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懷哲博士是廿世紀人道主義的巨擘,他的名字幾乎已成了「人類愛」的代名詞,像他這樣在生前即普受尊崇,去世後,仍普遍活在人們心中的偉大,舉世並不多見。他長達九十年的生涯中,充滿了可歌可泣,令人激動的偉大事蹟,都可以使我們感動而奮發。可是史懷哲雖是人盡皆知的偉大人道主義者,但對他何以成為大人物,及他一生的心路歷程,仍未有一本深入淺出的傳記,以讓讀者了解史氏的一生,並藉此進入史氏那悲憫的襟懷。
這本史懷哲傳,為我們彌補了這個缺陷。本書以生動的筆觸介紹了史懷哲博士一生的行誼,從他誕生,一直到非洲叢林行醫長達半世紀之久後溘然長逝的經過。他那種浩然正氣,貫徹始終的毅力,無私的愛,均值得我們做為一生的榜樣。
兩世紀以來,法布爾的《昆蟲記》以其瑰麗豐富的內涵,影響了無以數計的科學家、文學家與普羅大眾。
其在文學與科學非凡的成就受到舉世推崇:
大文學家雨果盛讚其為「昆蟲學的荷馬」;
演化論之父達爾文讚美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影響了許多熱愛自然的讀者走出象牙塔與自然蠻荒對話,喚起人們對萬物、對人類、對科普、對文學,甚或對鄉土的深刻省思;
並在世界各地擔負起對昆蟲行為學的啟蒙角色;
因此,早已被公認為跨越領域、超越年齡的不朽傳家經典!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國歷代無數次戰爭的實踐經驗總結,堪稱是一部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
《三十六計》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本書史論結合,充分發揮戰爭事件對計謀的詮釋,讓讀者能夠在故事中理解計謀。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本書是戴爾.卡內基執筆的唯一一本人物傳記《林肯傳》,記錄了林肯為人熟知又難得一見的人生故事:勝利背後的折磨、解放黑奴的無奈、情感詛咒的悲哀……,卡內基用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花了三年時間完成本書,平實完美呈現了林肯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卡內基的一生中,林肯的影響非常重要,卡內基的童年與林肯非常相似,他把林肯的奮鬥歷程看做是人生的經典,在卡內基課程中,多次提到林肯的故事,彷佛林肯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從卡內基對林肯人生的描寫中,感受到卡內基對林肯的崇拜之情,能夠看到卡內基理解林肯的獨特視角。
《靜思語第二集》在編輯體例上延續第一集的風格,全書分為上、下二篇,選錄證嚴上人開示之名言佳句及來客答問,但內容更為寬廣,除希冀提供更開闊的思惟空間,亦盼讀者能深體書中片言隻字的真義,獲得心靈的啟迪。
《靜思語》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喜愛,除了文句淺短,可隨機翻閱、隨緣受教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句不用深典、不重華詞,卻每每從細微處發真智見、於答問中抒大啟示,言簡意賅的佳句,能令法入心,獲得心靈的自在,開啟生命美善與希望的門窗。
《靜思語第一集》內容分為上、下二卷:上卷十八篇選錄名言佳句,下卷二篇則收錄日常即境答問;自證嚴上人的答問開示、學佛專論及隨師行記,以類相從,採擷彙錄成冊,盼由智慧法語引導正知正見。
《靜思語》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喜愛,除了文句淺短,可隨機翻閱、隨緣受教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句不用深典、不重華詞,卻每每從細微處發真智見、於答問中抒大啟示,言簡意賅的佳句,能令法入心,獲得心靈的自在,開啟生命美善與希望的門窗。
《尹縣長》曾獲六十六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六十七年度吳三連文學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英譯《尹縣長》為該年佳作之一,也被列入《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
白先勇說:「若曦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她以小說家敏銳的觀察,及寫實的技巧,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成了藝術。《尹縣長》集中最成功的幾篇如〈尹縣長〉、〈耿爾在北京〉,已經超越了政治報導的範圍,變成闡釋普遍人性的文學作品。」
這本小說實際上就是陳若曦在大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具體呈現,在當時國共對立的敏感時期,她以親身經驗直抒於文,高明的文學表達,讓人直接目睹並感受到對岸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苦楚,撼動了華人社會廣大的人心,舉世矚目。
《十年十癔》京味較濃,文筆練達,是有關十年文革的短篇小說集。
癔症又稱癔病,亦即歇斯底里症(hysteria),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精神疾病;其表現為在一定的精神狀態或外部誘因存在的情況下,患者由於恐懼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描述文革十年中,所見的十個歇斯底里症案例。
鹿城孤女林市被叔父嫁與屠夫陳江水,聘金是屠夫送予林家人的豬肉。
四十歲的屠夫,正值壯年,白日於豬灶裡架著豬隻,一把屠刀在牲口身上來來回回,夜裡則壓在女人身體進進出出,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四鄰都說夜風呼呼吹拂,總聽得見女人淒厲的哀鳴如豬叫。
屠戶家住小城荒郊,深宵竹林風聲搖曳常有受虐女人哀鳴,也有古井女鬼作祟的傳說,然而厲鬼再壞,也壞不過人心。女人夜裡承受著男人的凌虐,白日亦要聽聞三姑六婆偽裝成關懷的奚落——認為女人是爽到哀哀叫,需索無度,不知羞恥。
性是凌虐,性是暴戾,性是羞辱,性是愛情以外的任何事。女人是刀俎上的一塊肉,砍下來的是異性肉體的殘虐,也是同性言語的凌遲,一刀又一刀,直到女人終於伸出手搶到了刀柄,往男人身上砍去........
小説寫作於美麗島事件、大審之後,戒嚴仍在,黯黑暴戾之際。從獲獎過程到連載中都充滿了爭議。保守派指責作者不檢點,甚至寄出衛生棉、內褲羞辱她;反撲的力量急遽地想掩飾些什麼,但也得多年後,方才印証徒勞無功——它起先走出鹿港,成為了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後飛離臺灣,賣出多種語言的版權。
近半世紀一路走來,性騷擾與侵害可曾因社會進步而有所止息?還是,父權結構仍難以撼動?生路何在?
《妻妾成群》是蘇童成名之作,於一九九一年,由知名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更入選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妻妾成群》揭開了舊時代大家庭體制的腐敗,故事講述在陰森詭祕的陳府裡,幾房姨太太們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故事。小說借著這個大院裡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的悲慘命運濃縮其中。
十九歲的女學生頌蓮賭氣嫁給富商陳老爺作四太太。在陰森詭秘的陳府里,梅珊、卓雲等幾個女人明爭暗鬥,都只為爭奪這個男人的一絲寵愛。頌蓮初嫁時天真而孤傲,後來不得不捲入到女人的戰爭中。在見證了梅珊的悲慘結局后,頌蓮瘋了。小說借一夫多妻的故事,以纖巧而華美的文字將幾千年來女性悲慘命運凝縮其中:女人如果將自己依附在男人的身上,就永遠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章永璘,一位文化大革命下的犧牲者,年輕歲月,幾乎是在勞改營中度過。
三十八歲那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黃香久,對女人的渴望、期待、好奇,在頓時忽然化成了真實,愛情一蹴可及。悲哀的是:新婚之夜,章永璘卻失去了他男人尊嚴,他退縮、無助,奮力卻徒勞無功。時代的悲劇加諸給他的除了勞動、不自由,還有無盡的屈辱。
對於妻子的出軌,羞辱、不甘、自卑……種種情緒在章永璘的心中不斷糾結,不斷擴大,憤怒的情感漸漸醞積成一股大洪流,突然爆發,他終於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不再是在男女性事上無能的廢物。但從此之後,他再也無法體諒香久曾經背叛。
張賢亮用血淋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寫出時代所帶給人民的折磨。精湛獨特的敘事手法,領人進入高潮迭起、震聾發瞶的小說新境界!
小說講述吐蕃血統的唐朝將領「花驚定」將軍奉君命征討吐蕃。這位威名遠震的花將軍,年輕英俊,勇猛剽悍。他在平叛逆賊段子障的戰鬥中榮立了膾炙人口的功勳,獲得了人們的崇拜與讚美。具有雙重國籍的花將軍,此次受命征伐吐蕃,憂心忡忡,思慮萬千。他一邊回憶祖父的教誨,一邊對將要攻殺自己向同胞感到極度的痛苦。到達邊境後,他下令暫不出擊。但他的唐朝部下們卻希望盡快投入戰場,以便擄掠金錢和美女。
部隊發生騷動,一武士調戲民女,被花將軍嚴懲斬殺,其他士卒更為不滿,怨聲四起。此時,花將軍愛上了那位被解救的少女,紀律與性愛的衝突激化,使他內心極其矛盾。吐善軍隊開始進攻邊關,他下令攻擊。他忽而沉著冷靜,驍勇機智,拼搏廝殺,忽而又「迷憫於愛戀」,「忘記了從前武功的名譽,忘記了自己的紀律,甚至忘記了現在正在戰爭」。為了那個鍾情的民女,他變得那麼自私,甚至對少女哥哥的戰死也穿自慶幸。
在與敵將的交戰中,花將軍的頭被敵將砍去,而他策馬奔回營地,提著敵將首級去見那個美麗而又溫雅的少女時,無頭的花將軍卻遭到他心愛的少女的嘲笑。花將軍跌下馬來,僕地身亡。這時候,將軍手裡吐蕃人的頭露出笑容,倒在地上的吐蕃人手裡提著將軍的頭,卻流著眼淚。
《活著》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洒脫與堅強。
《活著(新版)》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4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本書包含五個中、短篇小說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諷中帶有嬉謔的語氣描寫作家充滿偶然、虛實掩映的創作情境。
《拉曼查志士》像是《預知死亡紀事》的續篇,虔敬地銘刻一生一次的死亡儀式。
《第凡內早餐》大張旗鼓地鋪陳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凸顯高度資本化社會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滿足(或者說被催眠)慾望。
《匈牙利之水》藉氣味與記憶的結合,抒情地紀錄對死亡充滿焦慮、兩個相濡以沫的老靈魂。
《古都》則以空間、時間、人物上相互對照的敘事手法,探討共同記憶的荒謬,可說是城市書寫的經典之作。
《岡底斯的誘惑》是馬原代表作之一。小說以幾個外來的年輕探求者在進藏後的見聞,寫出了岡底斯高原神秘的風土人情,並且藉助獨具一格的藝術手法,微妙地傳達了西藏神話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狀態對現代文明的「誘惑」和這種誘惑的內在含義。
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只是交錯敘述了幾個各不相關的故事。剽悍的藏族神獵手窮布被人請去獵熊,結果發現的是喜瑪拉雅山雪人;探險者陸高認識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卻意外地死於車禍;陸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師的拒絕,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頓月和老實木訥的哥哥頓珠傳奇般的生命歷程。
小說以岡底斯山作為人和事遙遠的背景,敘述了西藏迷人的景緻與神奇的風俗,展示了充滿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圍。
全書一零八回,都用白話寫成,透過「九死一生」所描述的種種怪事,讀者得以認識清末社會的面貌。作者閱歷深、見識廣,憤世之情亦切,藉由這些人間怪狀,大大譴責清末腐敗的風氣,與《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孽海花》同為清末譴責小說之代表作。
全書由「死裡逃生」在市集上碰到一位大漢賣「九死一生」的筆記展開序幕。「九死一生」是這部小說的第一人稱主人翁,由於其認為在亂世中能夠僥倖活著實在是九死一生,因以此為號焉。一開始時主人翁為父奔喪,但家族的長輩與父親的友人卻覬覦他家的財產。所幸受到一位官人的幫助,並與之結交,之後便在他手下經商,遊遍中國各地,藉此描寫當時亂世的總總現象,最後終於經商失敗。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