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錢穆先生應有關方面之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了五次講演。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鉤玄的概觀與比照,敍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本書由錢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講彙集而成,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實為作者此後30年史學見解之本源所在,變可視為錢穆先生對中國史學大綱要義的簡要敘述。
本書主要意義而分本講演為八講。最先是講如何研究通史,最後是講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實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則最好應以文化為其主要之內容。其間更分政治、社會、經濟、學術、人物與地理之六分題,每一分題,各有其主要內容,而以文化為其共通對象與共通骨幹。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隻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萬曆十五年》後,最受關注的一本歷史類的書。 朱元璋定社稷,用白骨堆砌理想,善惡再評說。
張居正治天下,在死棋局裡博弈,生死兩重天。
朱元璋所創建的的大明帝國,將中國的帝制文化傳統推到了極致,是中國兩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對於中國政治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既深且巨,以至於六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見。
本書在刻畫朱元璋其人的容貌與作為上,相當傳神,這裡對其相貌的描述,顯然更接近未經藝術加工的那幅標準像,這兩幅畫所揭示出來的東西,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透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大明歷史,把濃厚的現實情懷和歷史巧妙的結合起來,從浩瀚如海的歷史資料中篩選出大量不為歷史學家重視的情節,重新演繹社稷更迭的歷史故事,透過本書您可以更直接、更真切的重新審視歷史。
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步入選票時代的艱難廢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的笨拙嘗試……
本書以人物為經線,以時間為緯線,實地探 訪歷史遺迹,爬梳史料,帶著溫情與敬意親近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等北洋時期代表人物,追述他們在晚清民國大變革時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嶄新的視角,生動的筆觸,還原了北洋時代的風貌,顛覆了人們對北洋的既有認識,呈現出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本書自公元前三世紀中國與國外的交通談起,簡述閎放昂揚之盛世,如何被歷史大勢扒至「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進而用十九章,七十萬言的篇幅,細述偌大一個中國,如何在內外交迫的情勢之下,經歷了百余年的震蕩、動亂及嬗變。作者悉心描摹其間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權力之消長,及權勢人物和社會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領域的種種圖存在之努力,為讀者提供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完整圖景。
本書選取的歷史事件和敘述結構,看似與市面上通行的近現代史教科書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徵博引,極嚴謹而客觀。在少數客觀。在少數流露個人喜好之處,聊聊數語,又極傳神。
本書自公元前三世紀中國與國外的交通談起,簡述閎放昂揚之盛世,如何被歷史大勢扒至「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進而用十九章,七十萬言的篇幅,細述偌大一個中國,如何在內外交迫的情勢之下,經歷了百余年的震蕩、動亂及嬗變。作者悉心描摹其間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權力之消長,及權勢人物和社會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領域的種種圖存在之努力,為讀者提供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完整圖景。
本書選取的歷史事件和敘述結構,看似與市面上通行的近現代史教科書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徵博引,極嚴謹而客觀。在少數客觀。在少數流露個人喜好之處,聊聊數語,又極傳神。
二十世紀歷史將以最沉重的筆墨,記載這人類的兩大悲劇: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這兩大劫難的親身經歷者,都在努力忘卻它,又無法忘卻它。文學家與史學家有各自不同的記載方式:史學家偏重於災難的史實;文學家偏重於受難者的心靈。本書作者試圖以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曠古未聞的劫難的真相。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劫難的真相。作家馮驥才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披閱十載,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
「文革」已經過去,它對眾多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革」是什麼?「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文革」到底對人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一百個人的十年》為我們似乎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答案。作者馮驥才試圖以一百個各不相同的經歷,儘可能反映這一經歷十年、全社會大劫難異常複雜的全貌。通過記錄普通人的經歷,反映生活本質的真實。這本《一百個人的十年》將使「文革」的受難者們感受到某種東西以使內心獲得寧靜,使那些「文革」的製造者們從中受到人類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終生不安。
文化大革命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一段不能磨滅的記憶。目前有關文革的個人回憶大多是知識分子和老幹部所著,工人造反派的回憶錄極為罕見。而工人造反派和紅衛兵組織的關係是文革研究的重要課題,這方面第一手史料,特別是工人造反派的心態、他們從造反到挨整的經歷以及文革中一系列事變對其思想的衝擊,相當缺乏,本書作為回憶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書是湖南長沙一名工人造反派有關他在文革期間活動的回憶錄。書內釐清了一些史實和理論上的疑難問題,如所謂湘江風雷搶武器問題以及這一湖南最大造反派組織是如何興起的、湖南文革中武鬥經過以及一些目前忽略的造反派組織等等。這些資料,對學術研究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陳益南,自由撰稿人。文革發生時剛好十七歲中學畢業,隨即加入工作單位的工人造反組織。現獨立從事文革歷史研究,曾發表有《全面認識文革中的紅衛兵》、《文革中湖南的群眾組織之概況》等十多篇文革史專題文章。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戰爭中,怎樣做到知己知彼呢?毫無疑問,敵我雙方只要想收集需要的情報,就不得不依靠這樣一種人——間諜。
對於現代人來說,間諜一詞並不陌生。好萊塢大片、007系列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英俊的、美麗的、機智的、詼諧的間諜,他們寶馬香車、鮮衣怒馬;他們瀟灑自如、春風得意;他們神通廣大、無人能敵……不過,這只是電影裡的間諜生活。要知道,戰爭意味著衝突、意味著流血、意味著犧牲……那些能夠左右戰爭發展的間諜活動,堪稱風雲陰謀詭譎、危險重重。那些獲取重要情報的間諜們,走的是一條懸在高空的鋼索,走的是一條隨時丟掉性命的道路。然而,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或為名,或為利,或為國,或僅僅是為了刺激,走上這條道路……
本書介紹眾多著名間諜與諜海軼事——川島芳子、「帝國之花」南造雲子、「東京玫瑰」一員戶栗郁子、達斯科.波波夫、理查.佐爾格、埃迪.查普曼、破譯恩尼格碼、帕斯特里歐斯行動……
「海派」鼻祖淸代的胡雪巖,乃第一個向西洋人貸款的中國人。他慿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向洋人貸得一百二十萬兩!
「海派」傳人杜月笙,憑著靈活的頭腦、拚搏的精神,由流氓而躍升而為名震上海的大亨!
「海派」船王包玉剛,首創以租約作按向銀行,從而建立航運事業!
本書詳述了這些被為「海派」的寧波、上海營商高手的創業奇招,甚具參考價值。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重要經典作品之一,也是他在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但它與過去所有的通史都不相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許多空前突破性的特點,諸如:
一、 以世紀(一百年)為敘述單元──傳統史書以朝代為敘述單元。
二、 明確時間坐標以公元為計算時間的標準──傳統史書常陷於糾纏不清的年號制度。
三、 本於平等原則直呼帝王及歷史人物姓名──傳統史書多用封建時代的諡法尊號。
四、 以全體中華人為主體──傳統史書以帝王為主體常被戲稱為帝王家譜。
五、 以人權為重心直書是非──傳統史書多是聖君賢相的君父神話。
六、 不計成敗以事實為根據──傳統史書多是成王敗寇顛倒是非的醬缸史筆。
七、 加敘東西方世界使中國在世界史上的相對位置一目瞭然──傳統史書多忽略不提。
八、 柏楊獨特的流暢而趣味盎然的文筆──傳統史書多枯燥艱澀難以閱讀。
此書已縱橫書市二十餘載,如今讀來,仍是字字句句發人深思。
柏楊:「在九年零二十六天艱難而漫長的歲月裡,我埋頭整理中國歷史的史料,先後完成了三部書稿,第一部《中國人史綱》、第二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第三部《中國歷史年表》(另外還有第四部《中國歷代官制》,一九七五年春,官員要我們『快快樂樂過一個端陽節』,把所有的參考書都搜去保管,規定每人不準持有三本以上的書,所以只寫了一半。)一九七七年四月,我回到臺北,幾經轉折,三部書稿陸續地重回到身邊。面對著汗跡斑斑,顏色枯黃了的紙冊,我有無限的感恩和熱情。……」
一九八三年,柏楊在《美洲中國時報》寫讀史專欄「帝王之死」,結集而成二輯:《可怕的掘墓人》和《忘了他是誰》。
第一集從黃帝時代到春秋時期,介紹了伊祁放勳(堯帝)、姚重華(舜帝)、姒相和后羿、寒浞、姒孔申、姒履癸(桀帝)、子受辛(紂帝)、姬瑕(周昭王)、姬靖(周宣王)、姬宮涅(周幽王)、姬頹、姬帶、羋熊艱(杜敖)、羋熊惲(楚成王),柏楊不稱其「尊號」,皆直呼其名,但在每位帝王之前都做了一個小檔案,包括時代、王朝、綽號、在位、遭遇等五項,內文則大量使用古史文獻,夾敘夾議,說得我們如見其人,而各種敗亡之因果,亦昭然若揭了。
第二集寫了十二位帝王,包括楚國的羋麇(郟敖);羋圍(楚靈王)、羋比(楚初王)、羋槐(楚懷王);趙國的趙雍(武靈王);宋國的宋偃(康王);燕國的姬噲和子之;齊國的田地(湣王)、田建;吳國的吳諸樊、吳餘祭等。時間從紀元前六世紀到三世紀,大約是春秋後期到秦亡這段歷史時期。柏楊徹底發揮說書人的看家本領,把歷史文獻中相關的材料,融裁活用,說的全都是現代人聽得懂的話。
柏楊說:「嗚呼,暴君總以為酷刑和虐殺,可以根絕叛變造反,而暴君們卻往往死於叛變造反者之手。」但很少人能以史為鑑,就如同宮廷奪嫡之爭的戲碼不斷上演,連勳業彪炳的趙國武靈王(雍)皆毀於此,柏楊說「當君王的都有點怪」,「絕對權力使人絕對糊塗」,這樣的「君王論」發人深省。
《皇后之死》包括《姑蘇響鞋》、《溫柔鄉》、《長髮披面》三部作品。
《姑蘇響鞋》提要
一九七九年六月起,柏楊開始在《台灣時報》寫「湖濱讀史札記」專欄,內容是「皇后之死」,後來結集了三冊,《姑蘇響鞋》是第一冊,從伊娥皇(舜帝姚重華之妻)到衛子夫(漢武帝劉徹之妻),總計十三位。
柏楊說,皇后是世界上危險性最高的職業,在歷朝歷代宮廷鬥爭中大批的皇后死於非命。他把宮廷視為最最黑暗的人間地獄,在那裡面,「每個女人都為了生存而拚命掙扎鬥爭」,皇后之死,不管怎麼死的,都是悲劇,有時也是醜劇,柏楊寫這一系列文章,就是要探其成因。
伊娥皇怎麼死的?很難說,或是殉情,或是政治謀殺;施妹喜(夏桀帝姒履癸之妻)國亡被放逐而死;蘇妲己(商紂王子受辛之妻)亦國亡而被殺;褒姒(周幽王姬涅之妻)國破夫死而下落不明;翟叔隗(周襄王姬鄭、及其弟姬帶之妻)因國際與宮廷雙重鬥爭最後被亂箭射死;西施(吳王夫差之妻)國亡夫死,不知所終;虞姬(西楚霸王項羽之妻)舉劍自刎於垓下;戚懿(漢高祖劉邦之妻)因奪嫡之爭被砍斷雙足雙手,挖出眼珠、喝下啞藥,極悲慘;張嫣(漢孝惠皇帝劉盈之妻)被囚死;薄皇后(漢景帝劉啟之妻)亦被囚死;栗姬(漢景帝之妻)氣死;陳嬌及衛子夫(漢武帝劉徹之妻),一被廢囚死,一懸樑自盡。
姑蘇曾聞鞋響聲,這是夫差的溫柔鄉;然而一旦勾踐先是火燒姑蘇台,再是攻陷姑蘇,由越派來的西施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下場呢?
《溫柔鄉》提要
《皇后之死》第二集《溫柔鄉》,命名典出漢成帝劉驁的後宮,蓋劉驁視皇后趙飛燕之妹趙合德的胸部為「溫柔鄉」,這個比喻充分顯示帝王之沉迷女色,但柏楊在〈趙飛燕‧趙合德〉一章中用的一個小標,將「禍水」置於「溫柔鄉」之上,可知其間的微妙關聯。
這集有九位皇后,趙鉤弋(漢武帝劉徹夫人)、許平君(漢宣帝劉詢皇后)、霍成君(宣帝皇后)、馮媛(漢元帝劉奭昭儀)、趙飛燕(漢成帝劉驁皇后)、趙合德(成帝昭儀)、許皇后(成帝皇后)、傅孝哀(漢哀帝劉欣皇后)、王孝平(漢平帝劉箕子皇后,王莽女兒)。不論是由於在宮中翻雲覆雨,終於惹禍上身;抑或是別人手中的一粒棋子,任其擺放,一切的榮寵都是短暫的,帝王的好惡、進宮的過程、後宮的爭寵,乃至於牽扯上朝廷政治人物的惡鬥,一個女人,她再怎麼內外雙美,都難以自保,最終被毒死、被廢、被殺,乃至於自殺、自焚,慘絕人寰。
柏楊為了說清楚皇后的死因,對於「宮廷」這個特定的空間及有關制度,做了不少說明,譬如介紹馮媛,為了讓讀者知道她的身分「昭儀」,乾脆就把宮中后妃組織詳細說了一遍。有時為了講清楚后妃之下場,不惜把宮廷鬥爭的來龍去脈告訴我們,像趙鉤弋之死與她之所生(漢昭帝劉弗陵)繼承帝位有關,因此也就交代了漢武帝身邊的眾美女,以及他的兒子們。
這是說書人的本事,柏楊牽動著我們的情緒,讀後彷彿也觀賞了一場又一場的宮廷大戲。
《長髮披面》提要
《皇后之死》第三集以「長髮披面」為名,係出於〈甄洛〉一章,其中提到郭女王與甄洛爭奪后位,甄洛被「誣以謀反」,被逼服毒自殺,死後「長髮披面,以糠塞口」,柏楊的解釋是「教她的靈魂,既無臉見人,又有口難言」。
柏楊說,「誣以謀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拿手的合法屠殺」,罪證是「巫蠱」;柏楊說這是兩漢王朝的殺手鑑,不斷地被操作,像被鄧綏鬥垮的陰孝和,藉口也是「巫蠱」。
然後便是「冤獄」,柏楊特別批判苦刑拷打的冤獄,顯然有切身之痛。通常冤死的都不只一人,還包括家族系統中的要員,沒死的全遭放逐。
參與一場又一場慘烈的宮廷鬥爭者,主要是外戚和宦官,這是東漢王朝的特色,從光武帝劉秀到滅漢的曹丕,後宮都鬥得不可開交,柏楊從郭聖通(光武皇后)寫到甄洛(最終還是沒當上魏文帝曹丕的皇后),中間包括宋敬隱(漢章帝劉炟貴人)、梁恭懷(同上)、陰孝和(漢和帝劉肇皇后)、李恭愍(漢安帝劉祜宮人)、閻姬(劉祜皇后)、梁瑩(漢桓帝劉志皇后)、鄧猛女(同上)、田聖(桓帝采女)、竇妙(桓帝皇后)、董孝仁(漢靈帝劉宏的母親)、宋孝靈(靈帝皇后)、王靈懷(靈帝美人)、何靈思(靈帝皇后)、董貴人(漢獻帝劉協貴人)、伏壽(獻帝皇后)等,以這些女性為主要敘述對象,柏楊勾勒了東漢帝位變遷的悲慘歷史。
中華文化歷史悠遠,但是自司馬遷作《史記》的兩千多年來,始終有一個令人困擾的謎題。
依據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國有史以來的確切紀年定為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西元前841年,但是之前,只記人和事,具體的年代只有大略推論。因此,西方學者向來以此為據,認定中華文化始於西元前841年。而夏、商、西周三代的確切紀年,成了兩千多年來學術史上懸而未解的懸案。
為了解決這個千古學術懸案,中國大陸自1996年開始了一個五年國家科技工程計畫,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主題,進行文物考古和科學分析,寄望能以實體證據來證明中國歷史果真綿延五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耗費數億人民幣,延聘了二百多位當代大陸九大學科的頂尖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人員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陜西天文臺、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加上中國大陸七個國家機關的全力配合,稱得上是一個跨領域的博大學術計畫。
最後,這個斷代工程的結論是:夏朝應該是始於西元前2070年,並且訂出了夏商周各帝王在位的年數和確切年代。
作者岳南以記者的身分,幾乎全程參與這個計畫,以旁觀者的眼光,詳實敘述這個歷史研究計畫的梗概,並佐以其他文明的研究發現,寫成了這一部全景式的歷史報導。
「解密歷史真相,走出戲說誤區」。
本系列內容針為對清朝宮廷戲盛行以來各種似是而非或戲劇化的歷史以史料釐清,建立「正論」。對於無明確証據論斷的也不妄加評斷。
各書內容係以該朝代皇帝或要臣、后妃之個人小傳串連為斷代史,與慣常從典章制度入手的歷史寫作不同。讀史之餘,彷彿見到這些熟悉卻僵化的歷史人物在他的時代中重新活了起來。
《正說清朝十二帝》讓你重溫清朝歷史並解開歷史謎團。
努爾哈赤是如何從邊塞少年成為偉大的軍事、政治家?戰無不勝的他又何以在寧遠敗給袁崇煥?
皇太極如何在他的時代裡,與明朝崇禎皇帝、闖王李自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激烈競逐中獲勝?
晚年篤信佛教順治皇帝,早年其實與耶穌會教士湯若望相善,這位多愁善感又脆弱的皇帝最後真的出家了嗎?
雍正登基和死亡同樣朴朔迷離,本書以具體史料提出分析,雍正並未改詔篡位,其死亡也與曹雪芹毫無關聯。
文治武功皆可觀的乾隆皇帝,原來也是個文學家、語言學家和學者。他一生留下三萬四千多首詩,一人幾乎可抵全唐詩中兩千兩百位唐朝詩人留下的詩作。此外,道光皇帝是否該為鴉片戰爭負責?咸豐皇帝有那三大錯?光緒皇帝和甄妃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嗎?清遜帝溥儀的一生該如何評價?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