安全的利器,更是掙錢的好買賣。據說駐紮江蘇的第九鎮就朝山東大肆購買槍炮彈藥,大批銀子流向山東。這棵搖錢樹,朝廷一定要抓在手裡。
「這些話真是龍謙說的?」
「楊大人是什麼章程?」陳和_圖_書超反問。
楊士驤打定主意做一個龐觀者,順勢要鐵良派人督辦此事,於是孟恩遠就來了山東。
「本官怎麼辦?倒要請教陳先生。」
「陳某絕不敢欺瞞大人。」
「這個,鐵良大人並未交待。」王士珍實話實說。
「有什麼區別嗎?」楊士驤反問。
借革命黨起事將龍謙調出山東不過是第一步,當然是關鍵的一步。下一步,就是控制山東的軍火工業。既是防範未然所必須,更是擴編新軍所必須。楊士驤奉調進京時,鐵良三次與其會晤,已經將話挑明了,山東的軍火,絕對不能控制在私人之手(楊士驤直言華源及中興完全是私人公司)。他並不知道楊士驤就是華源的股東,更不曉得山東的士紳都被華源和中興所「綁架」,所以,他直接對楊士驤說,朝廷需要軍火,從洋人手裡買太虧了,山東必須為朝廷解難,這件事做好了,蓮府你再升一步包在我身上。
「楊大人,這等事,我們可做不了主。需要召開董事會及股東會商議。這個,您是知道的。」周學熙本來做好了抗大頭的準備,但張蓮芬衝上去了,他自然要打個接應。
不等周學熙回答,坐在最前排的張蓮芬問道,「楊大人,這是陸軍部的要求還是朝廷的要求?」
楊士驤看向孟恩遠的目光帶了憐憫。就你這點本事,還想在更好的層面廝混?鐵良簡直是瞎了眼!「孟總兵此言差矣。山東實業所造軍械,管控極為嚴格,造了多少,賣給誰,巡撫衙門都是有案可查的,絕不會落入反賊之手。股東會董事會是必須商討的,周總裁既然這樣說,何時可以給本撫一個結果?」
「孟大人,沒有錢,哪裡去買原材料?怎麼支付職員的薪水?難道吹口氣就可以造出槍炮來?」張蓮芬哪裡看得起出身蹊蹺的孟恩遠?立即出言頂撞。
「那好,就以十日為限。十日後,還是在這裏,本撫聽二位的結果。」
「嘿嘿,龍謙高築牆,廣積糧,厚培實力,想必是要效那朱重八故事了吧?到時候你這位岳丈可就是國丈了啊?」果然,楊士驤的口氣根本就沒有告發的一點點跡象,反而帶了調侃。
「楊大人既然將話挑明了,陳某若是遮掩,就是不識抬舉了。」陳超理了下思路,「近年來陳某重讀史書,頗有些新的心得。那就是國家與朝代不是一回事。朝代有更替,國家卻是永久的。當初朱重八起兵抗元,大元朝的袞袞https://m•hetubook.com•com諸公眼中就是亂臣賊子,便是侍奉大元已久的讀書人,罵朱元璋的不知有多少。等明軍底定中原,朱氏便是日月重光的恩主。大清勃興于遼東,吳三桂開關迎睿親王擊李闖,在中原士人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漢奸。鄭成功不奉正朔,東下台灣,驅逐西夷,使台灣留在我中華版圖之內。雖其子弟不肖,也受到聖祖優容。再後來,曾國藩、左宗棠等漢人奉詔募兵擊賊,造就同光中興的局面,士人卻沒有將其罵作漢奸。僧王率蒙古騎兵抗擊英法聯軍於八里庄,雖敗尤榮,受到天下景仰……其間種種,陳某以為,為國者必名垂青史,為一家一姓者,則為下等。大人主政山東,關心民瘼,從善如流,善政不勝枚舉,正是有大人海量氣度,山東方有如今蓬勃興旺之勢。但山東之一切,為國耶?為私耶?想必大人早有定計了吧?」
王士珍輕咳一聲,「諸位誤會了,並非空手拿貨,只是財政異常困難,暫按議定價格的一半付款。」這是鐵路給的底數。
「這些話說遠了!如今朝廷盯上了山東的軍火,我素知爾等絕不會輕易就範。若是硬頂,爾等就不怕朝廷舉大兵前來?龍謙口口聲聲民生為重,即便第五鎮回返,巡防軍效忠龍氏而不叛,但戰端一開,民生塗炭不說,龍謙何以認為以山東一省而抗全國而穩操勝算?」
不過,這個「拾簪將軍」的諢號也叫響了。現在,善於察言觀色的孟恩遠看袁世凱有倒霉的跡象,一轉身成了鐵良的人,內定出任即將組建的第二十鎮統制,現在,則被鐵良派來山東督促使命。
「大人想偏了!絕不會打仗的。朝廷師出無名乃其一,北洋軍不會聽陸軍部調遣乃其二。請大人放一百個心。不如這樣,大人且安坐數日,待我督促他們拿出一個章程再說,如不能讓朝廷滿意,大人儘管推到我們身上好了,不會讓大人為難……」
周學熙看了眼張蓮芬,「中興那邊的情況我不知道。華源這邊至少需要數日。因為我不知道在濟南的董事有幾位,不夠規定人數是不能召開董事會的。等董事會通過了,還要報告股東會……我想,至少得七八天吧。」
主持會議的自然是楊士驤,除了兩大實業集團首腦已經熟悉了的山東幾位大員外,還有兩個陸軍部派來的專差。一個是北洋耆宿王士珍,算是蒙山軍的故識。另一張是陌生的面孔,沒有穿朝服,也hetubook.com•com沒有如王士珍一身便裝,而是穿著灰色的北洋軍服,腳下的馬靴錚亮,可以映得出人影來。他就是鐵良派來的特使,預定擔任駐奉天新軍第二十鎮統制官孟恩遠。
「你不要拿大帽子壓人。便是鐵良親來,我也是這個話。簡直是無知!可鄙!」張蓮芬毫不退讓。
「張大人!」楊士驤見一開始就火藥味極濃,急忙制止,「朝廷編練新軍急需軍火,我們做臣子的,自然要為朝廷著想。王大人,你來說說?」
王士珍自庚子年春天失手被蒙山軍俘獲,其在北洋的地位受到了影響。組建六鎮新軍,與他同為新軍三傑的段祺瑞和馮國璋都各自當上了統制,他卻一直當著「高級參謀」,軍政司說起來清要,實際權力沒有多少。這次鐵良派他與孟恩遠來山東督辦軍火事宜,王士珍打定了少說話的主意,一直沒有開口發表意見。
「區別倒是沒有。作為實業公司,能夠為國家出力自然是樂意之至。不過,還是有兩個問題要提出來,一是訂單有先後,中興每月出售500大箱炸藥沒有問題,但在西曆六月前不行,因為訂單排滿了。六月後可以。第二就是款項了,朝廷按什麼價位給我們?若是比照撥付第五鎮的價格可不行。」說話的卻是負責火炸藥生產的化工廠廠長王炎。
「龍謙對大人極為尊重,認為大人是當今少有的具有遠大眼光的人物,若是審時度勢,必將青史留名。」陳超當然不怕楊士驤告密,到了這一步,告密絕非易事,朝廷即使清楚龍謙的反意,也知道楊士驤說的是實情,在未有十足把握前,還要對龍謙進行安撫。那麼,楊士驤八成會被犧牲掉。這就是歷史的經驗,政治的殘酷。作為登上巡撫寶座,熟讀史書的楊士驤,豈有不懂的道理?
「本官有什麼章程?硬頂不好吧?」
楊士驤心道,你敢將華源中興是第五鎮產業這個事實對王士珍和孟恩遠講出來?逼反第五鎮?這不是跟朝廷徹底攤牌了?「陳先生,咱們就不要說那些過激的話了。我知道結果,但卻不同意惹急了鐵良,因為鐵良是代表朝廷的。不如再跟他談談價?漫天要價,坐地還錢嘛。朝廷急著擴編新軍是事實,不如讓朝廷再多出一點,數目呢,再壓一壓。兩邊有台階下才好。」
會議就這樣散了。陳超等人連一句話都不消說。
送走一幫「企業家」,孟恩遠不耐煩地問,「楊大人何以袒護他們?難不成這其中有什和_圖_書麼情弊嗎?」
「開玩笑吧?撫台大人,華源開足馬力也產不了這麼多啊。」周學熙叫道。
我怎麼辦?我能搶你們的東西?保衛華源中興的都是巡防軍的兵!說起來巡防軍是在我這個山東巡撫的指揮下,我說話還不如你放一個屁!說的難聽些,你讓寧時俊派兵圍了巡撫衙門都沒問題……
「山東士紳可以曉以大義,可洋人嘛,總是唯利是圖的,難。」白瑞庭一臉的愁態。
「為朝廷出力,提什麼錢?」孟恩遠呵斥道。
楊士驤現在必須做出最後最關鍵的決定,他丟下孟恩遠,立即派羅筱才將陳超找了來,開門見山,「陳先生,此事該當如何?你不要搪塞了,我知道你說了就算。」
鐵良代表的滿洲貴族集團現在是雙線作戰。主要精力放在收編北洋四鎮上,但也沒忘記對山東下手。總的情況非常好,袁世凱很乖巧,主動將第三、第六兩鎮交給了陸軍部,使得鐵良表面上的膽氣壯了許多。良弼北行,又多了一個完全俄式裝備的第十八鎮。等奉天第二十鎮成立,理論上陸軍部直接轄制的新軍就有五鎮另一個混成協了。再找機會將袁世凱手裡的另外兩鎮收編,北洋將真正更換主人。鐵良其實很討厭北洋這個詞,因為自北洋出現,它就不真正是朝廷的武裝。先前是李鴻章,後來又將衣缽傳給了袁世凱。
「這我哪裡知道?不過,山西人開的銀行投入不少,我是知道的,美國人投進來若干機器,也是事實。孟總兵若是想了解究竟,可以找周學熙,他最清楚。」白瑞庭微笑道。
「好吧。陳先生大才,楊某恭候你的好消息了。」
「孟大人有所不知。機器局總共資產不過幾十萬兩,華源現在的總資產少說也有兩千萬了,不成比例嘛。」
「鐵良尚書曾說華源集團是山東機器局的基礎,那不是朝廷的財產嗎?」
「什麼這個會那個會的,不要拿這些搪塞!軍火是朝廷重器,豈能由私人管控?萬一你們交給反賊造反呢?」
「朝廷也不能明著打劫嘛。不用問,董事會就通不過的。您沒有看到張毓蕖和周緝之的態度嗎?他們二位就不會同意的。您也不要為難,就推給我們算了。朝廷總不能硬搶吧?您是知道的,華源中興最大的股東就是第五鎮,逼反了第五鎮,朝廷怕是要雞飛蛋打了。」
「周總裁,我怎麼聽說華源所產可不止這個數?光是臘月一個月,你們就交付巡防軍步槍1200支?」孟恩遠微笑道。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第一卷 築基 第一章 蒙山賊
第一節 曹錕進剿
第二節 艱難的決斷
第三節 失敗的偷襲(一)
第四節 失敗的偷襲(二)
第五節 失敗的偷襲(三)
第六節 戰與撤
第七節 新軍
第八節 阻擊(一)
第九節 阻擊(二)
第十節 阻擊(三)
第十一節 阻擊(四)
第十二節 阻擊(五)
第十三節 阻擊(六)
第十四節 突圍(一)
第十五節 突圍(二)
第十六節 逆襲(一)
第十七節 逆襲(二)
第十八節 初遇義和團(一)
第十九節 初遇義和團(二)
第二十節 初遇義和團(三)
第二十一節 曹錕的報告
第二十二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
第二十三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
第一卷 築基 第二章 精兵之路
第一節 誓言
第二節 初定軍律
第三節 生計與編隊
第四節 練兵之始
第五節 周毅回來了
第六節 孫娟們(一)
第七節 孫娟們(二)
第八節 人才
第九節 整編
第十節 生意
第十一節 大衛,叛逃
第十二節 軍規(一)
第十三節 軍規(二)
第十四節 軍規(三)
第十五節 軍法裁判所
第十六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
第十七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
第十八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
第十九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
第二十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
第二十一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
第二十二節 軍旗與軍歌
第二十三節 伙食問題
第二十四節 俘虜們(一)
第二十五節 俘虜們(二)
第二十六節 俘虜們(三)
第二十七節 軍械組
第二十八節 神槍隊的成立
第二十九節 參謀
第三十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一)
第三十一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
第三十二節 大衛要求入夥
第三十三節 初會陳超(一)
第三十四節 初會陳超(二)
第三十五節 初會陳超(三)
第三十六節 初會陳超(四)
第三十七節 初會陳超(五)
第三十八節 初會陳超(六)
第三十九節 練兵后的首戰
第四十節 誓師出山
第一卷 築基 第三章 根據地
第一節 破庄(一)
第二節 破庄(二)
第三節 破庄(三)
第四節 破庄(四)
第五節 破庄(五)
第六節 破庄(六)
第七節 破庄(七)
第八節 陳家崖
第九節 戰後總結(一)
第十節 戰後總結(二)
第十一節 再會陳超(一)
第十二節 再會陳超(二)
第十三節 繳獲與獎賞
第十四節 王月蟬與鄭嬋(一)
第十五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
第十六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
第十七節 新兵連
第十八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
第十九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
第二十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
第二十一節 分地和濟貧
第二十二節 擴軍
第二十三節 縱論(一)
第二十四節 縱論(二)
第二十五節 變化(一)
第二十六節 變化(二)
第二十七節 變化(三)
第二十八節 變化(四)
第二十九節 變化(五)
第三十節 變化(六)
第三十一節 變化(七)
第三十二節 變化(八)
第三十三節 變化(九)
第三十四節 整編(一)
第三十五節 整編(二)
第三十六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
第一卷 築基 第四章 再戰新軍
第一節 鄭家父子
第二節 李純的進剿(一)
第三節 李純的進剿(二)
第四節 李純的進剿(三)
第五節 李純的進剿(四)
第六節 李純的進剿(五)
第七節 李純的進剿(六)
第八節 戰後(一)
第九節 戰後(二)
第十節 戰後(三)
第十一節 戰後(四)
第十二節 再戰李純(一)
第十三節 再戰李純(二)
第十四節 再戰李純(三)
第十五節 再戰李純(四)
第十六節 再戰李純(五)
第十七節 再戰李純(六)
第十八節 再戰李純(七)
第十九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
第二十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
第二十一節 司徒均
第二十二節 擴編與擴張
第二十三節 春節前(一)
第二十四節 春節前(二)
第二十五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
第二十六節 陳淑的心事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一章 京師
第一節 趙舒翹
第二節 光緒與慈禧
第三節 干涉
第四節 起因
第五節 探路者
第六節 沂州軍議
第七節 這一仗(一)
第八節 這一仗(二)
第九節 這一仗(三)
第十節 這一仗(四)
第十一節 這一仗(五)
第十二節 這一仗(六)
第十三節 新局面(一)
第十四節 新局面(二)
第十五節 新局面(三)
第十六節 新局面(四)
第十七節 王士珍(一)
第十八節 王士珍(二)
第十九節 王士珍(三)
第二十節 袁世凱的解脫
第二十一節 京師的亂局(一)
第二十二節 京師的亂局(二)
上架感言
第二十三節 趙舒翹的悲哀
第二十四節 紛亂的局勢(一)
第二十五節 紛亂的局勢(二)
第二十六節 紛亂的局勢(三)
第二十七節 清廷宣戰萬國
第二十八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
不得不說幾句
第二十九節 張前村談判(一)
第三十節 張前村談判(二)
第三十一節 出征(一)
第三十二節 出征(二)
第三十三節 出征(三)
對書友們說的話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二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
第一節 方向
第二節 西沽之戰(一)
第三節 西沽之戰(二)
第四節 西沽之戰(三)
第五節 西沽之戰(四)
第六節 西沽之戰(五)
第七節 天津(一)
第八節 天津(二)
第九節 天津(三)
第十節 天津(四)
第十一節 北京(一)
第十二節 北京(二)
第十三節 北京(三)
第十四節 北京(四)
第十五節 北京(五)
第十六節 北京(六)
第十七節 北京(七)
第十八節 北京(八)
第十九節 北京(九)
第二十節 北京(十)
第二十一節 北京十(一)
第二十二節 北京十(二)
第二十三節 北京十(三)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三章 太原
慈禧的故事
第一節 救駕
第二節 懷來
第三節 吳永
第四節 去哪兒?
第五節 太原
第六節 軍餉
第七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
第八節 交底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四章 山東
第一節 自治委員會
第二節 陳超的心煩事
第三節 周毅(一)
第四節 周毅(二)
第五節 江雲
第六節 袁世凱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五章 和談前後
了不起的李鴻章
第一節 李鴻章出馬
第二節 召見
第三節 重逢
第四節 初見李鴻章
第五節 大衛的使命
第六節 比武放對
第七節 意外
第八節 如願以償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一章 滿清新政
第一節 內幕
第二節 陛辭
第三節 動員
第四節 見面禮
第五節 事與願違
第六節 嶧縣
第七節 繁雜的頭緒(一)
第八節 繁雜的頭緒(二)
第九節 繁雜的頭緒(三)
第十節 繁雜的頭緒(四)
第十一節 繁雜的頭緒(五)
第十二節 整編與任命
第十三節 軍法監督處
第十四節 晉源票號
第十五節 大衛和江雲
第十六節 提親
第十七節 股份
第十八節 榮軍農場
第十九節 袁世凱的盤算
第二十節 中興實業
第二十一節 沂州遇伏(一)
第二十二節 沂州遇伏(二)
第二十三節 沂州遇伏(三)
第二十四節 寧時俊(一)
第二十五節 寧時俊(二)
第二十六節 風波(一)
第二十七節 風波(二)
第二十八節 階級
第二十九節 周毅的心思
第三十節 軍火採購
第三十一節 展望
第三十二節 驚變
第三十三節 沂州(一)
第三十四節 沂州(二)
第三十五節 沂州(三)
第三十六節 鑾駕回京
第三十七節 起步
第三十八節 山東提督
第三十九節 周馥(一)
第四十節 周馥(二)
第四十一節 初聞革命黨
第四十二節 龍謙的思考
第四十三節 陳淑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二章 魯南新春
第一節 陳嫻
第二節 周氏父子
第三節 唐紹儀
第四節 陳超
第五節 狄文父子
第六節 隨營軍校
第七節 兗州行(一)
第八節 兗州行(二)
第九節 兗州行(三)
第十節 兗州行(四)
第十一節 故土
第十二節 預備役
第十三節 根據地的變遷(一)
第十四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
第十五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三章 風雲變幻
第一節 抗洪(一)
第二節 抗洪(二)
第三節 抗洪(三)
第四節 抗洪(四)
第五節 抗洪(五)
第六節 抗洪(六)
第七節 初識方聲遠(一)
第八節 初識方聲遠(二)
第九節 初識方聲遠(三)
第十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
第十一節 整編前後(一)
第十二節 整編前後(二)
第十三節 整編前後(三)
第十四節 整編前後(四)
第十五節 整編前後(五)
第十六節 整編前後(六)
第十七節 整編前後(七)
第十八節 整編前後(八)
第十九節 整編前後(九)
第二十節 整編前後(十)
第二十一節 整編前後(十一)
第二十二節 整編前後(十二)
第二十三節 整編前後(十三)
第二十四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
第二十五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
第二十六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
第二十七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
第二十八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
第二十九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
歷史和歷史觀
第三十節 情報處(一)
第三十一節 情報處(二)
第三十二節 情報處(三)
第三十三節 採購
第三十四節 新廠
第三十五節 社會調查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四章 關東風雲
第一節 伏擊
第二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
第三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
第四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
第五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
第六節 日俄戰爭爆發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五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
第一節 軍歌嘹亮(一)
第二節 軍歌嘹亮(二)
第三節 軍歌嘹亮(三)
第四節 鐵良發難
第五節 吳祿貞的試探
第六節 政黨之議
第七節 許思(一)
第八節 許思(二)
第九節 不可能的重逢(一)
第十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
第十一節 楊士驤(一)
第十二節 楊士驤(二)
第十三節 楊士驤(三)
第十四節 楊士驤(四)
第十五節 演習
第十六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
第十七節 龍楊會
第十八節 新華源
第十九節 楊士驤的困局
第二十節 通信與戰局
第二十一節 敗露
第二十二節 貪腐案(一)
第二十三節 貪腐案(二)
第二十四節 貪腐案(三)
第二十五節 招商會(一)
第二十六節 招商會(二)
第二十七節 招商會(三)
第二十八節 招商會(四)
第二十九節 慈禧對龍謙的態度
第三十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一章 黑溝台會戰
第一節 南滿支隊(一)
第二節 南滿支隊(二)
第三節 黑溝台(一)
第四節 黑溝台(二)
第五節 黑溝台(三)
第六節 最血腥的一夜
第七節 魯山的思考
第八節 奉天
第九節 沈旦堡(一)
第十節 沈旦堡(二)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二章 立憲風雲
第一節 次子出生
第二節 分歧
第三節 立憲之爭
第四節 同盟會成立
第五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
第六節 等待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三章 彰德秋操
第一節 山東出現了同盟會
第二節 疑惑
第三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
第四節 楊士驤示好
第五節 彰德秋操(一)
第六節 彰德秋操(二)
第七節 彰德秋操(三)
第八節 彰德秋操(四)
第九節 彰德秋操(五)
第十節 彰德秋操(六)
第十一節 彰德秋操(七)
第十二節 彰德球操(八)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四章 機遇與抉擇
第一節 湘贛邊界暴動
第二節 抉擇
第三節 聖旨到山東(一)
第四節 聖旨到山東(二)
第五節 聖旨到山東(三)
第六節 聖旨到山東(四)
第七節 聖旨到山東(五)
第八節 千里進軍(一)
第九節 千里進軍(二)
第十節 千里進軍(三)
第十一節 平叛(一)
第十二節 平叛(二)
第十三節 平叛(三)
第十四節 平叛(四)
關於許思
第十五節 平叛(五)
第十六節 平叛(六)
第十七節 平叛(七)
第十八節 平叛之後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五章 兩廣風雲
第一節 楊士驤進京
第二節 春節(一)
第三節 春節(二)
第四節 春節(三)
第五節 北滿十八鎮
第六節 張孝准與蔣方震
第七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
第八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
第九節 危機與變局(一)
第十節 危機與變局(二)
第十一節 危機與變局(三)
第十二節 危機與變局(四)
第十三節 危機與變局(五)
第十四節 危機與變局(六)
第十五節 黃興入粵
第十六節 肅奸
第十七節 山東政務
第十八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
第十九節 莫理循與陳超
第二十節 秋瑾(一)
第二十一節 秋瑾(二)
第二十二節 義軍
第二十三節 韶關會議
第二十四節 靈山之戰(一)
第二十五節 靈山之戰(二)
第二十六節 平定
第二十七節 龍謙與周馥
第二十八節 廣州會議(一)
第二十九節 廣州會議(二)
第三十節 龍謙與秋瑾
第三十一節 蔣繼英與橡膠
第三十二節 洪粵誠(一)
第三十三節 洪粵誠(二)
第三十四節 清廷
第三十五節 風起(一)
第三十六節 風起(二)
第三十七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一)
第三十八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
第三十九節 第十鎮
第四十節 考察
第四十一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
第四十二節 轉機
第四十三節 莫理循的報告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六章 逐鹿中原
第一節 慈禧之死
第二節 繼位為誰
第三節 老袁賦閑和陸軍部計劃
第四節 各方
第五節 肘腋之變(一)
第六節 肘腋之變(二)
第七節 肘腋之變(三)
第八節 肘腋之變(四)
第九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
第十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
第十一節 動員,動員
第十二節 中樞
第十三節 橡膠危機
第十四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
第十五節 同盟會分裂
第十六節 東北局勢(一)
第十七節 東北局勢(二)
第十八節 東北局勢(三)
第十九節 德州之戰(一)
第二十節 德州之戰(二)
第二十一節 德州之戰(三)
第二十二節 德州戰役(四)
第二十三節 德州之戰(五)
第二十四節 德州之戰(六)
第二十五節 德州之戰(七)
第二十六節 林家橋戰役
第二十七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
第二十八節 戰長沙(一)
第二十九節 戰長沙(二)
第三十節 戰長沙(三)
第三十一節 錦州之戰
第三十二節 大勢(一)
第三十三節 大勢(二)
第三十四節 大勢(三)
第三十五節 大勢(四)
第三十六節 大勢(五)
第三十七節 大勢(六)
第三十八節 大勢(七)
第三十九節 大勢(八)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七章 建國之前
第一節 北進
第二節 汀泗(一)
第三節 汀泗(二)
第四節 上海
第五節 洹上
第六節 武昌(一)
第七節 武昌(二)
第八節 湖北
第九節 別離
第十節 民黨
第十一節 進京(一)
第十二節 進京(二)
第十三節 重逢
第十四節 構想
第十五節 外蒙
第十六節 整編
第十七節 規勸
第十八節 北洋
第十九節 西南與西北
第二十節 軍委會
第二十一節 外交
第二十二節 授勛
第二十三節 行刺
第二十四節 風箏
第二十五節 新生活
寫在上部結束后的話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一章 大人物
感想
第一節 王月蟬
第二節 司徒均(一)
第三節 司徒均(二)
第四節 方聲遠
第五節 白瑞庭
第六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
第七節 蔣繼英
第八節 連樹鵬
第九節 王士珍
第十節 唐紹儀
第十一節 伍廷芳
第十二節 蔡元培
第十三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
第十四節 于右任
第十五節 方時俊
第十六節 王明遠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二章 小人物
第一節 鄭嬋
第二節 葉五與吳狗子
第三節 潘亮
第四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
第五節 孟恩范與彼得
第六節 許家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三章 權力中樞
第一節 國會(一)
第二節 國會(二)
第三節 國會(三)
第四節 國會(四)
第五節 國會(五)
第六節 就職
第七節 政府
第八節 國慶日(一)
第九節 國慶日(二)
第五卷 新中華 第四章 開國第一戰
第一節 唐努烏梁海(一)
第二節 唐努烏梁海(二)
第三節 唐努烏梁海(三)
第四節 唐努烏梁海(四)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五章 整肅
第一節 文武
第二節 陳超的思考
第三節 端方
第四節 監獄
第五節 外交
第六節 家事國事
第五卷 新中華 第六章 出巡
第一節 濟南
第二節 齊河
第三節 蒙山
第四節 南京(一)
第五節 南京(二)
第六節 武昌
第七節 太原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七章 體制與軍銜
第一節
第二節 軍銜
第三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一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
第一節 軍事代表團
第二節 小洛克菲勒
第三節 和平堡壘
第四節 歐洲滑向戰爭
第五節 德國的條件
第六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
第七節 要價
第八節 日本
第九節 實力對比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二章 青島
第一節 要塞(一)
第二節 要塞(二)
第三節 要塞(三)
第四節 要塞(四)
第五節 要塞(五)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三章 困難的抉擇
第一節 日本的要求
第二節 中國的應對
第三節 走向戰爭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四章 山東之戰
第一節 海軍
第二節 日本的戰略
第三節 龍口
第四節 萊州
第五節 膠州灣
第六節 諜戰
第七節 外交沙龍
第八節 膠縣之敗
第九節 秘子
第十節 寺內
第十一節 特種作戰
第十二節 反擊計劃
第十三節 大幕拉開
第十四節 末日(一)
第十五節 末日(二)
第十六節 末日(三)
第十七節 末日(四)
第十八節 末日(五)
第十九節 視察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五章 戰後
第一節 軍事觀察員的結論
第二節 袁克定
第三節 大隈內閣垮台
第四節 軍方
第五節 楊度
第六節 戰火重燃
第七節
第八節 終戰協定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六章 加入一戰
第一節 輕舟已過萬重山
第二節 美國特使
第三節 總統府
第四節 陸軍整編
第五節 海空軍
第六節 讓步
第七節 肅貪的思考
第八節 南轅北轍
第九節 英國特使
第十節 升允
第十一節 封國柱
第十二節 條件
第十三節 陳超和葉延冰
第十四節 陳豪
第十五節 波士頓協定
第十六節 雜音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七章 遠征軍
第一節 局勢
第二節 初戰(一)
第三節 初戰(二)
第四節 普洛耶什蒂(一)
第五節 普洛耶什蒂(二)
第六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
第七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
第八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
第九節 羅馬尼亞攻略(四)
第十節 回國(一)
第十一節 回國(二)
第十二節 回國(三)
第十三節 德軍的計劃
第十四節 文尼察
第十五節 張作相
第十六節 陳豪的使命
第十七節 犧牲(一)
第十八節 犧牲(二)
第十九節 犧牲(三)
第二十節 波東戰役(一)
第二十一節 波東戰役(二)
第二十二節 波東戰役(三)
第二十三節 波東戰役(四)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八章 俄國,俄國
第一節 北京(一)
第二節 北京(二)
第三節 無錫(一)
第四節 無錫(二)
第五節 彼得堡(一)
第六節 彼得堡(二)
第七節 彼得堡(三)
第八節 彼得堡(四)
第九節 彼得堡(五)
第十節 彼得堡(六)
第十一節 插曲和演變
第十二節 布爾什維克
第十三節 俄國戰略(一)
第十四節 俄國戰略(二)
第十五節 七月
第十六節 北京會議
第十七節 刺殺
第十八節 十月
第十九節 對策
第二十節 范德平
第二十一節 拉帕洛會議
第二十二節 王明遠的疑惑
第二十三節 王明遠的決定
第二十四節 假戲真唱
第二十五節 計劃
第二十六節 娜塔莉亞
第二十七節 愛國者聯盟
第二十八節 拖刀計
第二十九節 文尼察之戰(一)
第三十節 文尼察之戰(二)
第三十一節 文尼察之戰(三)
第三十二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九章 俄國內戰
第一節 焦點
第二節 喀山(一)
第三節 喀山(二)
第四節 藍辛,北京協定
第五節 大俄羅斯國
第六節 彼得留拉反了
第七節 羅姆內戰役(一)
第八節 羅姆內戰役(二)
第九節 晉銜與調職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十章 新時代
第一節 陳豪的報告
第二節 坦克
第三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
第四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
第五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三)
第六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
第七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
第八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
第九節 江雲的愛情(一)
第十節 江雲的愛情(二)
第十一節 江雲的愛情(三)
第十二節 政治版圖
第十三節 機場宣言
第十四節 十年盤點(一)
不是尾聲的尾聲
書簽
本書暫無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