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手記——
他以青春和熱情來探索世界,
用無私和堅持來實踐理想。
這個高貴而孤獨的靈魂,會重燃你對理想世界的想望。
這是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手記。一九五一到五二年,他與友人騎摩托車環繞南美洲旅行。他看到拉丁美洲各國的社會現實及處境。他的觀察與感想日後集結成書,正是這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二○○四年由《中央車站》導演華特.薩勒斯改編成電影,大受歡迎,中文原著累銷三萬冊,是當代人人必讀的經典。
什麼樣的人,會不怕肉體的痛苦而盡情探索世界?
什麼樣的人,會在自己也寒冷時還願給出一條毯子?
又是什麼樣的人,放得下自身優越的經濟與社會條件,而為自己所憐憫的普羅大眾奮鬥?
像拉丁美洲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這樣的人。
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一個中產家庭,大學時攻讀醫學系,準備將來濟世救人。而他同時也喜愛文學、足球與旅行。
一九五一到五二這一年,他二十四歲,與一位學長兼友人阿爾貝托一同騎著摩托車,做了一趟環繞南美洲的旅行。兩人從阿根廷出發,先到智利,再進入祕魯,轉往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這趟旅行讓他看到了拉丁美洲各國的社會現實,認識了拉美國家在彼時世界的處境。他在旅行途中以札記方式寫下了觀察與感想,日後集結成書,正是這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這本手記,融合了詩意的觀察、青春的冒險,以及充滿理想氣息的革命思想。它是一本遊記,也是一本政治與社會現狀的田野調查,並記錄下這位日後令世人又震驚又尊敬的革命者的浪漫情懷。
不論你是不是革命者,不論你同不同意他的反帝國思想,只要你厭惡眼前的世界,那麼,切.格瓦拉這個高貴而孤獨的靈魂,都會讓你重新燃起對於理想世界的美好想望。
本書原名《心靈分享》,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出版。作者因其中四篇內容和宗教信仰無直接關係予以抽出,更換四篇新作,成為一冊專門討論宗教經驗和心靈修養的書籍。
《棋經十三篇》是宋朝時出現的一部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是第一部系統論述圍棋理論、全面探討圍棋戰略的作品。
《棋經十三篇》總結了歷代下棋的經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的圍棋理論,是圍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
飲酒是中國上古祭祀典禮之一,第一個造酒或發明酒的人已不可考,有儀狄與杜康兩說,後世多將杜康尊為酒神,造酒業也奉杜康為祖師爺,在文學中杜康兩字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中國古代的酒又稱「醴」,傳統上多用果物製作,是一種甜度高、酒精濃度較低的飲料酒,因為味道甘甜所以常見古人愛飲酒,其實就類似現代人愛喝含糖飲料的習慣一樣,也因酒精濃度不高才會有千杯不醉之類的形容詞。日本自古以來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也保留許多古中華的文化典故,故在日本「醴」一字從古至今皆是甜酒的專稱,其他酒類都不能稱為醴。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以書信體形式為青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自問世以來即深受好評,被視為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備的經典之作。《談美》從「要求人生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發,順著美感態度的特性、藝術與人生的距離、美感經驗與移情的關係、美感與快感、自然美與藝術美等問題次第展開,最後呼籲人們「慢慢走,欣賞啊」,因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塞外江南的寓意,因愁予詩而明朗;臺灣鄉土的意識,在愁予詩中落實為山嶽、海灣、村莊。
此書收鄭愁予赴美以前全部作品為一巨冊,包括坊間各種詩集已錄及未錄之作,刊於一九七九年,風行海內外二十多年。
本書是知名新聞人及專欄作家張作錦在《聯合報》、《遠見雜誌》等報刊,以獨到的識見,針砭時事,指出台灣何去何從、民意在那裡等宏言讜論的結集。
計分五輯,以歷史為鏡,對照當今廟堂人物的識見與行止;精闢解析台灣之社會現狀與人心;以宏觀論述兩岸關係與世事變動。切中時弊,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充份顯現社會菁英對真理公義的追求與期許。
《隨園食單》是清朝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茶酒單十四種,詳細記述中國從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所流行的342種菜餚、飯點、茶酒的用料和製作方法;書中不僅有理論、有總結、有評介,且有實踐、有體會、有闡述;立論精闢,文字生動,深具借鑑價值。
藏北已融入我的靈魂
在書稿付梓之際,有關藏北高原的話題還想說上幾件,雖然現在西藏和過去比起來,已緀變得有些喧囂了,可是每當從影視上看到藏北蒼遠大地再現的時候,仍是那樣的親切,因為在那裡,已經融進了我的靈魂。
藏北究竟是什麼?是若難與神奇!可是為什麼從苦難和神奇中走出,就再難與現實融和?為什麼苦澀的東西竟有如此的生命力?本早該淡忘飄遠的事情,終將難以完結。我想,這大概就是藏北的魅力所在吧!
本書的內容是十幾年前青春生命衝動的結果,正因為生活中有了如此的經歷,使我感到依然年輕、充滿激情。如今,生活中的艱難和困若都不能使我屈服。生活一旦需要,我仍會像過去那樣,像一塊乾柴,投進爐膛,轟轟烈烈地燃燒一次。
也斯於2013年一月辭世。他生前未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也斯是一個很懷舊的人。他是一位像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一樣的批評家。本雅明苦思於歷史與懷舊之間,也斯也有著同樣的苦惱。也斯的行動如同一個講究美食及生活享受的人一般輕快明朗,但心底卻隱藏著沈重的愁緒。
也斯和日本著名學者四方田,2000年在東京相識之後,多次談起能否對橫亘於彼此生活空間中的市井文化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最終決定以往返書信的方式來實現這一構想。他們希望通過比較東京和香港的庶民生活、飲食、以及大眾文化和影像,來思考西方現代化分別在亞洲這兩個大都會中如何被接受、被本地化,民族多元化和國族主義、殖民地歷史又分別在兩個城市中得以怎樣的體現,等等問題。
本書就是他們之間一共交換的十二封書信。這些書信,對於都會、對於食物和離散、對於小島所具有的獨特的地理政治、對於狂熱國族主義的愚昧,都有著洋洋灑灑、極為精準的論述。
這是一部專門介紹禁忌和幽默笑話,以及二者辯證關係的書籍。它所涉及的領域輕鬆快樂,充滿了知識和情趣,有時還帶有一些神秘和神奇,只是常常鮮為人知,因為人們實在猜不透:在令人恐懼、壓抑的禁忌和令人捧腹開懷的幽默之間,到底能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幽默既是一種機智形式,也是一種玩笑態度,幽默在很多情況下,都起源於對禁忌壓迫的反抗和逃避。
本書以遊歷阿里雪山為線索,對西藏文化、宗教進行了全面掃描、思考:雪山的神奇風景,藏民族的神奇習俗,天葬、雪頓節、曬大佛……在作者的筆下,都閃爍著誘人的光輝。作者並非為旅行旅行,而是在旅行中進行著對一種文化、宗教的全面思考。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不限於「茶風俗」、「茶儀式」的範疇。
站在相對立場去解構女人所面對的困境、所自陷的羅網,以及由此而生的美麗的哀愁、喧嘩的理想與孤寂的迷惘,然後穿越歷史與社會的迷霧,指出她們在觀念世界裡應有的席位。
王鼎鈞雖身處在大時代的洪流,卻以其豐富的閱歷、透徹的洞見、深沉的情懷和圓熟的技巧,書一方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本書分為四輯,內容涵蓋文學、史論、藝術、宗教、早年回憶、社會現象等諸多面向,書中文章字字老辣、洞見深刻,擲地有聲。
作家林文義說:「鼎公回憶錄四部曲已然完成其文學典範,三年後又一散文雋著《桃花流水沓然去》,放懷抒言,情緻深邃,黃金年華光澤曖曖,讀來逐頁皆是大智慧。……史論、文學、宗教、美感匯通澈悟,是鼎公文學的一大功德,亦是華文世界讀者值得珍藏的智慧之書。」
對於未來者,西藏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凈土;對於在此者,西藏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離去者,西藏,這曾經讓人魂牽夢縈的家園,更在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人緬懷不絕。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夏天,我終於遊歷了西藏——這片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留下的最後凈土。我去了阿里,去了珠穆朗瑪峰,走遍了整個藏北高原和后藏地區。在我人生短暫的三十二年中,能夠親歷西藏,是我人生一大快事,雖死而無憾。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