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山軍

作者:wanglong
蒙山軍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四章 山東之戰 第十五節 末日(二)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四章 山東之戰

第十五節 末日(二)

在杜三立師向寺內正毅亮出獠牙的同時,高密之戰也進入了高潮。這場戰鬥的主角不是尾隨29旅團攻進的孫武師,而是柴守業指揮的第18師。
在望遠鏡里,柴守業再次看到似曾相識的一幕,潮水般攻上去的部隊又如退潮般地被打下來。
這是下午的第三次,也是今天的第七次攻擊,均失利了。
「總是這樣,一上陣就忘了訓練的要領!像一群綿羊一樣擠在一起!你的兵是怎麼練的?簡直丟www.hetubook.com•com人!」一向好脾氣的柴守業少將早已黑下了臉,再次訓斥52旅旅長范超上校,然後「停止攻擊,召集營長以上軍官開會!」
在高密正南攻擊的53旅也一樣不順利,縮進了城內的日軍用最短的時間構築了完善的防禦體系,想著一口吞下第3師團的18師碰了釘子,從上午開始的攻擊連續失利,東、南兩個方向發起攻擊的四個團均遭受了重大傷亡。現在,柴師長決定不顧軍區的鐵令,停止攻擊,總結經驗后再打。
當然要上報軍區呈述理由,封司令治軍嚴,又是在大戰中,一頂違抗軍令的大帽子扣下來,沒有人當得起。
一刻鐘后,軍區的回電到了,「日軍善守,應充分利用地形、火力,發揚我軍土工作業之優勢,耐心殲敵。」
落款是封國柱。
既然要求耐心殲敵,停止進攻總結經驗就是允許的了。高密城內及北郊盤踞著至少一萬七八千日本鬼子,一口氣殲滅的希望本來就渺茫。
18師軍事會議進行了兩個半小時,旅團長們將部隊交給了參謀長,來師部就全天攻擊失利認真分析了原因,找出了一堆共性的問題,步炮協同不好,炮兵沒有集中使用,選擇突破口不當,攻擊隊形過於密集未體現訓練成果……都是確實存在的問題,旅團長們沒有指責師里的命令不合理,而是立足自己找原因。最後一致認為今天不能打了,需要調整部署,連夜偵察,重新選擇突破方向並集中炮兵于新的突破口。
柴守業同意了。對著十幾名部下,柴少將做了自我批評,「剛才大家講的很好。導致進攻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輕敵了,根子在師部,在我這個師長!總想著迅速突進去解決敵人,這是問題的根本。為此,我負完全責任。封司令已有明確指示,要總結教訓,利用我軍土工作業之優勢發動攻擊,算是替我們開了藥方。今晚各自回去調整,上報新的進攻方案報我批准。另外,要防止鬼子反撲,大家已經知道了,1師已經在膠縣方向動手了,鬼子向東突圍的可能性很大,阻擊線的構築要加強,進攻不能忘了防守。明天師部將派人檢查各部的築工情況。注意激勵士氣,及時統計那些表現優異的官兵上報師政治部。」
旅團長們離開后,柴守業對著地圖想了一下,命令通訊主任給14師發報,「請孫武將軍來此商議軍情。」
他覺得需要跟14師進一步協調步伐了。
18師是建國后組建的新師,成立於江西南昌。兵員多是江西子弟。團長以上軍官是從老部隊調入的,比如師長柴守業就是以第2師5旅旅長調任18師師長的。但營長以下軍官大多畢業於濟南、保定、黃埔等軍校,其中大半沒有參加過反清戰爭。
擔負如此重大的任務對於第18師是一個考驗,也考校著封國柱的決心。出於對柴守業的信任,封國柱將出擊高密合圍第3師團的重任交給了18師這個新師。
柴守業跟2師師長韓子英一樣,都是西沽之戰投靠蒙山軍的。西沽之戰是蒙山軍建軍史上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戰鬥,因為這個履歷,韓子英、柴守業都得到了龍謙的重用,也獲得了如王明遠、魯山、封國柱、葉延冰等蒙山軍元老的認可。柴守業曾長期在封國柱手下任職,封國柱對柴守業的品行能力都有很高的評價。
第18師在7月份開始集結,補充兵員,對外對下的宣傳是參加演習,但旅長以上高級將領都清楚,他們此去北方是要跟日本開戰了!
部隊沿津浦路北上濟南,在濟南補充了火炮和槍械,特別是輕機槍,都是剛從生產線產出的。一面磨合,一面隱蔽東進,按照中央軍區的開進命令,於9月中旬秘密集結于安丘一帶整訓。國會國防委員會委員李烈鈞曾來安丘視察慰問了18師部隊,鼓勵這支江西子弟兵向第6師等老部隊學習,奮勇殺敵,為江西父老爭光。自柴守業之下,很多軍官懷疑日本是否敢入侵青島,但事實證實了總部的判斷,仗打起來了。
18師一直隱蔽待命著。直到反擊令下達,18師順利穿插,割裂了第3師團退往膠縣的道路,從南、東兩面對第3師團構成了包圍圈的https://m.hetubook.com.com一半,另一半則由14師完成。
殲滅第3師團的使命就落在了這兩個乙種師身上。就兵力而言,中方佔據絕對優勢。第3師團只有三個野戰聯隊(第6聯隊被調出了),而且經過十幾天的戰鬥消耗,滿打滿算也就兩萬人馬(實際肯定不到了),而華軍方面,僅18師hetubook•com.com就26000人,而且還有一個經過補充的14師呢。但裝備的優勢卻不是很大,因為是乙種師,新式步槍尚未配備,新式重機槍就更輪不著了。大口徑(75mm以上)火炮的數量甚至不如第3師團,只有輕機槍和迫擊炮這兩種支撐國防軍步兵戰術的利器算是一個優勢。
還有一個不利的因素是18師,包括14師,新兵的比例都太高了。
14師未達成對第3師團的分割,孫武少將本想將29旅團與師團部隔開的。分割是殲滅的前提,也是最有利的前提。41旅的穿插行動失敗,29旅團迅速南撤與師團部、第5旅團部及第18聯隊在高密會合了,師團部縮進了高密縣城,29旅團駐守城北,在仙波太郎中將的指揮下迅速完成了防禦體系的構築,擋住了華軍預料之中的猛攻。
因18師順利穿插成功將第3師團合圍的封國柱上將大喜過望,當即來電嘉獎18師,並指令柴守業統一指揮18、14兩師,用迅猛的攻擊全殲第3師團!
但倉促發起的攻擊卻失敗了。近第52旅一天的攻擊就付出了800餘傷亡。第14師對29旅團的攻擊也不順利,於是,柴守業請孫武來他的指揮所,當面研究對高密之敵的殲滅方案。
晚上十點,孫武來到了柴守業的師部。
「真是不好意思,讓你淋雨了。」柴守業接到報告,迎出院外,握住了孫武的手。
「柴師長啊,」孫武打量著柴守業,他在之前並未見過此人,「你是封司令指定的前敵指揮官,你下令了,我豈敢怠慢?」
「客氣了,快請屋裡坐!」柴守業拉著孫武進屋,對自己的警衛說,「快給孫將軍找一身乾淨的軍服來。」
「不用不用。」暗夜裡,柴守業看不清孫武的表情。論在國防軍的資歷,柴守業不如孫武,但如論蒙山軍的資歷,孫武就萬萬比不上柴守業了。
似乎孫武對由柴師長指揮有些意見呢……跟在後面的18師參謀長想。
從黃昏就開始落雨,現在下的更大了。
「打了一天,白白損失了上千人,連一塊關鍵陣地都沒啃下來,真是窩囊,真是笨。如果龍司令在這裏,我一定被罵的狗血噴頭。」柴守業指著地圖,「這樣不行,要換個辦法。所以請您來商議一下。封司令每隔三個小時就來電詢問戰況,我實在是離不開。」顧不上寒暄,柴守業直奔主題。
談到戰局,孫武一臉凝重,「我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這股日軍很頑強,如果硬啃下來,損失不會小。我覺得,如果可以,我們採取圍困戰術未嘗不可。」
「嗯,嗯,但上面的命令要我們儘快吃掉這股敵人。」
「這股敵人?」孫武的眉毛一揚,「這股敵人是一個師團部,兩個旅團部,三個步兵聯隊,還有完整的炮兵、工兵、輜重兵,總兵力不會少於16000人!但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補給困難!這點已經多方證實了。所以,圍困才是好辦法。」
「嗯,如果他們突圍,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柴守業抬起頭,「孫師長,您認為日本人會突圍嗎?」
「會!絕對會。所以,現在最當緊的不是攻擊,而是防禦。決不能讓第3師團從你我的手掌中溜掉。」
這也是柴守業深為擔心的,所以他每旅留了一個主力團一直未用,「哪個方向更可能呢?」
「你這邊的可能性更大。要知道,1師已經逼近膠縣了,那裡是寺內的總司令部!」
「要給封司令建議,你我聯名建議轉入圍困並粉碎日軍的突圍。」
「可以,我已經給軍區去電了,但沒有回復。」
柴守業有些不痛快,但沒有表現出來,轉臉對參謀長說,「按照孫師長的意見,立即草擬給司令部的報告。」說罷對孫武說,「你還沒吃飯吧?你瞧我這粗心。」
「路上啃了點乾糧,如果有熱湯就來一點。」
「快去安排。」柴守業對一個參謀吩咐道,然後對孫武做了個坐的手勢,「孫師長,你覺得這一仗還要打多久?」
「贏是贏定了,但還需要一段時間。日本人被我們包圍在三個不相聯繫的圈圈裡,以日本人的頑強,就算斷糧,不是還有戰馬馱馬嗎?不至於馬上崩潰的。再說,日本國內肯定要想辦法救援的。」
「那就來吧,如果他們不死心的話。」柴守業本來輕鬆的心情又緊張起來,「聽說你去過日本,你覺得他們還會派幾個師團來?那樣會不會導致與日本的全面戰爭?比如,他們的海軍攻擊上海或者南京?」
「有可能。不過也沒什麼,至於日本人派多少援軍,我可不是他們的參謀總長,」孫武笑笑,「柴師長,你是總統的老部下了,你沒有覺得總統對大勢的把握簡直神乎其技嗎?上面有總統拿總,我們這些拿槍的按照命令打就是了。就算日本人再動員兩三個師團也無濟於事了,難道我們不會動員嗎?」孫武肅容道,「這一仗打贏了,將給我們贏得幾十年的和平。自從日本崛起,我們就開始倒霉了,現在總算出了口惡氣!可惜將膠東也打爛了。」
「好在山東核心未損。」
「那也可惜了m.hetubook.com.com,光是安置戰區百姓返回家園就費勁了,高密以北,幾乎看不到一座完好的村莊了。」
「狗東西!」柴守業想起政治部收集的那些關於日軍禍害百姓的報告,忍不住罵了一句。
18師參謀長擬好了給軍區的請示電,柴守業示意先給孫武看,然後自己仔細審閱后簽了名字。孫武在柴守業簽名的下方也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炊事兵端來了熱湯和飯菜。
「好吧,咱們一面吃,一面等。」柴守業站起來,「給兩個旅長發電報,要他們嚴密防備日軍可能的突圍。」
「我就不等了吧?司令部要顧及好幾個戰場呢。有指示你轉發就是。」
孫武飯後返回了自己的部隊,柴守業沒有睡覺,而是去了156團檢查工事了,淅淅瀝瀝的秋雨中,工兵正在摸黑加固著該團的第二線陣地。既要防禦又想著進攻,部隊的配置確實有問題。
凌晨1點,參謀主任拿著薛曉才參謀長簽發的電報找到了他。
「根據情況綜合判斷,日軍有向膠縣方向突圍的意圖,固守防線,絕不準放走一個敵人。」
電報很簡單。印證了孫武的看法。
柴守業不知道,總統及司徒總長再次抵達濟南了,研究戰局后決定先吃掉18師團被圍部隊,其餘包圍圈暫緩攻擊。
目前的焦點不在高密方向,而在膠縣及膠南,總統及總部首長的目光都投向那邊了。
第二天,日軍果然向52旅陣地發起了反擊,兩次試探性的攻擊后,第3師團將突圍方向對準了52旅155團陣地。第3師團的炮兵都使用在這個方向了,52旅陣地落單如雨,連旅部都中了一發重彈,好在旅長和旅參謀長都下到團級督戰了,沒有造成重大損失。柴守業親自掌握了52旅的總預備隊154團在手裡,沒有他的命令不準使用該團一兵一卒。18師炮兵也調到了這個方向,拚命攔阻日軍越來越瘋狂的進攻。
中午時候,52旅155團2營陣地被突破,約一個大隊的日軍湧進了突破口,52旅將旅警衛營調上去和-圖-書反擊,卻未能封閉突破口。突破口兩翼陣地開始動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逃兵。范超准將聞報大怒,立即派出了督戰隊,就地槍決逃兵以震懾那些第一次見血的新兵們。18師畢竟是一支組建不久的新部隊,缺乏老部隊那種堅忍不拔的意志。范旅長的督戰並未挽救155團的戰線,更多的日軍壓向了155團,導致了該團展現的崩潰。冷靜審視局勢后,柴守業少將派出154團1營接應155團退入第二道防線,由154團換下了155團。由於155團陣地的失守,導致156團也不得不撤退到第二道防線。
封國柱上將在接到18師戰報后,嚴厲斥責了52旅,命令柴守業將預備力量投入到52旅方向,並下令14師以強有力的攻擊牽制日軍以減輕18師的壓力。
柴守業接電後下令就地槍決丟失陣地的155團2營營長。親臨154團坐鎮,154團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頑強擊退了日軍對第二道陣地的反覆衝鋒。柴守業將師警衛營捏在手裡,隨時準備反擊出現的危機,戰至天黑,日軍的進攻終於被遏止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第一卷 築基 第一章 蒙山賊
第一節 曹錕進剿
第二節 艱難的決斷
第三節 失敗的偷襲(一)
第四節 失敗的偷襲(二)
第五節 失敗的偷襲(三)
第六節 戰與撤
第七節 新軍
第八節 阻擊(一)
第九節 阻擊(二)
第十節 阻擊(三)
第十一節 阻擊(四)
第十二節 阻擊(五)
第十三節 阻擊(六)
第十四節 突圍(一)
第十五節 突圍(二)
第十六節 逆襲(一)
第十七節 逆襲(二)
第十八節 初遇義和團(一)
第十九節 初遇義和團(二)
第二十節 初遇義和團(三)
第二十一節 曹錕的報告
第二十二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
第二十三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
第一卷 築基 第二章 精兵之路
第一節 誓言
第二節 初定軍律
第三節 生計與編隊
第四節 練兵之始
第五節 周毅回來了
第六節 孫娟們(一)
第七節 孫娟們(二)
第八節 人才
第九節 整編
第十節 生意
第十一節 大衛,叛逃
第十二節 軍規(一)
第十三節 軍規(二)
第十四節 軍規(三)
第十五節 軍法裁判所
第十六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
第十七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
第十八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
第十九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
第二十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
第二十一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
第二十二節 軍旗與軍歌
第二十三節 伙食問題
第二十四節 俘虜們(一)
第二十五節 俘虜們(二)
第二十六節 俘虜們(三)
第二十七節 軍械組
第二十八節 神槍隊的成立
第二十九節 參謀
第三十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一)
第三十一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
第三十二節 大衛要求入夥
第三十三節 初會陳超(一)
第三十四節 初會陳超(二)
第三十五節 初會陳超(三)
第三十六節 初會陳超(四)
第三十七節 初會陳超(五)
第三十八節 初會陳超(六)
第三十九節 練兵后的首戰
第四十節 誓師出山
第一卷 築基 第三章 根據地
第一節 破庄(一)
第二節 破庄(二)
第三節 破庄(三)
第四節 破庄(四)
第五節 破庄(五)
第六節 破庄(六)
第七節 破庄(七)
第八節 陳家崖
第九節 戰後總結(一)
第十節 戰後總結(二)
第十一節 再會陳超(一)
第十二節 再會陳超(二)
第十三節 繳獲與獎賞
第十四節 王月蟬與鄭嬋(一)
第十五節 王月蟬與鄭嬋(二)
第十六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
第十七節 新兵連
第十八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
第十九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
第二十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
第二十一節 分地和濟貧
第二十二節 擴軍
第二十三節 縱論(一)
第二十四節 縱論(二)
第二十五節 變化(一)
第二十六節 變化(二)
第二十七節 變化(三)
第二十八節 變化(四)
第二十九節 變化(五)
第三十節 變化(六)
第三十一節 變化(七)
第三十二節 變化(八)
第三十三節 變化(九)
第三十四節 整編(一)
第三十五節 整編(二)
第三十六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
第一卷 築基 第四章 再戰新軍
第一節 鄭家父子
第二節 李純的進剿(一)
第三節 李純的進剿(二)
第四節 李純的進剿(三)
第五節 李純的進剿(四)
第六節 李純的進剿(五)
第七節 李純的進剿(六)
第八節 戰後(一)
第九節 戰後(二)
第十節 戰後(三)
第十一節 戰後(四)
第十二節 再戰李純(一)
第十三節 再戰李純(二)
第十四節 再戰李純(三)
第十五節 再戰李純(四)
第十六節 再戰李純(五)
第十七節 再戰李純(六)
第十八節 再戰李純(七)
第十九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一)
第二十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
第二十一節 司徒均
第二十二節 擴編與擴張
第二十三節 春節前(一)
第二十四節 春節前(二)
第二十五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
第二十六節 陳淑的心事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一章 京師
第一節 趙舒翹
第二節 光緒與慈禧
第三節 干涉
第四節 起因
第五節 探路者
第六節 沂州軍議
第七節 這一仗(一)
第八節 這一仗(二)
第九節 這一仗(三)
第十節 這一仗(四)
第十一節 這一仗(五)
第十二節 這一仗(六)
第十三節 新局面(一)
第十四節 新局面(二)
第十五節 新局面(三)
第十六節 新局面(四)
第十七節 王士珍(一)
第十八節 王士珍(二)
第十九節 王士珍(三)
第二十節 袁世凱的解脫
第二十一節 京師的亂局(一)
第二十二節 京師的亂局(二)
上架感言
第二十三節 趙舒翹的悲哀
第二十四節 紛亂的局勢(一)
第二十五節 紛亂的局勢(二)
第二十六節 紛亂的局勢(三)
第二十七節 清廷宣戰萬國
第二十八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
不得不說幾句
第二十九節 張前村談判(一)
第三十節 張前村談判(二)
第三十一節 出征(一)
第三十二節 出征(二)
第三十三節 出征(三)
對書友們說的話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二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
第一節 方向
第二節 西沽之戰(一)
第三節 西沽之戰(二)
第四節 西沽之戰(三)
第五節 西沽之戰(四)
第六節 西沽之戰(五)
第七節 天津(一)
第八節 天津(二)
第九節 天津(三)
第十節 天津(四)
第十一節 北京(一)
第十二節 北京(二)
第十三節 北京(三)
第十四節 北京(四)
第十五節 北京(五)
第十六節 北京(六)
第十七節 北京(七)
第十八節 北京(八)
第十九節 北京(九)
第二十節 北京(十)
第二十一節 北京十(一)
第二十二節 北京十(二)
第二十三節 北京十(三)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三章 太原
慈禧的故事
第一節 救駕
第二節 懷來
第三節 吳永
第四節 去哪兒?
第五節 太原
第六節 軍餉
第七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
第八節 交底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四章 山東
第一節 自治委員會
第二節 陳超的心煩事
第三節 周毅(一)
第四節 周毅(二)
第五節 江雲
第六節 袁世凱
第二卷 血火北京 第五章 和談前後
了不起的李鴻章
第一節 李鴻章出馬
第二節 召見
第三節 重逢
第四節 初見李鴻章
第五節 大衛的使命
第六節 比武放對
第七節 意外
第八節 如願以償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一章 滿清新政
第一節 內幕
第二節 陛辭
第三節 動員
第四節 見面禮
第五節 事與願違
第六節 嶧縣
第七節 繁雜的頭緒(一)
第八節 繁雜的頭緒(二)
第九節 繁雜的頭緒(三)
第十節 繁雜的頭緒(四)
第十一節 繁雜的頭緒(五)
第十二節 整編與任命
第十三節 軍法監督處
第十四節 晉源票號
第十五節 大衛和江雲
第十六節 提親
第十七節 股份
第十八節 榮軍農場
第十九節 袁世凱的盤算
第二十節 中興實業
第二十一節 沂州遇伏(一)
第二十二節 沂州遇伏(二)
第二十三節 沂州遇伏(三)
第二十四節 寧時俊(一)
第二十五節 寧時俊(二)
第二十六節 風波(一)
第二十七節 風波(二)
第二十八節 階級
第二十九節 周毅的心思
第三十節 軍火採購
第三十一節 展望
第三十二節 驚變
第三十三節 沂州(一)
第三十四節 沂州(二)
第三十五節 沂州(三)
第三十六節 鑾駕回京
第三十七節 起步
第三十八節 山東提督
第三十九節 周馥(一)
第四十節 周馥(二)
第四十一節 初聞革命黨
第四十二節 龍謙的思考
第四十三節 陳淑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二章 魯南新春
第一節 陳嫻
第二節 周氏父子
第三節 唐紹儀
第四節 陳超
第五節 狄文父子
第六節 隨營軍校
第七節 兗州行(一)
第八節 兗州行(二)
第九節 兗州行(三)
第十節 兗州行(四)
第十一節 故土
第十二節 預備役
第十三節 根據地的變遷(一)
第十四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
第十五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三章 風雲變幻
第一節 抗洪(一)
第二節 抗洪(二)
第三節 抗洪(三)
第四節 抗洪(四)
第五節 抗洪(五)
第六節 抗洪(六)
第七節 初識方聲遠(一)
第八節 初識方聲遠(二)
第九節 初識方聲遠(三)
第十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
第十一節 整編前後(一)
第十二節 整編前後(二)
第十三節 整編前後(三)
第十四節 整編前後(四)
第十五節 整編前後(五)
第十六節 整編前後(六)
第十七節 整編前後(七)
第十八節 整編前後(八)
第十九節 整編前後(九)
第二十節 整編前後(十)
第二十一節 整編前後(十一)
第二十二節 整編前後(十二)
第二十三節 整編前後(十三)
第二十四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
第二十五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
第二十六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
第二十七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
第二十八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
第二十九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
歷史和歷史觀
第三十節 情報處(一)
第三十一節 情報處(二)
第三十二節 情報處(三)
第三十三節 採購
第三十四節 新廠
第三十五節 社會調查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四章 關東風雲
第一節 伏擊
第二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
第三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
第四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
第五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
第六節 日俄戰爭爆發
第三卷 壁立山東 第五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
第一節 軍歌嘹亮(一)
第二節 軍歌嘹亮(二)
第三節 軍歌嘹亮(三)
第四節 鐵良發難
第五節 吳祿貞的試探
第六節 政黨之議
第七節 許思(一)
第八節 許思(二)
第九節 不可能的重逢(一)
第十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
第十一節 楊士驤(一)
第十二節 楊士驤(二)
第十三節 楊士驤(三)
第十四節 楊士驤(四)
第十五節 演習
第十六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
第十七節 龍楊會
第十八節 新華源
第十九節 楊士驤的困局
第二十節 通信與戰局
第二十一節 敗露
第二十二節 貪腐案(一)
第二十三節 貪腐案(二)
第二十四節 貪腐案(三)
第二十五節 招商會(一)
第二十六節 招商會(二)
第二十七節 招商會(三)
第二十八節 招商會(四)
第二十九節 慈禧對龍謙的態度
第三十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一章 黑溝台會戰
第一節 南滿支隊(一)
第二節 南滿支隊(二)
第三節 黑溝台(一)
第四節 黑溝台(二)
第五節 黑溝台(三)
第六節 最血腥的一夜
第七節 魯山的思考
第八節 奉天
第九節 沈旦堡(一)
第十節 沈旦堡(二)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二章 立憲風雲
第一節 次子出生
第二節 分歧
第三節 立憲之爭
第四節 同盟會成立
第五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
第六節 等待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三章 彰德秋操
第一節 山東出現了同盟會
第二節 疑惑
第三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
第四節 楊士驤示好
第五節 彰德秋操(一)
第六節 彰德秋操(二)
第七節 彰德秋操(三)
第八節 彰德秋操(四)
第九節 彰德秋操(五)
第十節 彰德秋操(六)
第十一節 彰德秋操(七)
第十二節 彰德球操(八)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四章 機遇與抉擇
第一節 湘贛邊界暴動
第二節 抉擇
第三節 聖旨到山東(一)
第四節 聖旨到山東(二)
第五節 聖旨到山東(三)
第六節 聖旨到山東(四)
第七節 聖旨到山東(五)
第八節 千里進軍(一)
第九節 千里進軍(二)
第十節 千里進軍(三)
第十一節 平叛(一)
第十二節 平叛(二)
第十三節 平叛(三)
第十四節 平叛(四)
關於許思
第十五節 平叛(五)
第十六節 平叛(六)
第十七節 平叛(七)
第十八節 平叛之後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五章 兩廣風雲
第一節 楊士驤進京
第二節 春節(一)
第三節 春節(二)
第四節 春節(三)
第五節 北滿十八鎮
第六節 張孝准與蔣方震
第七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
第八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
第九節 危機與變局(一)
第十節 危機與變局(二)
第十一節 危機與變局(三)
第十二節 危機與變局(四)
第十三節 危機與變局(五)
第十四節 危機與變局(六)
第十五節 黃興入粵
第十六節 肅奸
第十七節 山東政務
第十八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
第十九節 莫理循與陳超
第二十節 秋瑾(一)
第二十一節 秋瑾(二)
第二十二節 義軍
第二十三節 韶關會議
第二十四節 靈山之戰(一)
第二十五節 靈山之戰(二)
第二十六節 平定
第二十七節 龍謙與周馥
第二十八節 廣州會議(一)
第二十九節 廣州會議(二)
第三十節 龍謙與秋瑾
第三十一節 蔣繼英與橡膠
第三十二節 洪粵誠(一)
第三十三節 洪粵誠(二)
第三十四節 清廷
第三十五節 風起(一)
第三十六節 風起(二)
第三十七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一)
第三十八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二)
第三十九節 第十鎮
第四十節 考察
第四十一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
第四十二節 轉機
第四十三節 莫理循的報告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六章 逐鹿中原
第一節 慈禧之死
第二節 繼位為誰
第三節 老袁賦閑和陸軍部計劃
第四節 各方
第五節 肘腋之變(一)
第六節 肘腋之變(二)
第七節 肘腋之變(三)
第八節 肘腋之變(四)
第九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
第十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
第十一節 動員,動員
第十二節 中樞
第十三節 橡膠危機
第十四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
第十五節 同盟會分裂
第十六節 東北局勢(一)
第十七節 東北局勢(二)
第十八節 東北局勢(三)
第十九節 德州之戰(一)
第二十節 德州之戰(二)
第二十一節 德州之戰(三)
第二十二節 德州戰役(四)
第二十三節 德州之戰(五)
第二十四節 德州之戰(六)
第二十五節 德州之戰(七)
第二十六節 林家橋戰役
第二十七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
第二十八節 戰長沙(一)
第二十九節 戰長沙(二)
第三十節 戰長沙(三)
第三十一節 錦州之戰
第三十二節 大勢(一)
第三十三節 大勢(二)
第三十四節 大勢(三)
第三十五節 大勢(四)
第三十六節 大勢(五)
第三十七節 大勢(六)
第三十八節 大勢(七)
第三十九節 大勢(八)
第四卷 鹿死誰手 第七章 建國之前
第一節 北進
第二節 汀泗(一)
第三節 汀泗(二)
第四節 上海
第五節 洹上
第六節 武昌(一)
第七節 武昌(二)
第八節 湖北
第九節 別離
第十節 民黨
第十一節 進京(一)
第十二節 進京(二)
第十三節 重逢
第十四節 構想
第十五節 外蒙
第十六節 整編
第十七節 規勸
第十八節 北洋
第十九節 西南與西北
第二十節 軍委會
第二十一節 外交
第二十二節 授勛
第二十三節 行刺
第二十四節 風箏
第二十五節 新生活
寫在上部結束后的話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一章 大人物
感想
第一節 王月蟬
第二節 司徒均(一)
第三節 司徒均(二)
第四節 方聲遠
第五節 白瑞庭
第六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
第七節 蔣繼英
第八節 連樹鵬
第九節 王士珍
第十節 唐紹儀
第十一節 伍廷芳
第十二節 蔡元培
第十三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
第十四節 于右任
第十五節 方時俊
第十六節 王明遠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二章 小人物
第一節 鄭嬋
第二節 葉五與吳狗子
第三節 潘亮
第四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
第五節 孟恩范與彼得
第六節 許家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三章 權力中樞
第一節 國會(一)
第二節 國會(二)
第三節 國會(三)
第四節 國會(四)
第五節 國會(五)
第六節 就職
第七節 政府
第八節 國慶日(一)
第九節 國慶日(二)
第五卷 新中華 第四章 開國第一戰
第一節 唐努烏梁海(一)
第二節 唐努烏梁海(二)
第三節 唐努烏梁海(三)
第四節 唐努烏梁海(四)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五章 整肅
第一節 文武
第二節 陳超的思考
第三節 端方
第四節 監獄
第五節 外交
第六節 家事國事
第五卷 新中華 第六章 出巡
第一節 濟南
第二節 齊河
第三節 蒙山
第四節 南京(一)
第五節 南京(二)
第六節 武昌
第七節 太原
第五卷 新中華 第七章 體制與軍銜
第一節
第二節 軍銜
第三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一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
第一節 軍事代表團
第二節 小洛克菲勒
第三節 和平堡壘
第四節 歐洲滑向戰爭
第五節 德國的條件
第六節 中國成了香餑餑
第七節 要價
第八節 日本
第九節 實力對比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二章 青島
第一節 要塞(一)
第二節 要塞(二)
第三節 要塞(三)
第四節 要塞(四)
第五節 要塞(五)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三章 困難的抉擇
第一節 日本的要求
第二節 中國的應對
第三節 走向戰爭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四章 山東之戰
第一節 海軍
第二節 日本的戰略
第三節 龍口
第四節 萊州
第五節 膠州灣
第六節 諜戰
第七節 外交沙龍
第八節 膠縣之敗
第九節 秘子
第十節 寺內
第十一節 特種作戰
第十二節 反擊計劃
第十三節 大幕拉開
第十四節 末日(一)
第十五節 末日(二)
第十六節 末日(三)
第十七節 末日(四)
第十八節 末日(五)
第十九節 視察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五章 戰後
第一節 軍事觀察員的結論
第二節 袁克定
第三節 大隈內閣垮台
第四節 軍方
第五節 楊度
第六節 戰火重燃
第七節
第八節 終戰協定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六章 加入一戰
第一節 輕舟已過萬重山
第二節 美國特使
第三節 總統府
第四節 陸軍整編
第五節 海空軍
第六節 讓步
第七節 肅貪的思考
第八節 南轅北轍
第九節 英國特使
第十節 升允
第十一節 封國柱
第十二節 條件
第十三節 陳超和葉延冰
第十四節 陳豪
第十五節 波士頓協定
第十六節 雜音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七章 遠征軍
第一節 局勢
第二節 初戰(一)
第三節 初戰(二)
第四節 普洛耶什蒂(一)
第五節 普洛耶什蒂(二)
第六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
第七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
第八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
第九節 羅馬尼亞攻略(四)
第十節 回國(一)
第十一節 回國(二)
第十二節 回國(三)
第十三節 德軍的計劃
第十四節 文尼察
第十五節 張作相
第十六節 陳豪的使命
第十七節 犧牲(一)
第十八節 犧牲(二)
第十九節 犧牲(三)
第二十節 波東戰役(一)
第二十一節 波東戰役(二)
第二十二節 波東戰役(三)
第二十三節 波東戰役(四)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八章 俄國,俄國
第一節 北京(一)
第二節 北京(二)
第三節 無錫(一)
第四節 無錫(二)
第五節 彼得堡(一)
第六節 彼得堡(二)
第七節 彼得堡(三)
第八節 彼得堡(四)
第九節 彼得堡(五)
第十節 彼得堡(六)
第十一節 插曲和演變
第十二節 布爾什維克
第十三節 俄國戰略(一)
第十四節 俄國戰略(二)
第十五節 七月
第十六節 北京會議
第十七節 刺殺
第十八節 十月
第十九節 對策
第二十節 范德平
第二十一節 拉帕洛會議
第二十二節 王明遠的疑惑
第二十三節 王明遠的決定
第二十四節 假戲真唱
第二十五節 計劃
第二十六節 娜塔莉亞
第二十七節 愛國者聯盟
第二十八節 拖刀計
第二十九節 文尼察之戰(一)
第三十節 文尼察之戰(二)
第三十一節 文尼察之戰(三)
第三十二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九章 俄國內戰
第一節 焦點
第二節 喀山(一)
第三節 喀山(二)
第四節 藍辛,北京協定
第五節 大俄羅斯國
第六節 彼得留拉反了
第七節 羅姆內戰役(一)
第八節 羅姆內戰役(二)
第九節 晉銜與調職
第六卷 一戰血火 第十章 新時代
第一節 陳豪的報告
第二節 坦克
第三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
第四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二)
第五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三)
第六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
第七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
第八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
第九節 江雲的愛情(一)
第十節 江雲的愛情(二)
第十一節 江雲的愛情(三)
第十二節 政治版圖
第十三節 機場宣言
第十四節 十年盤點(一)
不是尾聲的尾聲
書簽
本書暫無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