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繼『十八春』之後以梁京筆名在『亦報』上連載的中篇小說『小艾』,為大陸學者陳子善所發現,親撰一文介紹並交香港『明報月刊』發表,台北則由『明報月刊』交『聯合報副刊』連載,一時造成台灣和香港的文學視聽界另一次『張愛玲震撼』,反應和迴音到現在還嫋嫋不絕。作者在無可奈何的情形下只好『奉旨完婚』,將這一批在上海時寫作的舊文合成一本新書,定名『餘韻』。
書中『華麗緣』一文於一九八二年在美國洛城修訂,其餘六文或有可取的地方,或有感情上的價值,作者囑咐加以『收養』。其餘如『浪子和善女人』和『女裝女色』雖經發掘出土,但犯不著再花時間去細細理順顯然是英文移植過來的構句,至於『我的姊姊張愛玲』並不是自己的作品,當然只好『包括在外』。作者自說從沒有『天下無不是的子女』的想法,認為文章只要自己的就會好,有時看到少作還真會覺得『齒冷』,到了是否要面對讀者群的關頭,只好辜負挖掘者的一番苦心了。
最重要的是中篇小說『小艾』,也是促成出版『餘韻』的主要動機之一。
張愛玲文章的特色和在整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本《餘韻》的結集都有它不可忽略的價值意義。張愛玲無疑是過去文學史上最神秘和特出的一位作家,她的影響深遠,甚至一直到今日,張愛玲體例式的寫作方法都一再被許多人奉為寫作圭臬。《餘韻》中收集了在文學界引起重大震憾的中篇小說〈小艾〉、短篇小說〈華麗緣〉及〈散戲〉、〈中國人的宗教〉、〈雙聲氣短情長及其他〉等六篇散文。
那是一個激烈動盪的年代,中國農村在改革後卻越改越窮,人們只能以米湯配青草度日。即使榮獲勞動模範的金根也不例外,只是此刻他心上記掛的,不只是自己和女兒的溫飽,還有去上海打工、即將要回家團聚的妻子月香。
月香回到鄉下後,才發現村民都在饑饉中煎熬,大家想盡辦法藏牲畜、藏米糧,卻仍被政府搜括一空。眼看著就要過年了,忍無可忍的群眾終於發生暴動,結果遭到民兵開槍鎮壓,金根和月香的女兒被活活踩死,夫妻倆則被當成「反革命份子」追捕。
新年到了,全村的男男女女抹上胭脂,跳著「秧歌舞」慶祝豐收。但由於年底被打死了很多人,整支隊伍顯得參差不齊,在寒冷的灰色晨光中,原本該歡愉的景象卻只透著蒼涼與無奈……
一般人對張愛玲的認識,多半停留在以大城市為背景、寫愛情深刻見骨的那個張愛玲,但《秧歌》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張愛玲。然而即使故事的場景移到了一九五〇年代的中國農村,張愛玲的描寫功力還是一樣犀利,在看似平淡的筆下,饑餓、恐懼的痛苦卻鮮活得刺眼,而蘊蓄其中的強大感染力,時至今日讀來,依然讓人震撼不已!
這小說集裡三篇近作其實都是一九五O年間寫的,不過此後屢經徹底改寫,『相見歡』與『色,戒』發表後又還添改多處。『浮花浪蕊』最後一次大改,才參用社會小說做法,題材比近代短篇小說散漫,是一個實驗。
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因此結集時題名『惘然記』。
其中〈相見歡〉、〈色戒〉、〈浮花浪蕊〉是寫於1950年間,張愛玲非常喜歡這三個小故事,甘心一遍遍改寫許多年。她認為『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因此結集時題名《惘然記》。』另兩篇小說,〈多少恨〉是電影劇本《不了情》的前身;〈殷寶灩送花樓會是1983年補寫1944年舊作。〈情場如戰場〉則是根據舞台劇『溫柔的陷阱』改編的電影劇本。
七十七年前,
幾個在山東古城的孩子們,
在國難當頭,懲兇、除奸、保國衛鄉的精彩故事,
他們的作為,
是時代和環境逼出來的?
還是愛鄉愛國的自然表現?
人人都有家鄉,你的家鄉在哪裡?
人人都有少年,你的少年時期又是怎樣打發過去?
不管你身在何地,家鄉,總是讓你留戀懷念的地方……
不管你活了多久,少年時期的回憶,總會讓你微笑、唏噓……
家鄉——是你生根的土地;少年——是你的萌芽期!
那一段「胡天胡地」的經歷中,您將讀到錦繡江山的遼闊雄偉、農夫村婦的純樸寫實、少年頑童的刁鑽精靈……您更將讀到八年抗日戰爭中飢餓流離、死亡血淚的洗禮!作者以流暢生動的文筆,娓娓道出少年時期的真實遭遇,溫暖動人,深刻難忘。
《少年十五二十時》是楊念慈最鍾愛的小說,因為這本書以親身經歷為藍本,是他少年時的縮影,而且不僅僅是記憶的實錄,更展現了小說家的功法,將幾個十五歲左右在山東古城鄉下的孩子,面對強敵入侵,如何懲兇、除奸、保國衛鄉的精彩故事,次第鋪陳開來。
《流言》是張愛玲的隨筆散文集,可以說是大珠小珠滿玉盤。張愛玲稱愛默生「警句很多」。在這本書中我們倒可以看到張愛玲滿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鍊」(到底是上海人);「中國人喜歡法律,也喜歡犯法」(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多數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彷彿不夠不對的」(談女人)等,不勝枚舉。
民國二三十年代,大陸社會生活、思想、民情風俗等形形色色的寫照,讀來歷歷如繪,別有一番感受。
胡蘭成大半生的回憶錄,以散文體寫數十年政治生涯與感情經歷,重要部份涉及汪偽政權及與張愛玲的交往。
《歸》中的九個短篇,是於梨華前後九年的心血結晶:
『小琳達』寫一個缺乏家庭溫暖,又狡黠敏感的孩子;『她的選擇』寫在美華人無從著落的心情;
『三束信』裡有濃得化不開的異鄉寂寞;
『撒了一地的玻璃球』則刻畫一個沒有愛,卻想佔有弟弟的女人....
聶華苓評於梨華的文字『運用有獨創性,因此等別新鮮簡潔』,本書無疑是最佳證明。
本書由李仲軒口述,徐皓峰撰文而成。
一代武學宗師口傳心授 獨步天下的技擊與養生之法
掌風拳影裡的中國 彰顯一脈華夏文明的千古傳承
《逝去的武林》曾在武術專業雜誌《武魂》上連載,在未出版前已轟動國內外武術界,初版即成為暢銷書。
李仲軒先生以七十餘年武學實踐,講述他所師承的民國年間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和薛顛的言行、造詣,以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實情、習武者特有的思維意識和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身體訓練法門。秘傳與絕技之外,更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餘音。
金庸的小說確實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輝煌。倒不是說他的作品擁有眾多讀者,而是指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將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或者說,將中國傳統詩意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生活于現代的中國人,通過他的作品,得以與傳統相連接,尋找到一絲蒼涼而溫馨的歸宿之感。
那麼多人知道金庸的名字,但是不一定有那麼多人知道金庸的真名叫查良鏞,而查良鏞則是香港一代報業大亨;也不一定有那麼多人知道金庸的家族乃江南世家,而他赤手空拳闖蕩香江,用一支妙筆寫出了一片錦繡人生。
他是如何創業的?他是如何寫作的?他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小說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玄機?了解這一切,對於理解金庸的作品,對於啟發我們對人生的體認,不無益處……
《神鵰俠侶》在金庸作品之中,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地位,那就是金庸的小說之中,固然每一部、每一篇都在寫男女之情,但是卻沒有一部寫的像《神鵰俠侶》那樣錯綜複雜、那樣淋漓盡致、那樣透徹入徹、那樣感人肺腑、那樣全面、那樣深入。
《五看金庸小說》,集中力量看《神鵰俠侶》。《神鵰俠侶》在金庸的小說之中,是上上之作,這個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說》及《四看金庸小說》之中,曾經作過詳細的評論介紹。但是這部書浩瀚絕倫,可說的地方實在太多,所以要專集討論之。
且來看看《神鵰俠侶》中的人物,如何在情海的狂波巨瀾之中翻滾掙扎,爭鬥糾纏的經過吧!
《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一脈相承。通過條分縷析地回溯故事,倪匡為楊康翻案,指郭靖為「偽人」,揭露黃蓉的「奸詐」,貶黃藥師的「刻意」,贊歐陽鋒的「自恃」、洪七公的「痛快」。金庸小說的精彩與成敗盡在其中。
倪匡:在《四看》中,將集中討論金庸兩部最流行的作品:《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說這兩部作品是金庸作品中「最流行」的,是因為《射鵰》是令得金庸聲名大噪的作品,而接下來的是《神鵰》,這兩部書中的人物,深入人心,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若是一提起來,有人竟然不知道的,真有使人懷疑其人可能是文盲……
多看金庸小說,享用無窮,得益無窮。
本書是倪匡對金庸作品《笑傲江湖》、《鹿鼎記》的專題評論。倪匡時而移步于武林人物之間嬉笑怒罵,時而跳脫出來讚歎金庸文筆之奇之幻,將韋小寶、令狐沖兩個「絕頂人物」之洒脫寫得活靈活現,同時也再次說明《鹿鼎記》在金庸小說中排行第一的理由。
倪匡:武俠小說一直為廣大群眾喜愛,也一直為一種力量在反對。所有的武俠小說作者和武俠小說的愛好者,都應該感謝金庸。因為金庸寫下了這種出色的武俠小說,事實明明白白擺在那裡,武俠小說可以成為傑出的文學作品,只要寫得好。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明明白白告訴所有人,武俠小說是小說的一種獨特的形式,好或壞,不在於這種形式,是在於小說本身。
願求非議武俠小說的人,多看武俠小說,至少,要看金庸的武俠小說。
本書是倪匡對金庸作品《鹿鼎記》、《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的專題評論。依照「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的觀念,倪匡點評人物、隨小說情節而笑而嘆,渾然忘我,暢快淋漓,幽默而有餘韻,並對金庸小說中的「武」做了評價。
倪匡:寫了《我看金庸小說》之後,各方反應之熱烈,出乎意料之外。當然,反應熱烈的原因,是因為「金庸小說」,不是「我看」。金庸小說的吸引力大,讀者多,閑談之際討論起來,也是可以通宵達旦的話題,何況發而為文!其中個人的看法,有的大大反對,有的輕度反對,有的贊成,有的絕對贊同,有趣之極。 所以,一看之下,還要「再看」。
《我看金庸小說》出版之後,還有一點小餘波,就是有人表示不屑,嗤之以鼻,道:「拍馬屁拍成這樣子!」真沒有辦法,馬屁是拍定了,任何人,若能寫出金庸這樣的小說來,甚至於,只要有金庸小說的一半好看,本人一定也照拍馬屁,捧頌歌唱,不遺餘力,尚祈努力可也。
本書用風趣而睿智的筆調,信手拈來、娓娓講述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特點,並且依照作品的不同程度,對金庸作品一一點評,排位論次;按人格的高低優劣,對金庸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品頭論足」,評定等級。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
倪匡:二十年來,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說。在金庸停筆不再寫小說之後,重複地看,一直到如今,看金庸小說的「段數」只怕已到了「金段」,可以自封金庸小說專家了。既然已是專家,豈可不將自己看金庸小說的心得公諸同好?於是發而為文——文曰:《我看金庸小說》。
一遍又一遍看金庸小說,每看一遍,都擊桌驚嘆,嘆為觀止。
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
《白馬嘯西風》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1961年10月—11月連載於香港《明報》。
《白馬嘯西風》小說前後一共有三個版本:連載版(舊版)、流行版(新版)、世紀修訂版(新修版),此書為世紀修訂版(新修版)。
《白馬嘯西風》是一篇著力寫「情」的小說。這篇小說以金銀小劍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馬李三先後遇害拉開序幕,通過「呂梁三傑」追尋高昌迷宮的地圖,展開了李文秀與蘇普、馬家駿、瓦耳拉齊等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穿插了蘇魯克與盜賊漢人、瓦耳拉齊與車爾庫之間的糾葛。全篇緊扣「高昌迷宮」這一情節焦點,展開了一場場漢人同哈薩克人之間的情與欲的角逐。
小說並不側重武功的描寫,而似乎在表達一種意念:人人追求的東西,往往並不一定珍貴;而把握住自己所有的幸福,才是人世間難得的境界。
《鴛鴦刀》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61年5月1日—28日的香港《明報》。
《鴛鴦刀》小說前後一共有三個版本:連載版(舊版)、流行版(新版)、世紀修訂版(新修版),此書為世紀修訂版(新修版)。
小說敘述江湖上盛傳的鴛鴦寶刀的秘密以及圍繞它發生的故事。
武功不濟卻自視甚高的太岳四俠為給晉陽大俠蕭半和祝壽,攔劫陝西西安府威信鏢局為清廷保送的鴛鴦刀,被鏢行武師所敗;又欲搶奪林龍、任飛燕夫妻和書生袁冠南的行囊,誰知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被袁冠南以言語詐去僅存的數兩銀子;好不容易等來一位年輕的姑娘騎著一匹駿馬而來,卻仍然不敵,幸好此女是蕭半和的女兒蕭中慧,聽說四俠目的是給父親拜壽,摘下頭上的金釵送給他們作為禮物。蕭中慧此行也為鴛鴦寶刀,甘亭鎮汾安客店之中,她得知寶刀就在鏢行人手中,暗自留神。
此時林玉龍夫妻、袁冠南、大內高手卓天雄都來到此處,尾隨鏢行。途中一場混戰卓天雄技高一籌,點中林玉龍、任飛燕、蕭中慧穴道,幸虧袁冠南用計驚走卓天雄,奪得鴛鴦刀,救出眾人,四人逃到紫竹庵中,卓天雄追來,林玉龍夫妻把他們自己不好卻威力很大的夫妻刀法傳給袁、蕭二人,二人用未學全的十二招刀法戰勝卓天雄,保住了鴛鴦刀,而且由於並肩抗戰,彼此互生情愫。蕭半和生日這天,各路英雄豪傑都來慶賀,袁冠南獻上鴛鴦刀,蕭半和高興之餘,將女兒蕭中慧許配給袁冠南。林玉龍、任飛燕把夫妻刀法全部傳給袁、蕭二人。喜慶筵上,袁冠南與蕭半和之妻袁夫人母子相認,蕭中慧傷心跑出,被卓天雄擒住。官兵圍住蕭府。一場混戰,眾英雄大敗官兵,袁冠南救出蕭中慧,二人再次聯手,打傷卓天雄,眾人一同退至中條山。山岡之上,蕭半和說明真相:他本名蕭義,為報父仇,早年入宮為太監,企圖刺殺滿清皇帝,卻一直沒能得手。后皇帝為奪鴛鴦寶刀,殺死保護寶刀的袁、楊兩位大英雄,將他們的妻子兒女捕入牢中,蕭義乘機救出二位夫人和兒女,奔逃之時,將袁冠南失落。為瞞清廷耳目,假和袁、楊二位扮作夫妻。蕭中慧應叫楊中慧,是三湘大俠楊伯沖的女兒。正說之時,太岳四俠抬著卓天雄而來,奪回他從楊中慧手中搶去的鴛鴦刀。袁夫人把鴛鴦刀合在一起,只見上面分別刻著「仁者無敵」四個字,這就是鴛鴦刀無敵于天下的大秘密。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