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九二一年初版,本書為一九二二年十月之第三版——透過審視東西文化的發展和局限,重新評價儒家思想;是梁漱溟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漱溟先生力抗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論調。從穿透文化的表層,探究文化的根源,理出傳統文化的精要,以求用固有的文化解決中國的問題。他指出文化緣於生活,生活緣於人們的態度,而態度出於意欲。他說,由於意欲的不同,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西方文化是「竭盡全力去滿足欲求」;而中國文化是「遇到問題,強調隨遇而安,與欲求調和」;至於印度文化則是「因為欲求與現實有矛盾,便將兩者都鄙視,只強調宗教」,這便是他所稱的世界文化的三條路向。本書中對於東西文化本質的說明、差異的比較和分析,極富開創性和啟發性,對後世影響甚深,並被視為現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
精選杏林子關於鼓動生命的三十八篇重要文章,談她創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初衷與辛苦歷程、多年來如何為身心障礙者發聲,杏林子以其自身經驗,歌頌生命,點燃希望,用生命一筆一畫刻劃出來的文章,鼓勵人心發揮助人的熱情!
本書分五輯,選二十三篇散文和雜文。前兩輯屬「宏觀」作品,代表作者一向的觀點,包含反思、回顧、看清歷史、時間、現代性等重大問題,很具啟發性,能發人深省。接著兩輯屬個人經驗,可以看出雖是大學者,也是性情中人。最後一輯是文化色彩很濃的遊記。
本書成書的那年(1994)正好發生千島湖事件,也是在臺灣剛開放民眾赴大陸旅遊之後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本書作者以當年個人親身經驗,用辛辣的筆調道出當年在中國旅遊的荒謬見聞。經過了十五年,中國的經濟進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這本書除了見證了中國的進步、臺灣人思考角度的轉變,也可以讓人瞭解到當初的「中國經驗」對習慣於臺灣一切的遊客有何種震撼。而現今中國的許多仍存在的弊病也可供讀者思考。
《詩林散步》是以傳承古人的生活智慧爲主,談瀟灑、論友情、求快樂、尚修養,認清幽默本質,尋找愛的眞諦,由古人的巧思,激發現代人的奇想。是黃永武博士從詩裏採集靈秀頴悟的雋句,釀成真知灼見的花蜜,織成綺霞美景的人生。使人在不可掌握的命運中,掌握自我,得到心靈的寬鬆與舒暢,一洗胸中的焦慮與面上的俗塵。
「抒情詩葉」是以愛情、友情生活三部分爲內涵,從數十萬首古典詩中,精挑細選出動人的詩篇,配上作者現代開放的胸懷,與古典優美的文筆,寫出萬千青少年的夢與期望。這是供普天下「情深心細」的人知心共鳴的一支玉笛。
黃永武博士是詩評家,歷任各大報文學獎決審委員。曾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並創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所著中國詩學,獲六十九年國家文藝獎。另著有「載愛飛行」、「詩與美」、「珍珠船」、「字句鍛鍊法」等書。
本書以中國文學詩歌為主體,其中為維護中國文字的正體字,而大聲疾呼;為光揚中國古典詩在現今生活美學中的價值,而細心闡發;對於敦煌新發現的寫卷資料,也用淺顯筆法,作應用的示範;並對四洋星座起源的追索,以及對「圖象批評」的分析,均極具啟發性。由本書亦可以窺見作者近年來對明代六千種善本書鑽研的興致。
收入本書的四十一篇文章,儘管長短不一,體例互異,但除了極少數的兩三篇外,反極權、反專制,爭取民主與人權的戰鬥精神,宛如一條紅色的匹練,飛舞在每篇文章的字裏行間,真可以說是「吾道一以貫之」。……民主政治之所以值得我們用鮮血和生命去爭取、去捍衛,正在於她能最充分地發揮「把人當人」的最大功能。「今天的中國,只有民主的道路才是生路,其他一切都是絕路。」徐復觀先生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及銘記在心。
《休假一年》(One Year Off)係大衛.柯恩所著,他拋掉所有的家當,犧牲優雅的郊區生活,帶著家人漫遊世界一整年的故事,也是圓夢之旅的心路歷程!生活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如何?游乾桂為本書所寫的序,更值得細細推敲。
針對大家對「專業」似是而非的解讀,大前研一提出了更高標準的全新定義。他認為能控制感情,以理性行動;擁有比以往更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觀念;秉持顧客第一的信念;好奇心和向上心永不匱乏,加上嚴格的紀律,這樣的人才可稱為專業。
這是因為,未來世界的重點不是程度也不是規模,而是「方向」;需要的是受過嚴格訓練,擁有克服眼前困難的創意和勇氣、能夠在無路可走之處嗅出一絲可能性的專業人才。
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四種能力:預測力、構想力、議論力、適應矛盾的能力。擁有這四種專業能力,即使面對環境的變化,也能發揮同樣的實力,是充滿變動與未知的世紀中,唯一能依恃的生存能力。
老人還是說了這麼一句話:「西藏對我來說不只是一種觀念或一種抽象的詞語;那是一個地 方——我的家。」這句話讓我淚流滿面。
唯色是中國少數能用漢語寫作的藏族女作家,她於2003年出版本書(原簡體版書名《西藏筆記》)之後,便被冠上「政治錯誤」的罪名,失去了工作和居所。因為她描述的西藏太真實,她所傳遞的情感太真摯。
從一幕幕藏人生活的畫面開始,那飄著酥油香味的街道巷弄,那磕著長頭的隊伍,唯色優美精練的文筆讓這一切鮮活起來,不論讀者對西藏的認識的有多深,都可以立刻嗅聞到那屬於西藏的特殊氣息,進入藏人虔誠淳樸的內心。
接著她談到了噶瑪巴的故事,西藏的故事,世人心中的聖域,和現今的景況。那些被迫改變的,未曾改變的,在她混合著藏族和漢族的血液中,真真實實的感受。
在唯色筆下,西藏是一首極美的詩,雖然這美麗中無可避免地籠罩了哀愁。
西藏歷史研究學者才旦旺秋說,「無論在哈佛廣場,還是在北京街頭,我們都可以毫不費勁地找到各種描寫西藏和討論西藏的書籍。然而在讀唯色的作品時,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和影子。我常對那些想瞭解西藏的朋友說,如果想近距離地感受今天的西藏,應該看唯色的作品。」
唯色自許做個「見證者」。對於西藏,如果我們想知道的不僅止於外人眼中浮光掠影的美,如果我們想了解那有著天堂高度的香格里拉是否仍然存在,唯色的文字能讓我們聽到西藏內在的聲音。
這本奇特、實用的管理書在大陸造成一股閱讀熱潮,成了許多企業人士的必備參考資料。
說是奇特,因為作者以古喻今,將《三國演義》中的戰場變商場,使歷史豪傑成為企業管理者;又取幽默詼諧、令人拍案的筆法,闡釋公司經營的手法,造就了一門麻辣「水煮」風味的管理學論述。
從開創公司到顧客的需要、講行銷的手法到人才的適用,乃至於同事間的互動到管理老闆的勇氣,你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職場上想要成功所需的一切方法,每一條皆具體且踏實,告訴你觀念也提供執行的步驟。附帶的是讓你重溫古人的智慧、兼讓你有讀章回小說的快意。
要說哪一本書能深入談管理又符合東方人的文化背景,非《水煮三國》莫屬。
沈從文作品意涵淡遠,抒情典雅,返璞歸真之情溢於言表,意境雋永深邃。他融合成長經歷、不隨俗的人生觀與文學堅持,描繪鄉土,筆調直率,野趣橫生,粗礫中散發著美感,為中國現代文學開創出獨樹一格的鄉土抒情流派。
《沈從文自傳》合《邊城》與《從文自傳》於一帙,誠為典範佳構。《邊城》係沈從文之代表作,描述湘西風情細細如繪,流露田園詩般的美,而又注入年輕生命的血與夢想,足引人深思。《從文自傳》展現田園大地的無窮生機,從而激起人們面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如果不是沈從文突然過世的意外,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謝爾以馬悅然於高行健獲獎後在《明報月刊》披露,小說家沈從文在一九八七年、一九八八年進入最後的候選人名單中,馬悅然確信若不是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沈從文過世,他很可能獲獎。
在《有關品味》這本書裡,彼德.梅爾這位博學多聞的旅人,啟航周遊世界,尋找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他盡其所能向世人證明,這些事物絕非平日可得,從哈瓦那雪茄、手工訂製鞋、松露、香檳、豪華大轎車、魚子醬、喀什米爾毛衣等等,囊括了你想像得到的每一種奢華享受、還有很多可能是你想像不到的呢!
他在本書中提及了富裕階級以及那些假想自己化身富裕階級的人所該知道的享受之道。這本沉思錄一方讚美人類的感官饗宴,一方面讚美提供這些饗宴的高人,講的是金錢買得到(與買不到)的快樂。
《永遠的普羅旺斯》(Toujours Provence)又譯《戀戀山城》。彼得.梅爾寫下《山居歲月》成為經典。幾年之後,沉浸在普羅旺斯生活中的梅爾,濾去初來的新鮮,用樸素又濃烈的文字,記下這片土地上最尋常不過的生活趣味、人情故事,展現獨特風景下普羅旺斯人的獨特情懷。和《山居歲月》內容一樣有趣、迷人。
《重返普羅旺斯》(Encore Provence)又譯《重拾山居歲月》。記敘了作者重返普羅旺斯的經歷和感受。離開普羅旺斯幾年後,梅爾夫婦重返這片快樂故地。時間在這裡無足輕重,但每時每刻都會別有興味:集市上討價還價、街角閒聊、玩滾球、挑鮮花、咖啡館小坐、改建後的加油站舉行的宴會、普羅旺斯魚湯、鼻子學校、種植黑馬鈴薯的奇怪園丁等等……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