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嚴法師親撰自傳,真實感人,可見法師至情至性的一面。
☆ 記述從童年到青年時代的成長點滴、心路歷程。
☆ 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
江南 ◆ 鄉間的童年
狼山 ◆ 小沙彌的夢
上海 ◆ 經懺、學僧與從軍
臺灣 ◆ 軍中十年、再度出家
我在十四歲的時候,曾經為我的出家而編織過一個美麗的夢,那的確是一個夢,而且,那一場夢是幻滅得如此地快!狼山的環境,像畫一樣地優美,像詩一樣地可愛,可惜,我是生得晚了,去得遲了,當我上山的時候,那一幅畫已在剝落,那一首詩已在消失。
正因為我是抱著欣賞畫與詩的夢想而去狼山的,那跟出家與學佛之間有著一段距離,所以我也畢竟沒有保住那個出家的身分。
不過,那個夢是做錯了,那條路是走對的。所以繞了一個好大的圈子以後,依舊走上了原來的路。這個圈子繞得夠辛苦了,但也不是冤枉繞的,應該繞的圈子,不繞也是不行,否則的話,今日的我,又是怎樣了呢?
站在一個佛教徒的立場,對於順境與逆境,都該看作使我努力昇拔的增上緣。所以,幫助我的也好,打擊我的也好,在當時,我雖不能沒有喜與怒的分別,事後想想,我倒覺得他們都是我的恩人了。
沒有正面的援助,我是爬不起來的,沒有反面的阻撓,我是堅強不起來的,鋼是鍛鍊出來的,能說鍛鍊的境遇是不需要的嗎?
最不容易爭取的事物,便是最可寶貴的事物,最可寶貴的事物,也必是最足以珍惜的事物。我能有機會再度出家,是興奮的、欣慰的、也是悲痛的,因為這是多麼難得的因緣。
回憶我在十四歲的那年秋天,去南通狼山出家,既無為人之心,亦無為己之志,很少有可敬的原因,也沒有多少宗教的情緒,係出於一種偶然的機緣所促成。因此,後來的捨僧從戎,並且一去就是十年,好像也是早就註定了的。
不過,我要特別強調,我的能夠再度出家,並且誓願再度出家,那是成因於童年曾經出家的緣故。致使我雖已經過了十年的風浪,這風浪之久,已超過了我初次出家時間的一倍,但仍念念不忘於出家身分的恢復。
所以直到如今,對於童年出家時的環境和師長,猶覺歷歷如新,軍伍十年的生活,卻又恍如隔世了。
為了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凝聚僧俗弟子的共識和信心,聖嚴法師第三度訪遊中國大陸,深入西南邊隅,遍訪名山大剎,親身體驗歷代大師住山修行的願心與艱辛。一趟雲水之旅,也正是一代大師悲願行跡。
現代佛典系列林清玄策劃,敬獻給對生命有過迷思,對生死有過困惑,對情慾有過掙扎的現代人。
繼《火宅清涼》佛教建築藝術之旅後,聖嚴法師再度深入大陸西南地區,帶領百餘位僧俗四眾,朝訪名山大剎,共同體驗歷代先賢開山建寺、結茅庵居和住山修行的願心與信心。
從雲南雞足山、四川峨眉山,一路行至海拔近三千八百公尺的西藏布達拉宮,旅途艱辛而驚險。大師抱病勉行,其宏願和悲心不言而喻。而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共識,也在險谷危崖中益加堅定。此外,西南邊隅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風采,由聖嚴法師寫來,細膩幽微,充滿智慧,更見佛家精神的宏大與精深。
繼《法源血源》的尋根之旅後,聖嚴法師再一次展開大陸之行,為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遍訪名寺古剎。
跟隨著他的佛慧與虔心巡禮,中國佛教建築猶如亙古無滅的金石,歷經時間長流的淘洗,猶更光華凝練,圓融至美。
在這部圖文並茂的佛國紀行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光華盡現,令人讚歎!
法師返鄉重溫童年往事,登臨佛教古道場、四大名山,參訪龍門石窟、秦陵兵馬俑,憑弔昔日出家的道場,從恍如隔世的歷史場景中,溯尋出時代的悲情、人世的無常、佛教的滄桑。
「當我結束探親訪問的日程,回到僑居地紐約之後,不論白天或夢寢中,十九天的訪問過程,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所以不得已而執筆為文,本來只想寫幾千字,略抒胸中塊壘,想不到開始寫作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在數日之間,成稿盈篋,而完成了這本日記式的小書。究竟寫了什麼?想了什麼?請讀者諸君與我同遊吧!」——聖嚴法師
南師親講!闡述中醫學理與易經卦象之交互關係,並提供豐富的中醫藥應用實證與養生之道。
◎古代名醫多從道家的學問中求證解道,再經一段時間的實證才得以豐富醫道。
◎本書深入探討中醫學理,並以實例解說中醫藥的應用與人們的養生修養。
◎兼從易經卦象與曆法,延伸探討氣候的變遷與人類身體的應對之道。
中國道家、易學與醫理的研究,是中國文化之寶藏,南懷瑾老師集合中醫、西醫及科學等合併研究,一方面將中國固有的、偉大的應用哲學加以闡揚,另一方面也是對人類的一種貢獻。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應台灣光華針灸醫院朱院長之請,所作的講課記錄。第一講發表於一九七二年一月的《人文世界月刊》,連續每月發表一講。
南師所講內容,主要是與中醫藥方面的人士,探討諸多值得思考與發展的問題。在一共十四講的內容中,除了學理探討分析外,對於中醫藥的實際應用,以及養生修養方面,亦多有發揮和實例解說,內容極為豐富。
「宇宙在手,萬化由心」,南師又積極提出,如能「把握人人自有的活子時,及奇經八脈的道理,研究出一套新的針灸法則,可能是對人類真正重要及有意義的貢獻。」更進一步,如能再與唯識學中的「意識」研究配合,對判斷病情和治療則能更上一層樓的突破了。
本書內容,除了學理探討分析外,對於中醫藥的實際應用,以及養生修養方面,亦多有發揮和實例解說,內容極為豐富。本書也是對易學、道家及醫理方面的報告,能以有限的資料掀起各界研究的興趣,共同作有系統的研究與實驗。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他發光
當我們想把臺灣交到子孫手上時,如何仍保有流水深深、禽鳥弄波的清澈,回復鷹隼盤旋、雁鴨繽紛的藍天?該如何凝聚這一團熾熱的火,匯集眾人的力量,自己關心自己的環境?
假設你每天播出5個善意的種子,持續不斷,一年後,就算你播散的種子一百顆才有一顆發芽,是不是每週就會看到善意的回饋呈現在你面前?
從生活到工作、到公益、荒野……李偉文總是以「想起來,這大半輩子無非也是這樣一場閒情」、一場起鬨,朋友們一吆喝、一湊手,再難的事也敢去動一動!」這樣正面、積極及富行動力的熱情,來對待所碰到的每件小事、每個人,並樂於將在其中所獲得的快樂與思考,分享給更多的人們。直到現在,仍在成長、演化中的李偉文和荒野保護協會,不斷上演一幕又一幕動人的故事。而這個「說不完的故事」、一生玩不夠的生活哲學,正等待著你我一起共同參與。
由於熱情是需要整合,才能發揮公益團體的群聚力量與社會貢獻,《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除了主要對綠色生活、環境變遷的自然觀察以及對台灣未來環境保育的期許之外,李偉文更在全書的最後篇幅例舉出,荒野保護協會環繞全球視野的在地化行動之實例,期以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人知道愛護地球環境不是那麼難,只要你一個善念,一個簡單的隨手之勞,就能開始起而行,從自身到週邊環境,一個人的熱情付出將足以感染更多人來一同參與環境保育和復育的工作!
續以一李偉文持種溫柔的方式,來慢慢地進行環境保育的教育革命,就如同在一片平靜的荒野下,許許多多的生命,為著生存而展開多彩多姿的搏鬥。」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
有一句話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聽聽他對時間的觀點吧!」
在工業社會裡,我們從小就懂得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然而,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更重要的事:「我們要給時間一點時間。」
時間是最遭人誤解的一個存在。在最重視鐘錶時間的美國,不到一百年前,還大力還反對全國有統一的時間標準。而許多為了節省時間而發明的各種現代家庭用具,結果卻都只是省力不省時。
我們都希望掌握時間,但是時間卻控制了我們的身心。
其實,時間不是絕對的。一天不見得是24小時,一個星期也不見得是七天。法國,曾經一天只有十個小時﹔在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曾經一個星期只有五天。在瑞士,全國時間不論快慢,相差不會超過19秒﹔在巴西,大家的手錶相差3個小時,也不是件怪事。有人抗拒時間,IBM則是靠著銷售時間起家的。所以這是個時鐘的故事,這也是個時間的故事,這當然更是一個文化的故事。
無感地震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生活變化也是同樣容易被人們忽略,常常只是一天天讓日子流逝,而不是有感覺的活著。
日本人是用心在過生活的,在日常中維持「有感」的觸角,時時感受、用心感覺、細處感動、常懷感恩……所以日本商品總是精緻唯美、日劇可以深深敲打觀眾心窗、日本製造是品質的保證、赴日本觀光的經驗令人再三回味。
賴東明也是個用心生活的人,他對日本文化的長期體驗與觀察,都化成了文字和圖片,與我們分享那份感動,期望人們在忙碌之餘能試著體會生活也可以這樣「有感覺」。
作者也以他專業廣告人、行銷人之視野,側看日本業界繁榮復甦的景象,雖商業不免以盈利為目標,但以顧客為念、以人為本的導向,都是「用心」的所在。
《為神而戰》是一本討論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三大宗教中的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又稱「原教旨主義」、「基要主義」)的學術著作。作者以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時代當作序場,分別敘述三個宗教在面臨無神的「現代化」社會日漸興起,面臨的種種對立與衝突。
作者除了對基本教義派的歷史發展作了一番詳盡的介紹外,更重要的是,點出了某些狂熱激進的宗教人士,在他們的行為背後其實也懷有一顆虔誠的心靈,只因自覺身處一個日漸趨於無神的現代社會,在遭受排擠下才開始悍衛自己的宗教。同時作者也再三陳述:宗教性的思惟或許未必能處理現代社會中所有實際事務,卻在人類的心靈思考中佔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是廿世紀科學界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牛頓以後人類所產生的最超越的科學心靈,他的名字幾乎就是賽先生的代名詞。但是愛因斯坦雖然是家喻戶曉的天才型人物,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愛因斯坦會成為天才,以及他成為偉大科學家的心路歷程。這本《愛因斯坦傳》,不但揭開了愛因斯坦的天才之謎,同時也成為廿世紀科學傳記的不朽名著。
作者法蘭克本身是傑出的物理學家,廿世紀著名的學術團體維也納學派的領導人物,他不僅是愛因斯坦多年的佑己之交,也是他教職的接棒者,加上他探厚的人文修養與豐贍的文筆,使他這本《愛因斯坦傳》,成為所有愛因斯坦傳記中的經典之作。每一個科學工作者,都可從這本書裡獲得一些永恆的啟示,同時透過法蘭克深入淺出的筆法,我們將會發現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深奧難懂。
全球患者急遽激增
美國《時代雜誌》、《新聞周刊》NBC熱烈報導
科學家競相研究
究竟什麼是亞斯伯格症?如何診斷?如何面對?享譽國際、專攻亞斯伯格症的臨床心理學家東尼.艾伍德博士,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所獲得的知識彙整成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為患童與一般大眾解說亞斯伯格症。
本書從亞斯伯格症的診斷與評估測驗介紹起,進而討論語言發展遲緩、社交行為不合宜、動作笨拙等問題,書末還有常見疑問解答篇,是認識亞斯伯格症的經典之作。書中涵蓋作者擔任臨床心理分析師所經歷的診療案例,並加入大量亞斯伯格患者的自白,對於患者師長和醫護專業人員鑑定治療,均有很大的裨益。
小說家向音樂大師討教,「這麼說來,我從來沒有好好談過這些事。」
對於貝多芬和馬勒的新詮釋、卡內基廳的戲劇性復活音樂會、分別與卡拉揚和伯恩斯坦共度的歲月,以及,為年輕世代所做的薪火傳承。
面對一心追求「心聲」的小說家,指揮家坦率地就音樂侃侃而談。在東京、在世界各地、不同場所,一起聽音樂,愉快地共度一段時光。和舉世無雙的指揮家、輝煌的心靈深刻接觸,小說家謹記整理,留住珍貴的談話。
好的音樂究竟是什麼?《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為村上春樹與小澤征爾圍繞著音樂這個主題之間的對談。他們談到了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歌劇、馬勒的音樂、小澤征爾的恩師齋藤秀雄,與卡拉揚、伯恩斯坦的過往回憶等。
本書是作為小澤征爾頭號粉絲的作家村上春樹,從二零一零年十一月開始到隔年七月,對小澤征爾所做的訪談文章;從日本東京、神奈川村上春樹的家中,到夏威夷、瑞士、日內瓦往巴黎的列車中,都有兩位名家對談音樂的軌跡。村上春樹就按著對談時的錄音,以及當時的記憶,動筆將兩人的談話化為文字。
但這既不是報導文學,也不是人物論,而是村上只想以「一個音樂愛好者,和小澤征爾這一位音樂家,盡可能直率、坦白地談出彼此對音樂的內心話。」另外,也寫到如今是頂尖指揮家也曾只能睡在電影院、在歌劇院指揮還被喝倒採的過往、唱片錄音的幕後花絮、法國號換氣的真相,以及,好的音樂和好的文章之間究竟有什麼共通的地方。
讀畢本書,看見一流指揮家那閃耀輝煌的心靈之時,彷彿也經歷了一場洗禮,享受了「美好的音樂」。
★本書精選沈謙先生《中央日報》副刊的專欄文章。
★新增紀念沈謙特輯,夫人施秋月、鄭明娳教授為文懷念。
★永懷沈謙教授特輯,亦增王潤華教授文章。
施秋月﹝沈謙夫人﹞:
讀你那篇〈當下即報〉的文章時,我的感覺是:那不是寫寫文章說說而已,你是真心信仰這句話。從你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坦蕩蕩的君子所展現的風範與氣度。
鄭明娳﹝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
幽默中見透闢之識力,寬厚中隱含春秋之意見。先生散文最可貴處是流露高韜之性情與寬厚的人格。
王堯﹝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
我始終覺得在沈先生著作與論述的背後,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心靈世界,他所有的文字幾乎帶著自己的血脈之氣,又連接著中國的文化傳統。
王潤華﹝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
沈謙自己從古今文學、經學、文字學、修辭學到文學創作,樣樣都造詣深厚,他就是我們期盼中出現的一位大師級學人。
鎌倉——日本三大古都之一,曾經是源賴朝幕府的歷史舞台,文學大家川端康成、立原正秋、芥川龍之介等均在此留下足跡,是個恬靜優雅、兼具人文風情的山海小城。
在本書中,安西篤子避開「導覽」角度,而透過個人生活其中以及四季轉移,真實的呈現鎌倉真面貌:東國武士們齊聚的歷史舞台,融合了傳統與自然、豐富的市街生活;這就是住在鶴岡八幡宮後側的作者娓娓道盡的鎌倉。
來門前敲門化緣的僧人、對到府訂貨員的回憶、兒孫齊聚共度夏天的熱鬧氣氛;來鎌倉欣賞騎馬射箭、薪能、賞花的朋友們,在祭典中忙進忙出的老友面孔……這些盡是四季生活中看見的鎌倉。也是窪谷、隘道與大海守護下,沒有身段的古都生活。還有那與鎌倉淵源深厚的文士們所帶來的回憶,源賴朝幕府的榮華與悲劇……
誠如安西篤子一起始所講的,她寫出來的《鎌倉——與山海共度的生活》,並不是本意欲要取悅觀光客的書,也不是想對鎌倉做出歌頌的書籍。她以專業者的書寫能力、女性幽微的視野觀察,從自己的生活點滴出發,不嘩眾不取寵,關照著鎌倉城鎮內包括花樹動物的生命百態,迴避常見陽性的歷史紀念建築與儀典的過度描繪,轉入尋常不誇張的陰性生活細節陳述。
安西篤子向我們自信的展現,一個真正迷人的城市,是根源於她真實的內在,而非浮誇的表象。
柏楊為臺灣第一位因雜文而聲名大噪的作家,他的雜文文鋒犀利、筆觸細膩,妙趣中深富哲理,辛辣裡處處可見警譬。說社會、說人生、說歷史、說文化,字字珠玉。
《柏楊妙語》乃將柏楊二百萬字的雜文整個打散,再凝煉它的思想和精神,依性質分類成:「人生篇」、「社會篇」、「女人篇」三書,使讀者能清晰得見柏楊雜文的精義。
改變世界的10本書!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一讀的經典之作!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
我卻依舊堅持下去。
因為儘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
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
希望我能告訴你所有的秘密,因為我從沒有信任過誰;
希望你能成為給予我慰藉與支持的重要源頭……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在納粹德國入侵荷蘭的陰影下,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獲得了一本布面日記做為十三歲的生日禮物。同年七月,安妮的姊姊瑪歌接到納粹黨衛軍的召集令,法蘭克一家四口於是被迫躲進安妮父親位於阿姆斯特丹公司的閣樓密室裡避難。
從那時起,一直到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他們不幸被捕的兩年間,縱使處境無比艱困,立志成為作家的安妮仍持續寫下日記,以最坦誠、敏銳且充滿深刻自省的早慧心靈,一一捕捉自己在戰火中的心路歷程、與家人之間的衝突掙扎、青春期少女成長的萌動與渴望,以及對於自由、尊嚴和人性價值的終極信念,為她個人短暫卻璀璨的生命做出了最珍貴的見證。
《安妮日記》於一九四七年首度發行時,書中對性啟蒙和女性家庭角色犀利直率的探索,曾因當時保守的民風而遭到刪改。這次「七○週年紀念典藏版」不僅補上過往版本被刪除的約三分之一內容,更新增一九九八年最新發現的五頁手稿,並還原日記裡人物的真名,以及提供大事年表、被捕後的發展等珍貴資料,成為這部跨越時代感動無數人心的經典之作的最後定本,也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最真實也最完整的安妮。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