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雨》含十六篇中短篇小說:《逃婚》《 邊關遺事》《屠城》《板腰興集》《伏寇記》《豪客》《畫家與畫幅》《狼神》《二傻子娶媳婦兒》《荒年》《寒食雨》《鳥婚》《避雨記》《借鑑》《方外》《蹲的和混的》。
本書集司馬中原近十年來短篇小說的精華,論取材面之廣闊,文字運用的高度魅力,多面而又綜合的展現技巧,會使人覺得他畢竟不同凡響。由於所收多係其較晚期的作品,除保留他久為人稱道的民族風貌外,也透露出作者更成熟的智慧,更深廣的文學心胸,這些作品,粒粒如經過琢磨的鑽石,迸射出晶亮的光芒。

《野狼嗥月》是秉燭夜譚之四,含十一篇中短篇小說:《人禽》、《酆都野話》、《野狼嗥月》、《姚家店》、《靈異》、《施家大墳》、《營巢》、《梁上君子》、《借鑒》、《老子與棒子》、《怯懦和勇敢》。
《野狼嗥月》主要講述了時間綿延著,人和狼的故事,是永也說不完的。人們即使能夠征服外間有形的狼,但每個人的心裏,總蹲踞著一匹無形的野狼,它的影子常化成人的影子……有月光的夜晚,狼群常聚在高處,人立起來,對月嘷叫著,誰能聽得懂,在那種原始,神秘,尖厲綿長的聲音里,究竟包含著一些什麼?

本書是秉燭夜譚系列之三,含九篇中短篇小說:《灶王爺和牛》《風雪季》《在飢寒的歲月裡》《狐的傳說》《獾之獵》《呆虎傳》《歪瓜和爛喇叭》《蛇的故事》《真與幻》。
《呆虎傳》主要講述了雖然他是個武舉人,雖然他的名頭愈來愈響亮他卻仍然是呆虎兒,仍然是個莊稼漢子,他逼退海賊,挫辱土豪,教訓過蠻棋的衙役,卻只留下一些故事,和一根高高豎著的武舉人旗竿……

司馬中原秉燭夜譚系列作品之一,經典之作,勾人心弦。
司馬中原以其一貫幽默流暢的文筆,將其腹中說之不盡的鄉野故事化為一篇篇讓人愛不釋手的佳作,不論是舊雨新知,都難逃其魅力。
一樣的鄉野﹐不一樣的傳奇﹗
究竟在我們之前﹐有多少代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呢﹖春鞦輪移﹐是人的﹐也是鬼的故事﹐在心裡活化﹐並且生長。我們的歷史也就是這樣寫成的罷﹖
《遇邪記》包含瞭數篇充滿鄉野情趣的故事﹐包括有〈遇邪記〉﹑〈血櫻〉﹑〈焚圖記〉﹑〈雙盆記〉﹑〈曖昧的官司〉﹑〈剖腹記〉﹑〈野廟的緣由記〉﹑〈浮生片羽〉﹑〈翦惡記〉等九篇故事﹐故事中描寫的許多野鄉民情﹐讀之讓人充滿瞭遐想﹐更有訴不盡的韻味蘊於其中。

這是一隻樸拙深刻的大筆,一刀一筆地刻劃出了生命苦難的本質,悲愴卻雄壯的民族大氣慨全書集六篇嘔心泣血的力作,時空的背景彷彿遙遠卻又親切,人物的造型生動真實而又突出故事的情節令您幽然長嘆難忘懷,這是一部.....

司馬中原鄉野傳說之三
收錄有《天網》、《六角井夜譚》、《打鬼救夫》、《歪狐》、《橋頭奇案》、《染匠坊的傳奇》、《青龍橋)等短篇小說。

沒有人敲鑿古往的歲月去推究有關洪澤湖的傳說,傳說是荒謬而神奇的,像許多古老中國的神話一樣,具有和一個悠久民族的觀念融合的特質,使那荒誕的傳說在民間傳播著,經歷了無數世代的遞嬗,轉化成一種使人安心、使人敬凜的力量,繼續流淌過歷史長河。……——司馬中原《荒原》
洪澤湖畔的一片紅草荒原,一群保守而善良的農民,不斷而來的天災人禍,再再考驗他們的求生意志。歪胡癩兒——一個傳奇性的俠義漢子,在烽火兵燹火中,帶領著他們反抗暴力,找到生命真諦。
司馬中原在書中運用精鍊的鄉土語言並揉合圓熟的現代技巧,鮮活地刻繪出那些在苦難中奮鬥不屈的中國農民,也嚴肅地透視我們民族的特質,更象徵民族延續的新生力量正不斷地生生不息下去。

啼明鳥是司馬中原描寫東海大學工作營社團的故事。如同未央歌,東海也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個年少青澀的,令東海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啼明鳥」!在這本書中,不僅寫東海學子的戀和夢,更寫下所有高等學府中青年們,對國族應肩負的責任,一旦鳥啼夢醒,踏出校門,你將何之!而那「聽說大度山上有一種神秘的小鳥,天還沒亮,牠們就在相思林裡唱著,牠們的啼聲比黃鶯還美。」
他踏著毯似的柔草,一步一步的走過去,堂內沒有人,只有一束鮮花放在聖壇中央,高高斜斜的長排天窗,給人一種上昇的慾望。他要飛過去,飛過去,飛過去……當初在古堡上望眼欲穿的焦灼和斷崖間迎風呼嘯的勇銳,都在這一飛的煩望中混合在一起了。是的,他是一隻羽毛已豐的幼鷹,他要從大度山的懷中振翼而起,直上蒼穹。時間不止造就了他,更多幼鷹仍將在滾動的時間中試行鼓搧,飛上九霄,咕碌碌的為民族啼明。為什麼不呢?蒼藍是他對自己的蒼藍,天空是他們自己的天空……

劉俊說:「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從桂林出發,經過上海、南京、香港、臺北、芝加哥,終於停在世界性大都會紐約。《紐約客》的出版意味著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已不只是展現中國的人情歷史、文化處境、政治動盪、精神世界,而有了眾多外國人形象的融入。《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對愛的涉及,也提升為一種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的大愛,揭示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間災難。隨著白先勇小說題材、人物和主題的『走向世界』,他觀察世界的角度,已不只是站在國族的立場,而是具有了世界主義的高度??這對白先勇來說,是他創作上的一大豐富和擴張。」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系列作品之一,以族群融合為主旨,描寫台灣初墾時分類械鬥的情形。
一樣的鄉野,不一樣的傳奇!
亮灼灼的流星的雨,歷史的雨,劃出一道道短促而急速的光弧;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
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在無數墾民裏面,有明鄭軍的後世,有放逐邊荒的流犯,有閩東山區的樵夫和農戶,有粵省的漁民……太多行業的人自不同的年代逐次移居,匯聚成早期開拓的社會;誰也不是什麼樣的英雄,什麼樣的好漢,而他們結成整體,便創造了開拓的歷史 時光是這樣的浪湧著、推移著,當年的開疆闢土的人們,如今早已物化,或埋骨郊野,或歸青山,成為他們手墾過的泥土的一部份了。但後代的人們跟著繼起,顯示了大生命的傳遞,這樣的衍傳著,譜成一闋可歌可泣的史詩。

名列「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四十二名,作者為旅台作家司馬中原,原名吳延玫。
關八爺的英雄氣概,當然不是簡單的技藝超群和逞兄鬥狠,而是一種明辨是非、棄私保公、淡泊名利和通達世故的草根智慧。關八爺不同於中國傳統意義的梟雄或武夫,而是一名「儒俠」。在兒女私情與公眾利益的取捨上,在家族恩怨和民族大義的分辨上,在暴力土匪和仁師義軍的本質上,他有明智的分野和清醒的界線;從智取而不是力搏的戰略運用上,在義殺而不是奪命的取捨上,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在情、義、理之間尋求中庸之道、黑白分明的民間義俠。
在關八爺心中,萬家樓的血案不是起因於朱四判官的明搶暗襲,而是一場內奸和外敵勾聯串通的陰謀,他早已起疑,這是一樁「家族叛變」,一場自相殘殺的滅門血案。對此,關八爺雖然心藏怒火,但卻按捺不發;對於六合幫弟兄的慘死,他更是耿耿於懷、愧疚有加。但是,關八爺把私怨擺一旁,把公仇放中間,他致力反抗北洋軍閥的暴政,暗助北伐軍的統一大業,他把鹽城一役、解救百姓免於軍閥戰火的荼毒,視為一生的大事。

《骨灰》是白先勇自選的十七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我們看菊花去》《悶雷》《月夢》《黑虹》《小陽春》《青春》《那晚的月光》《香港——九六〇》《上摩天樓去》 《安樂鄉的一日》《歲除》《思舊賦》《秋思》《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夜曲》 《骨灰》。

法國書評家雨果‧馬爾桑 (Hugo Marsan)於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評介白先勇的《孽子》,讚譽這部小說是一齣「將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劇」。
馬爾桑以「令人震驚」形容《孽子》,它有傳奇故事的緊張、強烈,卻無強加的樂觀結局。《孽子》的魅力並不單在動人的情節,《孽子》的成功,其威力更多是來自作者的文筆,豐富而又令人不安,像上漲的江河那樣;他詩意地把真實的氛圍記錄下來,又以黑夜如夢一般的面紗使它改觀。
馬爾桑認為白先勇描繪的是一個邊緣世界,在被接納的邊緣之內的邊緣:「我們這個王國,歷史曖昧,不知道是誰創立的,也不知道始於何時,然而在我們這個極隱密,極不合法的蕞爾小國中,這些年,卻也發生過不少可歌可泣、不足與外人道的滄桑痛史。」
《孽子》有如一齣巴洛克式歌劇,美化了黑夜,讓一輪昏紅的月亮高掛在濕煤也似的空中。城市夜間那被掩蓋的一面在白先勇筆下是如此完美地被敘述著,以致讀者甚至忘掉世上還是有日出的地方。
馬爾桑強調,在心理分析作品貧乏的年代裡,白先勇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而《孽子》是一部傑出的小說。
書中的「孽子」是一些脆弱的孩子,被遺棄在街頭被逐出家門、屢次從家中逃跑或是未被了解,他們聚集在半明半暗的隱密處,沈湎於為錢而做的愛、屈服於為他們短暫命運設置信標的長者,而最終,他們畢竟還是要在彼此宿命的運數中那種粗暴的、劇烈的溫柔裡相互取暖。聽到一則這隱密王國的傳說,他們都會目瞪口呆;這些孩子雖墮落和違反常情,但卻又感情豐富且樂於犧牲;前輩的故事在他們身上往往會起一種集體身分認同的作用。

《台北人》是白先勇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20世紀60年代白先勇創作並於《現代文學》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71年。
該書是一部深具複雜性的短篇小說集,描寫了台灣社會各階層人物在新舊時代交替中的人生轉變,具有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不但小說之幅面廣,使讀者看到社會之「眾生相」,更重要的,由於主題命意之一再重複,與互相陪襯輔佐,使讀者能更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義,並得以一窺隱藏在作品內的作者之人生觀與宇宙觀。

《赤地之戀》是張愛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離開大陸到香港后創作的一部小說。
小說以大學生幹部劉荃畢業以後接受組織分配的經歷為主線,描寫了在中國大陸農村土改、「三反」運動、朝鮮戰爭等等紛紜的政治局面里人們的生活狀態。

傳奇一生,流言一世
洞穿人世滄桑,演繹華麗人生
張愛玲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傑出作家,而不是作為一個怪人、異人而存在的。也許她將不僅僅屬於現代文學史。遙想幾十年、幾百年後,她會像她欣賞的李清照一樣,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一個穩定的位置也說不定,而我們知道,那時候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許多現代作家肯定都將被忽略不計了。
《張愛玲傳略》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以張愛玲的生平事實為線索,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張愛玲傳奇的一生。蒼涼的人生,美麗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創作哲學張愛玲式的滄桑和華麗在此顯露無遺。作者于青是國內較早為張愛玲寫傳記的學者,對張愛玲生平經歷了熟於心,真正地以靈魂讀靈魂,閃耀著學者智慧的光芒。
人生是舞台,個人脫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台上遠遠眺望著,她不是導演,卻如同解說,用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介紹過去某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里的諸位角色。同時,張愛玲也遠遠有別於同時代的許多女作家,她是一個不進入角色而在台下做解說的觀眾,她冷靜到冷漠,將生命的底部翻過來給我們看,也給她自己看。於是有人言,她是「一個偉大的尋求者」。她尋的是,女奴時代謝幕後女性角色的歸宿所在,她以否定現代生態下女性女奴角色的方式,表達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掙脫歷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諸般枷鎖和桎梏。她還在《傳奇》中,再現了一批失去了以往寄生樂土的遺老遺少的尷尬餘生,悄悄地填補了現代文學史中的這段人生空白,從而折射出失落的中國封建家族中所以失落的虛弱本性。自然,這是我們今人的解讀。而在當時。張愛玲的這些作品曾被當時的著名評論家評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讀張愛玲,需得用靈魂去讀靈魂。
我們一起來讀張愛玲,讀她的生命之旅,靈魂獨唱,不知能否觸摸到她生命的律動;而當你進入張愛玲的「人生傳奇」中,不知你能否領略一片神奇的綠地,一抹異彩的晚霞,一道瑰麗的五彩虹,一曲高山流水般悠長而又清絕的驪歌……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