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愛上別人了。」
「信還沒看完,我就已經明白。突然間,整個世界好像慢了下來。我也很想跟莎文娜談談。想要馬上飛回家,或至少打個電話給她。不過最後我沒回家、沒打電話,也沒回信,只是把揉成一團的信找回來,想辦法弄平、折好,放回信封,決定去哪裡都帶著這封信,像是帶著戰場上所受的傷。」
「我從此再也沒收到過莎文娜的消息。」
這是一個關於割捨的故事。
從令人屏息的相遇,焦灼的思念與等待,到強忍沉痛的成全,愛情走完了它的四季。他與她曾經被愛情的桂冠所加冕,到了最後,她所能給他的卻只是一紙分手信。感受著已經合而為一的兩人硬生生被割裂的劇痛,他在萬般不解中陷入心碎的絕境。然後,他明白了,愛情不得不離開,他僅存的唯一體現愛的方式是……
在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那麼一封揉皺了的分手信?那紙信箋或許被心靈的厚繭所塵封,被時間的魔法變幻了模樣,卻仍舊隱隱召喚著你去尋思——愛的真義。
就在這個周末,她與一個陌生人墜入愛河,從此再也不會愛上任何人。
你是否找到值得回味一生的真愛?如果你已花費大半生去尋找,如今仍兩手空空,那麼,在你的後半生還能否有此奢望?荒僻的美景,孤獨的遊客,偶然的邂逅,燃燒的激情……在這座被暴風席捲的羅丹島上,艾德琳與保羅彷彿迷航的小船短暫的交會,竟成為彼此永不磨滅的印記……
我們是否找到了真愛?如果我們已經用大半輩子去尋找精神上的伴侶而如今卻兩手空空,那麼在後半輩子是否還能有此奢望?
荒僻的美景,孤獨的遊客,偶然的邂逅,燃燒的激情……女主人公在過去與現在的時空中自由地編織,沒有人知道,14年前,在羅丹島蔚藍色的深深海底,曾發生過如何劇烈地暗涌。不羈的愛戀能否得到寬恕?逝去的生命能否獲得救贖?……
《羅丹島之戀》讓我們深深了解,世間有一種愛,是能夠超越時限與生死。
艾德琳多年的婚姻已進入疲乏期。為了暫時逃避,她前往一家小旅館,巧遇旅館里唯一的客人保羅。不久大雪封路,各懷心事的兩人,被迫滯留在這家小旅館里,像兩艘迷航的船隻,交會在羅丹島。短暫的五天成為彼此生命中永不磨滅的印記。
她守著他的承諾,靜靜待在原地。時光潺潺一去不復返,人生終究無法預期。沒有想到,那場暫離成為他們最後的訣別。
羅丹島上,綿延數公里的潔凈沙灘,潮水不斷地拍打著岸邊,為這場無疾而終的愛情輕輕嘆息……
在生命的曲折裡,我只想為你煮一餐飯,讓你在心酸、悲痛、絕望、寂寞的萬種苦澀滋味當中,嚐到不滅的希望與純粹的愛。每一堂課,都是一則千迴百轉的人生故事。每一道餐點,都蘊藏著超越美味的深厚意涵與刻骨情感。
莉莉安自幼迷戀美食,童年時父親不告而別之後,母親因難以平復傷痛日漸與現實脫節,遁入一本本小說中的虛構世界,無視於周遭一切,更疏忽了幼小的莉莉安。
莉莉安堅信透過美食,能讓媽媽「回過神來」。童稚的她發明了一道又一道餐點,悉心觀察母親的反應改良手藝。渴望親情又努力不懈的她要用哪一道菜施展色香味的魔法,喚回失落的母愛?
長大後的莉莉安成為烹飪課老師,她的學生各有各的故事──克萊兒是個深覺迷失了自我的新手媽媽,還不知道螃蟹將對她發揮什麼魔力;卡爾和海倫是結縭數十載的老夫老妻,看似恩愛的兩人曾走過旁人難以想像的風雨;熱情勇敢的安東尼雅是一位廚房裝潢師,對做菜的空間懷有非比尋常的鄉愁;愛吃「羊屁股」的伊安本來與做菜絕緣,上了烹飪課後他的眼神怎麼也無法從安東尼雅身上移開;連煎蛋都不會的湯姆開始學做菜,只為了讓病重的太太食能下嚥;可洛伊是個笨手笨腳缺乏自信的服務生,不但常常摔壞餐具,還為日漸褪色的愛情感到卑屈……
隨著課程的進行,可貴的情誼逐日建立,愛的火花也被點燃。在莉莉安的帶領之下,學生不只發現了創造美食的必備食材,也體會到創造美好人生的關鍵要素。
寒意逼人的冬夜,讓我們到莉莉安的烹飪課上享受大餐、依偎取暖!
我知道不管自己有多自私,家人會一直都在,卻沒想過有一天不在的人,會是我……
他,事業有成,活在自己建構的自私世界,
表面華麗,卻是糟蹋家人的愛而建立。
這年聖誕節,他意外得到能實現他荒謬願望的禮物,
他欣喜不已,卻忘記問保有這份禮物,需要付出多大代價……
「你好,我是盧,但認識我的人都叫我混蛋。」
盧‧薩芬是個工作狂,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總是需要同時間出席兩個地方,總是得一次做兩件事,所以在家族聚會缺席已是常態,他從未抱過一歲的兒子,跟女兒的約定轉身就忘,有了美麗的老婆不滿足,依然不時出軌偷吃,而老爸重要的七十大壽生日宴會,他丟給祕書處理!
他活在自己建構的自私世界,表面華麗,卻是糟蹋家人的愛而建立,他從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然而,真正的問題卻在聖誕節前找上了他……
在這年冬天,他意外得到一心追求的禮物,藉由它,他發現他可以輕易地同時成為好兒子、好爸爸、好員工,他欣喜不已,渴望能永久保留這份禮物,卻沒發現,他的生活開始脫離常軌,而給他這禮物的流浪漢現在看起來好像他,在終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之時,他,還來得及修正錯誤嗎……
沙漠醫生(the Desert Doctor)描述一位德國醫生由於被懷疑一項醫學試驗失敗,而逃入中東,在滾滾黃沙中救人療傷——對象為恐怖分子。而在他逃亡前認識的一位有夫之婦及逃亡後認識的「革命新娘」兩人為了愛,展開了生死之爭……
我以為全世界的時間都在我手裡,結果我的父親就這麼過世了;我以為我的婚姻幸福美滿,結果我老婆和我老闆上床;我以為我的兄弟是混帳東西,結果發現最可惡的其實是我自己;看著這混亂的一切,我每天都會問自己,如果那一天我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結果還會是這樣嗎?
第一次見面,你好,我叫賈德,你不認識我,但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很有可能也會發生在你身上,首先,我的老婆和我的老闆上床,結果是我沒了老婆、沒了房子,還他媽的丟了工作,然後連我老爸也死了,還要我們這群冷血的家人幫他守喪七天,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不算什麼,只除了我老哥恨我,因為他老婆的初戀情人是我,而即將跟我離婚的老婆剛剛說她懷孕了……我知道我應該為了我老爸的死而哀悼,但看著這混亂的一切,我忍不住要想,我的人生會不會只是一場夢,說不定在某個地方有個更完整、更快樂、比較苗條版的我正在睡覺,身旁躺著的是依然愛著我的妻子,交纏的雙手是我們依舊相愛的證據,醒來後,我會鬆一口氣,慶幸自己永遠不必體會那種心碎的感覺……
一具深埋雪中仍保留完好的屍骸,一張失落不見的照片,一樁長達七十五年懸疑未解的謎團,誰才是征服巔峰的勇者?真相,呼之欲出……
康拉德‧安克盯著那具冰凍的遺體。搜救隊拚命將稀薄的空氣吸進肺裡,在兩萬七千呎高空,沒有人開口;安克跪在雪地上誦念獻給地母的禱詞,他緩慢地傾身向前。他不趕時間,畢竟,等待這一刻已七十五年。他將沒戴手套的手滑入死者夾克的內側口袋,拿出一個小袋子,輕柔地打開那塊棉布,深怕它會在手中分解。如果,他發現他要找的東西,謎團終將揭曉……
他,畢生追逐一個狂野的夢想,鍥而不捨!喬治.馬洛里,一個牧師的兒子,自小對「攀登高度」便有異於常人的能力與天賦。對登山「早慧」的馬洛里,總是將征服高山頂峰作為試煉勇氣的競技場;他的熱情與鬥志,全來自於深植心中那股追逐狂野的夢想。
一九二一年,馬洛里離開摯愛的家人首次駐足登山好手的聖地,聖母峰。
一九二四年,他三度與聖母峰「交鋒」。這次的攻頂行動,由他與隊友安德魯‧厄文嘗試登上珠穆朗瑪峰頂。就在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這天,「當天中午時分,探險隊友歐岱爾擡頭眺望,在散開的雲層之間看見山頂岩壁上有黑點般的人影移動,隨後,雲霧再度遮掩了人影,馬洛里和厄文就此消失……」
一樁登山界的歷史懸案,沸沸揚揚七十五年!
從馬洛里失去音訊,到後人尋獲他的遺體,這七十五年間,許多人不斷臆測與思索:當時馬洛里和厄文究竟遭逢了什麼事──氣候驟變?氧氣用罄?雪崩?失足?而後人更想知道的是,他們在出事之前究竟是否已經登頂……?
英國暢銷作家傑弗瑞.亞契以喬治.馬洛里的生平故事為藍本,改寫為小說《雪地拼圖》,試圖回溯其童年、劍橋求學過程、迷上登山、戀愛、結婚、參與英國探險隊登頂的歷程,隨著虛實交錯的情節發展,全書為讀者帶來節奏明快而懸疑緊張的閱讀趣味。
1924年,英國登山家艾胥黎.沃漢死於攀登聖母峰的攻頂途中,留下大筆遺產給已失蹤七年的情人茵茉珍.索姆斯-安德森。艾胥黎的律師無法找到茵茉珍,遺產也就無人出面繼承。
近八十年後,這家法律事務所根據新線索找到極可能有繼承資格的美國青年崔斯坦。只要崔斯坦能證明自己是茵茉珍的直系後裔,便能繼承這筆遺產。然而距離遺產信託的終止期限僅剩數週,因此崔斯坦必須盡快找到所需證據。
從倫敦的歷史檔案到索姆河戰役古戰場,再來到冰島的峽灣,崔斯坦將這筆無主遺產背後的故事拼湊起來:那是一對一生難遇,但僅一週便被命運拆散的靈魂伴侶;是一場只求生還甚於勝利的絕望壕溝戰;也是一支意圖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探險隊。追隨線索一路來到歐洲邊緣的崔斯坦,逐漸沉迷於艾胥黎與茵茉珍的故事中。然而當他越接近真相,崔斯坦也發現,自己真正想追尋的,已經遠不止這筆誘人的鉅額遺產……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被公認為作者最優秀的文學成就;小說不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更脫出政治與民族的窠臼,力圖指明人類在一個至今尚不為我們的頭腦所理解的宇宙中生存的困境,致力於探索整個人類何以自處、共存與救贖的終極道路。小說極富象徵意味與哲理深度,既引人入勝又詩意盎然,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之一。
被譽為英國偉大作家E. M. 佛斯特的經典著作《印度之旅》,場景設立於印度的尚卓拉波城,故事主軸環繞著英國殖民官員與當地知識分子之間暗潮洶湧的角力與衝突,充分展現兩者深刻而矛盾的互動。帝國高高在上的心態,以及被殖民者日漸覺醒、高漲的自尊,在佛斯特筆下真實而細膩地被呈現出來。
英國官員朗尼的母親摩爾夫人與未婚妻奎斯特小姐到印度遊覽。不同於其他白人對殖民地疏離的態度,她們對於英國人例行的交際宴會反而更加厭倦,因為她們期待看見「真正的印度」,而不只是坐著馬車穿越市集:「她只需要坐在馬車裡,就可以輕易看見這一切,然而形成這些色彩與脈動的力量,將會離她越來越遙遠。到時候她只能看見印度的表象,看不見印度的精神。」
想要了解印度的摩爾夫人與奎斯特小姐,接受當地醫生阿吉茲的邀請,一同出外遊玩,卻在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印度人阿吉茲被追究責任,成為英國人指責的對象,然而奎斯特小姐最終卻選擇支持阿吉茲。究竟,阿吉茲犯了什麼錯呢?
從英國人、印度人的聚會寫起,佛斯特精湛的文筆功力描繪了生動的場景、繽紛的想像,以及人情之間的冷暖險惡。「……印度人喜歡以大眾化的觀點去欣賞詩句,不像英國人總喜歡從個人化的角度去鑽研。……印度人──許多印度人──喜歡在室外的月光下輕聲讀詩,因為只有在這種寧靜的時刻,印度人才能活得像自己,而且他們只有在聆聽哀悼詩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以往的榮耀時刻,並提醒自己年輕的一代應該勇敢往前飛。」
除了突顯英國人之間不同的殖民心態,佛斯特也寫出了階級之間的差異,以及人們複雜的心理狀態,如英印混血兒哈里斯對於身分認同的困惑:「每當有英國人和印度人同時在場,他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屬於英國人還是印度人。他因為自己體內的兩種血液而感到困惑」。越想要「成為自己」,就帶來越激烈的衝突與痛苦。
可能融合,也可能隔閡愈深。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痛楚,在佛斯特筆下展露無遺。
摩爾夫人說:「我認為英國人到這片土地,就應該與印度人好好相處!」這正是《印度之旅》的故事核心:殖民/被殖民,西方/東方,男/女……也是這部小說劃時代的意義:在每個人的天空之上,一定還有超越國境與民族的蒼穹,「天空的上方一定還有更高且更公正的事物包覆住天空,然後再上面一定也還有……」
《失蹤之後》(Still Missing)是雪薇.史蒂文斯在二零一零年出版的小說,出版后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金榜。
本來,我只打算花五分鐘向他推銷房子;結果被綁架,我被迫和他同住整整一年……
安妮是三十二歲的房屋仲介。在她被綁架的那天,她立下三個目標﹕賣掉客戶的房子,忘掉和母親吵架的事,然後準時赴約,與耐心十足的男友共享晚餐。開屋展售的場面冷清,她正要收拾房子離開,卻見到一位看房子的客戶姍姍來遲,把廂型車停靠在路邊。安妮心想,今天的好運終於來了。(結果她是大錯特錯。)
安妮被囚禁在深山小木屋中長達一年。事後,安妮接受心理醫生治療,藉此漸次揭露她駭人聽聞的遭遇,穿插其中的是她重獲自由,重新振作的心路歷程。(真相未必能讓人海闊天空。)
小說全文以女主角房地產經紀人安娜的第一人稱口吻述說。她對心理醫師傾訴那天發生的事情,非常仔細描述每個細節,不敢有所遺漏,因為那晚發生的一切徹底改變她的命運。 安娜說那晚發生前,她的生活過得幸福。有份高薪的工作,身邊有溫柔男友的陪伴。她還清楚記得那天自己腦中有三件掛心的事,一是賣掉手上的房子、二是試著忘記前幾天與母親的大爭吵,三是準時赴約,不要讓男友路克老是等候她。
安娜手上有一間房子已經有好多買主看過屋,卻一直沒有人肯出價,讓她很焦慮。這一天,當她準備離開這裡時,一輛小型卡車停在她車後。一位穿著卡其色衣服、看起來成熟穩重的中年男士上前表示希望看一下屋況,原本安娜想以「我已經下班」的理由拒絕,但看在中年男子很誠懇,心想他或許是真正的買主,於是就答應他,只能對晚上與路克的約會又要遲到感到抱歉和內疚。這位陌生男子看過屋子後,表示很有興趣買下這間房子,讓安娜當下卸下心房,暗自喜悅今天是她賣出這間房子的幸運日。
故事場景從這間房屋轉換到安娜與心理醫生的對話橋段。她嘮嘮叨叨地呻吟,說出的每一字句都透露她的痛苦、她的噩夢、她的童年生活,還有永遠忘不了的那一天悲慘遭遇……
曾經,他是老師眼中的希望。 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社會的浮沉, 在幻滅的理想人生中掙扎。 直到十六年後,才在一個最偶然的機會和老師重逢。 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 於是,他又上了14堂他老師的星期二的課。 這次,課上的學生只有他一人…….
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地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連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窄,你的夢想褪色。再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生命的路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和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如今我們也有幸旁聽這堂課,汲取其中的溫暖與智慧。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真實故事,讀後讓你一輩子感到溫馨。
每一個人都會在天堂裡遇見五個人聽他們說出你的五個功課,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生命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的最新力作,獻給所有認為自己來到人間並沒有什麼意義的人。
故事描寫一個在遊樂園裡的老工人艾迪,自從退伍以後就困在家鄉,每天重複一樣的工作。他認為自己被命運綁住,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是被沈默卻又暴躁的父親害了。他待在這個海灘小鎮,孤單一人。他只剩下回憶。
在83歲生日這一天,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了命,進了天堂。在天堂裡,艾迪遇見五個曾經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這五個人逐一對他說出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們是什麼時候在人間與艾迪相遇。艾迪逐漸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而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的故事,會在最無法預料的時空,產生交集。
本書要告訴讀者:每一個生命都會碰觸到另一個生命;你所付出的愛,絕對不會白費。你所遇到的人,都會以某種方式再回到生命裡。
假如你認為自己微不足道,讀過這本書後你會明白: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與別人相遇。
中年男子查理,本是職業棒球選手,由於受傷而不再能馳騁於運動場。此後他謀生不順,個性變得乖僻難纏;他自暴自棄,終日酗酒。妻女離他而去。當他得知獨生女連婚禮也不要他參加,他覺得自己被打碎了。他決定自殺。
他在一個靈異般的情境裡與死去的母親重逢。他回到老家所在的小鎮,陪母親渡過了一天。這一天,很平常;這一天,卻也很不一樣,因為,母親終於說出了那個祕密。
父親當年為什麼要拋下他們,離家出走?這個問題像一個不曾痊癒的傷口,在查理心中淤著血。而今,這個祕密像煙一樣浮出,遮住了天空,他震驚也茫然——在今生與來生之間的某一個地方,查理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得知了母親為家庭所做的犧牲。
查理努力記住他在與母親重逢那天所得到的溫柔和理解,把他以為已經破碎的生命重新拼湊起來。查理重新活了一次。
意外與母親相聚的這一天,讓查理懂得了什麼叫「家」。家,不需要你講道理,只需要你理解,接受,然後,愛。
故事從一個問題開始:「幫我寫祭文好嗎?」問這問題的人,是米奇.艾爾邦從小成長的教會裡的猶太拉比。老拉比這時八十二歲了。為了寫這篇祭文,米奇回到他出生成長的故鄉,踏入一個被他棄置多年的世界。一個叫做「信仰」的國度。在這同時,他還結識了一位叫做亨利的基督教牧師。亨利牧師樂於傳道,特別關注窮人和遊民,但他曾經由於販毒入罪坐牢。
這兩位為上帝工作的人,一白一黑;一個虔誠六十年如一日而今老矣,一個曾誤入歧途但現在洗心革面、熱心助人;一個謹守宗教儀式,另一個則在溫飽邊緣奮鬥。他們帶領的會眾不一樣;他們禱告的方式也不同。八十二歲的白人猶太拉比,因著信仰而無懼於死亡迫近;六十歲的黑人基督教牧師,倚靠信仰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帶領它教會信眾渡過難熬的每一日。
藉由這兩位信使的故事,米奇與我們一起思索生命的難題:
壞事發生了,你該如何面對?
做錯事的人也能重新來過,得到新的生命嗎?
宗教的儀式是一種約束,為何能帶來安慰?
有可能與信奉不同宗教的人和諧相處嗎?
到底有沒有一個叫做天堂的地方存在?
你可以一面懷疑上帝還一面相信著什麼嗎?
信仰,真的有辦法帶領人渡過難關嗎?
最後,米奇發現:假如你相信有一個比你自身更大的事物存在,你將會獲得深刻而踏實的安慰。進入了信仰的世界,你將發現:人們相像的地方遠遠多於相異之處。
這本書,會碰觸到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那株具有神性的火苗;那是我們被創造出來的時刻,造物主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當我們軟弱、痛苦、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願我們學著放下自己,仰望上天,讓上帝做出最好的安排。
你是否願意深入記憶中最黑暗痛苦之處,尋找真正的愛與救贖?
麥肯帶著三個心愛的孩子在暑假結束前到山上露營,開心的假期正要結束,卻赫然發現小女兒蜜思失蹤了!經過警方地毯式的搜尋,最後只在一棟山間小屋發現了蜜思血跡斑斑的紅色洋裝……
事隔三年半,蜜思遇害的「巨慟」仍籠罩在麥肯心中。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暴風雪天,麥肯竟在自家門前的信箱中發現一封署名「老爹」的信,信中只邀請他週末到「小屋」碰面。「老爹」是麥肯妻子小娜對上帝的暱稱,而「小屋」則是他回憶中的至痛。這是某人開的一場惡意玩笑、殺害蜜思凶手的邪惡計畫,還是上帝真的送來了一封邀請函?
困惑、痛苦與憤怒的麥肯,決定獨自踏上重返小屋的旅程。不料在那兒等著他的卻是……他在小屋到底遭遇了什麼事?這一切跟蜜思、「老爹」又有什麼關係?
★暢銷全球十餘年、亞馬遜書店、邦諾書店讀者五星級盛讚!
★翻譯超過20國語言,全球熱銷超過五千萬本
★長期佔據日本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雙日讀書俱樂部選書、十字圖書俱樂部選書、文學公會選書
「陰霾的背後,總會藏著蔚藍的晴空。」——奧格.曼迪諾
數以百萬計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公開表示,曼迪諾改變了他們的生命,他們在曼迪諾的著作中發現了奇蹟。從美國公司的經理到日本工人,從墨西哥監獄的罪犯到荷蘭的家庭主婦,從美國橄欖球隊教練到菲律賓的修女,都在他們寫給奧格.曼迪諾的信件裡告訴他,因為閱讀他的書,使他們以嶄新的人生觀重新活在世上,並創造奇蹟式的生活。
約翰.哈定擁有無懈可擊的人生,他是全球第三大電腦公司的總經理,事業一帆風順、擁有摯愛的妻子莎莉和可愛的七歲稚子瑞克。在衣錦榮歸接任新職之時,這些好運卻一夕消失,從雲端墜落地面的他看著靜靜躺在梨花木辦公桌抽屜裡的點四五手槍,並有了想結束這一切的念頭。直到兒時好友敲了約翰深鎖的大門,問他是否願意重拾小時候的夢想,擔任社區少棒隊「天使隊」的教練……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