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錄原典,詳細評述李煜的生平、家世、重臣、思想、作品,有助清楚了解李煜的生平事跡與逸事。
《蔣介石評傳》一書以史料為經,嚴謹的考徵為緯,有別於坊間野史式的傳記小說,而以求真之著史精神,重塑蔣氏一生功能及其歷史定位。書中旁徵博引,搜羅大量原始珍貴文獻,揭露出蔣介石殘害民主的真面目。
作者對蔣氏的憎恨,立論是否客觀,或啟人疑竇,但序文中由衷地表白,雖然在情緒上對蔣氏深深痛絕,但在行文上卻有史家的嚴謹,全憑證據「誅奸諛于既死,發潛德之幽光。」全書主旨,已昭然若揭。
提起武功高強、身懷絕技,飛簷走壁、來去無蹤的俠客,每個人都既景仰又好奇,想要一睹他們的廬山真面目。江湖俠客的故事永遠是廣大市井小民的最愛。
本書所介紹的八位俠客(〔戰國.無名過客〕〔汪十四〕〔唐末.楊行密〕〔宋.張詠〕〔宋.狄青〕〔明末.紅娘子〕〔明末清初.王輔臣〕〔晚清.張國樑〕),都是在歷史上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這些俠客除暴安良、慷慨激昂的故事,更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千載以下,懍懍生氣猶躍然紙上……
這八篇俠客故事都曾在《大同月刊》連載過,頗受好評。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是多面的、復雜的,作者在這里或許只能向讀者展示幾個側面。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的描述,對抗日戰爭這段特殊的歷史進行再認識,對蔣介石這個民國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有一番新了解,對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的抗日功績有新思考。
秦.楚.漢三部曲」完結篇。
司馬遷不能說的秘密;《史記》和《漢書》背後一刀未剪的幕後花絮;連蘇東坡與王世貞都忍不住腦補的精彩劇情。
繼《秦崩》與《秦謎》,「歷史福爾摩斯」李開元再次挑戰司馬遷,發掘《史記》不曾說出的真相!
項羽的性格,如何成就他西楚霸王的形象,
又一步步將他推向悲劇英雄的舞台?
在充滿投機者的亂世中,是什麼機運,讓韓信鋒芒畢露?
韓信拒絕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對他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軌跡有什麼影響?
劉邦又如何能同時背負著識人明主與寡恩疑忌的形象?
所有改變歷史命運的高度,都是無數零碎抉擇的堆疊。
但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深埋在殘缺不全的史料下,等待被發掘。
秦朝末年,先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項羽、劉邦逐鹿中原。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暗渡陳倉、鴻門宴、十面埋伏、烏江自刎,項羽、韓信及楚漢之爭一直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司馬遷的《史記》為千百年來的後人,塑造了項羽及韓信的形象,但許多情節僅寥寥數語,不足以再現真實場景。陳勝、吳廣為何選擇以項羽的祖父項燕及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為號召?侯生如何說服項羽接受劉邦的議和?韓信是如何藉助古漢水之水勢由漢中反攻關中?項羽又如何自城陽穿越魯中山地奇襲彭城?隨和策反英布、陳平收買項伯、酈食其勸降齊國種種外交謀略是如何完成?項羽如何失去人心,為秦人及楚人背棄?又是誰在烏江河畔目睹了項羽最後的身影?
李開元從不同的角度,謹慎地由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入手,加上合理的推論及想像,抽絲剝繭地找出散佚的歷史片段,推理出楚漢相爭的豐富細節。他既像一個細心為老膠卷復原上色的繪師,讓這些已如傳說般的蒼白史實,再次展現立體且真實的面貌,更像一個親自探訪歷史現場的偵探,帶我們穿過層層迷霧,看清歷史的真相,重新認識時代的轉捩點。
本書以歷史全方位的角度,來掌握抗日戰爭複雜的前因後果。從中、日整體國力的評比、主要會戰的敘述與檢討、戰略與政略的分析、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開羅會議的急轉直下、英、蘇兩國打擊中國的不擇手段、雅爾達密約的前因後果、抗戰勝利卻帶來了國共內戰等等,都以最清楚的筆法表達出來。對於當時歷史的決策與作戰勝敗的原因,都有相當深入的原因解說,而不是單純的事件記錄而已。作者並指出一些決策上的選擇,與可以改變事件結果的建議,讓歷史不僅是過去事件的記錄,更是人類經驗的成長與鑑戒。
看到十年來這些混人以歪曲行公義、以殺伐行和平、以鬥倒鬥臭行和解、以「一個也不饒」行寬恕,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台灣人民何辜,被壞外省人羞辱後又被壞本省人羞辱,六十年一脈相承而不得脫,真是冤孽。幸有「李敖之流」為張大義,濁水溪上,以俟河清,亦海天孤憤也,人之不混者,辛苦識之。——李敖
二二八的主題,今年輪到「轉型正義」,我們建議改成「天下無賊」,因為明年應是「沒完沒了」,後年絕對是「不見不散」(大陸影帝葛優主演之電影名)。每十年的二二八,我們都得再出版此書紀念它,只要它的原貌繼續被藍綠渲染成模糊不清、只要它的真相繼續被藍綠扭曲成訴說不明,悲情一日不走出,我們就不會停;陰影一日不消除,我們就不會止。——陳境圳
本書由大陸百家講壇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主講人袁騰飛著作出版。據官方媒體統計,袁騰飛主講《兩宋風雲》,收視率大大超越易中天、閻崇年等人;而其更獨到、犀利、風趣的講史風格,帶動大陸青年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狂熱讀史風潮(部落格流量三日破百萬,演講影片月內衝破2500萬)。
本書由文學大師司馬中原領銜專文推薦;復旦大學作家教授錢文忠(暢銷書《三字經》作者)、東森「關鍵時刻」主持人劉寶傑、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健、文化界才子眭澔平、文史導遊謝哲青等人佳評不斷,聯名推薦。
《兩宋風雲》由宋徽宗即位開始說起,以當時全球最富庶繁華的背景,映照帝王隨意揮霍種下的禍根;再透過靖康之難到南宋偏安,以至高宗禪位的歷史脈絡,刻畫繁華帝國層層剝解的過程,及帝王臣相心理的轉變與性格特質,不僅還原歷史豐腴立體的面貌,也為當代政治家與富豪企業家提供了警醒的借鏡。
本書記述了兩宋交接年代的諸多故事,以講史兼評論的方式,帶讀者一邊觀看歷史的滄桑,一邊領會政治詭譎的角力,與人性多變的複雜。同時,本書彙編了大量相關人物的簡介及歷史典故的來龍去脈,讓讀者在精彩的主文之外,還能另外掌握豐富的延伸知識。
高陽先生憑藉他淵博的國學涵養,以他特有橫貫古今、包含內外的視見,評析古往今來的人與事,值得細品。
這本集子是名符其實的雜文,內容龐雜,大致可分為五部:第一是雜感,為表示對一代偉人蔣故總統的崇敬;其次為感舊懷人之作;第三是若干小考證附「閱微新記」四篇;第四提出作者在對文學與文人的一些看法及若干書評;最後一部分,收錄了四篇稿子,談三百年前的一次大地震、談歷史上的哈雷彗星、談康有為、談伊藤博文與西太后,都有一些新發現在內。
這是一部描寫黃巢領導唐末農民起義的長篇歷史小說。
黃巢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運動。西元八七五年,即唐僖宗乾符二年,黃巢聚眾響應王仙芝起義。次年,因反對王仙芝接受唐朝招安,與王仙芝分兵,獨立作戰。五年王仙芝戰死後,黃巢被推為領袖,稱沖天大將軍。
小說生動地塑造了黃巢、王仙芝、孟楷、尚讓、黃揆、蓋洪等農民起義將領和唐末著名詩人皮日休的形象;逼真地描繪了曹氏夫人、瓊枝、丹霞、蓋秀梅、黃鸝、柏枝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奇女子。同時也著力地刻畫了唐僖宗、田令孜、石野豬、宋威、楊復光、朱範、王釕、楊知溫等封建王朝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作品既有緊張的戰鬥場面,又有曲折的愛情糾葛。作者用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優美典雅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唐代生活畫卷,給人以豐富、形象的歷史知識和美的藝術享受。
九月菊。是因黃巢有著名的菊花詩而取其名。
《長安恨》是長篇歷史小說《九月菊》的續篇,寫黃巢起義由鼎盛到敗亡的過程,讀了《九月菊》,再看《長安恨》,才能了解黃巢起義的全貌。
其中,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參加義軍;黃巢率百萬義軍攻佔長安,冕旒為帝;朱溫叛降;李克用鴉軍出兵;曹氏夫人、丹霞、柏枝幾個奇女子或戰死沙場,或情死宮廷,或自裁於危難之頃等事件,均寫得淋漓盡致。全書故事波瀾起伏,環環相扣,奇譎曲折,引人入勝。語言優美典雅,韻味雋永。
《長安恨》在基本事實忠於歷史的前提上,發揮了豐富而大膽的想像力。使它既啟迪人的思想,又給人以形象的歷史知識和美妙的藝術享受。
「他忍辱後退了一小步,日本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沒有德川慶喜的自我克制,就沒有明治維新的燦爛花朵。」
德川慶喜少年時代接受嚴格的武士教育,但隨著西方船艦的叩關,歐風自然影響了他。他接受歐洲文明,敬佩華盛頓,崇拜拿破崙;生活上他偏愛西餐,喜歡照相,性情執拗,愛好女色。
捲入幕末的政治漩渦之後,德川慶喜逐漸適應,以其辯才無礙的天份、縝密的思慮,在整個「倒幕勤王」的大勢中,入主德川家。雖然成為第十五代將軍的他,終究無法力挽狂瀾,振興式微的幕府,但身處歷史變局的德川慶喜,卻能在關鍵時刻選擇自我克制向後退了一小步,自此,在德川慶喜這位最後將軍的身影下,日本終於得向前邁進一大步,走向燦爛的未來。
「明治維新」是日本邁向現代化的起點,也是英雄豪傑各領風騷、各顯本領的時期。司馬遼太郎的生花妙筆,刻劃豪傑們的心路歷程,震撼人心值得一讀。
《太閤記》(日語:たいこうき)為描寫太閤豐臣秀吉生涯的人物傳記。最早的一本作者為日本儒學家小瀨甫庵,所以書名也稱為《甫庵太閤記》(日語:ほあん たいこうき),全書共有二十卷。該書在江戶時代數度被取締禁止,列為禁書。
後來以「太閣」、「太閣記」為書名的有許多,名家迭出,如吉川英治的《新書太閤記》、山岡莊八的《異本太閤記》。本書《新史太閤記》為司馬遼太郎在一九六八年所著。
司馬遼太郎(一九二三年八月七日~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二日),是日本的大阪出身的小說家。本名福田定一。專攻歷史小說。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被認為是日本大眾文學的巨匠,也是日本國民中最受歡迎的作家,被認為是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司馬遼太郎最重要的文學成就在描寫江戶末期的歷史小說。透過他筆下描寫出來的人物如坂本龍馬等,如今已成為時代劇裡反覆傳誦的典型。司馬筆下的人物在那個幕藩制度崩潰的時代裡,一面承傳著根深蒂固的傳統,一面對嶄新的未來抱持著光明的想望。評者認為這樣的性格呼應著日本人一世紀以來面對現代化與傳統時的心情,也是司馬的小說歷久不衰的原因。
本書收錄了司馬遼太郎優秀短篇小說《大和大納言》、侍大將的胸毛》、《關原》、《二軍師》、《真說宮本武藏》等共二十四篇。
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備受推崇也廣受歡迎的歷史大河小說巨匠司馬遼太郎,描寫平安時代(810-1185年)與鎌倉時代(1185-1134年)交替之際,戰神源義經(1159-1189年)獨特而短暫一生的傑作。
義經是源氏首領之子,但他的名字被提及時總是伴隨著悲劇性的音調。雖然出身武家,卻被寄養於鞍馬山,之後則輾轉於關東、奧州度過黑暗的少年歲月。但矮小清秀的義經一鳴驚人,以轟轟烈烈之姿登上歷史的舞台,將木曾義仲趕出京都,接著轉戰平家,先後在一之谷、屋島、壇浦戰役中奇兵制勝……義經建立了輝煌的戰功,登上英雄的寶座,滿心只想為父報仇和贏得哥哥賴朝的垂青,就在他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毀滅之神卻悄然到來。
縱然有軍事天才,可是義經對政治卻遲鈍到令人悲哀的地步,因此,對苦心經營鎌倉幕府的哥哥賴朝而言,弟弟義經便如毒藥一般……
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備受推崇也廣受歡迎的歷史大河小說巨匠司馬遼太郎,描寫平安時代(810-1185年)與鎌倉時代(1185-1134年)交替之際,戰神源義經(1159-1189年)獨特而短暫一生的傑作。
義經是源氏首領之子,但他的名字被提及時總是伴隨著悲劇性的音調。雖然出身武家,卻被寄養於鞍馬山,之後則輾轉於關東、奧州度過黑暗的少年歲月。但矮小清秀的義經一鳴驚人,以轟轟烈烈之姿登上歷史的舞台,將木曾義仲趕出京都,接著轉戰平家,先後在一之谷、屋島、壇浦戰役中奇兵制勝……義經建立了輝煌的戰功,登上英雄的寶座,滿心只想為父報仇和贏得哥哥賴朝的垂青,就在他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毀滅之神卻悄然到來。
縱然有軍事天才,可是義經對政治卻遲鈍到令人悲哀的地步,因此,對苦心經營鎌倉幕府的哥哥賴朝而言,弟弟義經便如毒藥一般……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