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譯者序:「海明威的熱情與理想是屬於全人類的,他的『老人與海』含有人類勇於受難的高貴精神與悲劇意識,也是人類為生存而痛苦戰鬪的生命力的最高表現。就作家來說,海明威不但在創作方面有極成功的表現,他的一生也是多采多姿的。原作者卡洛斯.貝克敎授(Carlos Baker)所著這本『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儘其能找到的資料,諸如愛情、宗教、戰爭和運動等詳加敍述;這一切與他有關的行為,冀求從各個角度給予讀者整體的印象,使讀者能了解這位二十世紀文壇靈魂人物一生的思想及個性。……
這本傳記並非固定了海明威一生的廣度與深度,而是幫助讀者去認識他。不管傳記中所載如何詳盡,幾十年後必有遺漏的資料出現,當然是說如果那些資料沒有被毀損的話。相信有關海明威值得記述與研究的資料還有許許多多等待以後的學者去發掘。這裏全是第一手資料,希望能讓完整的海明威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原始資料大部份是由海明威的第四任太太瑪麗親自交給作者的,其中大約有二千五百封海明威的信箋,還有許多是他從未拿出來發表過的記事文字,經過作者六年(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八)整理編寫,加上許多相關人士的幫忙,才完成了這本傳記,為此在這裏向他們深致謝悃。」
《玉鏡陽秋》雲:「唐宋以還,閨媛篇什,流傳之多,無過淑真者。」南宋魏仲恭收輯朱淑真詩編成《斷腸集》,《斷腸集》詩詞多以閨怨及對婚姻的控訴為主題。不過,朱淑真還有不同題材如詠史、詠物、時令、題詠、農事等詩詞作品,充分顯示她是一位志趣廓大、有多方面才華並且關懷社會的作家。她的作品真摯動人,用熾熱的聲音為自身命運及社會環境吶喊。
作者潘壽康言略以:「魏仲恭的〈斷腸集序〉,是研究朱淑真生平與作品的重要文獻;本書旨在補訂〈斷腸集序〉,朱氏之本來面目,庶可概見。」本書經由連串的推理過程,從而認識文采不亞於李清照的另一位宋代才女朱淑真。
補訂過程中作者對朱淑真的詩作、投辭進行解讀,輔以詩、賦撰寫規則,以為補訂的證據或依據。讀者可以循著作者補訂過程與說明,一步步地對朱淑真的生平有所認識。
本書附錄《斷腸集》與《斷腸後集》,收錄朱淑真詩、詞二百餘首,供讀友細細賞讀。
節錄本書卷首語:「我們讀過歷代名詩人的傳記,欣賞了他們的不朽佳作,以及論評這些佳作的詩話、詩評或文學史,但純粹從他們生活角度,生老病死,飲食男女,思想感情,為人態度,以他們的作品或各種記載為素材,勾稽抉剔,以事為經,以人為緯,彙為敍說,在傳記文學上開闢新的蹊徑,研究文史的人,卻尚綽有努力餘地。這是瞭解詩人,瞭解他們作品所值得注意的方面之一。
本書擬在這一方面,有所嘗試,仍仿前寫『帝王生活』體例,故事必須以真實可信為第一義。詩人作品本身,往往能提供不少確鑿可徵的論據,其中固多直率而少諱飾者,但因作家個性,或外在環境的限制,也有不少詩篇,正像別人為他們所寫的傳記那樣,有渲染誇張,有隱晦歪曲,至於稗官筆記,文人好奇,有時不免撫拾傳言,落筆無稽,為了求真,不能不廣徵博引,細心比較參核,希望能探索到事實真相。
歷代名詩人之多,屈指難數,這裏不過用選樣方式,揀擇一些富有人情趣味的故事為談說範圍,所以不是文學史,且所述詩人,僅觸及其部分行誼,生活的片段鱗爪,所以也不同於敘說生平的完整傳記。無以名之,名之曰『詩人生活』。」
作者伊芙.居禮對其母親綺麗壯烈、苦樂交織的一生,所作真摯動人的畫像,打動了千萬人的心弦,且被批評家推許為傳記文學中的瑰寶。這位人類有史以來迄今最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先後榮獲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她一生在科學上的成就及貢獻,曾使那些存有「女人不適於研究科學」偏見的男子瞠目不知所對,羞愧不如。
身材纖弱的居禮夫人,在貧困交迫中,堅定不移,於重重阻力下,進行艱苦的研究,終於完成近世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這委婉曲折的經驗,確是一篇可歌可泣的鉅構,在與人世艱辛抗衡的生活爭鬥中,我們確實需要這一種鼓舞起信心勇氣的文學。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博士說:「影響我一生最深遠的首推《居禮夫人傳》,從這本傳記中我真正了解到一個科學家的生活也可以是美麗而充滿理想的。」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這座帕慕克所生長的城市如今窮困潦倒,在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遺世獨立。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堡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與銷聲黯然的城市。他自己的內心也一直與這段銷聲黯然的過往爭戰不休,終於體悟出能超越這段記憶的唯一方式,就是與這段輝煌過如今卻澹然的歷史和平共存下去。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他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住在土耳其市中心為人所熟知的其中一棟建築——「帕慕克公寓」,而且帕慕克家族的分支分戶全都住在同棟公寓的不同樓層中。隨著時光遞嬗,家庭的生活型態也隨著土耳其的政經情勢而改變,對於帕慕克來說,整個家族群居的公寓不僅是成長的中心,整個伊斯坦堡更是圍繞著這幢公寓再向外延伸的世界。
如今作家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他家族的秘辛與習性,發掘出那些舊地往事的梗概和脈絡,拼貼出形形色色的當代城市生活。經由他的引導,和透過他所剖析自己家族的秘密和特質,我們跟著走進了鄂圖曼帝國的文明之中,在帕慕克筆下所營造的時代氛圍和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呈現出傳統和現代之間多所衝突的城市歷史,不啻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城市傳記。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他頹圮的鄂圖曼別墅中、後巷裡和水道之間,我們幾乎可以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在他的回憶之中,還介紹了幾位伊斯坦堡的作家、藝術家和殺人犯,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袁崇煥評傳》是金庸所寫的第一篇歷史人物評論。金庸自言自語《碧血劍》中的袁承志(袁崇煥之子,虛構人物)在性格上只是個平凡人物。而袁崇煥卻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比小說中虛構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氣概。有感於此,金庸寫了《袁崇煥評傳》並附在《碧血之劍》之後。這是金庸的一個新嘗試,目標是在正文中不直接引述別人的話而寫歷史,文字風格比較統一,容易閱讀,同時自己並不完全站在冷眼旁觀的地位。
《評傳》的主要創見,是認為崇禎所以殺袁崇煥,根本原因並不是由於中了反間計,而是在於這兩個人性格的衝突,以及崇禎的不正常心理。這一點,前人從未指出過。另一原因,是專制獨裁體制的禍害。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生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830),約卒於高宗紹興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150-1155)之間。為我國偉大的女詞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皆為出自她詞中的名句。
她的父親李格非是禮部員外郎,家中藏書甚豐,母親是王狀元拱辰的孫女,她生長在這種學術氣氛濃厚的家庭裡,使她成為我國文壇上偉大的女詞人。年十九,與太學生趙明城結婚,明誠之父為當代名政治家趙挺之。婚後初期的生活極為幸福,把整個生活建築在學術的基礎上。中期金兵入侵,宋室南遷,政治上的混亂,加上喪夫之痛,使她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打擊,晚年寡居流浪的生活,嚐盡了人間的一切痛苦。
因此,她個人生活境遇的變化,在她作品中反映出明顯的情調。早年的歡樂,表現出熱情浪漫天真活潑;中年的黯淡,表現出纏綿婉約而傷感;晚年的哀苦,表現出嚴肅與凄苦,而入於深沉的憂鬱,造成她在藝術上最高的成就。她的詞以淸遠俊逸著稱。後人集其文為七卷、詞六卷(見宋志),然原本今皆不傳。
傅柯的學問磅礡精微,他的一生也詭譎迷離。
本書蒐集許多與傅柯生平相關的珍貴文件與資料,細詮其為世人所不熟悉面相。書中詳述傅柯的學術生涯與知識歷程,逐一分析他的代表性著作的政治、社會及文化背景。
此外,傅柯與同為當代思想大師的沙特、德希達、德勒茲、喬姆斯基、哈伯瑪斯等人的個別互動關係,亦讓讀者得以認知他的思維的傳承轉折。
至於對傅柯同性戀情慾的生動描述,恰可映照出其一生對死亡、自殺、迷幻藥與虐待/被虐色慾等論題的執迷。
本書紀錄聖嚴法師在亞、美、歐三洲的遊化行蹤。其間造訪了法師當年留學時代所居停的小閣樓,稱為「春夏秋冬的道場」,點點滴滴的回憶,流展出一位大宗教家的養成過程。聖嚴法師一肩荷擔起住持三寶、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心心念念的是消解眾生的苦迫,回歸佛陀的本懷,發揚兼具時代性與世界性的佛教文化。寒往暑來,永遠弘化不歇。
☆ 聖嚴法師親撰自傳,真實感人,可見法師至情至性的一面。
☆ 記述從童年到青年時代的成長點滴、心路歷程。
☆ 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
江南 ◆ 鄉間的童年
狼山 ◆ 小沙彌的夢
上海 ◆ 經懺、學僧與從軍
臺灣 ◆ 軍中十年、再度出家
我在十四歲的時候,曾經為我的出家而編織過一個美麗的夢,那的確是一個夢,而且,那一場夢是幻滅得如此地快!狼山的環境,像畫一樣地優美,像詩一樣地可愛,可惜,我是生得晚了,去得遲了,當我上山的時候,那一幅畫已在剝落,那一首詩已在消失。
正因為我是抱著欣賞畫與詩的夢想而去狼山的,那跟出家與學佛之間有著一段距離,所以我也畢竟沒有保住那個出家的身分。
不過,那個夢是做錯了,那條路是走對的。所以繞了一個好大的圈子以後,依舊走上了原來的路。這個圈子繞得夠辛苦了,但也不是冤枉繞的,應該繞的圈子,不繞也是不行,否則的話,今日的我,又是怎樣了呢?
站在一個佛教徒的立場,對於順境與逆境,都該看作使我努力昇拔的增上緣。所以,幫助我的也好,打擊我的也好,在當時,我雖不能沒有喜與怒的分別,事後想想,我倒覺得他們都是我的恩人了。
沒有正面的援助,我是爬不起來的,沒有反面的阻撓,我是堅強不起來的,鋼是鍛鍊出來的,能說鍛鍊的境遇是不需要的嗎?
最不容易爭取的事物,便是最可寶貴的事物,最可寶貴的事物,也必是最足以珍惜的事物。我能有機會再度出家,是興奮的、欣慰的、也是悲痛的,因為這是多麼難得的因緣。
回憶我在十四歲的那年秋天,去南通狼山出家,既無為人之心,亦無為己之志,很少有可敬的原因,也沒有多少宗教的情緒,係出於一種偶然的機緣所促成。因此,後來的捨僧從戎,並且一去就是十年,好像也是早就註定了的。
不過,我要特別強調,我的能夠再度出家,並且誓願再度出家,那是成因於童年曾經出家的緣故。致使我雖已經過了十年的風浪,這風浪之久,已超過了我初次出家時間的一倍,但仍念念不忘於出家身分的恢復。
所以直到如今,對於童年出家時的環境和師長,猶覺歷歷如新,軍伍十年的生活,卻又恍如隔世了。
愛因斯坦是廿世紀科學界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牛頓以後人類所產生的最超越的科學心靈,他的名字幾乎就是賽先生的代名詞。但是愛因斯坦雖然是家喻戶曉的天才型人物,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愛因斯坦會成為天才,以及他成為偉大科學家的心路歷程。這本《愛因斯坦傳》,不但揭開了愛因斯坦的天才之謎,同時也成為廿世紀科學傳記的不朽名著。
作者法蘭克本身是傑出的物理學家,廿世紀著名的學術團體維也納學派的領導人物,他不僅是愛因斯坦多年的佑己之交,也是他教職的接棒者,加上他探厚的人文修養與豐贍的文筆,使他這本《愛因斯坦傳》,成為所有愛因斯坦傳記中的經典之作。每一個科學工作者,都可從這本書裡獲得一些永恆的啟示,同時透過法蘭克深入淺出的筆法,我們將會發現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深奧難懂。
沈從文作品意涵淡遠,抒情典雅,返璞歸真之情溢於言表,意境雋永深邃。他融合成長經歷、不隨俗的人生觀與文學堅持,描繪鄉土,筆調直率,野趣橫生,粗礫中散發著美感,為中國現代文學開創出獨樹一格的鄉土抒情流派。
《沈從文自傳》合《邊城》與《從文自傳》於一帙,誠為典範佳構。《邊城》係沈從文之代表作,描述湘西風情細細如繪,流露田園詩般的美,而又注入年輕生命的血與夢想,足引人深思。《從文自傳》展現田園大地的無窮生機,從而激起人們面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如果不是沈從文突然過世的意外,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謝爾以馬悅然於高行健獲獎後在《明報月刊》披露,小說家沈從文在一九八七年、一九八八年進入最後的候選人名單中,馬悅然確信若不是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沈從文過世,他很可能獲獎。
史懷哲博士是廿世紀人道主義的巨擘,他的名字幾乎已成了「人類愛」的代名詞,像他這樣在生前即普受尊崇,去世後,仍普遍活在人們心中的偉大,舉世並不多見。他長達九十年的生涯中,充滿了可歌可泣,令人激動的偉大事蹟,都可以使我們感動而奮發。可是史懷哲雖是人盡皆知的偉大人道主義者,但對他何以成為大人物,及他一生的心路歷程,仍未有一本深入淺出的傳記,以讓讀者了解史氏的一生,並藉此進入史氏那悲憫的襟懷。
這本史懷哲傳,為我們彌補了這個缺陷。本書以生動的筆觸介紹了史懷哲博士一生的行誼,從他誕生,一直到非洲叢林行醫長達半世紀之久後溘然長逝的經過。他那種浩然正氣,貫徹始終的毅力,無私的愛,均值得我們做為一生的榜樣。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本書是戴爾.卡內基執筆的唯一一本人物傳記《林肯傳》,記錄了林肯為人熟知又難得一見的人生故事:勝利背後的折磨、解放黑奴的無奈、情感詛咒的悲哀……,卡內基用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花了三年時間完成本書,平實完美呈現了林肯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卡內基的一生中,林肯的影響非常重要,卡內基的童年與林肯非常相似,他把林肯的奮鬥歷程看做是人生的經典,在卡內基課程中,多次提到林肯的故事,彷佛林肯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從卡內基對林肯人生的描寫中,感受到卡內基對林肯的崇拜之情,能夠看到卡內基理解林肯的獨特視角。
倪匡的作品,常對中國政治抱著批判的角度,我們可從《倪匡傳奇》一書更了解他的觀感。
倪匡將他多年在內地的生活,在書中逐一描寫。他曾參加過一星期土地改革運動、治淮工程、打野豬、採人參等等,見聞極廣,部份經歷更成為他日後小說的一部份。例如,在《木炭》中只得「半張臉」的邊五,就是他曾見過一個被黑熊襲擊後倖存的人。
書中除了不少有趣的見聞外,亦有提到倪匡三次險死的經歷、兩次遇鬼的經過、以及各式各樣他在神州大地看不過眼的荒謬事情。此外,倪匡提到他在嚴寒時,因未有煤供應 ,又見河水已凍到底,所以拆去木橋生火。但他因曾得罪大隊黨委書記,於是小事化大,更得了「破壞交通」的罪名,屬反革命罪行之一。在鬥爭會後,他被隔離到一間小屋中,每兩週要交出數萬字的檢討書,而黨亦派人到上海調查他是否有反動背景。期間,只得一隻波斯貓陪伴倪匡,發展出一定程度的默契,亦是倪匡日後寫《老貓》的基礎。
最後,雖查不到任何反動背景,但大隊黨委書記仍決意要整治倪匡,倪匡得悉後,決定逃亡。
◎2003年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紀錄片,南師對此事與抗日歷史的談話記錄。
◎內容除了南師個人的所見、所聞、所經歷外,頗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
◎在輕鬆的回憶言談中,更不時流露出南式的幽默,令人莞薾。
被南師稱為「民族孝子」的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向南師請益,隨後即製成紀錄片,於電視台多次播放,2004年南師於《去大後方》紀錄片前言的談話一併附錄於後。
現今歷史以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人攻擊蘆溝橋為抗戰開始,但事實上,近代日本侵略中國至少要從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開始,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進軍瀋陽,占據整個東三省的「九一八事變」,造成東北青年組織義勇軍對日作戰,或轉往南方圖謀反攻,也是抗日的開始。
經歷過抗日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經歷,南懷瑾先生因有機緣接觸到許多大歷史中的人和事,因此雖然僅只是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卻能讓大家對那段期間的中國歷史增加一些不同角度的認識。譬如南先生在書中提到:
.中國這一百年當中,有三個半可憐人,半個可憐人是孫中山,三個可憐人,第一個是袁世凱,第二是蔣介石,第三是毛澤東。
.杜月笙批評蔣介石兩句話,很有道理,這話拿來批評別人也一樣。他說:「蔣委員長不行啊!民主沒有度量,獨裁沒有膽量」。
.能夠發揮抗戰精神的是三部小說:《三國演義》《精忠岳傳》《水滸傳》,一般人都是受這幾部小說的影響,並不是儒家的大道理。抗戰能夠打下來,全民是靠這幾部小說的思想精神所支持的。
.中國實際上不是北伐而統一,是用謀略成功的統一,是用五十萬銀大洋買過來半個中國。
.抗日聖戰一開始宣佈「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須全民奮起,不惜犧牲焦土抗戰」,這句名言是怎麼寫出來的?
.第一個獲知日本要打美國珍珠港的是當時中國軍統局戴雨農?通知美國後,美國人聽了哈哈大笑?今天美國CIA的特務組織,是受中國戴雨農這方面工作的影響?
今年(2015)適逢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之際,特檢出南師談話紀錄印行,為歷史多留一筆見證。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