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關於流浪的故事,十二種孤獨到底的情狀。
每個人物都光彩奪目,每篇故事都宛如寶石。
〈一路順風,總統先生〉
談論一個總統,
最惡劣的行為或許是兩種混在一起講:真話與謊言。
我們國家所經歷最悲慘的遭遇,就是我當上總統。
而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功,是讓大家都忘了我……
〈賣夢女郎〉
她從沒說過她的真實姓名,
我只聽過一個饒舌的德文外號:芙烈達夫人。
我興高采烈地以無禮的口吻問她如何在遙遠的異鄉安頓。
她回了我一個不可思議的答案:「我賣夢。」
〈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醫生將她編入住院名單,並註記了「躁鬱」的診斷。
看著她不斷哭泣,醫生卻催眠般地說道:
「想哭盡量哭,眼淚是最佳良藥。」
然而她仍不停地呼喊:「我只是來借個電話……」
〈雪地上的血跡〉
「沒事,只是刺傷。」
她舉起那隻戴著鑽戒、被玫瑰刺傷的手指。
「想像一下,從馬德里一路滴到巴黎的雪地血跡,
你不覺得很美,很適合一首歌嗎?」
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了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本書也讓我們知道,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
赫曼‧赫塞所有的作品:為什麼總以鄉愁和漫遊為主題?為什麼出遊又思家,戀愛又出遊?為什麼永遠追求,永遠不滿?為什麼有時快樂,有時沮喪?他是一致,還是矛盾?他渴望的是什麼?什麼是他尋到的真理?這本充滿詩情畫意和哲理的自剖,可說是最好的答覆。
附錄〈青春.美麗的青春〉為赫曼.赫塞力作,美得驚人的作品。附在本書之後使鄉愁和悠遊作一強烈對照。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一生追尋愛與真理的徹悟之作
★雲門舞集同名舞作的繆思
★以印度、佛教、東方哲學為背景,卻巧妙揉入西方哲學和世界觀的心靈小說:透過主角幾個階段的不同生活遭遇,帶出不同的體驗領悟;也充分表達赫塞對宗教、印度文化、東方哲學的體驗、理解和愛慕。
「我的情人,你還是當你的沙門,而你還是不會愛我,你不愛任何人,不是嗎?」
「也許吧,我就像你,你也不愛任何人。我們這一類人也許不會愛人。但童稚之人可以,這是他們的神祕之處。」
我從我的身體和心靈經驗到,我非常需要罪,需要肉慾,追求財富,需要虛榮和最受輕視的絕望,好學會放棄抗爭,好學著愛這個世界,不再將它和我所期望的、所想像的任何一個世界相比較,不再和我所構想出來的圓滿形式一較高下,而是讓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愛這樣的世界,樂於成為其中一部分……
主角悉達塔生於富裕的婆羅門世家,自小聰慧過人,本該跟著父親的腳步,成為一個偉大的智者和祭司,但他卻沒有走上出生以來幾乎可說是必然的道路,也未因尋求個人生死輪迴之苦的解脫而成為遠離俗世的苦行僧侶;他跳脫出身、階級和原本的生活氛圍,以他自己的、回歸世間的方式,孤身踏上無法言傳的求道之路,經歷「童稚之人」的悲歡離合。
在本書自稱是「荒原狼」的中年哈勒,同時具有兩種靈性:一是人,一是狼。人與狼之間的對立與衝突造就了他那孤立、老化而又自傷的性情。然而,是一個女子、一場超現實式的愛情,使哈勒在狼與人之間找到了平衡的起點。
文學殿堂中寫給成人的「藝術童話」 重溫心靈深處的願望
藝術童話是世界文學裡最受歡迎的敘事形式,而且沒有一位二十世紀的德語文學作家像赫塞一樣,在童話創作上下了極深的功夫。赫塞的童話光譜極廣,有薄伽丘式的敘事傳統,也有一千零一夜似的故事、幻想與心理分析啟發的夢的解析。
古典童話常描述愛情的幸與不幸、虛榮的夢想、得到保護的渴望,在赫塞筆下都換上了現代面貌。這些童話始終與生活息息相關。他筆下的花、鳥、山、樹木與天堂具有感性的神祕魅力,引導人從黑暗走向光明。赫塞寫了許多關於青春期的童話,讓人領會到人類成長發展有多麼不可思議。
我懼怕,所以我寫作!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慕勒
極權再怎麼貪婪、濫權、愚昧,也吞噬不掉她的一枝筆;
諾貝爾獎評委盛讚她:以詩歌的凝練、散文的率直,描寫出流離者的境況。
「若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心裡會覺得不舒服……若我們說話,我們會變得可笑……我們用口裡的話語就像用草叢裡的雙腳一樣會蹂躪許多東西。但是用沉默亦如是。」——荷塔.慕勒
這本小說敘述的是一群朋友的故事,這其中有學生、老師和工程師。他們在獨裁政權下瓦解了,自殺了。
透過書中第一人稱的我的童年片段以及經歷構成了這一段敘述這幾位死者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在主角和敘述者的聲音之間來回擺盪,所有的故事都讓人對事實與謊言、正義與欺瞞發出深省。
「內心動物」敘述的是友情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代裡如何擴張到生命裡所有的角落,他們曾經嘗試去賄賂,嘗試去適應,書中描寫他們反抗的姿勢,他們觸犯準則,述說無法繼續活下去的理由,以及一個人自己如何變成一個錯誤。
當其中的朋友一個上弔與一個墜樓而死之後,在自殺與弄得像是自殺的謀殺之間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區別。死亡本身並不會透露死亡的過程。而繩子和窗子則說明了一切,活著的人對此既無法談論也無法沈默。一如作者所寫的:「我們用口裡的話語就像用草叢裡的雙腳一樣會蹂躪許多東西。」
美國青年作家戴維在20年代中和妻子凱瑟琳從巴黎到法國南部地中海地中海海濱度蜜月,沉醉在浪漫的性愛生活中。戴維想繼續寫作,妻子卻只想及時行樂,找髮型師把頭髮鉸短,甚至在結識外國姑娘瑪麗塔后,慫恿丈夫愛她,三人投入了危險的性愛遊戲中。但「好景」不長,因瑪麗塔支持戴維寫作,凱瑟琳由妒生恨,把他的手稿付之一炬后留信出走。戴維在瑪麗塔的呵護下,文思泉湧,把喜愛的一個短篇一字不錯的重寫出來,又回到了「伊甸園」中。
海明威回憶了他與西班牙一些老朋友的友誼,讚揚了兩位正走紅的年輕鬥牛士英勇的氣概和高超的技巧,內行和生動地描寫了西班牙鬥牛,敘述了他們殊死的競爭。《危險之夏》是一部感悟人生、參透生死的紀實文學傑作,是我們深入體會海明威人生哲學,零距離感受海明威獨特魅力的很好讀本。
這14個男人,沒有女人,不談情、沒有大道理,
鬥牛賽、拳擊場、大戰前方……戰到最後一刻,不許自憐,拒絕悲觀,
對他們而言,人生還有甚麼?不就是受傷自己站起來、挫敗不讓自己倒下去。
沒有人比得上海明威對當代寫作世界的影響。
筆法乾淨冷冽、線條清明,卡爾維諾、馬奎茲、張愛玲都奉他的寫作為摹本。
沒有人比海明威更能鼓舞殘酷世界中的年輕人,
面對現實的幻滅,海明威式的英雄依舊奮戰。
因為他們深信:「這世界摧毀每個人,但是總有些人能在受傷處堅強起來。」
「對我同代的寫作人來說,海明威是我們的神。」——卡爾維諾
「海明威是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最擅長寫對話的作家。」——馬奎茲
「海明威許多句子貌似平淡,但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張愛玲
沒有女人的男人,就是失去了生命溫柔相待的男人們,是只能在殘酷生命現場找到目標為自己奮戰的男人。海明威特別喜歡描寫這些潦倒、困惑、挫敗、甚至註定贏不了的人們,寫著他們渴望站起來,寫他們就算沒有機會贏也要反抗……正如他在小說中說過:這就是人生,你當然會輸。重要的是,當你倒下時,展現了哪種風度。
《沒有女人的男人》出版於1927年,是他早期成功且最重要的短篇代表作。全書14個短篇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可以說是英文寫作範本,如<殺手們>、<五萬塊>、<白象般的山丘>,這些都是奠定海明威地位的代表性作品。本書也可以看成海明威一生寫作主題探索的開始:戰鬥中身心負傷的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理解困難、運動與運動家精神到底是甚麼。其中有個不斷出現的人物:尼克.亞當斯(第一次出現在短篇<印第安人營地>),一般研究者都認為這是海明威自己的化身,透過尼克的眼光,讀者將看到海明威對生命的態度和思索。
1933年11月至1934年2月,海明威攜第二任妻子波琳.菲佛和好友卡爾等一同前往東非的肯尼亞去打獵。回來後,海明威表示要寫一部「絕對真實的書」,與「虛構的作品媲美」,於是成就了這部「狩獵專書」《非洲的青山》。
海明威以驚人的記憶、精湛的筆法,再現了在非洲深山老林裡的打獵經歷,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與動物鬥智鬥勇的驚險場面,聆聽到非洲獨有的獅吼捻叫;同時,海明威也生動地描述了自己與卡爾競爭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好勝心和妒忌心,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表現了男子漢的率性坦誠和真男人的人格魅力。是讀者零距離感受海明威獨特魅力的最佳讀本。
本劇沒有故事,只有兩個人物,一個稱為「這主」,另一個稱為「那主」。開始時,「這主」因為火車誤點,信步到了一個藝術館流覽,不料館方未經警告就提前鎖門,將他關在裡面。他徒然抗議之餘,針對當代藝術大發議論,認為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都是故弄玄虛,欺世盜名,結果導致藝術低落,連累真正的藝術也面臨死亡。隨著這死亡一念,那主(這主的思想投射)出現,逐漸引導這主懸樑自盡,全劇也就此結束。
劇名原名是 Le Queteur de la Mort , 由高行健自己撰寫中文版出版,將劇名訂為《叩問死亡》。我們說「死亡叩問」時,一般都表示是生命到了盡頭,但是在這個劇名裡,死亡反而成為被「扣問」的對象,不是主動來訪,勾人魂魄。這個劇名非常妥當,因為全劇的重點正是從各個層面探討死亡的本質。生與死是人生旅程的起點和終站,所以本劇反過來看也在追究生命的終極意義。
那主與其說是一個人物,不如視為這主部分思想的投影。他反覆說明的,只是生之無聊與死的必至。這主一再反駁或抗拒這個消極觀點,但在最後終於放棄了生存的最後防線。這兩人的攻防之戰,使全劇很像一篇討論生死的哲學論文,被歐洲媒體譽為「打開世界戲劇的另一種窗口」。
2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8位文學巨匠
帶來13種驚悚試煉
這是一部充滿著殘忍和陰森氣氛的短篇小說選集,收錄了梅利美、福克納、海明威、芥川龍之介、卡夫卡、考德威爾、大仲馬、奧康納、克雷恩、霍桑等10位如雷貫耳文學家的13篇作品。如果隱去作者之名,許多讀者應該很難聯想到是這些文學巨匠的傑作。
雖然內容時間上橫跨16到20世紀,地點從中古歐洲到20世紀的美洲,但是人性的險惡面不因時間空間的轉換有所改變。一篇篇驚悚的故事,帶您直探恐怖的底層……
書中的短篇小說大多寫於五、六〇年代。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有遭家人遺棄的老婦,有讓男人神魂顛倒的貴婦,因婚姻而喪失創作力的女人,或保持獨立自主的女性。同時也有高高在上,毫無涵養的男人,但他們並不全站在女性敵對者的位置。兩性衝突只因都想把自身的煩惱和創傷扔給對方,卻不會想到主動去接取別人手中握著的心。
女性問題是萊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不僅討論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也探討愛情的真義:女性與事業、家庭、婚姻和男人的關係,尤其是女性的成長和省悟,以及女性追求自由的過程。而女人在現實社會壓力之下,如何認定自己的身分(有別於妻子、母親、情婦),乃至如何走出自我,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
書中的短篇小說大多寫於五、六〇年代。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有遭家人遺棄的老婦,有讓男人神魂顛倒的貴婦,因婚姻而喪失創作力的女人,或保持獨立自主的女性。同時也有高高在上,毫無涵養的男人,但他們並不全站在女性敵對者的位置。兩性衝突只因都想把自身的煩惱和創傷扔給對方,卻不會想到主動去接取別人手中握著的心。
女性問題是萊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不僅討論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也探討愛情的真義:女性與事業、家庭、婚姻和男人的關係,尤其是女性的成長和省悟,以及女性追求自由的過程。而女人在現實社會壓力之下,如何認定自己的身分(有別於妻子、母親、情婦),乃至如何走出自我,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
英國文學大師多麗斯.萊辛
寫出貓迷人而難以捉摸的性格,
獨特、動人的世界。
多麗斯.萊辛,是一位愛貓成癡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遠不乏貓咪緩步經過的景象。她在這本書裡細數曾經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
故事從萊辛在非洲的童年開始,她以勞倫斯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像是童年時衝進她家農田的貓,週末和父親兩人和大約四十隻貓相處,充滿個性的「灰貓」與「黑貓」、大難不死的魯夫思……。灰貓是被寵愛的美人,喜愛炫耀賣弄、自私虛榮;黑貓活在現實世界中,審慎穩重,高度發展肉體本能;魯夫思是一隻流浪貓,有倖存者的特質……
萊辛有極度具象、栩栩如生的想像以及冷靜精確的觀察,她筆下的貓,是個生命感十足的世界。
農場中的貓和城市中的貓有何不同?
萊辛非洲農場的童年,有猛禽鷹隼、雞群和毒蛇,貓群介於其間扮演什麼角色?
大自然的法則如何運作?
萊辛三歲時的小貓,為何會讓她整整過了25年之後,生活中才再度有貓容身的空間?
在城市中貓的生存又是怎麼一回事?城市不適合養貓?
像狗般黏人、要人類伺候、挑食的貓;流浪在公寓樓梯的、溫和有禮、不會裝模作樣的、偶爾上酒吧的城市老黑貓;精緻美麗像是童話中走出來的、會奪走人心的、會用溫柔粉紅色舌頭舔醒主人的、飲食習慣是一種豐富多變語言的夢幻貓咪……變種花豹?花豹中最嬌豔的一朵玫瑰?在花園牆上排隊等候的公貓們,嬌縱賣弄、不可一世的灰咪咪;穩重固執、謙遜樸實,代表黑貓精髓的小黑貓;獸醫教學醫院的種種見聞;擁有倖存者智慧的魯夫思、科學家智慧的查理……
《浮世畸零人》是《第五個孩子》的續篇。駱維特家的第五個孩子——班長大了。外貌奇特、天生蠻力的班遭家人排斥,被逼離家出走。天性暴力下掩藏著的質樸心智,令他數次遭人利用:被毒販騙去偷運毒品,被科研中心抓去做研究……班懷抱尋找同類的純真希望,卻不斷失望。
本作是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創作晚期對愛與道德觀的重新思考,閱盡人生的萊辛以巧妙的筆觸點出了人性的自私與殘酷。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