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描述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武田信玄開疆闢土,英勇過人的事蹟。《武田信玄》分為風、林、火、山四部,代表了武田旗中的「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從昭和四十五年五月到四十八年八月,在月刊雜誌《歷史讀本》上連載一百回,長達三千張的稿紙。以往從未有以信玄為主人公的歷史書籍,這篇費時八年多的小說堪稱創舉。
本書為日本作家新田次郎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武田信玄》第一卷《風之卷》。
打著「風林火山」旗號,武田信玄騎兵團善於集結所有軍力,發動電光火石的攻城戰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是孫子兵法的名言。智勇雙全、用兵如神的戰略型武將—武田信玄就是打著「風林火山」的旗號開疆拓土,往復征戰。
武田信玄二十歲時,就在家老和百姓的支持下,兵不血刃,放逐了無道的父親,自立為甲斐國主,隨即以雷霆萬鈞之勢進攻信濃。評定信濃之後,他夢想著揮軍西上,一擊入都,號令天下,卻在桶狹間之役為織田信長所阻。害來因病魔纏身,心力交疲,雖在三方原戰勝德川家康,卻已時不我予。
武田信玄所率的騎兵團善於集結所有軍力,發動電光火石的攻城戰,本人屬於現實主義者,個人的魅力使他不知不覺中成為大家擁護的對象。
本書是國史學家、胡適弟子、前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一部著名傳記作品,主要描述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和相關歷史背景。該書曾於40至60年代四易其稿,不同的原因(包括種種政治因素)令作者或出版者不得不一再改變內容或敘事手法。後吳晗因《海瑞罷官》案而下獄,掀起文革的第一浪。此版為第四版(係吳晗1965年完稿)。
本書以豐富翔實的史料、生動活潑的文筆,將朱元璋從農民起義的領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作了全面闡述。作者試圖通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使讀者領悟一個歷史人物的升降沉浮,並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歷史。
秦皇暴虐,天下人心惶惶之時,是誰敢於傾家蕩產,只為天下蒼生求公理正義?
諸侯四起,相互攻略爭天下之時,是誰能夠慧眼識人,看出神州大地的真命天子?
處於紛爭的戰國時期,活躍於征戰殺戮的權力舞臺上,只有他能夠窺探天道;只有他能夠輔君立業不逆天;成事後,猶能抽身成就道業的智慧高人……
當西方的船堅砲利正在清末的版圖上耀武揚威,一位帶著毛筆和相機的英國軍官穿越了中國。他對中國滿懷溫情與敬意,在帝國主義的魔爪橫行於中國之際,他以理智及敏銳的觀察看到了中國的生命。他崇尚和平、愛好自然,讓這趟中國之旅充滿智趣。誠如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他更名「文格德」,不只滿腹知識、窮究物理,更具難能可貴的同情心。
本書是作者於1898至1899年間旅遊中國的遊記,1939年作者逝世後,手稿經其遺孀編輯成書,並於次年出版。作者文格德旅遊中國的這段期間,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變局,他曾覲見「最後一次像個皇帝一樣」的光緒;戊戌政變後的康有為差點逃到他的船上;他拜會過李鴻章、張之洞等要臣;觀察當時的中國局勢,批評西方在中國的不當言行。這本遊記記錄了清末的時代氣氛,在文明的衝突與欣賞中,作者顯然樹立了尊重的楷模。
《平家物語》主要敘述以平清盛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前六卷描寫了平氏家族的榮華鼎盛和驕奢霸道;後七卷著重描述了源平兩大武士集團大戰的經過,渲染了平氏家族終被消滅的悲慘結局。全書共一百九十二節,其多引用了相當數量的中國典籍。曾由日本的琵琶法師進行了生動的演繹。作者主要是圍繞在平家的兩個時期(平清盛時期與平宗盛時期),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之後進行描寫,通篇以史書編年體為主,其中作者加入了對許多事件的看法,形成了以作者尋找平氏衰亡原因為主要線索的結構。對於人物的評價,《平家物語》很少以一個固定的觀點來看待他們。
全書主要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敘述平清盛當上太政大臣,成為第一位武家登上這個職位的人物,平家的盛極一時,令人讚歎。但平清盛當上高官後,開始跋扈,除了硬將自己的女兒建禮門院德子嫁給高倉天皇,後來更讓自己的外孫登基成為安德天皇,並曾囚禁後白河法皇,控制整個朝廷。此外,還強行遷都福原,引起貴族公家的不悅,後來不得不又遷回京都。因此福原遷都,也被鴨長明在方丈記中,視為與地震、饑饉、旋風、大火等同樣的災禍。
而第二部份則是在平清盛因為熱病過世後,由於長子平重盛早就去世,只好由三子平宗盛繼承平家。但由於平宗盛個人能力不夠,使平家漸漸衰落。此時木曾義仲趁勢崛起,成為本書第二個重點。義仲為源氏後代,在北陸一代興起,很快的就打入京城,逼迫平家撤到西國,丟掉首都。不過義仲進入首都後,沒有辦法約束自己軍隊,木曾軍在京城裡壞事幹盡,加上碰上養和大饑饉,軍心很快就渙散,最後鐮倉的源賴朝下令兩位弟弟源范賴、源義經追討義仲,並且將義仲斬首示眾。
第三部份則是將重點放在被日本人視為戰神的源義經身上。義經進入京城後,受到後白河法皇的信賴,並且在追討平家的一之谷之戰、壇之浦之戰等等立下戰功,被視為打倒平家的最大功臣。但是由於戰功彪炳,因此引來哥哥源賴朝懷疑,最後被下令追討,一路逃到奧州的平泉,剛開始受到籐原秀衡庇護,但秀衡死後,其子籐原泰衡為了討好源賴朝,便逼死了義經。也讓義經成為日本史上備受歡迎的悲劇人物。其事跡一再被傳頌,二〇〇五年的NHK大河劇便是以義經的一生為主題,由瀧澤秀明主演。
《平家物語》這個題目是成書許多年後的定下的名稱,當初成書時推測名為《治承物語》(交戰正式進行是在治承年間),或者名《保元物語》以及《賓士物語》,但是沒有確證。
至於正確成立時期,根據在仁治元年(一二四〇年)藤原定家謄抄了的《兵范記》(平信范的日記)的文書和「治承物語六卷號平家候間,書寫候也」的字樣,應該在此之前就已經成立。但是確實有證的還是延慶本(延慶二年(一三〇九年)),之前成書。
對於作者,自古以來有許多的意見。最早的說法是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稱「信濃前司行長」是平家物語的作者,書寫完成後,交由琵琶法師,配合「平曲」講述、傳誦。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先天註定要與中國發生密切關係。
近世中國人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觀感,有「媚日」、「親日」、「懼日」和「仇日」,只是真正「知日」的卻不多見。《日本史話》作者汪公紀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學歷史修養、高度的民族責任心和祖孫三代與日本的淵源為基礎,搜尋大量數據,反覆研判,數易其稿,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原則下,採用說故事的方式,用通俗淺近的文字將自己了解的日本歷史、日本民族介紹給世人,從中可以看得出著者的良苦用心了。
本書從日本傳說的開國君主神武天皇談到源氏家族勢力在關東崛起。時序上從西元前六六○年到十一世紀的末期。跟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一樣,日本古史也是一筆糊塗賬。作者認為從種種跡象看來,神武天皇與徐福的年代相當,甚至就是徐福;顯然是日本在修正史《神武紀》時,把這個年代整整提前了四百多年。在這段期間最重要的一位天皇是女帝推古天皇,約當中國的隋朝時期,在聖德太子的攝政下,確定了「天皇」的稱號及「日本」的國名,制訂了曆法,同時開始修史。
另一位重要的天皇是崇德,他在藤原鐮足的輔佐下,進行了一系列的「仿唐」改革:改變朝廷組織,建立年號,取消封建改行郡國,整理戶籍,訂定田制及稅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也是一批批遣唐使回國後的貢獻,使日本脫離了部落社會,而進入一個有組織的國家體系。
藤原氏因為長期作為外戚,也長期掌握了日本的朝政,成為「攝政」、「關白」,因此日本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藤原氏的天下。有名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的主角光源氏,據考證便是以藤原道長為範本而寫的。藤原道長享年六十二歲,他死於西曆一○二八年。
由於天皇的血胤眾多,無法全部在京中居住,從八世紀的桓武天皇起,有些庶出或不得寵的皇子,便被降為臣籍,讓他們到地方上去另謀生路。皇武天皇的後代賜姓平,嵯峨天皇的後代賜姓源,以後天皇的後代多賜姓平或源。幾百年後,源平二姓的勢力幾乎佈滿日本全國,成為左右日本中古政局的重要力量。
「百家講壇」史記新詮第一人王立群教授,獨家全面重新解讀
美國「時代雜誌」歷史上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秦始皇!
這是最不一樣的秦始皇,
這是最清晰的戰國時代。
西元前二五九年農曆正月,趙政於邯鄲出生。他十三歲繼承秦國王位,二十二歲親臨朝政,三十九歲終結六國、統一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他統一中國、文字與度量衡,如此功業,甚至影響至今;他也焚書阬儒、執迷於尋求長生不老藥,讓後世文人謾罵、訕笑。然而,是否這所有的功、過,都必須由他一人獨享、一人承擔?
百家講壇《史記》系列權威王立群教授從秦非子接受周天子封地時開講,直接點明:秦始皇統一天下,並非由他一人之力造成。事實上,為了掀開這中國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頁,自秦非子以降,秦國歷代君王不斷努力,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秦穆公三救晉難、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等,經過六百多年的累積實力,最後在贏政身上集大成,完成統一大業。
除此之外,在混亂的戰國時期,各國間的自私與不信任,更是為秦國創造了最有利的機遇與舞臺,使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永恆的亮點。
身為中國第一位皇帝,從出生到死亡,即是由一則又一則的謎團、疑點推砌而成,他的一生,是果斷、是殘忍、是遠見、是迷信。而對於中國歷史上煙硝味最濃重的戰國時期,後人總能在其中透視到人性的謀略與機巧。且看王教授以最全新的角度,重新拆解這位充滿神祕的人、梳理這段戰亂的時代。
「百家講壇」史記新詮第一人王立群教授,獨家全面重新解讀
美國「時代雜誌」歷史上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的確太過驕傲,但是讓帝國一夕之間退出歷史浪潮的,何止一個原因。
經過了六百年的努力,秦國最後終結混亂,一統中國,然而,十五年過後,秦國便退出歷史舞臺。
秦帝國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修建馳道與直道,改善南北運輸系統,修築萬里長城,千年來阻擋了遊牧民族的侵擾。他的高瞻遠矚,為歷代中國的文化、經濟發展,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
然而,成就了如此輝煌歷史的秦始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史上最有名的暴君?
人們傳說他下令焚書、阬殺天下儒生;孟姜女為了尋找萬杞良而哭倒長城;他不顧民力已疲,執意修建華麗的阿房宮與陵墓,使得民不聊生,最後,項羽一把火燒掉阿房宮,同時盜取了秦皇陵裡的所有寶物。
這些傳說太過真實,掩蓋了秦始皇其他建設的光茫,帝國的短暫,成為他洗不掉的污點。
但是讓帝國一夕之間退出歷史浪潮,何止一個原因,透過王立群教授詳盡地解讀這個龐大帝國的開始與結束,理清這些傳說的真實樣貌,一段最完整的秦國發展史,將浮現在眼前。
劉邦是一位傳奇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短時間(七年)內統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行郡國并行制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善於利用宣傳戰打擊政治對手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善於奪取政治制高點造成政治優勢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作楚聲短歌的皇帝,其《大風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劉邦到底是什麼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御人成王之道都是從何而來的?一個無賴成長?皇帝,到底要有怎樣的雄心和意志?面對人生挫敗他怎樣走出低谷?面對百廢江山他將如何整理?
劉邦的用人之道比他(項羽)好,所以有蕭何、張良、韓信、曹參、樊噲、陳平等文武百官跟隨左右,而項羽僅有一個范增,也用不好,最後只好成為孤家寡人。
——毛澤東
他總是需要獻策者。他善於採納別人的智慧。有多個獻策者,他就選擇最好的策略。劉邦有這種選擇的能力。劉邦的能力還在於,他具有能激發別人為他獻計獻策的人格。
——(日)司馬遼太郎《項羽與劉邦》
人類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英)約瑟.湯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
劉邦是一位傳奇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短時間(七年)內統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行郡國并行制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善於利用宣傳戰打擊政治對手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善於奪取政治制高點造成政治優勢的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作楚聲短歌的皇帝,其《大風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劉邦到底是什麼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御人成王之道都是從何而來的?一個無賴成長為皇帝,到底要有怎樣的雄心和意志?面對人生挫敗他怎樣走出低谷?面對百廢江山他將如何整理?
王立群教授把多年的《史記》《漢書》等相關資料研究成果整合提升,展現了一個胸有天下、心思縝密、堅定果敢、從諫如流的劉邦。從劉邦和西漢開國元勛的身上,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秘密:想仕途平步青雲,就要跟對人、帶對人、做對事、心夠狠;想職場一路凱歌,就要擅領會、能服人、願分享、懂博弈。而這些珍貴經驗,正是官商升遷提振的必備要素。王立群筆下的劉邦和王道,才是我們最應該借鑒的歷史精華。
本書是王曾瑜所著歷史小說《宋代紀實小說系列》第三部《大江風雲》。
《大江風雲》寫的是從北宋亡國到南宋開國,與金朝和戰的歷史故事。在宋朝的三百二十年史中,這段歷史無疑最富有戲劇性,深重的劫難,殘忍的掠奪,英勇的抗爭,卑怯的荀活,醉生夢死般的尋歡作樂,大禍臨頭時的貪污腐敗,無可奈何的痛苦抉擇,視死如歸式的慷慨赴難,構成了整個綿長的歷史畫卷。小說的大致輪廓完全依據歷史記載,細節的虛構或在史籍中有蛛絲馬跡可尋至少也基於宋金時代的生活真實。
《大江風雲》的正面人物,主要是張所、宗澤、李綱和岳飛四人。《大江風雲》還是實事求是地肯定朱璉不好色,節儉等與其父迵異的品格,描寫成一個某種程度上可以同情的人。其後朱璉後來自殺,所以《大江風雲》有意對他有所肯定。
本書是王曾瑜所著歷史小說《宋代紀實小說系列》第二部《河洛悲歌》。
繼《靖康奇恥》之後,仍然大體依據歷史記載,在研究和考證史實的基礎上,敘述自宋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到二年末的歷史故事。
書中描寫自宋高宗登基以後,重用黃潛善、汪伯彥與一群宦官,在國難當頭、國恥深重的情況下,依然醉生夢死,荒淫無恥,厲行專制腐敗政治。另一方面,李綱、宗澤、張所等愛國志士卻毅然承擔救國重任,精誠奮斗,然而在專制政治體制下,備受各種形式的迫害,一個個落得悲劇性的下場。名士陳東與歐陽澈敢於上書直言,而慘遭屠戮,成為宋朝開國一百七十年後,史無前例的政治冤案。岳飛作為主人公之一,本書描寫這個青年軍官的成長,以及他與家眷的悲歡離合,與後妻李娃的愛情與婚姻。本書的另一重要內容是介紹徽、欽二帝等宋俘們的痛苦生活,其中包括賢惠的朱后的自殺,宋徽宗女兒柔福帝姬的南逃,兒子信王起兵抗金的失敗等情節。向今人展示在一個痛苦和奮斗的特殊年代,正義與邪惡互爭的真實畫卷,用藝術手段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批判了我們民族腐惡的壞傳統。
本書是王曾瑜所著歷史小說《宋代紀實小說系列》第一部《靖康奇恥》。
《靖康奇恥》寫是的從北宋亡國到南宋開國,與金朝和戰的歷史故事。在宋朝的三百二十年史中,這段歷史無疑最富有戲劇性,深重的劫難的,殘忍的掠奪,英勇的抗爭,卑怯的苟活,醉生夢死般的尋歡作樂,大禍臨頭時的貪污腐敗,無可奈何下的痛苦抉擇,視死如歸式的慷慨赴難,構成了整個綿長的歷史畫卷。
小說的大致輪廓完全依據歷史記載,細節的虛構或在史籍中蛛絲馬跡可尋,至少也基於宋金時代的生活真實。小說中的人物,如宋欽宗、趙恆、朱后、康王趙溝、宗澤、張所等。以及在本書尚出場不多的韓世忠、秦檜、冠絕古今的女詞人李清照等,絕大部分都是真有其人,他的藝術形象大體符合真實的歷史形象。其中嶽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宋朝第一名人,但人們對他的知識,往往來源於《說岳全傳》和戲曲的虛構故事。人們在本書可以知道他的早期家庭生活,他如何從軍,如何背刺「盡忠報國」。
陰暗低垂的雲幕,為初冬的一道陽光所劃破。但是,這並不表示天候就此回復,而依舊一絲絲地落下,串連起暗灰色的天空和大地。
一名男子倚著硃紅色的欄桿,正望著雨絲出神。這人年約五十前後,身上穿著一襲綉有飛龍圖案的絹制長袍。這樣的衣服叫做「表龍袍」,在地上除了此人之外,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穿上這樣的衣服,而過個人姓趙,名構,字用基,也就是歷史上的宋高宗。
十二世紀中葉的中國,宋朝敗給了由北方興起的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國,喪失了淮河以北的廣大土地。發動政變奪權的金國皇帝,完顏亮不斷地派出密探調查宋朝的狀況;面對金國侵略野心的宋朝皇帝.高宗以派出勇武善略的文官子溫調查金國的狀況。
最後,宋朝女將梁紅玉和其子子溫證實了金國決定派兵南下的計劃……六十萬金兵與由子溫帶領的宋朝忠臣英傑,在以長江流域為舞台的戰場上面面衝突,宋、金展開一場宿命之戰。
公元1276年,來自北方的元軍(蒙古)大舉入侵南宋,迫使帝都遷往杭洲臨安府,宋朝三百年之命脈危在旦夕。此時一批忠貞的朝臣誓死復興大宋,擁護幼帝向南逃亡,並且組成龐大船隊建立起海上朝廷。然而時不我予,宋軍在與怒濤般的元軍鐵騎對陣之時兵敗如山倒,幼帝落水,十萬餘名之將士亦全數殉難。
這是一本描述在史上最大的亡國悲劇中,對抗命運、貫徹己志的血性男兒的歷史長篇小說。時間發生於權臣賈似道之死到戰將張世傑之死的三年半期間。
繼銀河英雄傳說後,田中芳樹首次推出中國歷史小說,以生動的筆調刻畫古中國的人性與情感。
作者在本書中,描寫隋末唐初中不堪煬帝暴政,群雄並起的年代,以生動的筆調刻畫了公元七世紀時古中國的人性及情感,敘述煬帝三次的征遼之役;隨文帝和妻子間的「私家政治衝突」;花木蘭的「後宮誘逃」;張須陀的河南討捕軍;李淵的太原起兵;李世民、王世充與竇建德相互爭霸;宇文化及兄弟的弒帝,及沈光輕折桃枝,從容赴死的壯闊豪情……
一幕又一幕歷史現場推演,引領讀者一同回到隋末,那個風翔萬里的年代裡……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