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體現道家學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國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國古典文學、哲學、藝術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動搖的「絕對經典」地位。現今通行的《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是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的古代詩意散文集。
《閱微草堂筆記》一書為紀昀晚年所作,寫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之間。全書共二十四卷,1196則,包括《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和《灤陽續錄》5種。《閱微草堂筆記》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質樸簡潔,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皆著墨不多,不過粗陳梗概,點到為止,但極有章法,頗見情致,其弟子盛時彥對此也有概括:「敘述剪裁,貫穿映帶,如雲容水態,迥出天機。」恰如魯迅所言,「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追蹤晉宋」。
◎講述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其救人濟世精神是世人應該深入體會與效法。
◎南師深入極微細處,並以自他人生經歷,舉例融會經義,諄諄告誡,處處提示,親切幽默,使人必能有所領悟。
《藥師經》是一部不易懂的經典,一九八一年為了十方書院的出家同學們,南懷瑾大師特別安排了《藥師經》講解。
藥師如來,顧名思義,大約是一位醫生如來,是專門治療我們身心疾病的佛。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會害病,人人也都需要結識這位藥師佛。許多慢性病纏身的人,更要禮拜藥師佛,祈求藥方,希望早日痊癒。
藥師佛如何治我們的病?給我們什麼藥?能夠教給我們祛病強身長壽的方法嗎?這些都是人人有興趣,想知道的。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於1983年在台北十方叢林書院講述《圓覺經》的紀錄,當時採用明憨山大師註解之《圓覺經直解》版本,南師講解深入淺出,為初學者學佛之入門。
書中有多處如何明心見性的明白指示,裨益於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的讀者。
《圓覺經》是了義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這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典,而且經文文字優美。這部經透過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初學者而言,淺顯易懂,沒有文字上的障礙,可作為學佛之入門;對於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者而言,書中有多處如何明心見性的明白指示;至於修行上的諸多問題,如修止、修觀、修禪那,亦作了原則性重點的提示。所以,無論是頓悟或漸修,在見地、修證及行願上,均詳細舉例説明。
《圓覺經》是由十二位菩薩一一上來提問題,這十二位菩薩排列的順序,隱藏很大的祕密,南師已在書中告訴各位了。這十二位菩薩中,四位菩薩為一組,第一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第二組是大乘漸修法門,第三組是漸修法門的入手,而後到大澈大悟的境界……
千餘年來,無數人研究《金剛經》,唸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悟道,因《金剛經》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為什麼?
《金剛經》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它的意旨,在超越哲學宗教,澈底破除一切宗教的界限,這需要大智慧--般若,超越世間聰明與普通的智慧,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般若不是用思考得到的,而是用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金剛經》公認是般若經典裡,最為簡練而精粹者,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梁昭明太子將其分作三十二品,今由南師逐品親講,可發饋啟聾,醍醐灌頂之效,尤其每品之後南師的偈頌,更令人有茅塞頓開之感,因而對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有更一進清明的感悟。
本書,是一九八○年南師的講記。當時十方書院甫自成立,《金剛經》這一門課程,是為書院的學員及研究生而開,其他院校哲學系的學生,以及許多老修行們,常隨眾等,亦聞風而來,聽講者共約一百餘人。由於這次的聽眾,對佛學都有相當基礎,對《金剛經》尤不陌生,南懷瑾先生的講法也因此深入骨髓,可說是歎未曾有!真正是:為上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
《易經》為五經之首,是儒、道乃至諸子百家學術思想共同的來源,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思想。《易經》又名《周易》,是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它以象徵陽的「一」(又稱「陽爻」)和象徵陰的「一一」(又稱「陰爻」)為基本符號,以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組成)及由八卦中任意兩卦交相疊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組成)為基本圖形,通過對這些卦象的解釋,闡述了事物和現象生成變化的法則。
《易經雜說》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易經》的講記。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紹了《易經》的一般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後部分著重解釋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終「未濟卦」),而以對「乾卦」的解說為最詳。內容包括:卦名、卦辭、爻辭,以及解釋它們的《彖辭》、《象辭》、《文言》等,具有深入淺出、通俗易曉的特點。
南師懷瑾先生精通易理,社會大眾往往有稱讚其為「當今易學大師」者,然其講解易經課程,卻是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幾乎把高深的易理說得人人都懂,還有他異於古今學者獨特的妙悟勝解,說是綜羅百家精要亦可,說是成一家之言亦可。本書為其隨心所講的講記,整編而成,相信必大有助於初學易者及深研易者之啟發。
《大學》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所著。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宋代以後士人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文中以「明明德」、「親民」、「至善」為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對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作了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原本大學微言》是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南先生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揭示,給人以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這部南懷瑾先生近年講述的《原本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中外古今學說與歷史於一爐,對於「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修養次第及致用之學,都講得很詳盡透徹。對於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項內證功夫,更是超越前人的見解。
二千年來隱晦不彰的原本《大學》,在本書中燦然大白,是現代人修身處世所不可或缺的好書。
老子原著五千言,精華簡鍊,幾乎一個字就涵蓋了一整個思想觀念,尤其它空靈的內涵,對人類的思想哲學來說確乎已超越了時間與地域的隔閡,因此造成目前世界性的研究風氣。古今中外歷來來研究子的著作不下數百千家,相互因循,執文考證,見解各別,莫衷一是,令學者無所適從,到底什麼才是老子他所要說的真義呢?
清名士紀曉嵐道家學術「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究竟這道家源流的老子五千言在秦漢以來兩三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影響了多少次歷史性波瀾壯闊的興衰起落?
老子其猶龍乎?南師懷瑾先生在本書中以經史合參,以經解經的方式,藉著老子自證的現身說法,刻劃出中國文化中道家隱士思想在歷史巨變中影響時世偉大磅?光輝燦爛的一面。同時發揮了幾千年來書院學者所不知、不能言及的道德內蘊。老子他說,他說老子,過是領袖之學。這是修養的極致,有心文化者,有心領導事功者,有心修道成聖者,不可不一讀!再讀!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學說最重要的資料。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即源出於它。本書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關於《孟子》的講記。作者採用「經史合參」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為「經」,春秋戰國的社會背景、人物活動為「史」,並配合其他種種歷史故事和社會現象,對孟子立身處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響,做了透徹的講述。使讀者能在談笑風生的氣氛中,輕鬆而又深刻地領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習,增長文史知識,獲取人生智慧。
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家經典,相關章句註疏累代不絕。南懷瑾先生曾於1962年至1975年間三次講述《論語》。第三次講記結集出版時,南先生定名為「別裁」,意謂其講述是個人所見,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南先生認為歷來對《論語》的講解,錯誤之處,屢見不鮮,主要問題在於所講的義理不對,內容的講法不合科學。他講述《論語》,「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重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地體驗」。
《近思錄》一書,是由朱熹(1130-1200)和呂祖謙(1137-1181)共同整理而成。其內容為摘錄北宋理學四家 - 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語錄。其目的一來具有保存、發揚北宋理學的思想,同時又可做為學子自修的入門書籍。而本書分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條。《近思錄》之「近思」二字,取自於《論語‧子張》篇子夏之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書名的用意在於,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經由朱熹門人的推廣,《近思錄》自南宋以降,已成為後世學子進入理學殿堂之必備書籍,同時《近思錄》一書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當地的儒學發展。錢穆先生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四書章句集注》是儒家理學影響最大的著作,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大學》、《中庸》中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註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注」。後人合稱其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用了畢生的精力,字字咀嚼,逐字稱等,又屢次修改內容,一直到過世前,仍在修訂《大學》,可見朱熹對與此書的用力及重視。《四書章句集注》在中國經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義理與訓詁並重。二、蘊涵儒家道統思想。三、新經學的形成,在教育上四書取代了六經。其後,《四書章句集注》先被頒布於大學,宗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列入科舉考試範圍,明朝統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一直延續至清末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可見朱熹此書對於後代經學發展以及科舉考試的影響十分深遠。
《長短經》,所謂「長短」,泛指「是非、得失、長短、優劣」。《長短經》一書與《資治通鑒》背道而馳,從反面講謀略,其靈魂精華全在一個「反」字上。《資治通鑒》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為歷代統治者不但學習、運用,而且不斷地宣傳出版;而對於《長短經》則是用而不宣、避而不談。《資治通鑒》多是對歷代君王聖賢、英雄豪傑等成事者豐功偉績的讚頌,而對他們的錯誤失敗之處著墨很少甚至一筆帶過,統治者運用並宣揚它,就像人們都喜歡揚己之長避己不足一樣正常。《長短經》則不然,它以十分睿智的逆向思維方法,肯定的同時注重批判地記錄評價歷史,放大舛誤,針砭見血,刺骨入髓,深深刺到了統治者的痛處。或者正因如此,才令統治者不願談及,但因《長短經》有警策鏡鑒之效,又不得不學習並加以運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長短經》其實比《資治通鑒》更具實用價值。
《長短經》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加上譯注者深厚的古今漢語功底,使《長短經》行文有如流水、通俗易懂。書中所引的前代著述經史子集幾乎無所不包,所引書目中更有今已散佚的著述,如《玉鈐經》、吳人張微的《墨記》等。《長短經》集政治學、謀略學、人才學、社會學為一體,以振聾發聵的商論和令人警策的歷史教訓,為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謀略武器並展現了無限生機。書中充滿了富於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發人深省。《長短經》這本書兼具了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讀《長短經》,以古為鏡,慎察既往,以戒今失。春風得意時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窮途末路處也許正是柳暗花明時,得失之間,坦然淡定。
《孫子兵法》為我國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學家孫武所著。此書約成於二千五百年前,是中外現存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為了方便大家閱讀,除了原文之外,好讀版還收錄了白話文對照,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商場、職場如戰場,若能活學活用孫子兵法,求勝有望。
孫武,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約與孔子同時。字長卿,齊國人,出生於名門望族的軍事世家。後去齊歸吳,淡泊功名,專事兵法研究。後被舉薦,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以為將,曾與伍子胥一道助吳攻楚,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的戰例,使吳國名顯諸侯。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最古兵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專著;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軍事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早在漢代,《孫子兵法》即已成為兵學之冠,司馬遷曾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第一個注釋和闡發《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曹操,稱讚《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言深矣。」他要求軍事家們領會書中「審計重舉,明畫深圖」的真諦。明代中期名將戚繼光則以為《孫子兵法》是「綱領精微」的「上乘之教」。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認為,自從有了《孫子兵法》「便成立了中國的軍事哲學」。《孫子兵法》早已漂洋過海,被傳到許多國家,受到了相當廣泛的讚譽,認為它的內容「閎廓深遠」,「詭譎奧深」,是「最早最優秀的著作」,稱道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武及其軍事科學著作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古詩十九首》最早著錄於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它出現以後,就受到歷代評論家的高度評價。
明.陸士雍《古詩鏡.總論》評價其是:謂之《風》餘,謂之詩母。
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鍾嶸譽之為「一字千金」。
胡應麟歎其「天工神力,時有 獨至」。
王國維贊其「寫情如此,方為不隔」。
有人甚至把它與《詩經》、《楚辭》相提並論 。由於《古詩十九首》顯著的地位和影響,使它已經從《文選》學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古今學者關注的焦點。
附葉嘉瑩教授之《古詩十九首。第一節概論。第二節、行行重行行。第三節、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會。第四節、西北有高樓。第五節、東城高且長》。及《鏡中人影》
《笑林廣記》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形成於清代文字獄最嚴酷的乾隆年間,全書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和社會認識價值。作者為清朝的游戲人生,真實姓名已無從考證,但僅從筆名的字譯,就可以深感其冒生死之危,編撰《笑林廣記》,已是透徹人生,超出尋常,以出世態度談入世生活,以無為之心述有為之事。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社會諷刺家究竟是危險的,尤其是在有些文學家明明暗暗的成了五的爪牙的時代,人們誰高興做文字獄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絕,肚子里總還有半口悶氣,總要借著笑之幌子,哈哈吐他出來。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