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和溫暖》是汪曾祺早期小說集,晚年重新修訂。收錄了《受戒》《寂寞和溫暖》《歲寒三友》《大淖記事》等名篇。作品通過對普通人平凡命運和生存狀態的描述抒發生活內在的詩意,表達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充滿著對世道人心、人類命運的關注。汪曾祺小說創作承襲老莊的精神、廢名沈從文的文學風格。汪曾祺對生活始終充滿一種樂觀主義的平民化態度,對日常生活的熱愛,對民間審美觀念的認同,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
《荷花澱》是作家孫犁創作的短篇小說,選自孫犁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荷花澱》1945年5月15日最初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的副刊上。
小說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白洋淀地區普通民眾的抗日活動。小說的男主人公水生是小葦庄的游擊組長,他是黨組織的負責人,非常樂意為抗日活動奉獻自己。小說的女主人公水生嫂善良淳樸、勇敢無畏,得知丈夫要離家參軍,她雖然心裏為難,更希望丈夫留在家裡陪伴,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丈夫的選擇。對戰爭的親身感受,使她對丈夫的抗戰事業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於是她也投身到抗戰的行列中,直接參加保家衛國的神聖事業。與同時期的大多數文學作品不同,在《荷花澱》里找不到烈火狂飆式的宏大戰爭場面。在孫犁的筆下,荷花澱洋溢著獨特的風景美、淳樸的勞動美和戰爭中的人性美,美如畫卷的白洋淀和頑強樂觀的雁翎隊,賦予了文章清新、明快的寫作風格。
十九世紀末期,東莞農村小女孩黃得雲被人綁架到香港做了紅妓,後來母因子貴,成了香港上層社會的名流。一個苦難少女及其後人的際遇經歷,構成了完整的三部曲;作者用以折射出香港自1842年開埠以來的發展歷程。
第三部《寂寞雲園》
作者在這部裡粉墨登場,通過與黃得雲的曾孫女黃蝶娘的交往,時空交錯地倒述著黃家幾代的故事: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黃得雲成了匯豐銀行董事洛修的情婦,成了上層社會的名流。她的兒子黃理查漸成了地產業的翹楚,其兒子黃威廉長大後成為香港著名的大法官。家族裡幾代人悲歡離合,說不清的恩怨情仇。黃得雲修建於半山的雲園寂寞多年,終於在香港經濟騰飛的歲月裡被拆掉,而浪女黃蝶娘正在電視裡演繹著曾祖母悲恨綿綿的故事……
這不是一部純靠虛構的小說,也不是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的一部家族史。作者認真地研究了歷史,著力去營造那個時代的風情背景與氛圍;1894年鼠疫、1898年英人強租新界、香港兩次大罷工、日據時期、七十年代中產階級的興起、香港經濟的起飛……香港的百年大事依附著書中人物,穿插著離奇的掌故傳說,「隨著時代往前推展」,以圖涵括百年來的香港。全書還以濃墨重彩刻畫了不同時代在香港生活的洋人:他們的生活、習俗與心態。描述生動而審視深入,這在今人的文藝作品中是不多見的。
十九世紀末期,東莞農村小女孩黃得雲被人綁架到香港做了紅妓,後來母因子貴,成了香港上層社會的名流。一個苦難少女及其後人的際遇經歷,構成了完整的三部曲;作者用以折射出香港自1842年開埠以來的發展歷程。
第二部《遍山洋紫荊》
疫情在繼續。黃得雲失去了洋人史密斯,想投奔粵劇團又沒有成功,轉而靠上了通譯屈亞炳。一段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英人強租了新界,並以武力接收。鄉人為保衛土地而戰死,屈亞炳則成了家族的罪人。他升了官,黃得雲卻失去了他,萬般無奈之際,她成了典當業名人十一姑的女傭,隨後鬼使神差般執掌了公興押的大權,發跡起來。
這不是一部純靠虛構的小說,也不是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的一部家族史。作者認真地研究了歷史,著力去營造那個時代的風情背景與氛圍;1894年鼠疫、1898年英人強租新界、香港兩次大罷工、日據時期、七十年代中產階級的興起、香港經濟的起飛……香港的百年大事依附著書中人物,穿插著離奇的掌故傳說,「隨著時代往前推展」,以圖涵括百年來的香港。全書還以濃墨重彩刻畫了不同時代在香港生活的洋人:他們的生活、習俗與心態。描述生動而審視深入,這在今人的文藝作品中是不多見的。
十九世紀末期,東蕪農村小女孩黃得雲被人綁架到香港做了紅妓,後來母因子貴,成了香港上層社會的名流。一個苦難少女及其後人的際遇經歷,構成了完整的三部曲;作者用以折射出香港自1842年開埠以來的發展歷程。
第一部《她名叫蝴蝶》
黃得雲被擄到香港時才十三歲,經倚紅閣一番調教,專門侍候洋人,在擺花街艷幟高張。四年後,香港突然爆發了一場鼠疫,人們成批地死去。黃得雲離開妓院,成了潔淨局代理幫辦史密斯的情婦,並住進了跑馬地唐樓。她痴心一片,沒料到懷下了洋人的骨肉後卻遭了拋棄,而她已無法重返青樓……
文筆古艷淒婉,「讀來像凝視一幀古風泛黃的照片」。
這不是一部純靠虛構的小說,也不是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的一部家族史,作者認真地研究了歷史,著力去營造那個時代的風情背景與氛圍;1894年鼠疫、1898年英人強租新界、香港兩次大罷工、日據時期、七十年代中產階級的興起、香港經濟的起飛……香港的百年大事依附著書中人物,穿插著離奇的掌故傳說,「隨著時代往前推展」,以圖涵括百年來的香港。全書還以濃墨重彩刻畫了不同時代在香港生活的洋人:他們的生活、習俗與心態。描述生動而審視深入,這在今人的文藝作品中是不多見的。
《公墓》以一個神秘地下世界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充滿危險和迷惑的場景。在這個幽暗的墓穴中,人們不僅面臨肉體上的威脅,還要承受著心靈上的壓力和恐懼。小說通過對主角在墓穴中的冒險和掙扎的描繪,深刻反映了現代城市對於信仰、價值觀和情感關係的失序和消解。
《公墓》是一部讓人一讀難忘的小說,它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奔放的想像力,展現了作者卓越的寫作才華和文學風範。
《公墓》通過故事和情節,震撼你的心靈,讓你重新思考自己和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無論你是文學愛好者還是尋找新體驗的讀者,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嶄新的視角和感受。
《舊址》為李銳創作以來第一部完成之長篇小說,以磅礡綿亙的氣勢,描寫一大家族的興亡,祖先親人的故事,上起二十世紀初葉,下迄當前現實,這近一百年中,舉凡各時代政治社會的風雲雷動,衝突,妥協,都在作者如真似假的藝術處理下鎔式提升,故作者稱此長篇小說為死者和生者的對話,悠遠,漫長,寂寥,寒冷。
歷盡滄桑,幾經易手,
它的身世,就是一則傳奇。
五○年代華文小說扛鼎之作
主角方祥千欲在方鎮建立共黨勢力,而與軍閥、劣紳、地痞、土娼、緣林人物打成一片,期能完成社會革命。共產社會,真能在方鎮開花結果?抑或像一陣旋風,消滅得無影無蹤?
傳奇之書,自有其傳奇身世。作家姜貴,生於山東諸城的王姓望族,史上多進士,以詩書傳家,同時也是小說中方姓家望族的原型,書中人物與王氏家族之人多可對照。作者出身行伍,三十七年遷臺,經商失敗後專職寫作,五○年代特殊的政治氛圍,他因而創作出數部重量級的華文小說:《旋風》、《重陽》、《碧海青天夜夜心》。
《旋風》於民國四十一年寫就,苦無出版機會,失望之餘,差點將此稿付之一炬,民國四十六年因五十大壽,自費出版分贈諸友,未料引起空前迴響,受到胡適、蔣夢麟、夏志清、高陽、葉石濤等文學大家推薦,書信與薦文數量頗豐,亦集編為《懷袖書》,相關論文研究隨勢而起,受到海內外學者高度肯定,夏志清與高陽將其評為「與張愛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戀》佔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小說裡眾多人物對話生動、情節出奇,蔣夢麟因之稱此書為「新《水滸傳》」。以中國大陸民國初年人心思變為背景,道德淪喪、混亂的男女關係、貪婪人性,成為共產勢力崛起的黑暗養分。書中主角最終理想破滅,認娼作母,被兒子和部署出賣……如此悲劇,也引不起世人的同情。正是這種怪誕與諷刺,成就這部小說的美學高度。
中國重量級作家賈平凹 第一部長篇小說 商州系列第一部
甫出版即造成轟動,奠定其在文壇小說大家地位
曾獲多次全國性文學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法蘭西文學藝術榮譽獎,及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
這是一本關於商州的書,但這裡所寫的商州,不是地圖上所標示的那個商州,而是作者虛構的商州,是作為一個載體的商州,是作者心中的商州。作者之所以要沿用這二字,只因為他太愛故鄉的緣故。這本書裡,作者僅寫了一條河上的故事,這條河叫州河。在作者的設計中,商州是應該有這麼一條河的,這河又是商州唯一的大河。所有的故事便圍繞著這條河而逐漸展開,深刻地描繪小鎮人們以河維生的點滴,以及官場爭鬥的黑暗面。全書內容精彩生動,節奏輕快,文字通俗地道,字裡行間深刻感受到作者熱愛故鄉的心。
《浮躁》描寫改革時期商州農村社會生活的風貌,書中的人物既對應現實改革的訴求,又蘊涵著文化的韻味。書中人物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總是被打上某種文化印記。金狗的身世離奇,與眾不同,胸前有墨針的「看山狗」圖案,造就了他日後不尋常的人生境遇。金狗與青梅竹馬小水似有若無的感情,總是波折不斷,只因金狗遲遲不敢表白,而讓英英有機會主動獻身,原本該有美好姻緣的一對佳人,就這樣被硬生生的拆散。小水嫁給金狗的好友福運,沒想到卻是個短命鬼,以致年紀輕輕就守了寡。金狗從兩岔鎮撐排,發展到白石寨、州城,最後又回到州河從事河運工作。金狗在福運死後,終於鼓起勇氣對小水告白……
他的人物總是在文化規範體系邊緣遊走,他們時時活在僭越倫理道德的危險處境。他的小說寫出人生的苦澀、活生生的人性,以及生活中無法擺脫及抗拒的宿命。
——陳曉明
這是一部取材於中國農村合作化運動的作品。它以宏大的規模、細緻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五十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生活形態,展示了那個時代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既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標本,又使我們從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作品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它特殊的結構和人物群像的塑造。小說採用的是縱橫交錯的結構方式。就故事的基本線索而言,它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東山塢農業合作社麥收時節十餘天時間裡發生的故事:麥收前,蕭長春回村和馬之悅、彎彎繞等人鬥爭,否定土地分紅,制定出分配方案。準備麥收,馬之悅等人不甘心失敗,蕭長春調整領導班子,鬥爭日趨尖銳。麥收開始,階級敵人蓄意破壞,殺人、搶倉、拉牲口,蕭長春領導貧下中農繼續鬥爭,取得最後勝利。
但在敘述過程中,作家自覺向橫的方向擴展,描寫同一時間裡不同人物在不同地點的活動。小說第一卷的第二章至第三十二章,近三十萬字,寫的是從蕭長春回東山塢那天夜裡到第二天晚上約二十四小時裡發生的事情:就在蕭長春忙於瞭解情況、召開幹部會、去鄉裡請示王書記的同時,馬立本受馬之悅指使四處活動,彎彎繞等人叫喊餓死人了、去會場鬧事、倒賣糧食,焦淑紅等青年人在河邊種果樹,焦二菊、焦振茂等社員去看麥子,五嬸和馬老四、啞巴等人一心一意看管社裡的菜園、牲口、羊群,等等。
小說第二、第三卷也採用同樣的寫法,第一○六至一一○章敘述的故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這種縱橫交錯的結構極大地擴大了小說的容量,使那個時代的農村生活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現。
許多人物出場的時候,作者還對他們的出身、經歷作詳細交代,這樣就使小說的內容更加豐富。在展示農村社會生活畫面的同時,小說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物形像,個個呼之欲出。同樣是堅持原則、黨性強的領導幹部,蕭長春智慧、有謀略,韓百仲直率、固執;同樣是利慾熏心的投機家,馬之悅陰險、奸詐、世故,馬立本自高自大、不切實際而又膽怯;同是自私自利的中農,彎彎繞圓滑、精明,馬大炮頭腦簡單,莽撞;同樣是安份守己的中農,焦振茂又認真又古板,事事按政策條文辦,而韓百安又膽小又懦弱。即使是落後分子孫桂英,也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像。她虛榮、聰明,而又帶著一點天真和無賴氣。因為名聲不好,她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而一旦大家看重她,她比誰都積極,處處逞英雄。
小說主要是通過人物不同的思想觀念、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來塑造其性格,同時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也生動而富於個性化。彎彎繞放雞喫社裡的麥子受到批評,大夥兒問他為什麼罵農業社,他無言以對,便一跺腳:「只當我放屁了。」一句話就表現出了他的無賴與狡猾。孫桂英在識破馬鳳蘭的險惡用心之後趕馬鳳蘭出門,說:「閑話少說,你就快走吧!我生氣,氣死了。你一輩子也別理我!咱們是雲南的老虎,蒙古的駱駝,誰也不認識誰!」這種語言體現出了她的潑辣與機敏。下大雨的時候老烈屬王老頭也來幫助搶麥子,社員勸阻他,他說:「添個蛤蟆還四兩力哪,二爺我咋也比一個蛤蟆強啊!」一句話道出了老人的固執、熱心與風趣。
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小說還揭示了中國農民的傳統心理特徵與價值觀念。蕭老大因為兒子蕭長春挨了馬連福的罵,就給馬連福的父親馬老四臉色看,雖然馬老四早就與兒子分家而另過。這體現的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子不教,父之過。王世忠來他家喫飯,因為拿不出好飯菜來招待,他便覺得沒有臉見人。這體現的是農民式的自尊與熱情。中農戶馬連升生活富裕,目空一切,但想起自己膝下無子,又悶悶不樂。這實際是傳統的倫理觀念在起作用。由於作家熟悉農村、熟悉農民,對農村生活作了真實生動的描繪,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階級的農民形像,因此作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蜀山劍俠后傳》為還珠樓主「蜀山劍俠正傳」系列之一,內容上與《蜀山劍俠傳》的完全銜接。按還珠樓主原規划,本書定名為《蜀山劍俠傳續集》,故事接續《蜀山劍俠傳》第二五八回之後。后因《蜀山劍俠傳》的創作,本書出版三集(九回)后告一段落。
《蜀山劍俠后傳》則承接《蜀山劍俠傳》末回說到女神嬰易靜為追魔教元兇趙長素,誤入赤身教主鳩盤婆所居九環山新辟魔宮之內,被魔法困住的故事,繼續向著「三次峨眉斗劍」發展。
一部神話小說,在烽火硝煙的抗戰時期,中國竟傳奇般地誕生了一部玄想超妙,光怪陸離的《蜀山劍俠傳》。
這部中國神話巨著,「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觀」,直接影響了後世的金庸等新派武俠小說的光大發展。
《蜀山劍俠傳》以峨眉弟子「三英二雲」、「七矮」等的修真學藝、斬妖除魔為故事核心。「三英」之一的李英瓊是整套小說的主角,小說詳細描述了她從一個普通的女子,經過無數的機緣巧合,得到長眉真人的紫郢劍,收復神鵰佛奴和猩猩袁星,吃下了許多罕見的朱果,又得到前輩仙人所留的太清神焰率兜火和白眉和尚的定珠,最後還獲得了前世摯友聖姑的一甲子功力,成長為峨嵋派後輩中最傑出的人物。年輕一代的故事則始終圍繞第三次峨嵋斗劍展開——這次斗劍是正邪人物的大決戰,所有的恩怨都將於這時完結。此外,全書還有另一條線索,五百年前的神仙大劫。那些沒有成為金仙的散仙、地仙都必須不斷地經歷天災大劫,以證仙果。書中塑造了大量的前輩高人,怪叫花凌渾、嵩山二叟、駝神乙休、藏靈子等等,讀來人人個性鮮明。
《蜀山劍俠傳》為還珠樓主代表作,以其海闊天空、任意所之的想象,雄奇瑰麗、變化莫測的筆法,歷來為讀者青睞。溫瑞安有一番精當評語說,「還珠樓主運用他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把武俠小說帶入了一個劍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極為深厚的國學底子、浩瀚千變的文字能力,對道、釋、儒哲思糅合的獨到見解,無論寫景造境、敘物述人,文采繁富典麗、奇詭紛陳,每有精彩的描寫,奇句妙造,令人感覺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真要屏息凝神、一氣呵成,又嘆為觀止、匪夷所思。」倪匡徑將《蜀山劍俠傳》稱為「天下第一奇書」,足見其作為中國俗文學集大成作品之一,遠非「武俠小說」四字所能概括。
《孽海花》是與《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幾乎同時出現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魯迅曾稱讚《孽海花》「結構工巧,文采斐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孽海花》原由金松岑創意,並寫出了六回,二兩回發表在1903年10月出版的留學生雜誌《江蘇》上;同年夏秋之交,金氏將原稿移交曾樸續作。《孽海花》以狀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鈞)與名妓傅彩雲(影射趙彩雲)的婚姻生活故事為情節主線,將三十年間重要歷史事件的側影及其相關的趣聞軼事,加以剪裁提煉,熔鑄成篇,反映了晚清同治中期至光緒後期這一特定歷史階段政治和文化的變遷。
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預示著不祥。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話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慄……
《異域》原以「血戰異域十一年」連載於民國五十年的《自立晚報》,署名「鄧克保」,其後由平原出版社出版,易名「異域」(一九六一),流傳極廣,一九七七年由星光出版社再版,十一年後另有躍昇文化公司版本。
本書記載一九四九年底從雲南往緬甸撤退的孤軍之奮戰及其艱難險阻,孤軍腹背受敵(共軍、緬軍),又得不著政府之支援,在複雜情勢中的戰略擬定及戰術運用,以及袍澤、親子的關係等情節,交織成一部感人肺腑的戰爭文學作品。
如今世人皆已知鄧克保是柏楊的化名,他以第一人稱「我」敘述,像是自傳體,但柏楊並未參與其事,而是一種「代言」,不過發表及初版的當時,人們都信其為親身經歷者的報告,這就形成文類歸屬上的歧異,全集從舊,列入報導文學類,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票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異域》排名三十五,從報導文學的「記實」到小說的「虛擬」,可論述空間極大。同年,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舉辦的「柏楊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中,仍有這一類的辨證,正可見其構成的特異及內涵飽滿的張力。撇開文類的糾結,從戰爭文學的角度來看,《異域》堪稱一部臺灣文學的經典之作。
《莎菲女士的日記》寫於1928年初,發表於同年《小說月報》第19卷第2號,收入同年10月開明書店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
這篇小說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作品以日記體和第一人稱的口吻,抒寫了一位受到新思潮影響的知識女性在追求以性愛自由為內容之一的個性解放道路過程中的困惑與苦悶,從一個特殊的側面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中國現代小布爾喬亞女性知識青年因受時代環境的制約而感受到的孤獨感。顯然,這種困惑,苦悶以及孤獨感等,折射出特定時代的深刻的社會內容,也表達了作品對於舊中國的窒息人的社會現實的控訴。因此,這部作品是具有比較深刻的思想意義的,主人公莎菲女士這一人物形象,也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藝術典型的畫廊。
從基本的故事內容和情節看,這篇小說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於性愛表現的真實與大膽,作品也主要由於這一點而引起文壇的震驚,一時多有非議。但是,這種表現完全是為主題思想服務的,它與作品中相應的細膩委婉的人物心理的刻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不游離於作品之外,況且這種表現也沒有淫詞穢語,較之郁達夫的《沉淪》等似乎還「乾淨」得多。唯其如此,借用人們對於《沉淪》的有關正確評價來認識《莎菲女士的日記》該是合適的。如果說《沉淪》曾經率直地流露了男性知識青年的性苦悶(自然折射出重要的社會內容),那麼時隔十年之後,有渲染女性知識青年的性苦悶(同樣折射出深刻的社會內容)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的出現,該是從某個角度表現了中國新文學的進步。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