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以現代生物學觀點來解釋生命進化過程的科普書。作者將生命的進化過程比作一條基因之河,基因在時間長河中相互碰撞、混合和重組。本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風趣。
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的百大好書之一
像小說般精採的科普書,全球暢銷百萬冊
任何生物,包括我們,都只是求生機器,暗地裡已被輸入某些程式,用來保養那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這麼說來,我們不都成了基因的俘虜?種種行為早已由基因命定?真是這樣嗎? 如果您不願意成為基因的俘虜,就請先了解《自私的基因》。
這本書充滿想像力,就像科幻小說……任何生物,包括我們,都只是求生機器,暗地裡已被輸入某些程式,用來保養那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這麼說來,我們不都成了基因的俘虜?
但這本書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動物也會實施家庭計畫?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會有大小眼嗎? 雌性擇偶為何比雄性更小心?工蟻憑什麼要為女蟻王賣命?好人真的會出頭嗎?
從「自私的基因」觀點出發,這些問題全都可以找到答案。
《多多鳥之歌》探討了近年時興的「島嶼研究」所揭露的演化與滅絕之秘。
島嶼的隔絕地形使其成為演化的自然實驗室──著名的多多鳥、科莫多龍、馬達加斯加的象鳥、加拉巴哥與阿黛博拉島的巨龜都是最佳寫照。無論是天生如此或人為所致,身為生態系中的孤絕小碎片,「島嶼」是物種滅絕的溫床。在人類活動氾濫的今天,從塔斯馬尼亞、亞馬遜雨林到黃石公園,這個星球的各角落地貌早已被切割成類似島嶼的孤絕碎片了。因此島嶼研究背後所透露的悲觀訊息,今日看來尤其發人深省。
歷時八年,逵曼的雙腿踏遍各地荒野,他不斷閱讀、反覆沉思,並追尋華萊士當年的島嶼歷險傳奇,終於將寶貴的資料寫成了《多多鳥之歌》。這是一部令人讚歎的發現之旅、一首美麗的自然詩篇,也是這個時代的警鐘。
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是進化論之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也是生物學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對人類歷史有著極大的影響。達爾文以無數的翔實資料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了「遺傳」、「變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觀點,用生存競爭與自然淘汰解釋生物進化的過程,理論平實易懂;且為生物學界第一次將理論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被學術界、思想界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愛因斯坦說:量子力學令人印象深刻,可它並沒有使我們更接近「老頭子」的奧秘。我毫無保留地相信,「老頭子」是不擲骰子的。
1922年諾貝爾物理得主波耳說:愛因斯坦,別指揮上帝應該怎麼做!
《時間簡史》作者霍金博士說:上帝不但擲骰子,他還把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去!
具有革命意味的量子隨機性理論,推翻了已有三百年基礎的古典物理因果學說,讓科學巨擘愛因斯坦嘲弄地否定了量子的真實性:難不成親愛的上帝會擲骰子?
但是隨著量子理論一步又一步地被證實,我們不得不對愛因斯坦說:上帝真的擲骰子!
今天,我們的現代文明,從電腦到鐳射,從核能到生物技術,幾乎沒有哪個領域不依賴於量子論。但量子論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至今依然難以回答。
掐指算來,量子概念的誕生已經超過整整100年,但不可思議的是,它的一些基本思想並不為大眾熟知。那麼,就讓我們再次回到那個偉大的年代,去回顧一下那場史詩般壯麗的革命吧。本書內容結合科學與歷史,帶領讀者沿著量子論當年走過的歷史道路,和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天才們同行,親身體驗他們當年經歷過的那些困惑、激動、恐懼、狂喜和震驚。
◎開創科普類書寫新風格——全世界最天才和最大膽的物理學大師們,在科學界的巔峰盛會聚首一堂時,那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本書作者以新生代觀點,將一場又一場國際物理學大會描寫成武林大會般腥風血雨的論戰不斷,科學巨擘愛因斯坦就像是雄霸武林盟主寶座多年的大宗師,而新成立的量子論正如一個江湖新門派,讓許多物理高手如波耳、海森堡、包立紛紛投到門下,一再挑戰愛因斯坦古典物理學的盟主之位……
◎娛樂化的科學歷史——說起名留歷史的科學家們,往往只是教科書上死板板的名詞,但本書作者以最人性化的筆法描寫,讓每個科學家都有他獨特的個性,像是:小器又斤斤計較的牛頓怎麼成為科學巨人;量子的創始人普朗克卻被自己離經叛道的思想深深困擾,變得畏縮不前;一頭亂髮仍掩不住眼中堅決的愛因斯坦,如何力抗量子論的歷史洪流……
◎量子理論的演義故事——二十世紀初量子理論才被發現並且發揚光大,更造就不少物理科學家練就成名絕技而歷史留名。本書作者以活潑的說書方式,呈現這些偉大科學家們如戲般的人生故事,建構出科學界精彩絕倫的歷史演義故事。
時隔三十餘年,重讀此書,許多四、五年級生恐怕都還能記得當時的啟蒙感受。至少,當年慘綠少年的心中,還記得數年前登月實況的震撼,這本書卻更進一步,描繪了未來太空的無垠無限。一九七〇年代的台灣雖在邊陲,卻正快步向前,那股氣氛感染之下,似乎世界也在這無盡的銀河軌道上大步前行。
本書全名 The Next Ten Thousand Years:Vision of Man's Future in the Universe,介於科普及科幻之間,一方面揭示了當年(一九七〇年代)的最新科學研究成績,一方面引介了當代頂尖科學人物對未來世界的展望。書名強調的未來一萬年內的科技文明發展,正好與過去一萬年發展起來的人類文明(一般認為人類文明濫觴於紀元前八千年的西南亞)相對應。人類在過去一百世紀,從偏於亞洲一隅的新石器時代文明,演進到遍佈地球的機械科技文明;再給一百世紀,能否踏出這偏於太陽系一隅的小小行星,邁開向銀河系甚或宇宙擴展的腳步。
當年原著一出,一時洛陽紙貴,單單中文版就至少有三個版本。一個是本版,呂應鐘譯,希代出版,書名《宇宙萬年後》;另一版本由黃堯翻譯,林白出版,書名《一萬年後:人類和宇宙的未來關係》;第三個版本由四季出版,書名《一萬年後》。印象中我讀過前兩個版本,譯文以林白的版本較佳,呂先生的譯文(本版)比較生硬,多有詞不達意之處。
數週前無意中找到希代版本的電子文本,重讀之後,心想瑕不掩瑜,雖然譯文不甚佳,但是書中提示的概念及開拓眼界的功用還是上佳,因此據以製成好讀版電子書。在製書校正過程中,也對多處文字加以修飾,大的改動以「J按」附註,小的更動就不一一詳列了。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