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萊爾說:「康拉德在古代理想中加入了現代藝術的好奇和精細,這種組合經常使康拉德的作品具有古怪的魅力。」
《如鏡的大海》是康拉德唯一直寫海洋的作品,由十四篇散文構成,是康拉德二十年航海生涯,精心鍛鍊出的無可取代的作品。
看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吉姆爺》,你更不能錯過《如鏡的大海》。
「用康拉德自己小說中的重要元素來比擬,他小說書寫所面對的世界模樣,比較不像一道有汨汨時間流逝聲音以及時間層次變化的內陸河流,而像大海,沒前後左右,沒航標,沒留下前人走過的痕跡,開闊、無垠而且你無法像統治一道河流般占領它,人自由但邈小如一粟且時時有迷航沒頂的危險,能指引你前行的只剩人心……」——唐諾伴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最欣賞的小說
現代主義先驅康拉德代表作之一
二十世紀第一部傑出的現代主義小說
名列二十世紀百大英語經典小說
心懷理想的吉姆是巴拿號的大副,巴拿號負責將八百名乘客運送到紅海的一個港口。經過幾天的一帆風順後,這艘船在夜間突發意外。船長認為這艘船會很快沉沒,八百名乘客,但救生小艇只有七艘,於是船長決定和另外兩名船員先自救。在最後的緊急時刻,一時心怯的吉姆拋下乘客,和船長一起跳上了救生艇,最終拋棄乘客的船員都被吊銷了證照。
馬羅船長出席審判並與吉姆會面,他譴責吉姆的行為,但這名年輕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吉姆深感內疚,向馬羅坦承自己的過失和恥辱,馬羅在一個朋友家裡為他找到住處。吉姆受到了接納,但只要巴拿號事件的記憶一追上他,他就會悄然離開。
在馬羅協助之下,他的朋友史坦因邀請吉姆擔任他在巴都桑的貿易代理人,巴都桑是一個偏遠島嶼上的城鎮,與大多數企業隔絕。吉姆在巴都桑成為當地住民的英雄,由於他的領導才能,當地人稱他為「吉姆爺」。
吉姆在巴都桑再次面對闖入這個新世界的白種人時,因為他的善良與輕忽而造成悲劇……
仁慈的「海大王」林格船長十幾年前收留了碼頭少年威廉斯,對他悉心調教,並使他成為海島富商胡迪的心腹。春風得意的威廉斯一時糊塗,擅自挪用公款,被胡迪趕出海島。遭受眾人背棄的威廉斯萬念俱灰,就在他縱身投向大海的一剎那,林格及時地挽救了他,將他帶到森巴鎮,安排他住在自己的女婿奧邁耶的莊園裡。一個偶然的機會,威廉斯邂逅了瞎眼海盜奧馬的女兒愛伊莎,與她開始了狂熱的戀情,並因此捲入了當地的利益衝突與爭鬥中,最終死於愛伊莎的槍口下,成為一場陰謀的犧牲品。
康拉德被譽為十九世紀來最偉大的海洋文學作家之一。本書故事以十九世紀末的馬來亞婆羅洲為背景,深切刻劃了值得讓人凝思的殖民主義。內容描寫一名荷蘭商人奧邁耶,心中充滿了貪婪與偏見,夢想著和他心愛的女兒妮娜,過著富裕的生活。
「……奧邁耶整天都在想著黃金——想著他得不到的黃金;想著別人弄到手的黃金——得來當然是很不光明正大;想著他仍準備以誠實的辛勞去為自己和女兒妮娜求取的黃金。他全心做著在遠離自己居住多年的海岸得到財富與權力的夢,在輝煌巨酬的心象之中忘卻辛勤奮鬥的苦楚。他和妮娜會居住在歐洲;他們會很富有,並受人尊敬。」
李安改編張愛玲的著名小說《色,戒》,成為中港台熱門話題。
原因大概是:
一、張愛玲本身的爭議性,一位聲名愈來愈大的女作家,曾是漢奸胡蘭成的太太,《色,戒》本身是一篇被指為美化漢奸的小說。
二、《色,戒》雖是一篇小說,但它有真實的歷史根據:美女愛國英雄色誘漢奸,暗殺失敗。
三、張愛玲的作品以前雖然多次被名導演改編為電影,但從來都被指為改編失敗。
四、李安憑這部電影《色,戒》第二度獲威尼斯金獅獎。
五、電影中男女主角的大膽演出,被電檢處列為三級電影。
六、文學電影歷史三者之間種種的關係,成為兩岸三地說不完的話題。
李歐梵教授本身以研究張愛玲見稱,又是著名的影痴,與李安導演又專門討論過這部備受討論的電影。經過一連多遍看《色,戒》電影後,作者針對目前的種種討論,將之納入文化討論的範圍,既討論作品本身,又不放過種種文化現象,寫成這本小書(一百六十頁)。作者的觀點是:文學和電影,各有它們的自主性,不能單純地以一方否決另一方;李歐梵認為李安的改編,比張愛玲的原作更令人感動。但在歷史層面,張愛玲和李安都未能直接面對日據時期的歷史對我們中國人的沉重痛楚。
「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我想只有簡單的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知名作家威廉.斯蒂隆(William Styron)、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安.貝娣(Ann Beattie)與羅勃.史東(Robert Stone),都對他無可挑剔的散文充滿欽佩之意——理查.葉慈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真愛旅程》出版後隔年,推出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葉慈寫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尋常人的孤獨、不如意、失落與絕望。本書最常拿來與詹姆士.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比較,只因為他的故事全部都發生在紐約,一如都柏林之於喬伊斯,並在當時的小說家圈子中蔚為風潮;稍後《紐約時報》曾讚美道:「這些為保住小小的尊嚴——更多的是——屈辱的角色,簡直像是從皇后區肥厚的電話簿裡隨機挑選出來的。」
〈傑克南瓜燈博士〉描述的一個住在寄養家庭、剛轉學過來的小三男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女生認定他不怎麼體面而轉過頭」,「下課後男孩們想到他也只為了確定什麼都不讓他參加」;儘管級任的女老師想盡辦法幫他融入其他同學,卻意外地幫了倒忙,最後連兩人之間微妙的情誼都失去。
〈美滿幸福〉一開始是隔天即將結婚的男女,女孩從辦公室眾人的祝福中脫身回家,對於即將轉變的身分繼憧憬又不安,期待晚上與未婚夫的見面能安定自己的心情;男孩離開辦公室後,對於即將失去的自由突然失落起來,而意外的單身歡送派對令他匆匆離開了自己的未婚妻,絲毫沒發現女孩疲憊的語氣及表情。
〈愛找苦頭吃的人〉華特.韓德森九歲的時候,有好一陣子覺得倒下去死掉是全世界最浪漫的事;25年後的這一天,他被炒魷魚了,他發現「讓事情發生並溫文儒雅地接受,可說就是他的生活模式。不可否認,有風度的輸家這種角色,向來深深吸引著他。」在一天結束、回到家裡,當妻子問起他的工作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他優雅地倒進沙發,對著妻子說:「我中槍了。」
〈建築工人〉是一個二十二歲已婚、以海明威為未來典範的作家,遇上了一個徵寫手的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的童年玩伴如今是知名影星,小學老師如今是鼎鼎大名的心理學家,兩人都鼓勵他出一本自傳描述他精採的人生;作家為求糊口,幫計程車司機蓋出一篇又一篇空中閣樓,然而包括作家自己、計程車司機、演員及心理學家的現實生活,卻開始緩慢地崩塌……
曼哈頓的城市生活中十一種孤獨人生,葉慈筆下的每一個小人物,都曾在一瞬間擁有自己的尊嚴,擁有一個可能能了解他們、貼近他們當下的朋友∕愛人∕長輩,卻在一個平凡的轉折點上,那個對象或那個瞬間轉了個方向、飄然遠離,留下意料之外的孤獨與難堪——儘管在一個偌大的城市、身旁有那麼多人圍繞,孤獨卻依然不可避免,葉慈寫出的不僅僅是那個年代的孤獨,也是我們的。
本書收錄林夕九十年代前後創作的三本散文集《某月某日記》、《即興演出》、《盛世邊緣》,是林夕「少年維特」歲月的忠實記錄,為讀者還原當年最真實的林夕。
既是散文集,題材包羅萬有,重溫一遍,請大家認識一個初出社會做事並開始在娛樂圈寫歌詞、忙得不可開交的人,以及了解他對生活的體驗。那時候他對身邊瑣事觸覺特別敏感。本書讓你了解他所見的世界。
在一九九○年至九一年間,林鬱文化出版了一套《世界幽默文學》共二十冊。出版之後,深受好評。後來,該社改變出版路線,《世界幽默文學》也就宣告絕版。可是,編者們卻從來沒有放棄幽默,仍然私下在生活中搜集、編寫一些好笑的故事。
十年之後,該社重新出發,出版了這套《幽默文學精選》,除了保有《世界幽默文學》的精華之外,編者們在多年來所搜集的材料也一併加入,相信經過長時間的沉澱,會讓讀者在體驗幽默的過程中更上一層樓,同時為不斷地壓迫著我們的生活,做一點微薄的抗議,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般而言,所謂「幽默」即俗稱的「笑話」,但是幽默是較具深度的,笑話卻是可隨哈哈一笑而付之一炬(忘卻),這中間的差異,就如同以前編者們在幽默文學封底所標榜的一句話:
莎士比亞說:「一則笑話的成功與否,乃在於聽者的耳朵,而非在說者的舌頭。」
笑話本身並不是講者口才好,而在於聽者的領悟能力,而這份領悟能力,卻需具備著「人生體驗與生活智慧」。
總之,幽默的深淺度,各人看法不同。所以,此系列書籍提供給人們的娛樂效果,也會因人而異。
在一九九○年至九一年間,林鬱文化出版了一套《世界幽默文學》共二十冊。出版之後,深受好評。後來,該社改變出版路線,《世界幽默文學》也就宣告絕版。可是,編者們卻從來沒有放棄幽默,仍然私下在生活中搜集、編寫一些好笑的故事。
十年之後,該社重新出發,出版了這套《幽默文學精選》,除了保有《世界幽默文學》的精華之外,編者們在多年來所搜集的材料也一併加入,相信經過長時間的沉澱,會讓讀者在體驗幽默的過程中更上一層樓,同時為不斷地壓迫著我們的生活,做一點微薄的抗議,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般而言,所謂「幽默」即俗稱的「笑話」,但是幽默是較具深度的,笑話卻是可隨哈哈一笑而付之一炬(忘卻),這中間的差異,就如同以前編者們在幽默文學封底所標榜的一句話:
莎士比亞說:「一則笑話的成功與否,乃在於聽者的耳朵,而非在說者的舌頭。」
笑話本身並不是講者口才好,而在於聽者的領悟能力,而這份領悟能力,卻需具備著「人生體驗與生活智慧」。
總之,幽默的深淺度,各人看法不同。所以,此系列書籍提供給人們的娛樂效果,也會因人而異。
出版緣起:一九九五年的春節,一直為香港民俗文化作出良多貢獻的文化工作者魯金(梁濤)先生,悄悄走完他奔波、勞碌的一生,吿別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對一群仍在為此努力不懈的工作者,是一個令人黯然神傷的消息,同時也是香港文化界的一項損失。
為了紀念這位把一生獻給文化事業的文化工作者及其一生心血,本書出版者把魯金先生的部分遺稿,經整理挑選後,結集而成此書。這些文章是魯金先生多年前遍遊中國、香港等名山寶剎後,有關羅漢軼事的手記;而有關羅漢的種種傳說及源起歷史等等,早有許多佛學專家、學者進行了詳細硏究,相關的書籍亦林林總總,但出版者仍不懼困難,推出這本書,好向這位前輩致以無限的感謝和敬意,並藉此希望能鼓勵後進者,為社會貢獻我們的所有。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很多年。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
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以外來移民的社會現象,帶出一個社會文化的縮影。
一個藝術家到了另個國度,可能只能是個廉價的工人?
看似堅強的媽媽,其實想去自殺!
跟你借錢的鄰居,結果是詐騙集團!
藝術不死?藝術家都是高格尚的人嗎?
獨居老人和外來移民的鄰居也能和平相處嗎?
在全球化的背影下,以看似平凡的人物,描寫其為真理和藝術不斷努力的價值觀種族、文化和階級衝突一直是作者關注描寫的主題。
這本短篇集中的人物呈現是觀念開明、行為規矩、善良仁慈,但內心壓抑掙扎的英國人。他們在勇氣、愛情、愚昧所驅使的微小行動中解放自己。各篇訴說面目模糊的平凡人所感受到,來自生活、階級、種族差異等壓迫,種種日常的微妙寓言,都設立在錯綜複雜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精緻的文筆佐以喜劇效果,披露了那些為了美好日子而不斷掙扎的人們。
那些不同脾性的人不斷地嘗試去了解這個世界。這些膽怯、疲憊且焦慮的渺小生命,最後該怎麼做,才能尋求到自身的自由與撫慰呢?十三篇曾經發表於不同刊物的短篇小說,各自獨立而又主旨相連,文字風格簡約,但情感張力飽滿,訴說面目模糊的平凡角色所感受到的來自生活、階級、種族差異等壓迫,這些膽怯、疲憊且焦慮的渺小生命如何最終投向藍色大海以尋求自由與撫慰。
種族、文化和階級衝突一直是瑪琪.姬關注描寫的主題。這本短篇集中的一個角色是觀念開明、行為規矩、善良仁慈,但內心壓抑掙扎的英國人。一名英國婦人剛失去丈夫,她安靜地哀悼,沒掉一滴眼淚,不願驚擾任何人,當印度裔鄰居無意間砍斷她院子裡的樹時,她仍只是淡淡地說:「反正,大英帝國都已經失去一整個帝國了。」另一篇裡,中年母親在超市遭遇一個青少年攻擊,整個中產階級英國人極欲解脫的種族差異焦慮頓時籠上心頭。婦人看著那個男孩的外表,心想家裡那對雙胞胎不是有些回教徒朋友嗎?是回教徒?還是印度教?她問過很多次,總是不記得。她對那個青少年寬容地笑笑,但對方似乎只獰笑了一下便轉身離開了。
瑪琪.姬的作品中經常可見這類種族衝突一觸即發的場面,例如一位發展不順的女作家請一個東歐移民來家裡貼磁磚,結果發現這名工人在其國內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家。這些尋常發生在英國社會的情境逼迫人檢視許多價值。
一位名叫傑克.米虛金的智慧財產權律師,有次受一個英國文學教授布魯斯卓的委託,為布魯斯卓保管一份文稿。沒想到,幾天後警察上門告訴傑克,文學教授布魯斯卓已經被謀殺了。
本於對當事人的保密義務,傑克並沒有把文稿交給警方。但又過了幾天傑克開始遭到黑幫的攻擊,似乎有人想從他手上取走這份文稿。
這是一個懸疑、緊張又動作十足的趣味小說,在古書店員、圖書館員、前波蘭秘密警察解碼員等多人的聯手下,正邪兩道開始競逐,想要解開這份文件的秘密。因為,文件的內容,可以引導前往一筆空前的財富:一份完整的莎士比亞親筆劇作手稿……
我一直期盼著能有什麼事發生,好停止這一切。因為只要再簽兩個名字,我跟艾麗森之間就代表永遠結束。我們會重新變成獨立的個體,不再有任何約束綁住我們,艾麗森「與」吉姆將會變成過去式。
在學生舞會中的初次見面之後,艾麗森對吉姆這個「奇裝異服男」的第一印象簡直糟透了,但是各自在尋找理想另一半的過程中,才漸漸發現內心真實的情感,只是仍然猶豫磋砣了好幾年才在一起。
之後的六年愛情長跑(包括四年的熱戀和兩年的婚姻生活),其間經歷了就業的迷惘、分隔兩地情感的維繫,以及對生活瑣碎雜務的種種衝突與妥協……等,以為終於要幸福快樂一輩子時,卻以離婚收場。
他們將六年來所累積的東西,不管是各自的或是共有的一切,都貼著上了標籤,上面寫著「他的」和「她的」。只是當最後不得不決定一起合養的貓迪斯可該歸誰時,才真正意會到這段感情的難以割捨。
現在,在分別四年後,因為某個原因而又重逢的兩個人,彼此都已有了新生活跟新的伴侶,內心卻有股莫名的空虛。也因此,他們仔細回憶過往,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到底當初是哪裡出了錯?而現在挽救會不會為時已晚?
《秘密情報員》書中十六個故事,有些是獨立、有些卻彼此相連、甚至有三個故事有關聯,而作者毛姆在新版本的序中提到,「人生舞台瞬息萬變,是用許多片段所組成」,也代表很多事情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結構不代表是有頭有尾,不需要計畫就如同人生,小說更是如同人生。
書中原本有三十個故事,被刪除了十四個,僅剩十六個故事,而故事發生在兩個年份,十二個在一九一五年,四個在一九一七年,書中的阿興登是瑞士情報網的聯絡人,包括交辦其他國的人員,甚至發薪水,但因為寫作出版而走紅,之後被吸收為間諜,開始這串故事。
《秘密情報員》在一九二八年出版,與書中的年代相對比,剛好是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當初出版時,這代表間諜小說,也變成一個歷史軌跡重要的作品。
幽默嘲諷,腦筋急速轉彎。
短篇毛姆,筆鋒精悍淋漓。
篇篇精彩,挑戰世俗尺度。
「我同情蚱蜢,並且有一段時間,我看到螞蟻時,總是用腳去踩,以這種簡略的方式,試圖表達我不贊同『拘謹與常規』。」——毛姆
毛姆的短篇小說,批判像一把冷洌利刃,故事不合善惡有報的因果邏輯,展現冷眼人生萬象。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