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特別多的餐廳》是宮澤賢治生前少數出版的童話集,與〈銀河鐵道之夜〉並列為宮澤賢治最著名的代表作。在廣闊的原野之上,有著挺著滾圓肚子的山貓、祈禱和平的烏鴉艦隊,還有出沒在滑床山的熊……本書收錄十八篇天馬行空的故事,時有撫慰人心的溫暖、善待萬物的慈懷,也有暗喻人性與現實的諷刺,藉以探討生死、善惡、文明社會的殘酷等。宮澤賢治將樸實而真摯的信念寄託筆尖,洗滌內心的不安與煩憂,最終期盼每個人都能再次築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理想烏托邦。
〈橡子與山貓〉——經典動畫《龍貓》天然呆原形
宮崎駿:「宮澤賢治的童話故事裡面,我最喜歡〈橡子與山貓〉。巨大山貓獃獃站著遙視彼方,腳邊的小橡果嘎吱嘎吱作響的轉圈滾動著……是我心目中的山貓形象。只要想到山貓出神呆立的模樣,我就很喜歡故事中所描述的那個世界。」
某個週六的傍晚,一郎家收到一張奇怪的明信片。
兼田一郎先生 九月十九日
得知您心情愉快,非常好。
明天有一場麻煩的裁決,請來一趟。
請勿帶飛行工具。
山貓敬上
小男孩一郎收到了來自山貓的明信片,一想到山貓喵喵叫的花臉,還有那個據說很麻煩的判決,他興奮不已地出發往山裡尋找山貓。只見山貓穿著黃色外褂,瞪著渾圓的碧眼站在那裡,挺著滾圓的大肚子等待著一郎的到臨……麻煩的判決結果出爐了,最笨、最誇張、最不像話的,就是最厲害的人?!
〈要求特別多的餐廳〉——隱藏在幽默底下嘲諷的黑色童話
兩個年輕紳士扛著發亮的槍,帶著兩隻白熊似的大狗,正在深山裡樹葉茂密之處伺機尋找獵物,卻始終一無所獲。隨著天色漸暗,又冷又餓的兩人,竟在森林深處發現一棟氣派的西式洋房餐廳「山貓軒」。
兩人踏進餐廳,玄關的玻璃門上便寫著「歡迎任何人光臨。千萬不用客氣。」往前走了走,第二道門寫著:「尤其熱烈歡迎胖子及年輕人。」第三道門:「本店是要求特別多的餐廳,請多包涵。」受到如此禮遇的兩人,滿心期待推開一道又一道門,他們滿足了每一道門的要求,他們相信自己如此被禮遇,因為他們是最尊貴的大人物!終於來到最後一道門,門後到底有著什麼金碧輝煌的景象等著他們呢……?
〈踏雪〉——二十五歲刊登《愛國婦人》雜誌,賢治生前唯一獲得稿費的珍貴之作
「硬雪硬邦邦,凍雪冰涼涼!」皎潔巨大的滿月靜靜從冰上山升起,雪地晶瑩發出藍光。四郎和妹妹寬子,應小狐狸紺三郎的邀請,參加狐狸舉辦的幻燈片欣賞會,只有十一歲以下的人族才能拿到入場卷。這場狐狸聚會最後宣告了這樣的結論:「聰明且毫無醉意的人族孩童吃了我們狐族做的食物。我相信各位今後即使長大了,也能不說謊不嫉妒。」
本書收錄多篇訪問稿及批評引介之作,雖初以為它未算作者的名山事業,但仔細讀畢全書,讀者將發現它在同等性質的書中,實有病鷄之判,屬出色之作。例如第一輯五篇精彩的訪問稿,作者不但智探被訪者的底蘊,同時精準有力地記錄了被訪者的神采和個性,例如李敖之越扣越鳴、越激越勇,真相悉現;顏元叔之越挫越剛,越見其自信心——這樣不止讓本書的受訪者綻放精彩,更令作者的訪問非凡功力閃耀,加上其急才與深厚的學問思考,足教讀者快心娛意。
這是一間活脫是從狄更斯書裡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
店外陳列了幾架書,開門進去前,我先站在外頭假裝隨意翻閱幾本書,好讓自己看起來像是若無其事地逛書店。一走進店內,暄囂全被關在門外。一陣古書的陳舊氣味撲鼻而來。我實在不知該怎麼形容:那是一種混雜著黴味兒、長年積塵的氣息,加上牆壁、地板散發的木頭香……店內左手邊有張書桌,坐著一位年約五十、長著一隻霍加斯式鼻子的男士。他站起身來,操著北方口音對我說:「日安。」我回答說我只是隨意逛逛,而他則有禮地說:「請。」
極目所見全是書架-高聳直扺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書架,橡木架面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雖已褪色仍逕放光芒。接著是擺放畫片的專區:另一邊還放著幾疊迷人的古舊畫刊……
「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海倫凱勒
二十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海倫凱勒,一個活在盲聾啞的黑暗絕望世界的纖弱女子,竟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立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本書乃根據海倫凱勒的多部作品,包括《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重新編譯,以紀念她的首部作品《我的生活》(The Story of My Life)出版一百周年。
造就海倫凱勒偉大的一生,除了是海倫凱勒她本身堅毅的性格外,更重要是甘願為她奉獻一生伴隨左右的家庭老師莎莉文。自小已是孤兒的莎莉文老師,曾一度被社會視為毫無希望的野蠻瞎子;但在種種機緣下遇上海倫凱勒,雙方由互相敵對化為亦師亦友,繼而克服海倫凱勒的殘障,幫助她認識及投入世界,努力造福人群。在書中,海倫凱勒以第一身記述這段令人感動的師生情誼,箇中處處流露出莎莉文對教育的投入與熱誠,是後世良師的典範。
《蝦球傳》是香港作家黃谷柳於一九四七年十月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發表的連載小說,由三個既有關聯又能獨立成篇的小說組成,分別為《蝦球傳》第一部的《春風秋雨》、第二部《白雲珠海》和第三部《山長水遠》。一九四八年,由新民主出版社在香港出版《蝦球傳》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單行本;一九四九年出版第三部的單行本。唯作者沒有把第四部完成,故《蝦球傳》是一部似有結局卻沒有真正結局的書。此外,本書還譯成日文、英文出版。
《蝦球傳》以抗戰後的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為故事背景,描寫小說主人公——蝦球在香港到廣州的種種遭遇:蝦球離家出走,四處游盪,被迫當人家「馬仔」,從事非法勾當,又當過扒手,甚至誤入黑社會,後來蝦球得到啟發,回到廣州參加游擊隊,最後走向光明人生。作者在《春風秋雨》裡以蝦球的遭遇描寫香港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反映社會低下階層的生活實況,而《白雲珠海》和《山長水遠》的故事場景則集中在廣州一帶。黃谷柳的《蝦球傳》被譽為香港文學的經典著作。
你要認識真實的中國社會的病態嗎?你要品味傳統小説藝術的奧妙嗎?金學名家黃霖先生為你打開了《金瓶梅》的大門,讓我們看到由笑笑生匠心獨運的藝術世界裡,西門慶式的官商如何成為爆發戶,如何陞官,如何貪贓枉法,如何稱霸一方,又是如何死不完、絕不了;潘金蓮式的女性又是如何被醜惡的社會所擠壓,為自己的命運而掙扎,而同時其人性在扭曲,在泯滅,她殘害了別人,也呑噬了自己,毀滅了青春和美麗。他如昏庸的皇帝,腐敗的官僚,墮落的儒林,無恥的幫閒,齷齪的僧尼,淫邪的妻妾,貪婪的娼妓,欺詐的奴僕……讓人看到一片漆黑的世界,讓人嚮往著光明清正的天地,也讓人作為一個人,思考著在人慾與天理,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中,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這本集子收錄了我過去曾在各處發表過的二十六篇文字。最早的刊於1944年,至今已將近半個世紀、最遲的則出版不久,彷如昨日。難說當中有些文字帶著旅遊性質,有的則暴露著個人經歷,全書的範圍可以概說為一個學歷史的人之耳聞目見與腦內的構思。作者提供了他的歷史觀之側面背景。正因為其不拘形式可以補助有體系的文章之不足;也因為全書缺乏長篇大論,讀者也可信手翻來,隨時釋卷。
本書將這二十六篇歸為五類,分別為『緬甸戰場的聞見』、『五十年來的撫今追昔』、『各種思想體系及其實用』、『歐遊觀感』和『古今人物』,只是這樣的分類仍不能全部囊括各篇的內容,也無從避免彼此間的重疊,所以又各用唐詩兩句為題。詩歌的好處則是放漫不拘形跡,有時則又辭句隱蓄,不全受一般修辭學的限制。
我想讀者具有同感:我們今日已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只舉著近身一例:自從1945年內戰之展開,已使近兩百萬的軍民,於極短期間自大陸移居於台灣。這即已是中國歷史裏自洪荒以來未有的事蹟。因為如此,再加以很多類是打破紀錄的變故,使我們過去用以衡量歷史的尺度至此大體失去效用。再瞻望著最近台灣海峽兩岸人事的轉變,也使我們領悟到內戰之真意義並不是所謂無產階級清算有產階級,而是中國需要徹底改組迎合世界潮流所帶來之不得已的動亂。其中大陸的一部份因為要剔除農村裏阻擋著全面改革的各種障礙,所以為患至烈。台灣這方面倒可以因利就便,只引用了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法案再配合美援,即先期完成了一個『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的局面,能迅速的存積資本,發生了領導的作用,這不可能在五十年前一眼看清。也因為如是,當日各方面依據意識型態所寫的歷史也因為時過境遷,今日都亟待修訂。」
——黃仁宇
◎ 文青大叔黃總編在《小日子》的人氣專欄集結
◎ 最爽快風趣、感人熱淚、同時靠北激進的「黃總編大叔學」
◎ 大叔老黃全台私房吃喝口袋名單、日本富士音樂祭&美國職棒大叔攻略、追劇聽歌配酒之大叔獨家套餐……以及大叔感情之路心得無私分享!
◎「蘑菇Mogu」品牌創辦人張嘉行(黃總編酒友、大叔酒友團一員)友情跨刀插畫、李美瑜設計
昔日叛逆文青,走過後青春期,如今是個大叔。
黃總編晉升中年大叔,最靠北激進的偏見結集。
日子不會白過,淚水絕不白流;
歷經人生摧殘,大叔當然有偏見!
所謂的「大叔」,字面上的意思是年過四十歲的中年男性,這樣的年紀,身體和思想早就沒有新鮮啤酒的生猛,而是時間積累後的威士忌才有的濃醇餘韻,和特定年分葡萄酒具備的歷史傳奇。大叔最迷人的是伴隨年紀擁有的歷練和視野,或可說經歷人生跌撞後得來的深刻意見(其實就是偏見啦)。
你認識的許多大叔都有前妻,宛如人生戰役的勳章(畢竟我們參與過),魔球的比利.賓、五星級主廚快餐車、班.艾佛列克、米克.傑格、李宗盛……大叔會有一堆捨不得丟的錄音帶、咖啡館名片、小時候寫給女朋友的情書影本。大叔喜歡吃滷味(小吃攤切的那種),大叔認為一個人會不會點滷味,就是他人生歷練的具體實力展現。大叔喜歡吃乾麵、 喝地方飲料,懂得在恰當的時候罵髒話,而且罵得真情流露。大叔覺得艾雷島威士忌的好在於愛恨分明——人生苦短,要喝就喝有個性的混帳吧!大叔常常一個人用餐,好吃就不感到寂寞了……
成為大叔有時候是一種資格認證,歡迎來到中年大叔的世界。
◎大叔對環島吃喝有偏見——開車環島旅伴要通過挑CD考驗;吃喝挑店不喜歡排場也討厭排隊;大叔痛恨喝酒警語,覺得在戶外扯屁很重要,喜歡去不會遇到熟人的咖啡館。
◎大叔對出國旅行有偏見——參加建築團要認老師不要認旅行社;去南歐從早到晚都要喝酒;去美國看大聯盟一定要買紀念品;去國外參加音樂祭看山玩水比看團重要。
◎大叔關於追劇聽歌有偏見——不同人生階段要有不同日劇陪伴;喝威士忌要搭配沙啞歌聲;聽厲害女歌手現場版要配高粱。
◎大叔關於身邊夥伴有偏見——大叔通常有前妻,能天長地久不是有本事,是好運;女人有兩種,一種來報恩,一種來報仇;大叔沒有前輩才女紅粉知己活不下去。
◎大叔關於中年人生有偏見——認真保養很重要;推拿算命很重要;回家陪媽媽很重要。
◎大叔最重要的偏見——大叔一定要有好幾個酒友,歡樂時無限暢飲,苦悶時互倒垃圾,挫敗時互相打氣。
本書取材的範圍相當廣泛:這裏面有戰火扭曲下的人性,也有戰火洗劫後的塵埃;有小人物的歡樂和悲哀,也有富貴家族的疏離和苦悶;有街頭巷尾的傳奇,也有風林雪夜的鬼故事;有些故事是樂觀的,有些則反之。此外,還有三篇故事,不約而同以小孩為主角。似乎從童年、青春期轉變為成人的過程,是義大利作家不可避免的關懷。
本書讓人感受最深的,是他們都能在平平靜靜的文字底下,蘊藏著波濤洶湧的感情。這點特色,恐怕跟我們印象中熱情誇張的義大利民族性有所出入,但是,讀者仍能從中看出義大利人跟中國人某些相似的地方來。
本書獲獎紀錄:
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
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童書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童書
所有的科學,都是從震驚開始的!
那個暑假為卡莉的生命注入活水,也為她帶來新的期待。
1899年的德州夏天,白天氣溫高得嚇人,一般人即使安安靜靜躺下來睡午覺,依然汗流浹背。11歲的卡莉喜歡在這時候一個人偷偷跑去游泳。她對報社刊登太陽下的氣溫不滿意,寫信去反應,報社從善如流,改報陰影下的氣溫,果然讓人覺得涼爽了一點。
大哥送她一本筆記,她用來觀察紀錄每天看到的生物,也聰明的想出號令蚯蚓的方法,銷售給哥哥當魚餌。她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感興趣,偷偷設法去圖書館借書,卻被禁止,讓她很沮喪。後來她發現庭院裡的綠色蝗蟲體型比較小,動作迅速;黃色蝗蟲雖然動作慢,個頭卻大,她跑去問爺爺,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品種,但爺爺要她自己找答案。她從觀察中體認到黃色蝗蟲因為有體色保護,所以即使動作遲緩,仍然可以活到比較老。
她把這個發現告訴爺爺,老人家大為驚訝,將她視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爺爺引領她進入科學世界,教她如何做觀察筆記,如何使用顯微鏡,同時怎樣養成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並告訴她許多科學家的事蹟。
卡莉的志向是進入大學就讀,當一名博物學家,但媽媽觀念非常傳統,期待她當個淑女,逼她學習縫紉、編織、烹飪和彈琴。她無力反抗,在媽媽的期待和自己的興趣中掙扎。
暑假期間她和爺爺發現一種巢菜,他們加以培育、觀察、照相,寄到博物館申請承認發現新物種,聖誕節過後,他們終於收到回信,並得到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榮耀,也為卡莉爭取到不同發展的機會。
穿插在科學主題之間的是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手足之情、成長的苦惱、家人間無言的默契和誤解……讓閱讀變成一件既興奮又有趣的事。
比利時著名詩人卡爾.諾哈克以精湛的筆觸為世人解謎 ——永遠的小王子,聖修伯里生命最後的旅程。
透過我筆下所顯露出的我,方能找到真正的我。——安東尼.聖修伯里
1944年7月31日,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在一次偵察任務中,謎一般的消失。關於他的失蹤眾說紛雲,各種臆測流傳於世。在經過了將近一甲子的時間,2004年4月7日他所駕駛的飛機殘骸確定於馬賽外海尋獲,儘管他的死因仍有待釐清,但是對許多喜愛他的人來說,在沒有正式的告別儀式下,毋寧相信他是追隨了小王子的腳步,消逝於風中卻永遠存在人們的心裡。
作者比利時著名詩人卡爾‧諾哈克,從小就喜歡閱讀聖修伯里的作品,為了使讀者更接近這位不平凡的作者,諾哈克挑戰自己的寫作功力,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揣度聖修伯里失蹤當日的情景,深入考據、巨細靡遺,是一本對生命的禮讚,也是一場旅行的邀約。
聖修伯里在本書中化身成了主角,帶領讀者跟隨他的腳步遨翔曾賦予他諸多夢想的天空。諾哈克志不在寫出另一本《小王子》,而是要以精湛的文字描述讓讀者體會另一種魔力。
南美魔幻寫實矚目新作,伊莎貝.阿言德接班人
義大利瑞吉昂.朱利新人小說獎
橫掃歐洲各國文學排行榜
《歐普拉》雜誌、《書單》雜誌、《舊金山紀事報》年度最佳好書
我們不曾遺忘,只是不再記得。
那些消失、隱匿,未曾言明的故事,一直都在某個角落繼續呼吸、發光,
就像一座……看不見的山。
如果時光能夠倒轉,她們或許會有不同的人生選擇;
不過命運已成定局,放在心底的故事只能從頭說起……
西元一九○○年元旦,失蹤的女嬰帕哈麗塔宛如奇蹟般,現身在村中最高的一棵樹上。長大後的她隨著夫婿來到烏拉圭蒙特維多,沒想到坎坷的家庭生活卻在眼前等著考驗她;帕哈麗塔的女兒夏娃美豔動人,執意成為女詩人的她選擇離鄉背井,意外飛上鳳凰枝頭,卻因政治迫害回到家鄉的懷抱;夏娃的女兒莎樂美則深受一九六○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革命影響,渴望改變祖國的未來,卻不知她的信念將改變她的一生。
《看不見的山》頌讚一個國家在最絕望的時代依舊努力求生存的意志,道盡最真摯,也最難割捨的三代母女情。狄.羅柏提斯承襲拉丁美洲作家魔幻寫實風格,以極富想像力的文字開啟世人通往烏拉圭的大門,並幽微地鋪展出女性心靈版圖,創造出父權論述無法呈現、「看不見」的蒙特維多。
本書譯者序:「海明威的熱情與理想是屬於全人類的,他的『老人與海』含有人類勇於受難的高貴精神與悲劇意識,也是人類為生存而痛苦戰鬪的生命力的最高表現。就作家來說,海明威不但在創作方面有極成功的表現,他的一生也是多采多姿的。原作者卡洛斯.貝克敎授(Carlos Baker)所著這本『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儘其能找到的資料,諸如愛情、宗教、戰爭和運動等詳加敍述;這一切與他有關的行為,冀求從各個角度給予讀者整體的印象,使讀者能了解這位二十世紀文壇靈魂人物一生的思想及個性。……
這本傳記並非固定了海明威一生的廣度與深度,而是幫助讀者去認識他。不管傳記中所載如何詳盡,幾十年後必有遺漏的資料出現,當然是說如果那些資料沒有被毀損的話。相信有關海明威值得記述與研究的資料還有許許多多等待以後的學者去發掘。這裏全是第一手資料,希望能讓完整的海明威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原始資料大部份是由海明威的第四任太太瑪麗親自交給作者的,其中大約有二千五百封海明威的信箋,還有許多是他從未拿出來發表過的記事文字,經過作者六年(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八)整理編寫,加上許多相關人士的幫忙,才完成了這本傳記,為此在這裏向他們深致謝悃。」
如果,一個糟糕透頂的人生能夠和別人交換……故事發生在巴黎,卻讓我們在這裡碰到一群鱷魚。
約瑟芬,是法國12世紀史的國家級研究員,40歲的她外表平凡,還極端缺乏自信,她失業許久的先生在一次大吵後離開,帶著情婦到肯亞養鱷魚,約瑟芬的婚姻和人生瀕臨崩潰邊緣,但為了一雙青春期的女兒和家中債務,她必須振作起來……
約瑟芬的姐姐艾麗絲—聰明美麗、才華四射,嫁給帥氣多金的律師菲力普,躋身上流社會一生平順得意,步入中年的她忽然感到乏味,在一次社交晚宴中,她謊稱自己在創作12世紀的歷史小說,使得在場的出版商眼睛一亮並表明出版意願,而這件事很快傳遍巴黎。
虛榮的艾麗絲最後向妹妹求救,她願用極高的代價換取妹妹的捉刀代筆,而約瑟芬礙於困窘的經濟狀況同意了,這是她破產前的救命繩索,只是兩個人不知道這個由謊言包裹的魔鬼交換,最後將翻轉兩人的命運……
「這一場颶風挾著翻江倒海沉船拔樹的力量,堅壁能摧,天空的飛禽也能撻下在地,遇上這麼個寡言的漢子,於是使盡氣力從他嘴裡擠出幾個字來。在陣風再發狂怒撲上輪船之前,麥回爾船長有感於懷,以聽來彷彿懊惱的語調說『船丟了可不好啊。』」
〈颱風〉是文學史上對颱風的描寫最為細膩的作品,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一艘叫做「南山號」的輪船,載運了兩百名從南洋要回中國的苦力,在開往福州的途中遇到了張烈的颱風。小說的主題是一艘汽船和一個颱風對抗,結果船並沒有被風打倒,終能抵達目的地。這是〈颱風〉的故事情節。康氏不吝辭費的細膩描寫風的聲威,寫海洋在風中的面貌,以及輪船備受蹂躪的慘狀,他的用意很清楚:他要很真實地寫出一場大風,連同大風所給人的感覺。這場大風的描寫,在文學史上可說是空前絕後的了。除了風暴之外,故事中的主角就是船長麥回爾。這個「沉默漢子」對汽船的牢固有信心,對船上的工作夥伴有信心,終能讓他衝過風暴完成任務。麥回爾身上突出的德行是忠,他的精神是盡心。他對一些人盡忠,也對自己心中的一些原則盡忠。麥回爾的忠誠已經達到宗教的境地,事實上康拉德大概有意提出替代宗教的精神力量,讓麥回爾以對責任、對原則的無比忠誠來面困難,而不是跪下來祈禱。
本書共收錄了〈颱風〉、〈愛媚.霍士特〉、〈記福克〉、〈明天〉等四個短篇小說,一九零三年首次出版。〈颱風〉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討論康拉德思想時,常引用到的作品。它不是康拉德自己的親身經驗,但他強調每一個細節都很真實。〈明天〉裡的老船長與〈颱風〉中的船長很不相像,他固執地活在一個夢裡。〈記福克〉比較浪漫,福克和那位赫曼姑娘像兩座北歐的神祗。〈愛媚.霍士特〉講一個活潑的東歐少年如何鬱死在沉悶的英國鄉下。向來偏袒英國的康拉德,竟會寫出個這樣的故事,則頗令人詫異。
「一個不活動的人對誰都無害,並不挑起敵意,也不值得嘲笑。說真的,這等人偶爾會妨礙別人,但厄索爾.海斯特卻不會。他誰都不妨礙,彷彿高棲在喜馬拉雅山的峰頂上,而且也可說是同樣的觸目。那邊的人,都曉得他住在小島上。」
厄索爾.海斯特是個瑞典人,他是熱帶煤礦公司的「熱帶區經理」。多年以前,他以一個東方訪客的身分,帶著介紹信以及他的夢想,來到泗水殷實的商行,在蒂士文兄弟公司的協助下,乘著貨輪在爪哇海一帶亂逛。他發現了熱帶島上有不少露天煤層,並寫信告知他在歐洲的友人,最後促成熱帶煤礦公司的成立。大家對他的評語是:「那個瑞典人真是個怪人。」他也因此得到「失魂老海」這個外號。
熱帶煤礦公司在兩年間就結業清盤了,但海斯特仍然停留在公司第一號煤站的三巴侖這個小島上。偶然間,「西斯號」船長戴維森把他載到泗水去辦事,當戴維森回程要去接海斯特時,卻發現他已帶著在德國佬索姆堡的旅館表演的樂團女團員跑了。故事就在戴維森船長的口述下展開了……
本書是康拉德所寫的最為複雜的長篇小說,也是評論家公認為康拉德可以傳世的海洋小說之一。與早期的海洋小說不同的是,它不只講西歐人在海外地區的活動,也呈現歐亞多種民族與文化間複雜、傾軋的關係。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