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論」(Byan-chub lam-gyi rimpa),藏傳佛教格魯派重要論書之一, 是宗喀巴大師根據「菩提道燈論」(Byan-chub lam-gyisgron-ma) 和阿底峽尊者 (Atisa) 的三傳弟子霞惹瓦的略注,加以發揮補充而成,為宗大師學說的精要所在。
本論共分「廣論」與「略論」兩種 ,鑑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內容豐富精深,不適合初入門者,而撮取其精要,另作論書,以作為《廣論》入門之用。
漢譯由大勇法師翻譯的五卷,及法尊法師補譯止觀章,合前五卷發行出版。
法華經、楞嚴經與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
這部妙法蓮華經淺釋,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國萬佛聖城講演,以最淺顯的方式,解釋經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適合初中學人藉由此經淺釋,一窺法華經成佛之殿堂。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簡稱《法華經》。梵語Sad-dharma,意為「妙法」、「正法」。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從淤泥出而不沾染淤泥,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按天台宗的觀點,《妙法蓮華經》為一乘圓教,表達了佛陀開權顯實(三乘方便、一乘真實,跡佛伽耶始成、本佛久遠實成)、諸法實相(十如是)的教法,究竟圓滿,無上微妙,在天台五味教中,屬最上醍醐。全經總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大乘佛教以《法華經》為佛陀晚年之教法,旨在顯示「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
《法華經》是《法華三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亦是《護國三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金光明王經》與《仁王經》。
本經為鳩摩羅什的譯本,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鳩摩羅什譯本原先沒有〈提婆達多品〉以及〈普門品〉的重頌,是另行譯出之後,後人再附入其中。
本書為聖一法師弟子衍輪根據聖一法師的講演輯錄而成。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余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般若呢?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人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
《金剛經》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被視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華,在漢地流傳廣泛。此經自譯出后,凡解經註疏者不下百數,其中不乏慧解獨特、闡發精到這。迨民國大善知識江味農居士本講義出,教內各宗派,則無不嘖嘖讚歎,咸推上乘。講義深器般若精神,廣援諸大乘要典,釋經申義,見解卓爾。如以此經為至圓至頓教,儼然有別於歷史上天台、賢首諸宗的教判。高屋建瓴,進而對禪宗、凈土的點評,也無不切中肯綮,要言不繁。至於就經中字句的解讀、點斷的處理等,在在可見出其身後的功力與靈動的心智。更難得的是,作者有解有修,觀照的妙用與義理的發揚雙管齊下,在整個講解的過程中無所保留地和盤托出,使人時時處處有受益匪淺之感。誠如民國另一位大居士夏古農所謂,展斯卷,「不啻讀余經十百部邊」。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經典,屢經重譯,歷代註疏研習者無數。在佛教史上,該經可謂流傳範圍最廣、傳誦時間最長的經典之一,而且對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乃至中國傳統文化都具有重大影響。
驤陸居士主講于印心精舍已五年,以梁注三十二分有未盡焉,乃參無著大士意,重判之為二十分,附以小分,名曰分段貫釋。上述其分段之義,下注以貫釋之理,使讀者瞭然于全經之旨:何者為經中主要綱領?何者為初修人降心法要?又何者為初地證道發大身時之意境?以及最後為已證得者,如何決定?分分開示,段段詳釋,尤恐學人之不易醒目也。復冠之以總說,附之以簡表,更提經內文句以啟其參,末附釋字一門以便初學,而補他書之所不及,是總說焉,分義焉,註釋焉,參句焉,列表焉,以及釋字焉,綜為六門。是一經而反覆六次講解矣,后再接解心經,亦分段釋義,計分為七分,兩經匯釋,文約義深,都為八萬余言,所以嘉惠後學者至矣。
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
三藏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制譯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屬方等部經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全四卷。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敘說觀自在菩薩之威力化現及六字大明陀羅尼「嗡嘛尼叭咪吽」之功德。
《阿彌陀經》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中國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此經是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所宣説的,是少數非由佛陀弟子提問,而不問自說的經典。
本書是明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對《阿彌陀經》的解讀。
本書由吳潤江上師於民國五十八年歲次己酉元月十九日應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研究所的演講所整理而成。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為華人子弟所寫的第一本佛學啟蒙書,書中承襲仁波切一貫清新、思辯的說法風格,以深入淺出之例子與文字,精簡地對佛法作全面之通論,並帶出西藏佛教的正確觀念,並糾正扭曲不純的一般觀念。此書既適合初學者,亦帶給資深佛學者啟示與提醒。
宗薩欽哲仁波切為華人弟子所寫的第一本必讀佛學啟蒙書。馬英九、賴聲川、丁乃竺發自感佩,誠摯推薦。
《佛法概要》依據北傳漢語系佛教資料來寫佛陀的傳記和言教。
《佛法概要》主要是宣揚大乘佛教,這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對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處。 佛教是佛陀和他弟子共同創造的。因此《佛法概要》在佛傳後面,詳細介紹十大聲聞、五大菩薩的生平事迹和修學法門。
我們從這些聖賢應化事迹中,能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特別對五大菩薩的系統介紹,在國內外讀物中還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薩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種在讀者的八識田中,可以預期,將來一定會鮮花簇簇,碩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莊嚴。這對於世道人心、修身養性,都會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簡稱《地藏經》,大乘佛教典,是釋迦牟尼佛稱揚贊嘆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宏大願望的經典。
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明朝時則題為法燈、法炬所譯,實際上的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
本經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或《大佛頂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最早記錄始於唐朝開元年間智昇所著《開元釋教錄》與《續古今譯經圖紀》,據傳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到中國,經房融筆受,懷迪證譯,譯成漢文。在北宋之後,楞嚴經逐漸被重視,至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地位更見上升。但因《楞嚴經》梵本不明,在唐朝出現時,譯出與傳述記載皆有不清楚之處,自唐代開始,就有認為是在中國寫出的說法,對於其翻譯的真實性和義理的正確性,在經本傳出之後的古代和近現代皆有所爭論。
《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一些現代佛教學者,如梁啟超、呂澂等人,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名《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祕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一卷。唐代佛陀多羅(覺救)譯。
本書是明朝憨山大師對《圓覺經》的釋讀。
經名中的「圓覺」,是「圓滿覺性」的意思,此經是講述如來境界,闡揚萬法實相是本來圓滿覺性的經典。大乘佛法說,覺悟有圓滿與不圓滿的差別,佛的覺悟是最圓滿的。《圓覺經》所闡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的顯現,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而覺性也周遍法界。覺性不只是一般的見聞覺知,甚至沒有思想的物質——能量的聚合,都是覺性的顯現,都是圓覺妙心的流露。所以,眾生與佛都在大覺中。然而,眾生迷惑于根塵識的識境,不知自己與佛同具覺性的平等法性。
《大乘起信論》,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一部論書,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起對漢傳佛教影響很大的一部論著。
自唐代開始,出現質疑,認為此論是在中國所寫作,非由馬鳴所造。學者望月信亨、梁啟超、歐陽竟無、呂澂等人皆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境野黃洋、宇井伯壽、湯用彤等人則主張是由印度傳入,在中國譯出。
本論主要說明了於大乘佛教生起正信的理論,簡單扼要地概述了如來藏唯識學派思想,體現了漢傳佛教部份宗派所推崇的即身成就見性成佛之宗旨。
主要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因緣分」,敘述造本論的目的在於讓人們正確地瞭解大乘佛法的根本旨意,從而通過修行脫離苦惱、證得極樂;第二部份為「立義分」,確立本論的中心論點;第三部份為「解釋分」,詳細闡釋主題,為全論之重點所在;第四部份為「修行信心分」,著重指出通過修行鑒定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第五部份為「勸修利益分」,顯示依據本論進行修行將帶來的功德利益。
大悲咒,全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又稱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音大悲咒、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無礙大悲陀羅尼、廣大圓滿陀羅尼、滿願陀羅尼、隨心自在陀羅尼、救苦陀羅尼、延壽陀羅尼、大千隨喜陀羅尼、積善果業陀羅尼、速超十地陀羅尼,有時也稱青頸觀音大悲咒,而朝鮮半島則習慣稱之為神妙章句大陀羅尼;是大乘佛教《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咒文,漢傳共有八十四句,為梵語構成的咒文章句。
在明朝《嘉興藏》《諸經日誦集要》中被收錄,作為寺院僧眾常見的早課與晚課誦唸咒文之一,經過雲棲株宏與蕅益智旭編輯推廣後,隨後也被收錄到《禪門日誦》與民國時期《佛門必備課誦本》等誦本中,盛行於禪宗、天台宗與淨土宗信眾之中。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