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著五千言,精華簡鍊,幾乎一個字就涵蓋了一整個思想觀念,尤其它空靈的內涵,對人類的思想哲學來說確乎已超越了時間與地域的隔閡,因此造成目前世界性的研究風氣。古今中外歷來來研究子的著作不下數百千家,相互因循,執文考證,見解各別,莫衷一是,令學者無所適從,到底什麼才是老子他所要說的真義呢?
清名士紀曉嵐道家學術「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究竟這道家源流的老子五千言在秦漢以來兩三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影響了多少次歷史性波瀾壯闊的興衰起落?
老子其猶龍乎?南師懷瑾先生在本書中以經史合參,以經解經的方式,藉著老子自證的現身說法,刻劃出中國文化中道家隱士思想在歷史巨變中影響時世偉大磅?光輝燦爛的一面。同時發揮了幾千年來書院學者所不知、不能言及的道德內蘊。老子他說,他說老子,過是領袖之學。這是修養的極致,有心文化者,有心領導事功者,有心修道成聖者,不可不一讀!再讀!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學說最重要的資料。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即源出於它。本書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關於《孟子》的講記。作者採用「經史合參」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為「經」,春秋戰國的社會背景、人物活動為「史」,並配合其他種種歷史故事和社會現象,對孟子立身處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響,做了透徹的講述。使讀者能在談笑風生的氣氛中,輕鬆而又深刻地領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習,增長文史知識,獲取人生智慧。
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家經典,相關章句註疏累代不絕。南懷瑾先生曾於1962年至1975年間三次講述《論語》。第三次講記結集出版時,南先生定名為「別裁」,意謂其講述是個人所見,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南先生認為歷來對《論語》的講解,錯誤之處,屢見不鮮,主要問題在於所講的義理不對,內容的講法不合科學。他講述《論語》,「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重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地體驗」。
《近思錄》一書,是由朱熹(1130-1200)和呂祖謙(1137-1181)共同整理而成。其內容為摘錄北宋理學四家 - 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語錄。其目的一來具有保存、發揚北宋理學的思想,同時又可做為學子自修的入門書籍。而本書分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條。《近思錄》之「近思」二字,取自於《論語‧子張》篇子夏之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書名的用意在於,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經由朱熹門人的推廣,《近思錄》自南宋以降,已成為後世學子進入理學殿堂之必備書籍,同時《近思錄》一書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當地的儒學發展。錢穆先生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四書章句集注》是儒家理學影響最大的著作,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大學》、《中庸》中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註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注」。後人合稱其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用了畢生的精力,字字咀嚼,逐字稱等,又屢次修改內容,一直到過世前,仍在修訂《大學》,可見朱熹對與此書的用力及重視。《四書章句集注》在中國經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義理與訓詁並重。二、蘊涵儒家道統思想。三、新經學的形成,在教育上四書取代了六經。其後,《四書章句集注》先被頒布於大學,宗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列入科舉考試範圍,明朝統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一直延續至清末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可見朱熹此書對於後代經學發展以及科舉考試的影響十分深遠。
《長短經》,所謂「長短」,泛指「是非、得失、長短、優劣」。《長短經》一書與《資治通鑒》背道而馳,從反面講謀略,其靈魂精華全在一個「反」字上。《資治通鑒》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為歷代統治者不但學習、運用,而且不斷地宣傳出版;而對於《長短經》則是用而不宣、避而不談。《資治通鑒》多是對歷代君王聖賢、英雄豪傑等成事者豐功偉績的讚頌,而對他們的錯誤失敗之處著墨很少甚至一筆帶過,統治者運用並宣揚它,就像人們都喜歡揚己之長避己不足一樣正常。《長短經》則不然,它以十分睿智的逆向思維方法,肯定的同時注重批判地記錄評價歷史,放大舛誤,針砭見血,刺骨入髓,深深刺到了統治者的痛處。或者正因如此,才令統治者不願談及,但因《長短經》有警策鏡鑒之效,又不得不學習並加以運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長短經》其實比《資治通鑒》更具實用價值。
《長短經》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加上譯注者深厚的古今漢語功底,使《長短經》行文有如流水、通俗易懂。書中所引的前代著述經史子集幾乎無所不包,所引書目中更有今已散佚的著述,如《玉鈐經》、吳人張微的《墨記》等。《長短經》集政治學、謀略學、人才學、社會學為一體,以振聾發聵的商論和令人警策的歷史教訓,為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謀略武器並展現了無限生機。書中充滿了富於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發人深省。《長短經》這本書兼具了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讀《長短經》,以古為鏡,慎察既往,以戒今失。春風得意時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窮途末路處也許正是柳暗花明時,得失之間,坦然淡定。
《孫子兵法》為我國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學家孫武所著。此書約成於二千五百年前,是中外現存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為了方便大家閱讀,除了原文之外,好讀版還收錄了白話文對照,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商場、職場如戰場,若能活學活用孫子兵法,求勝有望。
孫武,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約與孔子同時。字長卿,齊國人,出生於名門望族的軍事世家。後去齊歸吳,淡泊功名,專事兵法研究。後被舉薦,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以為將,曾與伍子胥一道助吳攻楚,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的戰例,使吳國名顯諸侯。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最古兵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專著;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軍事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早在漢代,《孫子兵法》即已成為兵學之冠,司馬遷曾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第一個注釋和闡發《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曹操,稱讚《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言深矣。」他要求軍事家們領會書中「審計重舉,明畫深圖」的真諦。明代中期名將戚繼光則以為《孫子兵法》是「綱領精微」的「上乘之教」。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認為,自從有了《孫子兵法》「便成立了中國的軍事哲學」。《孫子兵法》早已漂洋過海,被傳到許多國家,受到了相當廣泛的讚譽,認為它的內容「閎廓深遠」,「詭譎奧深」,是「最早最優秀的著作」,稱道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武及其軍事科學著作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古詩十九首》最早著錄於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它出現以後,就受到歷代評論家的高度評價。
明.陸士雍《古詩鏡.總論》評價其是:謂之《風》餘,謂之詩母。
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鍾嶸譽之為「一字千金」。
胡應麟歎其「天工神力,時有 獨至」。
王國維贊其「寫情如此,方為不隔」。
有人甚至把它與《詩經》、《楚辭》相提並論 。由於《古詩十九首》顯著的地位和影響,使它已經從《文選》學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古今學者關注的焦點。
附葉嘉瑩教授之《古詩十九首。第一節概論。第二節、行行重行行。第三節、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會。第四節、西北有高樓。第五節、東城高且長》。及《鏡中人影》
《笑林廣記》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形成於清代文字獄最嚴酷的乾隆年間,全書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和社會認識價值。作者為清朝的游戲人生,真實姓名已無從考證,但僅從筆名的字譯,就可以深感其冒生死之危,編撰《笑林廣記》,已是透徹人生,超出尋常,以出世態度談入世生活,以無為之心述有為之事。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社會諷刺家究竟是危險的,尤其是在有些文學家明明暗暗的成了五的爪牙的時代,人們誰高興做文字獄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絕,肚子里總還有半口悶氣,總要借著笑之幌子,哈哈吐他出來。
《幽夢影》是一本筆記式、格言式的小書,內容豐富多元,係張潮將平時生活的感懷隨手錄下,最後集腋成裘的書。共219條格言短句,內容包羅萬象,讀書心得、治學方法、品德修養、友朋交往、遊歷見聞、人生經驗等,均有透徹的體悟。大體而言,可分為生活品味、人生體驗、讀書雜感等三大類。該書思想開闊,眼光獨到,能從平淡無奇中發掘細微之美。
清代筆記,浩如煙海,其中李光庭的《鄉言解頤》,可以說是另闢蹊徑。
《鄉言解頤》流傳不廣。解放前,《鄉言解頤》在坊間偶然可見,但卷三均有缺頁,致被周作人嘆為原來的版缺,而引為憾事。
《鄉方解頤》五卷,為道光三十年庚戌原刊無缺葉本。此書為點校者解放前在北平隆福寺街寶會齋書鋪所得。十年浩劫,點校者所藏蘭歸歸烏有,此書袖珍易藏,得以倖存。現即據以標點印行。
漢學家史景遷說:「明朝滅亡時,張岱四十八歲,爾後他得去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讓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輝煌明朝,被各種競逐的殘暴、野心、絕望、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終。他反覆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霧籠罩的路徑,于眼前重現,諸多遺忘的嘈嘈低語,也咆哮起來……」
嘈嘈低語,是張岱娓娓展開的敘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後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作者在《陶庵夢憶》的自序里,一句蒼涼的低吟奠定了全書的基調。但是八卷本的《陶庵夢憶》作者寫到的則都是自己往昔快樂的經歷,品茗、賞花、觀劇、訪古、宴飲、雅集……奢華而不失優雅的場景,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往事並不如煙,張岱在娓娓的敘述中,寄託了自己的家園之悲,故國之痛。
《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的散文集。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羈,不事科舉,不慕仕宦,以行商、書客、幕僚、名士終身。娶妻陳芸,字淑珍,原是三白的表姊,與他同歲。天資聰慧。頗能詩文,是一個有才而且生性灑脫的女子。清朝王韜之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六卷只剩四卷,交予上海主持《申報》尊聞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
《浮生六記》記敘了作者夫婦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際遇,和各地浪遊聞見。文辭樸素,情感真摯,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讀之心醉」的評語。本書文字不長,但向為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視,影響廣泛。
《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短短五六十頁的一本小書,卻是一部近代文學評論的巨著,也是閒來無事作為詩詞欣賞讀物的一本好書。且看作者在書裡寫的許多高論之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且聽書中引用的許多絕妙好詞之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這本書裡,以嶄新的眼光看中國的舊文學。從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的詩話、詞話,並沒有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詞論界裡,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用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既深且遠。
《了凡四訓講記》是凈空法師於2001年4月16日在鳳凰衛視攝影棚啟講的,這是將原文逐段闡釋的一個講座,自然是閱讀《了凡四訓》的基礎入門書。《了凡四訓菁華》是凈空法師於1999年5月17日啟講于澳洲凈宗學會的一個關於《了凡四訓》的講座,簡明扼要地講述了《了凡四訓》的精神。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具名的善書,也是華人社會備受稱道的經典之作。
本書用的典故很多。了凡先生先是明朝的人,所以說的都是明朝的制度。到了現在,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了。還有講到佛法的地方,也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作者把那些不容易懂的話,一樣一樣用白話解釋,讓讀者能更方便的從中學習到佛法及因果教育。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