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林語堂先生的自傳。他將他的生活娓娓道來,文筆輕鬆靈動,讓您可在一個清閑的午後放鬆悠哉地讀一讀,略微探其一生。
在《林語堂自傳》里,林語堂先生談到他的讀書習慣,說他「不喜歡第二流的作家」。要麼讀孔子、老子、莊子、柏拉圖這些高尚一流的,要麼就讀民間歌謠和蘇州船戶的歌曲。認為那些才是文學思想和生命的源泉。這種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作家余華也曾經提到要閱讀經典,這跟林語堂的閱讀提倡可以說是一致的。作家張煒說有必要重讀四書五經,同樣也是對經典價值的再確認。而經典著作,當然多數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林語堂先生還談到他讀書很少,但是讀一本書就讀透它,務必吸取書中自己認為相同或可以接受的有益的思想或觀念。因此他相信自己「讀一本書得益比別人讀十本的為多」。
林徽音(1904年~1955年),胡適曾譽之為「中國第一才女」,哲學家金岳霖曾形容其宛如「人間四月天」,她既是詩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築學家、設計師。
本書從她在倫敦,與徐志摩相識寫起,當時林徽音之父林長民在官場失意,林徽音隨父至倫敦講學,至於之後,與徐志摩相識,與國學大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訂定婚約,以及日後投身於各領域,作者生動又深刻的呈現了林徽音生命律動的全幅面貌,更讓我們形象化的看到她從小我感情世界走向大我理想追求的自我超越,足以為讀者探尋人生哲理、感情真諦的啟示書。
人生有五道關隘,無一不是私心的防護堡壘,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這些關隘的感受。說是生活的經歷也罷,當作晉階的考驗亦然,真假虛實悉在其中。不論聖智俗愚,也不分六道輪迴,任誰都必須親身歷險,世間清濁遂分。視諸業障也罷,循此善緣也可,渡盡五關,得斬六將,方見得康庄大道。
第一關是由出生起到少年時期,此時身心尚未定型,幼稚嫩弱,完全在環境操控之下,是為人之「災關」。災關若未應驗,或者因社會、親人的百般呵護,將各種災難以人為意志化除。則此人之成長已與現實脫節,等到身心成熟之後,再也不可能體認驚心動魄的悚栗。失去了相對的比較感受,人生將如囫圇吞棗,難以領略真正的幸福、美妙。
第二關則是青年時期的「情關」,此時正當性徵甫現,兩性間的自然誘因,步步導向必然的落點。美滿的婚姻固是人生理想的終站,但人人只顧一己,交往激情,私密繫心,古今中外又曾有幾對無怨的佳偶?情之一關,宛如附骨之蛆,得之愈多,依之愈深。
第三關是獨立自主后的中年,謀生養家,追求地位,唯錢是問,是為「財關」。錢財本為無主之物,朝三暮四,得失不過轉瞬之間。更有甚者,錢少不足保證安全,錢多卻又危險倍增,職是之故,難識其止。待走到鋼索中央,進退不得,求財者往往是人為財縛,喪失自主。
隨著經驗的增進,財關之後,緊接著便是「權關」。這時人已至壯年,雄心勃勃,只知天上有天,卻不顧人下有人。但得大權到手,便自以為萬事由心,為所欲為。不幸權勢人人覬覦,易攻而難守,人生頓成修羅戰場,永無止境。
最後一關為「貪關」,人所得愈多,愈是難捨。尤其到了黃昏夕陽之際,余日無幾,抓之唯恐不緊。
一方面要防人之圖己,一方面又駭大限之到臨,七情六慾,各味俱陳。人生至此,未悉所為何來?
想要安然渡過五關,又期望一己超群脫俗,其難難盡,難於上青天。
本書特以自傳形式,詳述作者對智慧認知之本末。讀者若有機緣,得以從字裡行間領悟到人生真諦,以之作為技術可以謀生。若有大德,空明返照,青苔處處,更不難超凡入聖。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自傳和其他有關人物的散文作品。
生於富春江畔的富陽小城中的郁達夫,自幼飽讀詩書,打下了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在日本名古屋肄業時代,又接觸了俄國和西洋文學作品一千多部,這使得郁達夫又增添了豐厚的外國文學素養。是以,郁達夫擁有很是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功底,對說話和文字的運用既恰如其分又矯捷自如。
郁達夫的散文很講究揣詞度句,長於運用形象活躍的詞語使說話活躍自然,富有生氣;同時運用句式的長短轉變、錯落、疊詞、對偶、押韻等手段,使句子疏密有致、協調流利,也使文章流淌著一種行雲流水般的節奏感。
不久以前日本上空迸出一顆「文曲星」,多年後忽然爆出萬丈光芒,照耀整個大日本,至今而不墜——。
赤川次郎出生於日本福岡縣,二十八歲時以《幽靈列車》獲得『大眾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其後全力潛心投入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以一系列三色貓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叢書蜚聲日本文壇,成為最受歡迎的推理小說作家,年均創作達十七部之多,部部高踞排行前茅,並與西村京太郎、松本清張成為鼎足而三的「鐵三角」。更而全年個人所得高居全國第一,雄霸六年之久,穩坐推理天王寶座數十年,目前作品總量超過500本,寫作系列超過十七種,日本地區總銷量超過兩億六千萬冊,被推理出版界認為是天才型寫作家,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赤川以獨到的寫作能力,開創出「青春派推理小說」,作品中一反傳統推理小說之沉鬱、陰森、恐怖的格調而於肅殺、緊張的氣氛中帶出詼諧、幽默機趣,配著平凡、個性、逗趣的主角人物,使得推理小說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和迷人的廣大天地。
「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章詒和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而已,一共寫了六篇,涉及八個人。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淺白如溪。前者如羅隆基、聶紺駑,後者如潘素、羅儀鳳。他(她)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切的體驗觀察,出眾的文學才華,刻畫了當代幾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側影。如此厚重的文學,實不多見。
這本書是作者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書中所描摹的每一個人都非人物史記似的有始有終,對人物的年經事緯也並不是拿著社會價值的尺度來丈量的。此書亦是一群經歷舊社會——新中國的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真實寫照。本書被外界認為是建國以來中國大陸文壇最好的作品之一,兼具文學與歷史價值,且在台灣、香港等海外華人圈引發強烈迴響。在大陸首先出版時多處被改動,後又更名為《最後的貴族》於海外出版。
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三代女性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和政治風暴,始終保持著人性的尊嚴和美。——希拉蕊.柯林頓
走過纏足的時代、封建體制的婚姻、抗日戰爭、國共內亂……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劫難,她們歷經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也創造了不平凡的一生。
三代中國女性 一部感人家史 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重量級磅礡史詩
「我享受過特權,也遭受過磨難;有過勇氣,也有過恐懼;見過善良、忠誠,也見過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在痛苦、毀滅與死亡之中,我更認清了愛及人類不可摧毀的求生存、追求幸福的能力。」——張戎
從滿清王朝到共和體制,從共和政體到共產專政,國家體制的轉換,標誌了三代中國女人的命運。
姥姥玉芳出生於一九○九年。這年,正值滿清統治中國兩百六十年後面臨危亡之秋。天生麗質的姥姥沒能逃過纏腳的痛苦,因為父親希望未來靠著這個女兒平步青雲,有雙三寸金蓮能更快找到乘龍快婿。她的父親心願達成了,儘管姥姥做的是軍閥的姨太太。這年姥姥十五歲。
母親德鴻,出生於一九三一年。這年,日本人入侵東北,占領東三省,成立滿州國,扶植傀儡皇帝溥儀。德鴻的父親在她兩歲時過世,隨著姥姥改嫁,她有了待她如己出的父親,一位滿族醫生。經過日本人統治、國共交戰的年代,十五歲時,德鴻參加共產黨地下工作,在一次面見上級時遇到了令她傾心的終生伴侶——作者張戎的父親。
女兒張戎出生於一九五二年,父親守愚和母親德鴻都在四川擔任共黨高幹,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感覺到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帶來的緊張氣氛,也享受了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愛與溫暖。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沒有人能逃得掉……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作者,她能一改姥姥與母親的宿命,走出自己的路來嗎?
歷經三個世代的故事,發端於中國東北的偏遠小城義縣,擴展到大城錦州,再隨著母親的足跡跨越半個中國到了四川。一個家族橫跨了一世紀的滄桑,由三代女人的一生刻畫出一段奇蹟,而這個奇蹟,仍在持續發生中……
孫中山,這位改變國族命運的革命領袖;宋慶齡,這位理想崇高又際遇不凡的女性,命運教他們相會,情愛讓他們咀嚼、牽掛,而不可替代的死亡就像海浪拍打著礁岸……
一九二四年,偉人駕崩前一年,死亡與分離倒數計時。
孫中山六十歲,宋慶齡剛過而立之年,一邊走向遲暮,一邊青春正盛,老夫少妻,行道天涯中的革命情感。她是他的「羅沙蒙黛」,三十歲的差距,讓他預見一個哀傷的畫面:不久的將來,她必然成為遺孀。
她是宋氏王朝唯一的叛逃者,不向金錢與權力靠攏,只為理想前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不只年紀輕輕做了遺孀,還成為國母,供奉在政治的祭台上,不能動彈。
革命與愛情是危險的題目,更何況寫的是國父孫中山和他的妻子宋慶齡!
本書分頭寫孫中山與宋慶齡生命中的最後日子,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加上小說家言,鋪排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孫中山在民族革命的倥傯歲月以愛情滋潤衰弱的病體,宋慶齡在共產革命的狂飆歲月以愛情填補無盡的空虛,一前一後,冥冥中似已註定。
革命與愛情不能兩全,革命需要霹靂手段,愛情又容不下血與火,因而在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愛情也只是聊補於無。至於宋慶齡晚年的那一筆,更諱莫如深,欲訴無言了。
讀平路的文字,便讀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味道。
本書是前東德國家安全部國外情報總局局長,安全部副部長馬卡斯.沃爾夫的自傳體的回憶錄,作者以自身的經歷儘可能全面講述了他所知道的事實,全面剖析了其一生成敗功過,向他們展示了一個神秘的情報人員的一生。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汙辱、傷害的人致敬
二十世紀人類史最慘痛悲愴的大苦難
跨民族,跨疆界,跨時代的尋覓與追問
全球暢銷經典作品,至今未能在中國大陸出版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灣作家龍應台於2009年發表的書,2009年8月天下雜誌出版,從文學的角度細訴1949年國共內戰前後的相關歷史。龍應台經過十年醞釀、耗時400天,走過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等地,拜訪了許多國共內戰倖存者。
2009年9月18日,龍應台在香港大學舉辦此書發布會。她表示,她發表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控訴,也不是為了譴責,而是為了「向所有被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致敬」。她說,她希望這本書可以達到三個目的:第一,紀念千千萬萬個為了「一將功成」而死去的「萬骨枯」;第二,她要通過這本書,向與她母親一樣歷盡艱辛的一代倖存者說一聲「謝謝」;最後,她希望對這段歷史沒興趣的年輕人了解歷史,避免歷史重演。
這是作者梁曉聲的文革親歷記,也是他當年的心理歷程和思想歷程。
從「破四舊」開始,到大串聯、批判工作組、揪鬥「走資派」、派性鬥爭、武鬥,一個平凡的孩子,見證了荒謬年代的一切無理冷酷、可悲可笑的世態,而在盲目的顛波奔突後,他的激情也冷卻了,走向成熟反思。
一代人的罪孽,一個民族的恥辱,透過一個當年紅衛兵的「自白」,便足以真切地昭示出來。
卡爾鄧尼茨(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潛艇司令及總司令。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開始德國海軍生涯,在一九一八年,他指揮的UB-六十八號潛艇被英軍擊沉,鄧尼茨被俘。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是德國潛艇部隊的司令,發展出著名的「狼群戰術」,用潛艇戰封鎖大西洋航道,擊沉大量運補英國的運輸船,幾乎使得倚賴外界輸入物資糧食的英國危在旦夕。一九四三年一月,鄧尼茨以海軍上將身份繼埃里希.雷德爾元帥之後擔任德國海軍總司令,並在盟軍發展出反潛新技術(如雷達)和新戰術(如以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潛艇獵殺特遣隊)的不利情勢下,繼續領導德國潛艇部隊一路作戰到最後一刻。希特勒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自殺,其遺囑任命鄧尼茨為希特勒的繼任者。自一九四五年五月二日至二十二日,鄧尼茨擔任了二十天的納粹德國臨時政府首腦,並於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向聯軍無條件投降。一九四六年九月,鄧尼茨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被宣判為一級戰犯,許多人(包括英美海軍高級將領)認為他被判刑是不公正的政治決定,因為他在二戰爆發時僅為上校,只能服從上級作戰命令;而且在他指揮之下,從未有違反人道或日內瓦公約的行為。他被判刑,主要因為蘇聯的堅持,但蘇聯從來都不是德國潛艇戰的對象!他被判刑懲罰監禁十年,釋放後定居西德。
本文是鄧尼茨在一九七〇年對法國記者提出的四十個問題的答覆,其內容主要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戰略的回顧與總結,其中提供的有關材料可作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參考。作者以親身經歷強調在現代戰爭中制海權的重要性,認為制海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起著最後的決定性作用。
卡爾.鄧尼茲(德語:Karl Donitz,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至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納粹德國聯邦總統和國防軍總司令之職。
鄧尼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茲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茲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茲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十年有期徒刑,於一九五六年釋放。當時盟國許多軍官以及今日一般的意見,都認為將其判刑的理由並不成立(英美也同樣實施無限制潛艇戰,而鄧尼茲在二戰爆發時僅為海軍准將,階級尚低不足以承擔發動戰爭責任,後雖得希特勒信任但他非納粹黨員,僅是軍人服從國家領袖的關係)。
本書為鄧尼茲第一本回憶錄,主要是關於從一九三五年重新回任德國潛艇指揮官及支隊長,從事潛艇部隊組建、壯大,進而任潛艇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直到一九四五年四月的十年歲月,以及希特勒自殺前指定他擔任德國元首的二十多天的經歷。本書對德國潛艇部隊在二次大戰中的作戰及其面臨的問題有深刻的描述。
她是十惡不赦的殺人機器!?
極權國度,教她無法操縱自身命運;
聰明漂亮,令她走上殺人不歸路。
命中注定,她的雙手要沾滿鮮血;
金賢姬,前北韓女間諜的真實故事——
1987年奉命炸毀一架南韓客機,115條無辜生命犧牲。
1989年被南韓政府判處死刑,翌年獲南韓總統特赦。
1993年著《金賢姬自傳》,揭露她殺人的真相及深藏的良知:
「我,一個殺害了許多無辜生命的劊子手,不值得活……我很難過很悔恨……我過去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個騙局。」
且細聽,金賢姬為你道來她半生的傳奇!
毛澤東,一個無人不曉的名字,有關他的文字記載,有如銀河星星,數不勝數,但這本《毛澤東傳 (1893-1949)》,卻依然有著非一般的意義,因為他是官方編寫的。金沖及,一個研究中共歷史的專家,由他編寫毛澤東的傳記,也是極有說服力的。
你可以懷疑他的觀點與角度,但書中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大量的回憶錄,它的史料價值,卻是無容置疑的。而且,一個建國前的毛澤東,他的偉大,他對中國人民的貢獻,也是無容置疑。
這一本《毛澤東傳(1893-1949)》,對研究毛澤東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不看的參考書。
《西潮》是蔣夢麟的自傳性作品,記錄了1842年至1941年中國的百年歷史,前半段是作者親聞的,後半段是作者親歷的。蔣夢麟先生的人生歷程(童年私塾、新式教育、留學美國、報效祖國)與激蕩的百年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建立在作者深厚學養上的精闢反思熔於一爐,歷歷如在眼前。用作者的話說,本書「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這樣的「近代史」比教科書上的近代史要豐富得多,有趣得多,深入人心得多。
英文版出版后,受到廣泛重視,被哈佛大學遠東研究所定為重要參考書。之後,蔣夢麟將此書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時,台灣青年幾乎人手一冊,被奉為「人生教科書」。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