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三品》系列包括《禪思》、《物趣》及《書香》。
本作品《物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身邊正充斥宇宙之內、六合之中最可愛、可玩、可敬的事物。
《禪思》是作者們對生命思考的經驗,足以作為我們生命成長的借鑑。
《書香》是許多在書本中得到福祉的人之現身說法,見證了知識和人生的密切關係。
作者深信生命除了不斷自我惕勵,還要靠他山之石以為借鏡。《智慧三品》不僅在內容上有此功能,同時在文學上也有可貴的價值。
《智慧三品》系列包括《禪思》、《物趣》及《書香》。
本作品《物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身邊正充斥宇宙之內、六合之中最可愛、可玩、可敬的事物。
《禪思》是作者們對生命思考的經驗,足以作為我們生命成長的借鑑。
《書香》是許多在書本中得到福祉的人之現身說法,見證了知識和人生的密切關係。
作者深信生命除了不斷自我惕勵,還要靠他山之石以為借鏡。《智慧三品》不僅在內容上有此功能,同時在文學上也有可貴的價值。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男人與女人,好人與壞人,富人與窮人,老人與年輕人。人隨著性別、年齡、職業、身分、角色、地位、個性的不同,從而也互動交織出種種複雜的問題。這些人的問題往往最讓人頭痛。
其實解決之道,不外乎溝通而已。政府與老百姓要溝通,執政黨與在野黨要溝通,父母與子女要溝通,老師與學生要溝通,上司與部屬要溝通,而夫妻、情侶、朋友、同事、同學之間,當然更不能少了溝通。
溝通不僅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藝術或者個人公關的技巧,溝通也是一種訊息、意識的媒介與傳達。大眾傳播固然是一種溝通的過程,而作家透過它的書與讀者溝通,電影導演透過影像與觀眾溝通,廠商透過廣告、行銷與消費者溝通,又何嘗不都是一種廣義的溝通形式?事實上,溝通深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
良好的溝通者要具備的,與其說是口才便捷、巧言令色,毋寧是一種開放包容的心胸與設身處地的同情。作者希望透過本書帶給讀者的,也正是這種溝通上的誠意。
膾炙人口的自說自畫專欄,
以及趙寧專欄的傑作精選,
將近五十篇精采無比。
詼諧風趣的並茂圖文將令您叫絕!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生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830),約卒於高宗紹興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150-1155)之間。為我國偉大的女詞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皆為出自她詞中的名句。
她的父親李格非是禮部員外郎,家中藏書甚豐,母親是王狀元拱辰的孫女,她生長在這種學術氣氛濃厚的家庭裡,使她成為我國文壇上偉大的女詞人。年十九,與太學生趙明城結婚,明誠之父為當代名政治家趙挺之。婚後初期的生活極為幸福,把整個生活建築在學術的基礎上。中期金兵入侵,宋室南遷,政治上的混亂,加上喪夫之痛,使她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打擊,晚年寡居流浪的生活,嚐盡了人間的一切痛苦。
因此,她個人生活境遇的變化,在她作品中反映出明顯的情調。早年的歡樂,表現出熱情浪漫天真活潑;中年的黯淡,表現出纏綿婉約而傷感;晚年的哀苦,表現出嚴肅與凄苦,而入於深沉的憂鬱,造成她在藝術上最高的成就。她的詞以淸遠俊逸著稱。後人集其文為七卷、詞六卷(見宋志),然原本今皆不傳。
用幽默、諧趣的本色語言,細細遍數那些文化現象的肌理與趣味。
.動物、植物與人物的簡史
.歇後語、俗話和鄉音的來源
.民間生活之細部切片展示
.各類型民俗儀式與鄉俗探幽
.村民的故事和傳聞
民間口頭文學,多涉鄙俚,所謂「黃色」玩藝兒,在在多有,是否宜於成文,不免縮手。關於涉黃文字,歷年都被批評曰「自然主義」。自然主義究竟是什麼?批評者也往往不知所以。自然主義便成了一根粗暴的大棒,專事打擊扼殺。質言之,許多所謂黃段子,不惟充滿敏捷智慧,而且飽含生活情趣、性學知識,便說是民間的性啟蒙教科書亦不為過。開化民智、混沌自鑿,功莫大焉。
民間口頭文化,其博大浩瀚,其生機勃勃,實在是一部巨大的、川流不息的活的經典。
傅柯的學問磅礡精微,他的一生也詭譎迷離。
本書蒐集許多與傅柯生平相關的珍貴文件與資料,細詮其為世人所不熟悉面相。書中詳述傅柯的學術生涯與知識歷程,逐一分析他的代表性著作的政治、社會及文化背景。
此外,傅柯與同為當代思想大師的沙特、德希達、德勒茲、喬姆斯基、哈伯瑪斯等人的個別互動關係,亦讓讀者得以認知他的思維的傳承轉折。
至於對傅柯同性戀情慾的生動描述,恰可映照出其一生對死亡、自殺、迷幻藥與虐待/被虐色慾等論題的執迷。
香港廣播電台1954年春特請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東方文化硏究院院長林仰山教授——Professor F.S. Drake 轉約港大同仁擔任廣播,以中國文化為總題,共分六題:(一 )中國民族,(二)中國文字,(三)中國文學,(四)中國美術,(五)中國哲學(先秦),(六)中國哲學(秦後)。由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硏究院及中文系同仁分別擔任撰稿,由簡又文先生用粵語廣播,講詞經先後刊載華僑日報。
各篇以適合社會一般聽衆的需要為目的,內容力求簡明通俗。又因廣播時間的限制,對毎一問題只能提出大綱,未便詳細敍述,逍漏的地方很多。今為便於社會一般人士瞭解中國文化起見,將原稿略加訂正,並附列參考書目,印成專冊,以廣流布。
中國文化問題,範圍廣泛,自非上述六題所能槪括,更非短短數萬言所能暢述無遺。但如果把這部講稿作為瞭解中國文化的初步介紹,對社會一般讀者,或亦有所裨益。
在看得見的未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場化為取向、以維持「統一文化」為邊界、在憲政法治與中央集權體制之間尋找妥協點的、非西方式改革。這次變革的時間長度很可能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長度。——吳曉波
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期的管仲改制變法,使得齊國一躍成為霸主,傲視群雄;西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時國庫充實,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為之緩解;西元1978年,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百年積弱的中國經濟再度崛起,重回強國之列。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歷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出了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鑒,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王文華簡單談樂活,返璞歸真,強調「Life 2.0」的新生活觀,主要元素為「3S」:Simple、Small、Sustainable(簡化、渺小、永續)。
書中分成食、衣、住、行、工作、理財、玩樂、Shopping、保健、關懷等幾個主題,傳達「樂活」的基本意義:健康、環保、關懷,讓自己健康、也讓身旁的人健康,保護環境,讓世世代代都能健康活下去;不僅自己活,也幫助弱勢團體,讓他們和他們的子孫也有活的機會。
不計輸贏,但求盡興。不求100分,只要2.0。
★當輸家也好,我不需要一直贏。我有幾個第一志願的同學,生命結束在台北近郊的後山。我那些所謂「放牛班」的朋友,正帶著全家在紐西蘭跟牛玩。
★多少上班族,包括我在內,明明有經濟能力改善生活的品質,過得卻像寄生的蝨子。頭髮沒有型、衣服沒有洗、辦公桌像實驗室、浴室像化糞池。我們銀行的戶頭裡也許有很多零,生活的富有程度,頂多隻有一顆星。
★我突然了解到所謂的「成功」,不在於你贏了選舉、搶了官位、賺了錢、成了名。在多變的世界和人生中,所謂「成功」,是永遠活在人生的「現場」,永遠活在「第一時間」。
★失戀給我們的考驗,遠比熱戀多。失戀需要舔自己的傷口,熱戀只要舔對方的舌頭。舌頭的深度只有幾公分,傷口通常有幾公里。
談吃論食,滋補養生。
食物都有治療的特性,對不同的人體有不同的療效。熟知食性,有益養生。
本書所談均為日常食物,計有動物內臟、禽類、海產、蔬菜、水果以及茶、酒等等。
不同於其它有如食藥材的「食補」,本書強調以純粹食物「正宗食補」,如產後進補、癌症調理、肝炎、腎病防治等;透析食性之外,還有整治餚饌的食制。
聰敏、能幹、耐勞的中華民族,為何總是讓外人瞧不起?是外患、內亂還是地域大小?同樣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能從戰灰中重振,為何中國不能?本書探討國人的民族性對國家的為害,句句切中要點,值得深思。
謹以本書送給活著的我們,致敬逝去的他們——
這個世界是一座體育場,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參賽者。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往生者們一直在觀眾席為我們聲援。
因此我們要好好活在當下,期待日後與他們重逢的那一天。
一名醫師.五種生命感悟.三十六則短而精深的隨筆手記
直言人生最純粹的日常與美好
作者長年身處急診醫療第一線,每天面對各色病患與家屬,每年看診超過三千人,看盡人生百態之餘亦不停尋思:「人死後會變怎樣?」
在歷經三次瀕死關頭,透過靈媒與已逝母親溝通之後,作者開始確信有「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並體悟到死亡並非終結,毋須恐懼。肉體之死,代表進入另一個世界,延續另一種生命。你心中想再見一面的人,一定見得到……只是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先做好「活著」這件事,心存感謝「活著」這件事。
矢作直樹醫師對人生的反覆思辨與隨筆手記,裡頭有生死觀、生活哲學、捨卻慾望的真義、靜心等待的智慧、給予不望報(give and give)的精神……讓人一窺他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並針對人生的哉問,提出思考的方向:
「為什麼活著?是什麼讓你活?又是什麼值得你活?」
本書紀錄聖嚴法師在亞、美、歐三洲的遊化行蹤。其間造訪了法師當年留學時代所居停的小閣樓,稱為「春夏秋冬的道場」,點點滴滴的回憶,流展出一位大宗教家的養成過程。聖嚴法師一肩荷擔起住持三寶、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心心念念的是消解眾生的苦迫,回歸佛陀的本懷,發揚兼具時代性與世界性的佛教文化。寒往暑來,永遠弘化不歇。
☆ 聖嚴法師親撰自傳,真實感人,可見法師至情至性的一面。
☆ 記述從童年到青年時代的成長點滴、心路歷程。
☆ 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
江南 ◆ 鄉間的童年
狼山 ◆ 小沙彌的夢
上海 ◆ 經懺、學僧與從軍
臺灣 ◆ 軍中十年、再度出家
我在十四歲的時候,曾經為我的出家而編織過一個美麗的夢,那的確是一個夢,而且,那一場夢是幻滅得如此地快!狼山的環境,像畫一樣地優美,像詩一樣地可愛,可惜,我是生得晚了,去得遲了,當我上山的時候,那一幅畫已在剝落,那一首詩已在消失。
正因為我是抱著欣賞畫與詩的夢想而去狼山的,那跟出家與學佛之間有著一段距離,所以我也畢竟沒有保住那個出家的身分。
不過,那個夢是做錯了,那條路是走對的。所以繞了一個好大的圈子以後,依舊走上了原來的路。這個圈子繞得夠辛苦了,但也不是冤枉繞的,應該繞的圈子,不繞也是不行,否則的話,今日的我,又是怎樣了呢?
站在一個佛教徒的立場,對於順境與逆境,都該看作使我努力昇拔的增上緣。所以,幫助我的也好,打擊我的也好,在當時,我雖不能沒有喜與怒的分別,事後想想,我倒覺得他們都是我的恩人了。
沒有正面的援助,我是爬不起來的,沒有反面的阻撓,我是堅強不起來的,鋼是鍛鍊出來的,能說鍛鍊的境遇是不需要的嗎?
最不容易爭取的事物,便是最可寶貴的事物,最可寶貴的事物,也必是最足以珍惜的事物。我能有機會再度出家,是興奮的、欣慰的、也是悲痛的,因為這是多麼難得的因緣。
回憶我在十四歲的那年秋天,去南通狼山出家,既無為人之心,亦無為己之志,很少有可敬的原因,也沒有多少宗教的情緒,係出於一種偶然的機緣所促成。因此,後來的捨僧從戎,並且一去就是十年,好像也是早就註定了的。
不過,我要特別強調,我的能夠再度出家,並且誓願再度出家,那是成因於童年曾經出家的緣故。致使我雖已經過了十年的風浪,這風浪之久,已超過了我初次出家時間的一倍,但仍念念不忘於出家身分的恢復。
所以直到如今,對於童年出家時的環境和師長,猶覺歷歷如新,軍伍十年的生活,卻又恍如隔世了。
為了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凝聚僧俗弟子的共識和信心,聖嚴法師第三度訪遊中國大陸,深入西南邊隅,遍訪名山大剎,親身體驗歷代大師住山修行的願心與艱辛。一趟雲水之旅,也正是一代大師悲願行跡。
現代佛典系列林清玄策劃,敬獻給對生命有過迷思,對生死有過困惑,對情慾有過掙扎的現代人。
繼《火宅清涼》佛教建築藝術之旅後,聖嚴法師再度深入大陸西南地區,帶領百餘位僧俗四眾,朝訪名山大剎,共同體驗歷代先賢開山建寺、結茅庵居和住山修行的願心與信心。
從雲南雞足山、四川峨眉山,一路行至海拔近三千八百公尺的西藏布達拉宮,旅途艱辛而驚險。大師抱病勉行,其宏願和悲心不言而喻。而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共識,也在險谷危崖中益加堅定。此外,西南邊隅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風采,由聖嚴法師寫來,細膩幽微,充滿智慧,更見佛家精神的宏大與精深。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