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未來者,西藏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凈土;對於在此者,西藏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離去者,西藏,這曾經讓人魂牽夢縈的家園,更在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人緬懷不絕。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夏天,我終於遊歷了西藏——這片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留下的最後凈土。我去了阿里,去了珠穆朗瑪峰,走遍了整個藏北高原和后藏地區。在我人生短暫的三十二年中,能夠親歷西藏,是我人生一大快事,雖死而無憾。
本書寫的是中國人的吃,以及吃的深厚文化,書中除了談吃以外並談酒與酒文化、談喝茶、談香煙與抽煙,文中一段與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一夕談煙,精彩絕倫不容錯過。
本書蒐羅了作者對故都北平的懷念之作,除了清宮建築、宮廷生活、宮廷飲食介紹外,對平民生活的詳盡描述,也引人入勝。收錄了作者對蛇、火腿、餚肉等山珍,以及蟹類、臺灣海鮮等海味的介紹,除了令人垂涎的美味,還有豐富的常識與掌故。更暢談煙酒的歷史與品味方法,充分展現其博學多聞的風範。此外另收〈香水瑣聞〉與〈印泥〉兩文,也是增廣見聞的好文章。
本書內容包羅萬象,除談吃以外,從尚方寶劍談到王命旗牌,談名片、談風箏、談黃曆、談人蔘、談滿漢全席……作者並對數度造訪的泰京「曼谷」不管是食、衣、住、行各方面均有詳細的描述。
民以食為天,吃是文化、是學問也是藝術,本書作者是滿洲世家,精於飲饌,自號饞人,是有名的美食家。又作者足跡遊遍大江南北,對南北口味烹調,有極細緻的描寫、有極在行的評議。本書看得你流口水,愈看愈想看,是美食家、烹飪家、主婦、專家、學生及大眾最好的讀物。
希望每個人不畏懼死,也不畏懼活;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關懷;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徹悟,找到終極的快樂。
《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契合時代需要的書。書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討論了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西藏生死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性描述,還有實行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真相,幫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寧靜而充實。
出版21年,全球翻譯36種語言,媲美《愛麗斯夢遊仙境》的當代哲學經典!
活著的感覺是如此美妙,人們卻淡忘了這種感覺;
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漢斯的媽媽在他年幼時離家出走。數年後,漢斯和爸爸兩人決定驅車前往哲學的故鄉希臘,尋找媽媽的下落。途中,漢斯邂逅了一位謎樣的小矮人,小矮人送他一個放大鏡。不久之後,漢斯意外獲得了一本精巧的小書,恰好可以用放大鏡來閱讀裡面的故事。
一個宛如童話世界的奇幻故事就這麼展開。漢斯一面和爸爸繼續開車前進,一面又在放大鏡底下,看見兩百年前一個神秘的島嶼上有兩個落難水手,他們身旁有五十三個奇妙的人物,都是從紙牌裡面走入現實世界的。這趟虛實交錯、奇妙動人的旅程,除了帶領漢斯一步步前往母親的所在,同時也開啟了他對生命和世界最美好的想像與驚嘆……
和《蘇菲的世界》一樣,《紙牌的祕密》能為不同生命階段的讀者帶來截然不同的體悟:年幼的孩子可以享受這本書中宛如童話的故事樂趣;年紀長一點、具備基本哲學思考能力的孩子可藉由本書開始思索關於人生最基本的哲學課題;一般的成年讀者更可以藉由這本書去思索在忙碌生活中已然忘卻,甚或是全然不曾思考過的人生大哉問。
《人生十論》係錢穆先生所撰有關人生問題之文稿結集。錢穆先生從中國舊傳統、舊觀念歸納人生義理,緊隨時代新潮流、新趨勢,闡發了人生立身處世之要旨。所論人生,雖皆從中國傳統觀念闡發,但主要不在稱述古人,而在求古今之會通和合。讀者淺求之,可得當前個人立身處世之要;深求之,則可由此進窺古籍,乃知中國傳統思想之精深,以及與現代觀念之和合。做人為學,相信本書皆可以啟其端。
《詞人之舟》是一本溫暖有情味的詞人詞作欣賞入門,全書共收溫庭筠、李後主、蘇軾、朱淑真、吳藻等十三位詞家的作品,又以附錄介紹了卓文君與花蕊夫人二位才女。書的前面有一篇「詞的簡介」,使讀者對詞有一個預先的通盤認識與瞭解。諸篇個別詞人的文章裏,先敍作者生平背景,再選取作品若干做具體的賞論。琦君論詞採取了對照與比較方式對詞進行解析。深入淺出,細膩詳盡,行文流暢,保持其散文的一貫清新風格,文中並時時穿插文學掌故,頗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詞人之舟》是一本「入門書」,也是一本文學評論作品,適合於各種不同程度的讀者閱讀。
《詞人之舟》初版於民國七十年四月,由純文學出版社印行。三十二開本,二四八頁,共介紹八位詞家。自民國八十五年三月一日起,作者將增補爲十三家詞人的《詞人之舟》一書交由爾雅出版社印行,特此說明。
風靡台灣的英國哲學怪才馬丁.柯亨又來了!繼暢銷書《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之後,為你帶來26個讓你絞盡腦汁的哲學思想實驗,讓你深入哲學家的腦袋,找到腦力升級的工具!
馬丁.柯亨的著作是一場智識的饗宴。他探討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實驗,不僅展現出淵博的學識,而且妙語不斷,偶爾還有引人發噱的虛構情節,使得這部著作的哲學價值更添趣味。——Zenon Stavrinides,布萊福德大學
馬丁.柯亨的著作對主流哲學家有許多妙趣橫生的評判,其寓教於樂的獨特寫作風格,就是為了讓一般讀者也能親近哲學觀念。——George MacDonald Ross,里茲大學
數千年來,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共同採用一種效果強大卻又神秘難解的技巧,本書實際上就是這種技巧的發展歷程,記錄前人為了解釋這個世界所提出的各種理論……思想實驗的重點就是想像力。——馬丁.柯亨
在哲學與科學的各個領域中,思想實驗都扮演了核心性重要角色,藉此在「心智實驗室」裡釐清複雜的觀念,解決各種謎團與問題。本書以獨特方式呈現出濃縮的思想實驗歷史,邀請讀者主動參與這項影響力與成果都超乎意料的傳統。
本書的核心,即是取自這段迷人歷史的生動案例。包括牛頓那隻裝滿水的水桶、柏拉圖的秘密洞穴、聖阿奎那的食人天主教徒、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丟下的那兩顆球、維根斯坦那隻裝在火柴盒中的甲蟲;此外,還有氣體人的天梯、貼滿漢字的房間、穿越時光的雙胞胎、烏龜與人的賽跑等等有趣的思想實驗。每一則實驗之後都附有一篇討論,為讀者提出可能的推論與後果。
在本書末尾,作者詳細探討思想實驗的方法,並提出關鍵要點,供有意運用思想實驗探索新事物的讀者參考,迅速提升讀者的思考能力。
在二戰的歷史上,有許多令人稱奇、令人百思不解、令人著迷的事件。《深海探秘》(Shadow Divers)一書講述了兩名深海潛水愛好者查特頓和柯勒挑戰深海潛水的極限,歷時7年收集了大量的證據來解開二戰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之謎……
當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一切已經永久結束。U869號不過是戰爭中一個微不足道的註腳,漸漸被歷史遺忘。沒有人還能想像出當年慘烈的景象,它的沉沒和結局甚至不為人知。兩個專業的潛水員,憑著對真相的執著和對陣亡將士的尊重,數次冒著生命危險鍥而不捨地在新澤西230英尺的深海底探尋這早已被湮沒的謎底。一次又一次的無功而返,3個潛水員的深海遇難,都使很多人放棄考察止步不前。7年的漫長時光足以磨滅任何堅韌的意志。只有查特頓和柯勒一直堅持,他們是對潛水的熱愛和理解。多年的經歷讓他們在破損的沉船船體上看到了戰爭背後的意義,看到了艇員們臨終瞬間的閃念,甚至是對未來的希望,他們與這些埋葬在深海中的屍骨並肩體驗著生命的終極意義。因此他們所尋求的不僅僅是沉沒潛艇的真實身份,更是一種無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這才使這項考察意義深遠。
在二戰的歷史上,有許多令人稱奇、令人百思不解、令人著迷的事件,它們很少被人提及。本書秉承塞巴斯蒂安.榮格爾的《完美風暴》所使用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真實冒險故事:兩名主人公作為深海潛水的愛好者,挑戰深海潛水的極限,歷時7年收集了大量的證據來破獲二戰遺留下來的最後一個歷史之謎。
1991年他們在新澤西海域深達230英尺的水下,發現一艘二次大戰時期軍艦的殘骸,船艙內部完全損毀,扭曲的金屬、纏結的電線以及船員的遺骸都被數十年的海底沉積物所深深掩埋,整個潛艇就是一片充滿死亡氣息的廢墟。經過七年的艱苦考證,證明該殘骸是1945年失事于直布羅陀水域的德國U-869潛水艇,他們認為,這艘代號為U-869的德國潛水艇是被自己人的魚雷擊中的。德國人為什麼擊毀自己的潛水艇,船上載的是何人?何物?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
兩位潛水員執著要找出答案,甚至甘冒生命危險。他們無法自拔,不自覺地沉迷在一個生死攸關的潛水競賽里。
本書為作者藉膳飲記憶,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已之行止,以十九種嘉肴食譜編織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雖謂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了俎上灶前的割烹經驗,實乃情思悠遠之碩學在全面回味昔時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所加諸於今日的無窮感念。
林文月的文一如她的學問:紮實不浮誇。然而,多年的學術生涯和散文寫作,卻讓她生活裡充滿了文友與師恩,這些記憶,又往往伴隨著居家聚會裡一道道的菜餚。菜的作法、氣味、還有人際之間的互動,都在林文月清淡引人的文字中。一個高度「實用性」的題材,林文月寫來既不花俏又充滿文學味,讓它有了長久流傳的價值,這是難得之處。
這是林清玄的第一百本著作,以前衛觀點看佛法,以現代思維觀輪迴,以古老智慧體驗環保,出入自在的談生活、情感、社會等等問題,出世間則心懷眾生,入世間則靈臺清明。林清玄認為,唯有深知「心淨即國土淨」,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情」的境界。第一百本書是林清玄寫作新高峰,讀時能分享純真與喜悅。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九二一年初版,本書為一九二二年十月之第三版——透過審視東西文化的發展和局限,重新評價儒家思想;是梁漱溟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漱溟先生力抗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論調。從穿透文化的表層,探究文化的根源,理出傳統文化的精要,以求用固有的文化解決中國的問題。他指出文化緣於生活,生活緣於人們的態度,而態度出於意欲。他說,由於意欲的不同,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西方文化是「竭盡全力去滿足欲求」;而中國文化是「遇到問題,強調隨遇而安,與欲求調和」;至於印度文化則是「因為欲求與現實有矛盾,便將兩者都鄙視,只強調宗教」,這便是他所稱的世界文化的三條路向。本書中對於東西文化本質的說明、差異的比較和分析,極富開創性和啟發性,對後世影響甚深,並被視為現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
精選杏林子關於鼓動生命的三十八篇重要文章,談她創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初衷與辛苦歷程、多年來如何為身心障礙者發聲,杏林子以其自身經驗,歌頌生命,點燃希望,用生命一筆一畫刻劃出來的文章,鼓勵人心發揮助人的熱情!
本書分五輯,選二十三篇散文和雜文。前兩輯屬「宏觀」作品,代表作者一向的觀點,包含反思、回顧、看清歷史、時間、現代性等重大問題,很具啟發性,能發人深省。接著兩輯屬個人經驗,可以看出雖是大學者,也是性情中人。最後一輯是文化色彩很濃的遊記。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