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球傳》是香港作家黃谷柳於一九四七年十月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發表的連載小說,由三個既有關聯又能獨立成篇的小說組成,分別為《蝦球傳》第一部的《春風秋雨》、第二部《白雲珠海》和第三部《山長水遠》。一九四八年,由新民主出版社在香港出版《蝦球傳》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單行本;一九四九年出版第三部的單行本。唯作者沒有把第四部完成,故《蝦球傳》是一部似有結局卻沒有真正結局的書。此外,本書還譯成日文、英文出版。
《蝦球傳》以抗戰後的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為故事背景,描寫小說主人公——蝦球在香港到廣州的種種遭遇:蝦球離家出走,四處游盪,被迫當人家「馬仔」,從事非法勾當,又當過扒手,甚至誤入黑社會,後來蝦球得到啟發,回到廣州參加游擊隊,最後走向光明人生。作者在《春風秋雨》裡以蝦球的遭遇描寫香港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反映社會低下階層的生活實況,而《白雲珠海》和《山長水遠》的故事場景則集中在廣州一帶。黃谷柳的《蝦球傳》被譽為香港文學的經典著作。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很多年。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
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她並非天性不忠,我也並非天性忠誠。
相反地,
我的人生是由不忠走向忠誠,
她的人生是由忠誠走向不忠,
這些都是我們各自的生命資料所展現出來的歷程,
只是,在這歷程交錯互動的瞬間,
我脆弱的人性爆炸了,
我這個個體無聲無息地在天地間被犧牲。
一切都僅是大自然。
邱妙津的最後一部小說作品。本書不僅充滿豐富哲學思辯機鋒,更是作者以生命餘燼與濃烈情傷鍛鑄、並向世界告別的懺情書信和自畫像。
從此她保持緘默。
她曾誓言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的美與愛,也用人生終程在異鄉展開瀕死跋涉,綻出愛與美的憂傷繁花,永恆回歸了藝術家與愛人者身分。
此版本《蒙馬特遺書》收錄未曾披露之「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等部分內容近萬字。
本書收錄《樹》、《黑色山脈》、《花果山會議》、《魚》、《夜梟》、《永恆之湖》、《蜘蛛之夜》七篇短中篇小說。王宣一以其「村上春樹」式清淡疏離的書寫形式,編織出都市中產階級的拘謹魅力。行經情感的背叛與追尋,婚姻工作的疲乏與出走,在失序無望的中年感傷中,譜出一段段即興的變調爵士,優雅地飄過都會喧囂的上空。
本書收入香港作家所寫的短篇及微型小說,共四十五篇,先後發表於一九九五至二零零零年由香港作家聯會主辦的文學月刊《香港作家》(一度改名《香港作家報》)。既有名家,也有新秀,逾半數為女性,以其精彩的筆觸描繪出日新月異的時代,多姿多彩的人生。作品大都以這海隅小島為背景,讀來更感親切動人。
本書是莫言的中短篇小說結集,收入《司令的女人》、《冰雪美人》、《倒立》、《嗅味族》、《球狀閃電》、《築路》,以及話劇名篇《霸王別姬》。作者通過這些作品,犀利揭露鄉村的殘酷現實生活,讀者既可以看到他所創造的純樸的鄉村愛情,亦可見荒誕又逼真的種種傳奇。
司馬中原運用他靈動的筆墨,以中國抗日戰爭為背景,在烈火熊熊的時代裡,寫出一段中日兒女真純的戀情,它是那樣的熾熱、浪漫而又悲愁,彷彿榴火輝映著滴血般的霞雲。書中對於中日戰爭的遠因,有深入的、文化性的探討;但對於愛情的歌頌、讚揚和肯定,都是堅定不移的。榮獲七十五年國家文藝獎。
《不歸路》描寫24歲的女主角李芸兒先是一反傳統對女子「守身如玉」的要求,卻又傳統地守著一段無真情可言的感情,最後在身心俱疲下揮別牽扯十年的悲悽歲月。女主角處於一個傳統觀日益薄弱的工商社會,作者試圖以女性生活為主要內容,藉此探討處於傳統思想與新觀念交錯環境下的兩性婚姻與愛情。
本書獲《聯合報》七十二年度中篇小說獎。
《本事》是張大春對小說書寫形式的另一獨特發明,無論東西方,皆可謂前不見古人。張大春的小說一向對世界、人文、社會,都有鞭辟入裡的獨到見解,感時憂國是他的一貫風格,同時我們閱讀他的小說時,都能從中閱讀到一名作家,對這個時代的深刻感觸,深深觸動我們的心靈與內心潛伏的靈動與意念,我們悟懂了之後,並能更加撫觸這個世界的介面。
《尹縣長》曾獲六十六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六十七年度吳三連文學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英譯《尹縣長》為該年佳作之一,也被列入《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
白先勇說:「若曦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她以小說家敏銳的觀察,及寫實的技巧,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成了藝術。《尹縣長》集中最成功的幾篇如〈尹縣長〉、〈耿爾在北京〉,已經超越了政治報導的範圍,變成闡釋普遍人性的文學作品。」
這本小說實際上就是陳若曦在大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具體呈現,在當時國共對立的敏感時期,她以親身經驗直抒於文,高明的文學表達,讓人直接目睹並感受到對岸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苦楚,撼動了華人社會廣大的人心,舉世矚目。
《十年十癔》京味較濃,文筆練達,是有關十年文革的短篇小說集。
癔症又稱癔病,亦即歇斯底里症(hysteria),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精神疾病;其表現為在一定的精神狀態或外部誘因存在的情況下,患者由於恐懼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描述文革十年中,所見的十個歇斯底里症案例。
鹿城孤女林市被叔父嫁與屠夫陳江水,聘金是屠夫送予林家人的豬肉。
四十歲的屠夫,正值壯年,白日於豬灶裡架著豬隻,一把屠刀在牲口身上來來回回,夜裡則壓在女人身體進進出出,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四鄰都說夜風呼呼吹拂,總聽得見女人淒厲的哀鳴如豬叫。
屠戶家住小城荒郊,深宵竹林風聲搖曳常有受虐女人哀鳴,也有古井女鬼作祟的傳說,然而厲鬼再壞,也壞不過人心。女人夜裡承受著男人的凌虐,白日亦要聽聞三姑六婆偽裝成關懷的奚落——認為女人是爽到哀哀叫,需索無度,不知羞恥。
性是凌虐,性是暴戾,性是羞辱,性是愛情以外的任何事。女人是刀俎上的一塊肉,砍下來的是異性肉體的殘虐,也是同性言語的凌遲,一刀又一刀,直到女人終於伸出手搶到了刀柄,往男人身上砍去........
小説寫作於美麗島事件、大審之後,戒嚴仍在,黯黑暴戾之際。從獲獎過程到連載中都充滿了爭議。保守派指責作者不檢點,甚至寄出衛生棉、內褲羞辱她;反撲的力量急遽地想掩飾些什麼,但也得多年後,方才印証徒勞無功——它起先走出鹿港,成為了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後飛離臺灣,賣出多種語言的版權。
近半世紀一路走來,性騷擾與侵害可曾因社會進步而有所止息?還是,父權結構仍難以撼動?生路何在?
《妻妾成群》是蘇童成名之作,於一九九一年,由知名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更入選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妻妾成群》揭開了舊時代大家庭體制的腐敗,故事講述在陰森詭祕的陳府裡,幾房姨太太們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故事。小說借著這個大院裡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的悲慘命運濃縮其中。
十九歲的女學生頌蓮賭氣嫁給富商陳老爺作四太太。在陰森詭秘的陳府里,梅珊、卓雲等幾個女人明爭暗鬥,都只為爭奪這個男人的一絲寵愛。頌蓮初嫁時天真而孤傲,後來不得不捲入到女人的戰爭中。在見證了梅珊的悲慘結局后,頌蓮瘋了。小說借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悲慘命運凝縮其中:女人如果將自己依附在男人的身上,就永遠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章永璘,一位文化大革命下的犧牲者,年輕歲月,幾乎是在勞改營中度過。
三十八歲那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黃香久,對女人的渴望、期待、好奇,在頓時忽然化成了真實,愛情一蹴可及。悲哀的是:新婚之夜,章永璘卻失去了他男人尊嚴,他退縮、無助,奮力卻徒勞無功。時代的悲劇加諸給他的除了勞動、不自由,還有無盡的屈辱。
對於妻子的出軌,羞辱、不甘、自卑……種種情緒在章永璘的心中不斷糾結,不斷擴大,憤怒的情感漸漸醞積成一股大洪流,突然爆發,他終於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不再是在男女性事上無能的廢物。但從此之後,他再也無法體諒香久曾經背叛。
張賢亮用血淋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寫出時代所帶給人民的折磨。精湛獨特的敘事手法,領人進入高潮迭起、震聾發瞶的小說新境界!
小說講述吐蕃血統的唐朝將領「花驚定」將軍奉君命征討吐蕃。這位威名遠震的花將軍,年輕英俊,勇猛剽悍。他在平叛逆賊段子障的戰鬥中榮立了膾炙人口的功勳,獲得了人們的崇拜與讚美。具有雙重國籍的花將軍,此次受命征伐吐蕃,憂心忡忡,思慮萬千。他一邊回憶祖父的教誨,一邊對將要攻殺自己向同胞感到極度的痛苦。到達邊境後,他下令暫不出擊。但他的唐朝部下們卻希望盡快投入戰場,以便擄掠金錢和美女。
部隊發生騷動,一武士調戲民女,被花將軍嚴懲斬殺,其他士卒更為不滿,怨聲四起。此時,花將軍愛上了那位被解救的少女,紀律與性愛的衝突激化,使他內心極其矛盾。吐善軍隊開始進攻邊關,他下令攻擊。他忽而沉著冷靜,驍勇機智,拼搏廝殺,忽而又「迷憫於愛戀」,「忘記了從前武功的名譽,忘記了自己的紀律,甚至忘記了現在正在戰爭」。為了那個鍾情的民女,他變得那麼自私,甚至對少女哥哥的戰死也穿自慶幸。
在與敵將的交戰中,花將軍的頭被敵將砍去,而他策馬奔回營地,提著敵將首級去見那個美麗而又溫雅的少女時,無頭的花將軍卻遭到他心愛的少女的嘲笑。花將軍跌下馬來,僕地身亡。這時候,將軍手裡吐蕃人的頭露出笑容,倒在地上的吐蕃人手裡提著將軍的頭,卻流著眼淚。
《活著》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洒脫與堅強。
《活著(新版)》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4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