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倪匡心目中,自認用心去寫的,有《倪匡短篇》,每篇二千餘字,到最後幾十個字,才是精妙所在,五十二篇「極短篇」小說,盡顯倪匡深厚的文字功力,直叫書迷大呼過癮。
五十二篇的精采內容有:武俠小說人物關係、監獄故事、陰謀殺人故事、常見的男人與女人故事、想當年故事、「聊齋誌異」全盤現代化 、舊貨巷故事。
「仍是堅持一貫的看法,小說,不論是長是短,是方是圓,是硬是軟,是黑是白,最重要的,是叫人看得下去,覺得好看。」——倪匡
高陽先生憑藉他淵博的國學涵養,以他特有橫貫古今、包含內外的視見,評析古往今來的人與事,值得細品。
這本集子是名符其實的雜文,內容龐雜,大致可分為五部:第一是雜感,為表示對一代偉人蔣故總統的崇敬;其次為感舊懷人之作;第三是若干小考證附「閱微新記」四篇;第四提出作者在對文學與文人的一些看法及若干書評;最後一部分,收錄了四篇稿子,談三百年前的一次大地震、談歷史上的哈雷彗星、談康有為、談伊藤博文與西太后,都有一些新發現在內。
《雅舍小品》是現代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個奇迹,梁實秋似乎跳出了時代與現實社會生活的直接性,專心致志地描寫人性。這些小品中自然流露著梁實秋的愛憎感情,也有形象的比喻,但是這種感情與想象力是受理性控制的,而且理性的因素還給文章增加了一種哲理內涵。作者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及對這個題目的愛憎,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使這種文體介於純美的藝術品與邏輯論證的論文之間。
《雅舍小品》精心輯錄了其部分優秀作品。
左心房漩渦是王鼎鈞先生最新的散文集,全書以中國為主旨,描述他四十年來,離鄉漂泊,種種人生際遇的酸楚。以小我的個人經驗,反映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情境,那份自始至終心懷中國的民族情懷,以及透露出的時代委屈,讓每一個中國人讀了為之淒然動容。
李家同的文章在台灣出版界是一個異數,他默默地為文字接上了溫度,永遠不說教的親切敘述中,讓人感到暖流淌進心中,並且久久不散……說他是良心的敲鐘人,一點也不為過。
這本李家同精選的新舊散文合集,是他給現世混濁的生活環境,一塊滌心清腦的明礬,一聲敲醒內心昏睡已久的鐘鳴。
本書精選季羨林先生散文中的經典名篇六十二篇,按全新的角度重新結集出版,字裡行間披露了季老一生中最為珍視的人和事,煙塵裡曾忘懷的慘與痛。
季羡林說過:「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也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
書中收集的文章粒粒珠璣,文字典雅清麗、感情充沛動人,淳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揉,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無論記人、狀物或摹事,筆下流淌的是熾熱的人文情懷,充滿趣味和韻味,值得品評和玩味。
季先生的關門弟子錢文忠在此書序言中寫道:「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保持了人生的清白坦蕩,任何人無法對這一點有任何指責和爭論,該守望、該堅持的東西,季先生一樣也沒有放棄。」
讀此經典選本,既能享受季羨林先生散文的風采,又能領略他的人格魅力,從而悟出做人的真諦。
主要內容包括:談零食、談朋友、書與我、痛苦的經驗、寂寞的感覺、累贅的東西、我結婚的時候、幾種友誼、人間能得幾回聞、現代父子等。
「月下小景」——原名「新十日談」——體裁模仿義大利的薄伽丘的「十日談」,借一群偶然聚集某處的旅客,在消遣漫漫長夜或無聊光陰的方便談出一個個故事來。題材取之唐釋玄暉所撰「法苑珠林」中「知度論」,「大莊嚴論」,「生經」,「長阿含經」,「樹提伽經」,「起世經」,「五分律太子須大拿經」,「雜比喻經」等。或把不完全的故事寫成完全;或把幾個並非同出一經的小故事連綴一處成為一個大故事;或把故事中人物性格改變了賦以現代人的靈魂血肉。裡面如「扇陀」,「慷慨王子」,「尋覓」,「一個農夫的故事」,「愛慾」,寫得都很動人。
我們很難要求事事圓滿,因為,完美是我們追求的極限,夢寐的目標。一如毫無瑕疵的珍珠,晶瑩圓潤,原本不易得,故而價值可以連城。
與其追逐世俗的珍珠,作者寧可尋覓心靈的珍珠。
珍珠來自逆境。蚌將進入自己體內的沙,以層層的體液加以包裹,忍受了銳利的痛楚,在日久天長之後,竟成了渾圓的珍珠,贏得了所有欣羨的眼光。
人們都盛讚珍珠的光耀美麗,作者卻心疼於它曾經飽受的折磨。雖然,內心也明白,是歷經的苦楚造就了珍珠。這麼說來,當我們面對逆境時,何以要哀傷流淚呢?如果能堅忍圖成,就可以反敗為勝,化危機為轉機了。
作者兼具科學家及文人兩種身份,作品風格一方面有科學家不同角度的看法、說理透徹的剖析;另一方面呈現齣文人清新淡雅的詩意,別樹一幟。作者用獨特的,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筆,記述他對當代、對科學,對文學的見解,文中處處流露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懷,卻不盲目的人雲亦雲。他在撰文紀念胡適先生時曾說:「並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讀作者的散文,也很難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風」裏,體會著氤氳在字裏行間的深情與智慧。
梁實秋先生被公認為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之一,他的「雅舍小品」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梁先生曾言此書為「長日無俚,寫作自遣」,但這些文言文與白話文相濟,追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優美小品,融人生經歷的感悟、待人處世的智慧與雅緻脫俗的情調於一爐,溫潤平和地展現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不失閱讀和品賞的價值。
本書精選了梁先生各類小品文、散文。
文學大師梁實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吃」談起,以食材為題,用字淺顯而雋永,他很少正面講述食物的味道,卻讓人感受得到那滋味的美好;並不直接懷鄉,字裏行間卻流露出濃濃的鄉愁與故國人情。在這本書中,不僅讓人看見美食,看見感情,也看見生命。本書新增七篇文章,讓大師談吃的紀錄更完整;收錄梁文薔談父親的真摯文章,美食名家朱振藩為序推薦;搭配精緻插畫,更洋溢復古情懷。
在《心念的種籽》中,作者跳脫一般的說教,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人心,更能讓讀者從本書中獲得智慧與啟示。
本書精心選錄了許多積極、鼓勵性諺語;具啟發性的句子甚多,以及一百則以上成功者的智慧小語,每一個心靈都是一顆種籽,播下後,等到發芽茁壯就決定命運。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
播下思想的種,你會收穫行動;
播下行動的種,你會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你會收穫性格;
播下性格的種,你會收穫命運。
書名「新城」係指台北近郊柏楊居家所在的「花園新城」,而「台北」作為柏楊的發聲場域,於他而言則無疑是生命中的「新城」;至於「對」,讓我們想到宋玉的〈對楚王問〉以及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指出一種「對話」的情境。而一般在甲和乙之間的問/對,甲何以會向乙提出這樣的問題?乙又為什麼會這樣回答?其中必有現實的針對性,也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對策?
柏楊之所「對」,全是針對媒體編輯、記者,或獨立撰稿人所提問題的回答。提問者會有充分的準備,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訴求重點,相同的是受訪者柏楊這個主體,他這個人,他寫的書、他做的事,一切的聞見思感,都在當下立即回應,當然會比較直接,但由於書寫者是他人,在傳達上可能比較難以掌握。當柏楊把這些篇章結集出版,他必然仔細閱讀,準確性應該沒什麼問題。
總的來看,這三十五篇訪談錄(上輯曾以「對話戰場」為名,一九九○年在林白出版,刪去一篇),所涉的話題極多,從自己的生命史到民族的文化史,從兩性關係到兩岸關係,從歷史糾葛到現實衝突,柏楊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隨記者筆尖所流洩出來的是國族大願與人間大愛,把讀者帶回到對話的現場,聆聽著一個有知識和智慧的老人,對於惡政的怒吼,對於人性尊嚴以及人權的呼喚。
從二○○九年到二○一一年,陳丹青應〈華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後遊歷了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四國,並寫成長篇遊記,極具個人特色地勾畫出了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牽連出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本書即為這四篇文字的結集。
本書輯錄作者的多篇名作,主要集中於八○年代至一九九四年發表;如「我與地壇」、「我的夢想」、「好運設計」、「合歡樹」、「愛情問題」等。
其中「我與地壇」一篇,是作者在雙腿癱瘓後,坐著輪椅,每天來到一座古代帝王荒廢的祭壇——地壇。多年來他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把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凝聚成筆下文字,於焉成篇。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