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最暢銷的哲學小說
小說閱讀與哲學思辯的雙倍享受
全球熱銷200萬冊、雄踞德國暢銷榜140週
改編電影.2013年柏林影展競賽片
奧斯卡∕坎城金獎名導比利奧古斯特.金獎影帝傑瑞米艾朗主演
我的人生是不歇的火車,我的文字是煉金師的心血。
我的愛,則是駭人的海洋,將你吞噬……
中學教師戈列格里斯生活出現巨變的那一天,開始時與其他無數的日子並無二致:七點四十五分,他踏上通往學校的大橋,在滂沱大雨中,看見紅衣女子似乎打算往下跳,正要出手阻止時,女子突然轉過身來,拿筆在他額頭上寫下一串數字。紅衣女子離去後,她那謎樣的葡萄牙口音對戈列格里斯有莫名的召喚力,他在上課中途頭也不回地離開教室,打算尋找她的下落。
戈列格里斯遊蕩街頭時,無意間在書店發現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隨筆《文字煉金師》。「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普拉多的話震撼他的心,令他毅然拋下井然有序的生活,帶著書,搭上前往裡斯本的夜班火車查訪普拉多的生平。
在里斯本,戈列格里斯查訪普拉多的親友,一步步重建這名抵抗葡萄牙獨裁政權的非凡醫生與作家的圖像。然而,了解另一個生命,對認識自己又有何幫助?人是否真有可能突破既定生活的牢籠?
《里斯本夜車》不僅敘述了一趟跨越時空的旅程,也探討人一生中許多難以言喻的經驗:孤獨、有限的生命、死亡、友誼、愛情與忠誠。其感性密度與思想深度,都令人深深感動。
《玉鏡陽秋》雲:「唐宋以還,閨媛篇什,流傳之多,無過淑真者。」南宋魏仲恭收輯朱淑真詩編成《斷腸集》,《斷腸集》詩詞多以閨怨及對婚姻的控訴為主題。不過,朱淑真還有不同題材如詠史、詠物、時令、題詠、農事等詩詞作品,充分顯示她是一位志趣廓大、有多方面才華並且關懷社會的作家。她的作品真摯動人,用熾熱的聲音為自身命運及社會環境吶喊。
作者潘壽康言略以:「魏仲恭的〈斷腸集序〉,是研究朱淑真生平與作品的重要文獻;本書旨在補訂〈斷腸集序〉,朱氏之本來面目,庶可概見。」本書經由連串的推理過程,從而認識文采不亞於李清照的另一位宋代才女朱淑真。
補訂過程中作者對朱淑真的詩作、投辭進行解讀,輔以詩、賦撰寫規則,以為補訂的證據或依據。讀者可以循著作者補訂過程與說明,一步步地對朱淑真的生平有所認識。
本書附錄《斷腸集》與《斷腸後集》,收錄朱淑真詩、詞二百餘首,供讀友細細賞讀。
節錄本書卷首語:「我們讀過歷代名詩人的傳記,欣賞了他們的不朽佳作,以及論評這些佳作的詩話、詩評或文學史,但純粹從他們生活角度,生老病死,飲食男女,思想感情,為人態度,以他們的作品或各種記載為素材,勾稽抉剔,以事為經,以人為緯,彙為敍說,在傳記文學上開闢新的蹊徑,研究文史的人,卻尚綽有努力餘地。這是瞭解詩人,瞭解他們作品所值得注意的方面之一。
本書擬在這一方面,有所嘗試,仍仿前寫『帝王生活』體例,故事必須以真實可信為第一義。詩人作品本身,往往能提供不少確鑿可徵的論據,其中固多直率而少諱飾者,但因作家個性,或外在環境的限制,也有不少詩篇,正像別人為他們所寫的傳記那樣,有渲染誇張,有隱晦歪曲,至於稗官筆記,文人好奇,有時不免撫拾傳言,落筆無稽,為了求真,不能不廣徵博引,細心比較參核,希望能探索到事實真相。
歷代名詩人之多,屈指難數,這裏不過用選樣方式,揀擇一些富有人情趣味的故事為談說範圍,所以不是文學史,且所述詩人,僅觸及其部分行誼,生活的片段鱗爪,所以也不同於敘說生平的完整傳記。無以名之,名之曰『詩人生活』。」
安妮原本是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可是,為了生活及扶養十二歲大的兒子奧立佛,卻只能找到一份待遇極差的零工,勉強糊口,相當無奈。
她被選為陪審員,當然不是一分永久性的職務。不過,一來自認憑自己的才學能夠被選為陪審員,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再說,能夠到法庭去觀察人生百態,打擊罪惡,為社會伸張公義,除了大快人心之外,也可使自己的人生更多采多姿,更有意義。
然而,這份驕傲也未免言之過早了,因為當上了「陪審員」之後,首件案子就是一椿黑社會幫派老大的案子——「他們」告訴安妮:妳的孩子一定會平安無事!妳的事業也會財源滾滾、名利雙收!妳的朋友將會保住性命……妳唯一要說的兩個字就是:「無罪」。
作者喬治.道威.格林描寫這些離奇情節舉重若輕,塑造書中安妮和「老師」旗鼓相當,善惡、正邪,互鬥到底,相當精彩。
她並非天性不忠,我也並非天性忠誠。
相反地,
我的人生是由不忠走向忠誠,
她的人生是由忠誠走向不忠,
這些都是我們各自的生命資料所展現出來的歷程,
只是,在這歷程交錯互動的瞬間,
我脆弱的人性爆炸了,
我這個個體無聲無息地在天地間被犧牲。
一切都僅是大自然。
邱妙津的最後一部小說作品。本書不僅充滿豐富哲學思辯機鋒,更是作者以生命餘燼與濃烈情傷鍛鑄、並向世界告別的懺情書信和自畫像。
從此她保持緘默。
她曾誓言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的美與愛,也用人生終程在異鄉展開瀕死跋涉,綻出愛與美的憂傷繁花,永恆回歸了藝術家與愛人者身分。
此版本《蒙馬特遺書》收錄未曾披露之「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等部分內容近萬字。
當命運有如謀略家,完美地抓準時機,驅使人逐漸走向毀滅時,她唯一的選擇,只有保.守.祕.密,為愛瘋狂一世紀……
一本撲朔迷離、愛欲鮮明的小說,讀完這本書,你才知道什麼是愛……
當盧斯卡門精神病院面臨拆遷之際,年屆百歲、在此度過大半生的羅珊娜面臨了難以確定的未來。資深精神科醫師葛林於是開始為她做評估,決定羅珊娜是否能重返社會,卻在過程中發現數十年前一位天主教神父所做的紀錄,與她口中的真實人生有著極大出入。為了更了解彼此,兩人從相敬如賓的醫病關係,逐漸打開心房,娓娓道出各自的人生,最終竟發現一個足以同時撼動兩人命運的祕密。
《失落的祕密手稿》文字如詩如畫,劇情鋪陳精巧,在羅珊娜以及葛林醫師兩人手記雙線交叉之下,一個屬於一九二○年代愛爾蘭西北小城斯萊戈的故事從中浮現,不但震撼,且深刻美麗。經過記憶與想像的重組,羅珊娜有如迷霧般的一生彷彿幻化為愛爾蘭另類的私密歷史,記述著一段遭受恐怖與無知所摧殘,卻依舊懷抱著愛、熱情、堅毅與希望的人生故事。
本書得獎紀錄:
2008年 科斯達文學獎
2008年 布萊克紀念獎
2008年 愛爾蘭書籍獎年度小說
究竟是可笑的瘋子,還是可悲的英雄?
是悲劇的主角,或是鬧劇的丑角?
小說所引發的笑聲,隱藏著眼淚的酸辛。
塞萬提斯嘲笑堂吉訶德,彷彿也在嘲笑自己。
塞萬提斯,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西班牙文學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代表作《堂吉訶德》被讚佩為西方文學經典、西班牙的文學典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西班牙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歌德、拜倫、海涅、雨果等西方世界大文豪給予高度評價。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歌德《浮士德博士》並稱文學傑出典型。
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文學巨作,也是歐洲最早的長篇寫實主義小說之一。故事背景是個早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訶德是個窮鄉紳,痴迷於閱讀騎士小說,幻想自己是個騎士,並渴望實現自己的騎士夢。這股狂熱導致鬧了不少笑話,但無論他人如何勸阻,他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三次出門冒險,到處闖禍,吃盡苦頭,做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直到臨死前才幡然醒悟,從幻夢中醒過來。
作者塞萬提斯藉堂吉訶德這位極端人物的荒唐行徑,極其深刻地揭露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當時西班牙社會的黑暗與困苦,表現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已超過一百多種文字將其譯成數百種譯本。本版為知名作家楊絳女士翻譯之經典譯作。
「楊絳先生早於一九五九年就選中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翻譯的新起點,至『文革』開始已完成譯稿的四分之三。『文革』中楊絳這份心愛的譯稿幾經周折,終於『珠還』,這耽擱的數年反倒成了她的『冷卻』期。從五七幹校回來之後,她不滿意舊譯,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從頭譯起,終於將七十多萬字的小說譯竣。……,她自己說過:『我翻譯的時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將幾個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後根據原文的精神,按照漢語的習慣重新加以組織。』當然這樣的譯法非常費力,因此楊絳還說:『我翻譯很慢,平均每天也不過五百字左右。』可謂字字皆辛苦。」——羅銀勝《楊絳傳》
究竟是可笑的瘋子,還是可悲的英雄?
是悲劇的主角,或是鬧劇的丑角?
小說所引發的笑聲,隱藏著眼淚的酸辛。
塞萬提斯嘲笑堂吉訶德,彷彿也在嘲笑自己。
塞萬提斯,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西班牙文學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代表作《堂吉訶德》被讚佩為西方文學經典、西班牙的文學典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西班牙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歌德、拜倫、海涅、雨果等西方世界大文豪給予高度評價。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歌德《浮士德博士》並稱文學傑出典型。
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文學巨作,也是歐洲最早的長篇寫實主義小說之一。故事背景是個早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堂吉訶德是個窮鄉紳,痴迷於閱讀騎士小說,幻想自己是個騎士,並渴望實現自己的騎士夢。這股狂熱導致鬧了不少笑話,但無論他人如何勸阻,他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三次出門冒險,到處闖禍,吃盡苦頭,做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直到臨死前才幡然醒悟,從幻夢中醒過來。
作者塞萬提斯藉堂吉訶德這位極端人物的荒唐行徑,極其深刻地揭露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當時西班牙社會的黑暗與困苦,表現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已超過一百多種文字將其譯成數百種譯本。本版為知名作家楊絳女士翻譯之經典譯作。
「楊絳先生早於一九五九年就選中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翻譯的新起點,至『文革』開始已完成譯稿的四分之三。『文革』中楊絳這份心愛的譯稿幾經周折,終於『珠還』,這耽擱的數年反倒成了她的『冷卻』期。從五七幹校回來之後,她不滿意舊譯,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從頭譯起,終於將七十多萬字的小說譯竣。……,她自己說過:『我翻譯的時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將幾個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後根據原文的精神,按照漢語的習慣重新加以組織。』當然這樣的譯法非常費力,因此楊絳還說:『我翻譯很慢,平均每天也不過五百字左右。』可謂字字皆辛苦。」——羅銀勝《楊絳傳》
為什麼希臘雕像都沒有體毛?
為什麼男體雕像裸露陰莖是家常便飯,但貴為女神的形象卻欲露還遮?
為什麼現在視為禁忌的男男愛,在古希臘卻是身為男人成長必經的浪漫篇章?
若你不知道過去歷史的差別待遇如何演變,你不可能了解現代社會裡群體的性別焦慮。
要談現代西方文化,就必須說希臘文。
但凡精緻的藝術創作,皆自覺地往古代世界尋求源頭與權威。現代劇場以古代劇場當作典範,且一路從羅馬喜劇到希臘悲劇,往前追溯關鍵的發展史。歌劇誕生於人們力圖重現古代劇場的表演張力。小說、史詩、詩歌都有其古代始祖。藝術從古代作品找模範,博物館也悉數蓋得像古代的神廟。「美麗如維納斯」、「誘人如女海妖賽蓮」、「昂首闊步如美少年阿多尼斯」、「強壯如海克力士」——這些意象是我們想像力和語言的基礎。
不過,不單是在高雅藝術上,古代文化的遺產普遍且顯而易見。西方社會公民用言語和行動讚頌並倡導民主價值,為民主奮鬥而犧牲生命的男女更是不計其數。現在,一個國家要讓人民稱得上完全開化,就必須加入民主這個俱樂部。民主的起源與原則也出自古代的雅典。「政治」是希臘文化的產物,一如政治人物美庫莉所言。即使在最私人的領域,也難逃古代文化的影響力。Lesbian意指女同性戀,是因為愛戀女人的希臘女詩人莎孚住在蕾絲博斯島(Lesbos)上。只要論及同性戀,就必談「希臘之愛」(Greek love);而我們稱心靈契合的友誼為「柏拉圖式的關係」。從大街上銀行門面的古典式柱子、健身中心揮汗如雨的運動,到我們對理想腹部的定義,古代世界的遺產在在構築了現代日常生活的部分骨幹。
本書各章都致力於顯示學習古典學何以對了解現代西方生活有重大的關係,以及對我們的自我了解,至關重要。本書將要探討的問題涉及我們公共與私人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關切。過往歷史如何形塑我們的自我認同?我們的性慾及身體認知有多少是文化期待的產物,還是全然是天性使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宗教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尤其在婚姻和家庭事務上?民主社會的公民指的是什麼?娛樂活動如何反映我們自身和我們的社會?神話與歷史、性與身體、宗教與婚姻、政治與民主、娛樂與公開表演:這些都是現代自我的基石。本書旨在重申了解古代文化對了解這些基石,實屬必要,尤其是鑑於教育和藝術界的遺忘症日益滲透當代文化。本書關切的是,古典學何以跟現代自我的創造密不可分。
本書要談的是,古典學——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何以對解答涉及在今日社會身為人的意義何在的關鍵問題,至關重要。本書不只是要指出歷史對了解自我及自我處境非常重要,說得更確切點,是要顯示古代世界對現代人的自我意識佔有多麼重要的角色。現代人要是不認識埋藏的過往、不明白古代根基和承繼來的思想與意象如何形塑現代自我,就無法充分和適切地了解自己。我們要了解自己,就有賴揭露那些基礎。
.柯林頓二零一一年度選書,《經濟學人》二零一一年度最佳圖書!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三十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霍頓.考爾菲德是一個十六歲的寄宿生。他就讀的學校裡,充斥著勢利的偽君子和下流小團體。就連他唯一敬重的老師,後來也被他發現可能有「性變態」的傾向,在這樣的環境裡,霍頓自然無法好好讀書,四度被趕出學堂。故事就是從霍頓被學校開除之後展開:他離開學校後,不敢回家,只好在迷亂的城市裡遊蕩;他經歷了短暫腐化的生活,見識許多裝模作樣的偽君子;他無法適應這一切,於是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當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這是不可能的,結果他……
文壇名家沙林傑,以青少年敏感特異的眼光和語言,披露社會現實與其心理,開啟當代美國文學心理現實主義之先河。
司馬長風的散文,清簡而氣魄雄渾,具溫柔敦厚的傳統風格,筆觸生動,抒情酣暢淋漓;對人生和藝術都有精湛的了解。是近代中國文壇上不可多得的散文家。
本書為臺靜農先生四十年卜居臺北龍坡里溫州街,教餘撰製各種小品散文的結集,題目多涉文學與藝術之美,記述人物交遊的感慨,撫今追昔,溫柔敦厚中帶有知識份子的狷介,運筆修辭不同凡俗,是為一代文章蘊藉的啟迪。
本書作者既是青年作家也是精神科醫師,以文學的心靈、科學的認知,寫出這本與現代人心性脈動、社會流行同步的文化評論集。從多元化社會中兩性角色的巧妙互動,找出日常生活裡死亡陰影;解讀流行語「我有一個夢」,在宗教與心理治療間尋求對話。從追逐流行與尋求心靈安適的矛盾中,本書顯現道德力量的另一面,為我們釋疑解惑。
本書收錄《樹》、《黑色山脈》、《花果山會議》、《魚》、《夜梟》、《永恆之湖》、《蜘蛛之夜》七篇短中篇小說。王宣一以其「村上春樹」式清淡疏離的書寫形式,編織出都市中產階級的拘謹魅力。行經情感的背叛與追尋,婚姻工作的疲乏與出走,在失序無望的中年感傷中,譜出一段段即興的變調爵士,優雅地飄過都會喧囂的上空。
芳香是詩,是幸福的自覺、溫柔的救贖,讓我們偏執地以為可以挽救一切。
你知道埃及豔后乘船親迎安東尼將軍,巨帆是茉莉油裡浸過的嗎?你知道漢武帝夢見李夫人送他蘅蕪,衣枕沁香,歷月不歇嗎?你知道拿破崙馳騁戰場之際仍不忘全身遍灑茉莉香水嗎?你知道曹操最愛九層塔,曹丕最愛迷迭香嗎?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香」的俘虜!
芳香文化在人類歷史裡無孔不入,它涵括了宗教、醫學、建築、園藝、文學、藝術等層面。它既訴諸感官,也觸動心靈,既具有多元的實用價值,也體現恆久的審美尺度。芳香文化是人類和自然最古老、親密與神祕的聯繫,正如嬰兒出生不到一個禮拜就可以辨識母親的體味,天然香讓我們重溫大地之母的慈愛。
本書透過詩與文學的互相辯證與交錯指引,描繪各種香草植物的來源、名類、特色與相關軼事。作者以融合學術探究與文學鋪陳的筆法,體現出日常生活中各類芳香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面。薰衣草、迷迭香、乳香等在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陳述下,不論是一株草或是一朵花,均呈現出人與芳香世界的有機連帶。是一部既實用亦實證的芳香筆記。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