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永遠在寫這本書。我一輩子都在寫這本書。早期的作品只是習作:準備寫這本書的習作。也就是這個緣故,我要這本書寫得好,因為它是居於首位的。」《伊甸園東》(East of Eden)確實是史坦貝克所有作品中最具份量的一本書。一九六二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褒獎文讚揚他的作品:「既寫實且富於想像力,同時兼具社會性的洞察力與幽默。」作家的責任乃是對人生的提昇、擴展與鼓勵,他的思想是瘸子的柱杖、愚頑者的諍友、弱者的力量以及懦者的勇氣。《伊甸園東》是史坦貝克文學生命的頂點,就世界文學史而言,亦佔一席之地。
史坦貝克把本書寫成一曲永恆鳴奏的偉大交響樂,人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這是一首對大地、對作為大地保護者,以及開拓者,同時也是命運實現者的人類所做的頌歌。
本書收錄的作品背景大都是美國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薩利納斯(Salinas),這也是史坦貝克一輩子心靈的家園。故事主要分成三類:哲思、社會觀察及鄉野異聞。
〈菊花〉描述熱衷於菊花的妻子,偶然打開心扉與一位補鐵匠往來,但沒多久她便感到失落,乃藝術家與市儈作風的衝突;〈白鵪鶉〉描述愛花園愛到精神失調的故事;〈自衛團員〉講述某人參與對黑人的私刑後,短暫的心境描寫;〈姜尼「熊」〉描述天真無邪的大孩子透露當地有錢白人女子與中國僱工間的秘密性事,最後無形卻巨大的社會壓力把女子逼上絕路。
史坦貝克精鍊的文筆營造出高度情緒張力,介於鄉村與城市間、勞工與地主間、過往與現實間,人性與詭譎並行,訴說時代變遷底下的諸多百般妥協。
天機不可預測。
如果再也沒人死亡,世界會發生什麼事?
新年第一天,故事開頭,沒有人死。自從這個國家的「太后」居然沒在跨年夜嚥氣,第二天也沒有人死,更準確地說是從一月一日零時起,全國沒有一例死亡紀錄。人們為此徹夜狂歡,但也有人意識到不尋常,很快地,「不再有死亡」這件事像一把火開始燒向殯葬業、醫院、保險公司,發放年金的政府,甚至動搖教會信仰根基,讓政客和宗教領袖傷透腦筋。電視台收到一封紫色的神祕信件,宣告人類死亡即將回歸,收到死亡通知信的人將有七天時間準備告別人間……
「親愛的先生,謹通知你和所有有關人士,從今晚午夜開始,人類又將開始死亡。」
一個任性的死神,對人類進行了一場實驗。
筆下故事總是從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荒謬事件展開,在《盲目》出版十年後,八十三歲的薩拉馬戈,虛構出一個「人類不死」的寓言——如果人都不死,將會是意想不到的災難。看著想像中的美好長壽演變成令人恐懼的詛咒,宛如一場震撼教育。我們究竟如何想像死亡?死神是什麼樣子?怎麼還會失蹤了?為什麼沒有人立刻領悟,死神的消失不是一件好事,而以為那是人類的至高無上的幸福?
全書從夢寐以求的不死奇蹟開場,薩拉馬戈自在出入現實與荒誕,既詭異又自然,結果人一旦死不了就跟看不見一樣,百無禁忌,理性盲目,讀來既捧腹大笑又不寒而慄,將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轉變為對生命的恐懼,依舊不忘深刻審視人類的處境。從求索不死中得到覺醒,更勝不死,一舉從荒謬昇華到崇高。
「我以書名蘊含的某種思想為出發點去寫一本書,解決我所面臨的問題;換句話說,我每一本書都是希望能解決我與世界、與他人關係中面臨的問題。」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死神的實驗是否能讓人類領悟、記取教訓?
一旦死神再度放假,恐將掀起無止境的循環。
這是奈波爾的自傳體小說。他遠離塵囂,棲居在英國的一座鄉村莊園。回憶這段寧靜單純的歲月,他寫下了平凡生活中被忽視或遺忘的人和事,他寫死亡和離去,寫更迭的四季、盤旋的烏鴉、映襯在藍天下的奶牛。憂傷而優雅的記敘和深邃的所感所思融合在一起,意蘊無窮。如果說這位文壇大師的其他作品讓你畏懼,那麼《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會讓你深深地愛上他。
「我感覺時間在變。最初來到這里,時間是如童年時期那樣被拉長的。第一個春天包含了太多清晰的東西:苔蘚玫瑰、孤零零的藍色鳶尾和我窗下的牡丹。我期待季節更迭,新的一年到來。接著記憶開始混雜,時光開始飛馳,歲月開始交疊,使我難以分辨回憶中的時間。我看到世界在流動,人的生命是一系列偶爾交織在一起的輪迴。」
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經典代表作《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
「進入那種地方並不難,但想要離開可就不容易了!」
他獨自深入非洲內陸,進入叢林、城鎮、鬥爭、血腥、黑暗之心……
在大河轉彎的地方,他尋找自己嚮往的新生活。
然而,繁華終歸煙雲,彷彿熱帶藤蔓朝生暮死,
一切,都落了空……
兵燹方才消散,繁華忽焉降臨,浮動的氣壓隨時牽扯人心,急遽的變革標示社會的不穩定,在茫茫的黑暗中,一切如同浮光掠影。家族世代居住在非洲東海岸的印度商人沙林,開車深入內陸,來到大河轉彎之處這個被遺棄的殖民城鎮,接管、經營一間店舖,結果卻見證了部落之間的混戰,以及權力爭奪所帶來的腐敗和破壞;非洲人被殖民者倉促地送進現代世界,茫然不知所措;盲目的殖民政府把非洲的天然資源搜括一空;急遽變革帶來的,不只是形形色色,想要發財的非洲人,更多的是一群群無法溫飽的飢民。消極、無力,且「非洲夢」碎的沙林,最終只能沿著來時路,回到出發的地方。
在這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中,「第一人稱」的敘事者,帶領讀者穿梭在故事情節之中,擺盪在出世和入世、理想和現實之間。奈波爾以豐沛的想像力與和壯闊繁複的背景,在《大河灣》中呈現非洲大陸的複雜樣態和人心疏離,是一部寓意深遠的重量級小說。
在南非,一個炎炎夏日的午後,祖麗的車子在半路拋錨,當她遇見躺在車腹底下的修車工阿布杜,一段戀情從此展開。然而,阿布杜非法移民的身份卻使得這份愛幾乎難以為繼。祖麗不顧一切和阿布杜結了婚,隨著丈夫回到貧窮落後的阿拉伯沙漠。
白人的血統、富家千金的身份形格勢拘,祖麗融入當地的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她放下身段親近當地文化,贏得夫家人的尊敬。正當她沈浸在追逐沙漠的喜悅時,阿布杜仍一心一意想要回到歧視他的西方社會,兩人爆發衝突。
諾貝爾文學得主娜汀.葛蒂瑪(Nadine Gordimer)2002年最新力作《偶遇者》(The Pickup), 以簡樸的文字及史詩般的筆法,藉著祖麗內心轉折,突顯、省思出種族、文化、宗教及身份認同等主題,展現宏偉的企圖;而強烈且直接描述周遭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係,正視人性弱點,更深及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多面向思考。
二零零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最細緻動人的代表作!
賀那多獎、保羅.莫杭大獎、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得主,法國讀者「最喜愛的作家」最細緻動人的故事!
孤寂的大海,用這場偶遇牽繫住兩個漂泊的靈魂……
娜希瑪坐在甲板上,坐在默格旁,坐在大前帆揚起的帆下。她望著海豚,沒放開過默格的手。那是神奇的一刻,是她從未想像過的。寂靜之中,海面光滑、灰亮,天空染上紅霞,而悠悠緩緩向前的艾紮,乘著無邊無際的帆翱翔。
十二歲的娜希瑪,是個沉默堅毅的小女孩。她的父親留下妻女,登上環遊世界的大帆船,從此不再回來。母女倆燒掉過去的一切,來到自由市重新開始。
那一天,過氣電影製片默格的大船「艾紮」來到自由市港邊,娜希瑪被眼前所見深深震攝,於是打扮成小男生的模樣,趁著月黑風高之夜溜上船。等到隔天大船出海,默格才發現自己的王國闖入了一個小偷渡客。
航程漫漫,時而狂風暴雨,時而風和日麗,在艱困的旅途中,兩人漸生情感,溫柔似父女,又濃烈如情人。蔚藍的大海、炙熱的空氣、強勁的海風,編織出這一場偶然的相遇……
《偶遇》(Hasard suivi de Angoli Mala)是法國當代文壇巨擘勒.克萊喬 ,繼《金魚》之後,另一著名代表作。全書收錄〈偶遇〉及〈安格利.馬拉〉兩篇小說,皆探討著相同的主題:關於磨練,關於邪惡,也關於自然之愛。兩個故事就像是鏡子般,彼此互相映照,細膩的呈現出人性,令人難以掩卷。
克萊喬是位說故事的能手,讀者經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嗅到孤獨、沉默、漂流的氣息,看到人類對探求生命源頭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強烈慾望及堅毅力量。如同我們在〈偶遇〉中所看到的,無聲而堅毅的力量,帶給讀者的感動也是在閱讀之中不動聲色地慢慢累積,不喧嘩、不華麗;但有一種直入人心的力道。不單單是精採的冒險故事,而是訴說著「追尋與探索」的成長過程。
二零零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公認代表作。
●賀那多獎、保羅.莫杭大獎、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得主,當代文壇無可撼動的大師。
●本書橫掃法國、比利時、加拿大等歐美各大暢銷排行榜。
喔,魚兒,小小的金魚,妳可要小心了!
因為這世上有這麼多邪惡的套索、
這麼多慾望的網羅,全都等著,
要捕捉無依的妳……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
一首獻給所有漂泊靈魂、詩般的傑作!
自小時候被人裝進大布袋裡偷走開始,萊伊拉就像一隻小金魚,在眾人的網羅之間不斷掙扎、逃命,有人要她的身體、有人要她的青春、有人要她的歡笑,更有人要她的感情。
從破敗的妓女戶到沙漠中的貧民窟,從巴黎的地下室到頹廢的大麻區,除了邊緣人們聚生的場所,這隻無依無靠的小金魚還能游向何地?既然無法抗拒外在的巨浪,她只能在隨波逐流之間不斷脫逃。
但她慢慢學會以詩歌、哲學與音樂武裝自己的心,也開始明瞭需要走得更遠,才能尋回真正的自己。她更知道,要是有人必須在自己的幸福和她之間做出選擇的話,答案永遠不會是自己。於是她帶著鍾愛的哲學家法農和一台收音機,試圖游回小金魚出生的那片大海,記憶初始之地,期盼命運的網羅能就此遠離……
法國當代文學大師勒.克萊喬,用一個漂泊的小女孩萊伊拉,帶著我們經歷了數段陌生離奇的人生故事。無論場景是北非還是法國巴黎,人性中不變地總有黑暗與光明,但勒.克萊喬並不只是揭發黑暗或歌頌光明,在那內斂卻力量十足的文字之下,被彰顯的是個人面對自然與命運時,渴求尋找希望的心,能夠獲得文壇最高桂冠肯定,當之無愧!
沙漠之路,那令人迷失的路,
那從未見過歸人的路,
而那裡的天空,是那麼純淨、美麗……
這是一個關於美麗的小村少女的故事。小村位於北非沙漠邊緣,在這貧瘠的角落,幾乎不見生命的動靜——只除了拉拉。熱愛自由的她,煥發的生命之光令人屏息。拉拉愛著言語不通、卻心靈相通的異鄉少年哈耳塔尼,因為他跟她一樣,終有一天都要離去。拉拉只是沒想過,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而去?
那天,一個陌生人突然帶著滿滿的禮物上門提親,拉拉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她原以為能與哈耳塔尼攜手走向沙漠,但沒想到,哈耳塔尼如願了,拉拉卻從此遠離了故鄉,輾轉來到大海對岸的城市。
城市裡,繁華、富裕,但拉拉卻只有自己。城市的風、城市的光、城市的一切都只像是沙漠的仿製品。拉拉仰頭望著炫目的燈光,心中卻始終懷念著那熾烈刺目的沙漠豔陽……
在這本被公認為勒.克萊喬最重要代表作的《沙漠》中,諾貝爾文學大師不但確立了此後的寫作風格,更在如幻似真的詩意筆下,深入刻劃為獲得心靈自由,人們卻無奈受困於現實的掙扎。這是勒.克萊喬對人類文明的自省,而對於仍迷失在生命沙漠中的我們,更是指引著方向的星星。
「《聖彼得堡的文豪》探究創作的晦暗地帶、悲傷、父子關係,以及俄國有關愛與死的龐大文學主題,是一本撼動人心的小說。」——《華爾街日報》
「《聖彼得堡的文豪》是部任由幻想馳騁的黑色小說,柯慈精彩勾勒出絕望、妄想,以及希望的年代。」——《她》雜誌
在《聖彼得堡的文豪》中,柯慈大膽揣摩十九世紀偉大的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生活,是歷史資料與想像力的結合。小說將時間設定於1869年,因繼子猝死,杜斯妥也夫斯基必須從德國重返聖彼得堡奔喪。
全書瀰漫在俄國革命前夕的詭譎氛圍中,其中更思索了強權、反抗、藝術與幻想的本質。杜斯妥也夫斯基執拗地跟隨繼子的魂魄,意圖求證他究竟是自殺或遭人蓄意謀殺,以及繼子對他到底是愛慕抑或輕蔑。當他漸漸步入政治狂熱份子可能是謀殺繼子的嫌犯的暴烈狂想中,杜斯妥也夫斯基自己也成了一位不可知的矛盾人物:天真又狡猾,虔誠又邪惡,慈悲又殘酷。
《聖彼得堡的文豪》(1994)獲得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殊榮。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描寫少年時期的他如何在透過閱讀自我學習,並獲得夢寐以求到倫敦求學的過程。故事裡的約翰是個南非數學研究生,但他最鍾情的是文學,最後他逃離開普敦,來到他一心嚮往的倫敦,這本自傳體小說大膽揭露這位國際知名作家青春期的懵懂愛欲。
全書虛實交構,被視為比柯慈得獎的小說更精採好讀,筆調清冷優雅,其中主角對自己從南非來到倫敦後,產生自我認同的追尋以及對創作的渴望追求相當令人動容。
一位大學教授與學生發生不正常的關係,因拒絕認錯被迫離開教職,前往女兒的農場尋求平靜。但在造訪中所發生意外及暴力事件,卻凸顯長期種族隔離政策下,不同文化間無法融合的差異及敵對,也衝擊了這對父女的關係。
面對發生在自己及至親上的不幸,大學教授被迫接受異於本身價值觀的現狀,卻也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無比的絕望。但在被迫離職、被搶劫、女兒被侵犯的屈辱之間,他的心情卻漸漸平靜,逐漸歸零,在混亂的糾葛中,彷彿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本書得獎紀錄:
1999年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1999年布克獎得獎作品
2000年「大英國協」最佳書獎
2000年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2000年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
2000年中央閱讀十大好書
透過失去一隻腿的六十歲老翁,柯慈試圖探究如:家的定義為何?愛人與被愛孰重孰輕?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又是什麼?這一連串無解的生命課題。
在澳州的阿德雷德,退休的攝影師保羅.雷蒙特,年屆六十,結髮妻子早年離異、膝下無子,一生無欲無求,他的世界是無風吹動的一灘湖水。然而,因為一名追風少年的莽撞,造成他右小腿遭到截肢的命運。不願受義肢擺弄,卻又無法隨心行動的保羅,只有讓已婚的看護馬里雅娜進入他的單身公寓,操持生活所需。不出多日,保羅發現自己對於馬里雅娜的依賴已經不只生活,他愛上這個知曉進退的女子,這份愛同時也轉嫁到她的孩子身上,他甚至願意負擔孩子們的學費,對他們視如己出。
於是,生活除了作息,一份說不出口的愛慕和未曾出現的渴望吹皺一池春水;終究,保羅表達了這份愛戀,馬里雅娜卻選擇逃開。接下來的橋段,有如奇幻之旅般讓人摸不著頭緒——柯慈在2003年作品《伊莉莎白.卡斯特洛》虛構的澳洲知名女作家伊莉莎白.卡斯特洛離奇出現在保羅家門前,一腳踏進保羅的生命,攪亂原有的生活秩序,迫使保羅深思眼前諸多習題,點出保羅是個無法化被動為行動、把握機緣的遲緩人士。
《等待野蠻人》是南非文學大師柯慈1980年的重要作品,曾獲得CNA獎、費柏紀念獎及布來克紀念獎,此外英國最重要的文學出版公司——「企鵝出版公司」,也將本書選入「20世紀名著」(Penguin Great Books of the 20th Century)之一,與史坦貝克、康拉德、馬奎斯、普魯斯特等十位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家的十部作品並駕齊驅。
在這部作品裡,柯慈藉由一個老地方官對一個瞎了眼、瘸了腳的蠻族女子無名的憐惜之情,以及目擊自己的長官如何踐踏野蠻人的過程,深刻地提出了良心的、人道的控訴。在這個「文明人」征服「野蠻人」的衝突過程中,柯慈試圖透過老地方官這個角色,呈顯一個強勢殖民國家應有的覺醒與反省。
就這樣年復一年,在黑暗裡緩緩行走在這一塊被遺忘的土地上,而在這上頭,每個人都成了第一人!至於他自己只能在沒有父親的庇護下自行成長…
傑克.柯爾梅里,在北非阿爾及利亞貧民窟成長的男孩,自幼即喪父。長大成年之後,他重返生地,試圖探尋已逝父親的足跡。當他再度觸及童年所生長的地方,過往的一切,像一幕幕揮之不去的影像,像一股無法抹滅的味道,不斷地向他襲來…
《第一人》無疑是卡繆已本身的故事寫出的自傳體小說,全書未見潤飾、修改,處處露出破綻的文字,反而讓世人得以窺見他真實的自我,以及他內心的聲音。
本書的手稿,在一九六零年卡謬喪生的車禍現場被發現放在他罹難時所攜帶的隨身背袋中,其中總共有一百四十四頁的手稿,部分段落因為未加任何標點符號因而難以辨識,全文更是未曾修改。但卻一直到一九九四年才得以出版面市,在第一個月就有十萬本的銷售成績,可見讀者對卡謬的熱愛並未因他的死而削減。
本書是根據這份手稿及弗蘭幸(卡繆的遺孀)第一手的打字稿編修完成的。為了方便閱讀,我們添加了必要的標點符號:
一、舉凡語義不詳者皆用方型括號引注,至於段落字句無法辨識者,則用方型括號空白標示。
二、每頁用「※」標示者表示文稿中並列的文字。
三、用字母「ⓐ、ⓑ、ⓒ……」標示者表示出現在文稿頁邊的補述。
十二個關於流浪的故事,十二種孤獨到底的情狀。
每個人物都光彩奪目,每篇故事都宛如寶石。
〈一路順風,總統先生〉
談論一個總統,
最惡劣的行為或許是兩種混在一起講:真話與謊言。
我們國家所經歷最悲慘的遭遇,就是我當上總統。
而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功,是讓大家都忘了我……
〈賣夢女郎〉
她從沒說過她的真實姓名,
我只聽過一個饒舌的德文外號:芙烈達夫人。
我興高采烈地以無禮的口吻問她如何在遙遠的異鄉安頓。
她回了我一個不可思議的答案:「我賣夢。」
〈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醫生將她編入住院名單,並註記了「躁鬱」的診斷。
看著她不斷哭泣,醫生卻催眠般地說道:
「想哭盡量哭,眼淚是最佳良藥。」
然而她仍不停地呼喊:「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雪地上的血跡〉
「沒事,只是刺傷。」
她舉起那隻戴著鑽戒、被玫瑰刺傷的手指。
「想像一下,從馬德里一路滴到巴黎的雪地血跡,
你不覺得很美,很適合一首歌嗎?」
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了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本書也讓我們知道,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