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少年時曾發願心,要把聊齋的故事取其神髓,全面現代化,重新寫過,只保留原來的題目。
書中共有三十四個故事。
這薄本騎馬釘式小冊子「玫瑰紅」出版於1962年5月30日,約A5大小,是當年所謂「三亳子小說」、「四亳子小說」的標準格式,作者倪裳,是倪匡的其中一個筆名,很罕見,應該只用於三數本文藝作品之上。
這書說是「文藝作品」,但根本就是「衛斯理故事」的前身:主角現是商人,但有情報工作背景,身手不俗;遇上了一個性格爽直剛烈的動人女子,她有一個大名鼎鼎的老頭父親;事情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傳說寶藏;主角與該女子相愛,但在奪寶事情上又不能不相爭,於是掀起一幕幕攻防戰。「衛斯理故事」出現於1963年,而「玫瑰紅」則是寫於1962年。
四家規模龐大的飛機製造公司,聯合研究而成的「宇宙一號」飛機,舉行試飛。主任試飛機師是鐵漢洪森,因在路途中被四名大漢攔截,雖然洪森打倒他們,但未能及時趕到機場,所以「宇宙一號」由另一位飛機師試飛。
怎料,「宇宙一號」在試飛時突然震動,機身碎裂,在空中爆炸,變成了一個火球。
鐵漢洪森不知道飛機爆炸和早上遇襲的事件是否有關連,於是找心思機敏的舒秀蘭商量,他們兩人和善於製造精密儀器的安道叔叔,人稱「三頭六臂」,因為他們合作得像是一個三頭六臂的巨人一樣,和不同的犯罪份子作對。
今次,他們要揭破敵人的身份,及防止他們再次毀壞第二架「宇宙一號」的試飛。
倪匡的作品,常對中國政治抱著批判的角度,我們可從《倪匡傳奇》一書更了解他的觀感。
倪匡將他多年在內地的生活,在書中逐一描寫。他曾參加過一星期土地改革運動、治淮工程、打野豬、採人參等等,見聞極廣,部份經歷更成為他日後小說的一部份。例如,在《木炭》中只得「半張臉」的邊五,就是他曾見過一個被黑熊襲擊後倖存的人。
書中除了不少有趣的見聞外,亦有提到倪匡三次險死的經歷、兩次遇鬼的經過、以及各式各樣他在神州大地看不過眼的荒謬事情。此外,倪匡提到他在嚴寒時,因未有煤供應 ,又見河水已凍到底,所以拆去木橋生火。但他因曾得罪大隊黨委書記,於是小事化大,更得了「破壞交通」的罪名,屬反革命罪行之一。在鬥爭會後,他被隔離到一間小屋中,每兩週要交出數萬字的檢討書,而黨亦派人到上海調查他是否有反動背景。期間,只得一隻波斯貓陪伴倪匡,發展出一定程度的默契,亦是倪匡日後寫《老貓》的基礎。
最後,雖查不到任何反動背景,但大隊黨委書記仍決意要整治倪匡,倪匡得悉後,決定逃亡。
在倪匡心目中,自認用心去寫的,有《倪匡短篇》,每篇二千餘字,到最後幾十個字,才是精妙所在,五十二篇「極短篇」小說,盡顯倪匡深厚的文字功力,直叫書迷大呼過癮。
五十二篇的精采內容有:武俠小說人物關係、監獄故事、陰謀殺人故事、常見的男人與女人故事、想當年故事、「聊齋誌異」全盤現代化 、舊貨巷故事。
「仍是堅持一貫的看法,小說,不論是長是短,是方是圓,是硬是軟,是黑是白,最重要的,是叫人看得下去,覺得好看。」——倪匡
《人頭戀+10》共有十一個故事,包括一個名為《人頭戀》的中篇故事及十個短篇。
《人頭戀+10》被譽為是倪匡數十年寫作生涯中,唯一一本「硬科幻」短篇小說!極具珍藏價值!
《人頭戀+10》,這個書名,堪稱古怪之極。但如果略作解釋,就再容易明白都沒有:〈人頭戀〉,是一個獨立的中篇,「+10」,就是加上十個短篇,彙成為一本單行本,此所以名之為《人頭戀+10》。這倒並不是作者在故作狡獪,而是事實如此。
『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絕少寫短篇小說,這次一氣呵成,採取這種「十分奇特的表現方式」,寫出一連串「以『自己』為主題」的故事。
倪匡說:「一貫的觀念,得到了徹底的發揮,自己很以此而高興。」』
《香港鬼故事第二集》於1988年11月由香港周刊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共有二十七個故事。
《香港鬼故事》於1984年2月由香港出版社出版,是倪匡第一本鬼故事書,包括了二十一個故事。
書中大部份的鬼故事,倪匡都寫下前言,當中提到不少他對鬼魂的假設,可說是鬼魂科幻化的探討先軀。衛斯理故事中提到的理論,大多是從中發展的。
倪匡說:「我寫鬼故事,因為,我見過鬼。」這是名作家倪匡二十多年寫作生涯執一本鬼故事,內中不但有第一身的經歷,聽來的故事,也有豐富的想像力以及科幻性的分析。
鬼是恐怖的,也同時是可愛的,香港鬼故事是各類型現代鬼故事的精華,喜愛靈異故事的讀者切勿錯過!
《心變》以巴基斯坦為背景,這個國家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很多禮節儀式都是匪夷所思的。
飛機師辛開林在巴基斯坦的一次混亂中,死裏逃生,並巧遇神秘人,答應替對方保管一個木箱,結果他一夜成巨富。
三十多年後,為了物歸原主,辛開林重返巴基斯坦,意外地尋回失落的自我,並解開種種疑團。
故事中的錫克教徒敬拜一個沉睡的「神」,千方百計企圖喚醒「他」,以求在宗教統治上有突破,故事的三個主人翁便穿插在這些情節中,帶出一個又一個的高潮。
《這就是鬼》於1991年11月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二個故事。
倪匡以簡潔的筆觸,描繪形形色色的鬼怪,而寫出十二篇出人意表的鬼故事。
◎2003年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紀錄片,南師對此事與抗日歷史的談話記錄。
◎內容除了南師個人的所見、所聞、所經歷外,頗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
◎在輕鬆的回憶言談中,更不時流露出南式的幽默,令人莞薾。
被南師稱為「民族孝子」的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向南師請益,隨後即製成紀錄片,於電視台多次播放,2004年南師於《去大後方》紀錄片前言的談話一併附錄於後。
現今歷史以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人攻擊蘆溝橋為抗戰開始,但事實上,近代日本侵略中國至少要從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開始,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進軍瀋陽,占據整個東三省的「九一八事變」,造成東北青年組織義勇軍對日作戰,或轉往南方圖謀反攻,也是抗日的開始。
經歷過抗日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經歷,南懷瑾先生因有機緣接觸到許多大歷史中的人和事,因此雖然僅只是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卻能讓大家對那段期間的中國歷史增加一些不同角度的認識。譬如南先生在書中提到:
.中國這一百年當中,有三個半可憐人,半個可憐人是孫中山,三個可憐人,第一個是袁世凱,第二是蔣介石,第三是毛澤東。
.杜月笙批評蔣介石兩句話,很有道理,這話拿來批評別人也一樣。他說:「蔣委員長不行啊!民主沒有度量,獨裁沒有膽量」。
.能夠發揮抗戰精神的是三部小說:《三國演義》《精忠岳傳》《水滸傳》,一般人都是受這幾部小說的影響,並不是儒家的大道理。抗戰能夠打下來,全民是靠這幾部小說的思想精神所支持的。
.中國實際上不是北伐而統一,是用謀略成功的統一,是用五十萬銀大洋買過來半個中國。
.抗日聖戰一開始宣佈「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須全民奮起,不惜犧牲焦土抗戰」,這句名言是怎麼寫出來的?
.第一個獲知日本要打美國珍珠港的是當時中國軍統局戴雨農?通知美國後,美國人聽了哈哈大笑?今天美國CIA的特務組織,是受中國戴雨農這方面工作的影響?
今年(2015)適逢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之際,特檢出南師談話紀錄印行,為歷史多留一筆見證。
黑社會組織對於社會治安和市民生活的影響,至深且巨。但是你對它究竟有多少認識呢?本書可以幫助你認識香港的黑社會。
有關香港黑社會的起源、演變、組織系統、活動方式以及他們使用的暗語、詩詞,港澳兩地每天發生的各種罪案與黑社會的關係,黑社會、黑人物與警察的恩恩怨怨,半個多世紀以來港澳黑社會組織的一些「大動作」,本書都有細緻、詳盡、真實、生動的記載和描述。
本書作者對港澳黑社會組識作過長期的調查,並常在黑社會組識的「叔父輩」人物中取得第一手資料,積累研究所得撰成此書,貢獻於社會,相信它對於每個生活在香港(澳門)的人士有所裨益。
明亡後,年過五十的張岱還歸龍山,以遺民自居,「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找茶、配泉、玩燈、放燈、習琴、鬥雞、吟詩、吃蟹、賞雪、狩獵、養戲班……,曩昔紈褲生活的點滴追憶,召喚的終究是國破家亡的蒼涼與悲憤,以及知識份子在歷史巨變下,以書寫對抗遺忘的自覺。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遊山玩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既懂音樂,又擅彈琴、製曲、品茗、戲曲;古玩收藏及鑑賞水準皆高。但四十九歲那年,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折。清兵入關後,他位於杭州的別墅、紹興的家園、豐富的書畫古玩收藏,悉數毀於戰火。他帶著倖存的家人逸隱於紹興龍山,務農為生,餘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後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面對擋不住的歷史洪流,還歸龍山是張岱的一個選擇、能自主畫下的一條人生界線。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裡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盪之間,隱隱浮現。人生,如夢如幻,而歷史的線性敘述則表現一種秩序的重整與規律的再現。如何透過回憶與書寫,紮實一個捉不回的夢?本書序文是這麼說的:「他生於、長於龍山山麓,中年歸返龍山,只為將心中瞭然之事理個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煙,於是他決心盡其所能一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
史景遷認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份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係。
一般人總是把馬可波羅視為一個旅行家,西方人如此,東方人也如此。實質上他是一個冒險家,不僅指行程具有冒險性質,而是指他的任務——奉教皇之命結好於蒙古帝國,共同對付夾在兩者之間的回教世界。
不過馬可波羅並未完成教皇所付與的任務,倒是他自己在天朝當官,作了一番政治冒險,成為第一個參與中國政治的西方人。
從成吉思汗到拔都,蒙古鐵騎幾次蹂躪歐洲,即所譯黃禍,又稱「上帝的鞭笞」。要等馬可波羅回到歐洲後,西方人才知道東方除武威之外還有輝煌無比的文化。
他的爸爸是日本警察,他的媽媽是泰雅公主,總督府是他倆的媒人……
貝克.道雷是泰雅族最大部落馬烈巴社的大公主,聰慧手巧,美麗賢淑,追求者絡繹不絕,但她卻除非雅烏依.諾幹誰都不嫁,因為這個泰雅男子和她理念相同,即使受盡嘲笑,也不肯出草殺人。
下山治平是英姿俊發,雄才大略的日本青年,日本時代初期派任來台擔任軍警,參與殖民事業征服強悍泰雅族的艱困任務。在他的故鄉,執著的初戀情人正癡等著他。
然而命運總不由人,當下山治平被任命為馬烈巴駐在所警部主任後,在總督府政略婚姻的命令下,貝克.道雷為拯救抗日的頭目父親和族人的性命,無可奈何地點頭答應與下山治平成婚。
不過,這樁原為政策推動的婚姻,卻在一次下山治平因傷住院下有了變化。因住院期間,貝克.道雷衣不解帶的關護,讓下山治平數度從死神的手掌中脫逃,每回從昏迷中甦醒,只見到貝克對他無微不至的照料,原本僅虛情假意的對待並計畫回日的下山治平,此時終於改變態度真心接納貝克,並決定與她長相廝守。
但和樂的家庭生活,因下山治平日本初戀情人勝又仲子的出現,而產生動搖。最後,下山治平終究帶著仲子和其所生子女返回日本;而堅持留在台灣的貝克.道雷和其幾位子女,則經歷了驚天動地的霧社事件,以及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投降的變局——這政治情勢的丕變,讓身分特殊的他們從此被視為「亡國奴」……究竟,在時代洪潮的流轉與擺弄中,他們的命運會被帶往何處?
本書是由身上留著日本與泰雅兩種血液的下山家族第二代下山一(林光明)自述、第三代下山操子(林香蘭)整理譯寫而成。書中描述著家族與時代的故事,讀者從中能看到異文化短兵相接的衝撞、國族認同的掙扎與困惑、有真情的互許與欺騙的心痛,還有天地人子叩問「我是誰」的永恆提問……
引錄原典,詳細評述李煜的生平、家世、重臣、思想、作品,有助清楚了解李煜的生平事跡與逸事。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