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是一部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隋、趙、李三大家族四十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那片土地所發生的巨變。小說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古老農村在急速化歷史嬗變中的陣痛與衝突,被評論家稱讚為「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的碑石」。
《古船》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迄今已經有六十余種版本,被譯為英、日、法、俄、韓、德、西班牙、瑞典、義大利、土耳其、阿拉伯等多種文字,並被法國教育部和巴黎科學中心列為全法高等考試教材及必讀書目。
《棋王》以一個天才兒童的奇幻遭遇為經,以七○年代經濟剛剛起飛的臺北為緯,深入描寫想像世界的幽玄和現實社會的波譎,人生百態,淋漓盡致。張系國自認這是他寫作以來最滿意的長篇小說。
《鐵漿》是台灣文學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說,描述為爭鹽槽經營,不惜生灌鐵漿致死的悲劇。在一則則鄉野傳奇的故事中,朱西甯寫活了鄉野人物的心理,也傳達了時代造就的悲劇氣氛。
一代文豪朱西甯最具代表性的戰爭小說,以文學之筆,為決定台海對峙的歷史性戰役,留下時代的印記。
更令人畏懼的是,世界並不與我們共同老去,它會繼續翻新,會有更多擁有大量青春可揮灑的新人冒出來,棄我們於角落獨自老去。這就是朱天文的青春消逝寓言,是這樣的意思吧?……這位技藝圓熟、見解融達的朱天文是來到她寫作生涯的高處了。——詹宏志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從二十歲到七十歲的人都在感嘆自己的青春消逝、新人卻無情地一一冒出來。
例如,《紅玫瑰呼叫你》中的翔哥遇到雙十年華的女人時自忖:「今晚鐵軋不過她,快四十歲人了能怎麼辦呢……」為了逃避,他竟然只能「嚕嚕打著鼾,裝死。」《肉身菩薩》中兩個四十幾年次的男人喝著酒說:「你知道,現在滿街跑的都是五字頭,邪門……六字頭都出來混嘍!」更不用說《柴師父》中七十餘歲的柴明儀:「手指觸摸到女孩涼軟的胸乳時,肚底抽起一絲凌厲顫動……等待女孩像等待青春復活。」
感嘆青春逝去的不只是中老年人,《世紀末的華麗》的米亞在她的女朋友們之中,「她最老二十五歲」,在看過所有最時尚華麗的服裝之後,「年老色衰」的米亞「不想玩了」,甚至不愛新鮮的花而愛乾燥花,「她目睹花香日漸枯淡,色澤深深黯去,最後它們已轉變為另外一種事物。宿命。」
本書共包含七篇短篇小說,詹宏志讚譽:「葛林(Graham Green)曾經稱道沙奇(Saki)的作品是『奪目、悅心』(They dazzle and delight),這句話完全可以搬來形容這一系列的小說。」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以台灣光復前後為背景,寫陸家七世孫陸志驤自東京潛回台灣從事秘密抗日工作,被日寇追緝跟蹤而隱蔽于插天山的故事。小說雖然只寫陸志驤逃避追捕的經歷,但透過周圍鄉親們對他的愛戴保護,也反映了廣大台灣人民的愛國熱情和當時的時代風貌。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第二部《滄溟行》以陸家第六代子孫陸維梁從事的抗日和民主運動為主線,再現了台灣抗日中期的鬥爭風貌。陸維梁生活的時代,台灣人民的武裝反抗由於受到敵人的殘酷鎮壓而漸趨低落,台灣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中國大陸的新文化運動受到啟發,轉向教育和發動民眾從事合法的民主運動,以反抗日本統治當局。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用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來透視全體臺灣社會,印證一個時代。整體而言,《臺灣人三部曲》佈局場面宏大,結構井然氣魄雄偉,評論家葉石濤稱讚它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最能展現本書的核心精神。
第一部《沉淪》著重反映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台灣同胞為抵抗日軍入侵而進行的奮勇鬥爭,這是台灣抗日運動的武裝鬥爭階段。小說著重描寫陸家子弟兵在陸家四世後裔陸仁勇的率領下慨然出征,與台灣各路義軍一起,用鮮血寫下的氣壯山河、保家衛國的悲壯史詩。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5年出版。1967年台灣嘉新文藝獎
不同時代的留學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家,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家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書中主人翁-天磊說:「Gertrdde Stein對海明威說你們是失落的一代,我們呢?我們這一代呢,應該是沒有根的一代了吧?」
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只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台灣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國不是故鄉,台灣不想回,大陸又回不去……
1950年以後的台灣,到美國留學深造成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別是1962年修訂<國外留學規程>出國門戶大開,留學熱潮達到顛峰。1979年開放出國觀光,廢除出國需有就學、探親、商務等事由等限制,以前要申請護照可真是困難重重。 (以前國人出國目的均以留學、商務考察或依親、探親為主,以觀光為出國目的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書中的意珊,結婚是她出國唯一之路。
2000年2月,於梨華在《文訊》雜誌發表《35年後的牟天磊》藉由牟天磊暢談許多教職生涯的心境。文中還是沒有交代牟天磊的現況,「沒有替牟天磊決定命運是尊重,只是把他的故事告訴你,沒有權利替他決定命運。」 對於書中角色(不帶她出國就不結婚的意珊),她說:「我也會同情意珊,因為她在小島上待得太久想出去看看天地。」
《洗澡》是楊絳寫於一九八○年代的長篇小說,與其夫婿錢鍾書的名作《圍城》,皆為文壇重量級著作。
本書描寫中國解放後,知識份子第一次經受的思想改造,當時泛稱「三反」,又稱「脫褲子、割尾巴」。因為知識份子聽不慣「脫褲子」的說法,因此改稱「洗澡」,亦即西方的「洗腦」。
全書分三部,第一部寫新中國不拘一格收羅的人才,第二部寫這些人確實需要「洗澡」,第三部寫運動中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現。楊絳以平實的筆觸,樸素,甚至不動聲色,寫盡一個動盪時代對人心靈的衝擊,以及人們內心的改變。
楊絳寫散文,文字舉重若輕,寫小說,語文流利純潔,易讀耐讀,餘韻無窮。《洗澡》是她的長篇代表作,寫中國知識份子在三反五改的嘴臉,字裡行間透著對世情的瞭然,卻又處處是令人拍案的諷喻。《洗澡》中寫女性對男人的失望,對照《圍城》中對女性的挖苦,極為有趣。
知名作家施蟄存稱許:「《洗澡》給我的感覺就像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紅樓夢》的精神表現在全書的對話中……《洗澡》的作者運用對話和曹雪芹有異曲同工之妙……《儒林外史》的精神,不用解釋,因為《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中人。」
《玉梨魂》是近代作家徐枕亞的一部小說。
《玉梨魂》原連載於《民權報》,在1913年初集結成書。本書受到《紅樓夢》的影響頗深,為一部四六駢體言情小說,咸認為是近代鴛鴦蝴蝶派言情小說奠基之作。
《玉梨魂》描寫一位書生何夢霞在無錫富紳崔家當家庭教師,與崔家的守寡媳婦白梨娘相戀。白梨娘將小姑崔筠倩許配給何夢霞。白梨娘與崔筠倩相繼去世,何夢霞東渡日本,回國後參加武昌起義。
《玉梨魂》是徐枕亞本人的故事,寫徐枕亞與學生蔡如松的母親陳佩芬相戀的故事。陳佩芬是個寡婦,迫於禮教沒有勇氣與徐結合。陳佩芬最後促成侄女蔡蕊珠與徐枕亞結婚。
《星星.月亮.太陽》以抗日戰爭前後為背景,描寫青年徐堅白徘徊在三名不同性格的美麗女子之間,作品中的三位女性,都具有高尚情操。一個幽怨孤淒有如星星(阿蘭)、一個莊嚴明朗有如月亮(秋明)、一個則熱血剛強有如燦爛的太陽(亞南),們像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太陽分別代表了高潔、莊嚴、美麗的人格。小說正是以三個女性與主角徐堅白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展開了一個時代的畫面,表現了人間的「真」、善」、美」,在八年抗戰的歲月裡,開展了三段前後交織、細密層疊的至情史詩。不但是寫愛情,也寫出了抗日戰爭帶給中國人的傷痛及無奈。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曾被形容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不少1949年後從內地南來的作家都抱持過客心態,視香港為暫居地,很少提及香港,即使提及也以負面的批評居多。70年代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是粵語流行曲興起、青年一輩社會意識提高、普羅市民亦逐漸改變「過客」心態,逐漸產生本土意識的年代。《我城》即以這一年代為背景,描繪了中學畢業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髮、悠悠、阿傻、麥快樂等草根百姓逛街、郊遊、搬家、求職、討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頑童體」的觀察帶人遊走各地,刻畫一代香港人的真實狀態,記錄當時諸多重要的歷史瞬間,其中寄託著青年的開放、進取和各種成長之潛力充滿可能性。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講述了一個對新中國和革命事業抱著單純而真誠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來到中共北京市某區委會組織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其篇以個人體驗和感受為原發點,通過個人的理想激情與現實環境的衝突,表現敘述人心路歷程的成長,更是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佔有一席之地。王蒙的作品感情熱烈真摯,有著強烈的時代畫面感,充滿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和感悟。
《黃禍》發表於1991年,是一本內容非常震撼的政治預言小說,非常值得一看。看到後半段您才會知道黃禍是什麼。
5世紀「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攻陷西羅馬帝國,歐洲進入黑暗時代
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再度威脅歐洲,東歐淪陷桎梏,阿拉伯帝國滅亡
八百年一次的黃禍,是世界的災難?還是進化的動力?
這次即將在21世紀引爆,你我將親眼目睹
若干年後,洪水肆虐、人口過剩引發的糧食危機等經濟問題,導致中國簽下喪權辱國的國際經濟合作協議,政爭浮上檯面,總書記遭暗殺,沿海富庶地區乘機搞獨立,南北戰爭箭在弦上,台灣亦牽連在其中。
核武攻擊成了獨裁者弭平敵人的終極武器,卻也自我毀滅地使中國進入核子冬天的浩劫……
一個有遠見的危機處理專家默默訓練了一群民眾,有組織地帶領人民走出這個廢墟大陸,飢餓的中國人一批批遷移至西伯利亞、歐洲、美洲等地,形成一股無法阻擋的難民黃潮,他們一方面尋求庇護協助,同時也努力研究開發收穫較快的新物種糧食,企圖在大災難的惡劣環境下存活下來。
中國的專政者利用了國際間相互的不信任,誘發了更大規模的國際核戰,大半個地球都被厚厚的輻射塵埃包覆,全面進入核子冬天,全球陷入大飢荒與末世恐懼中……
湧向世界各地的黃潮究竟會為這世界帶來什麼?
人類文明是否就此一蹶不振?
一九九一年出版的《黃禍》被評論界稱為極具政治性前瞻性的「政治寓言小說」。該書以八九年北京發生流血的「六四事件」,形成無法解開的「六四結」為啟端,以對中國社會政治矛盾交織的獨特分析為脈絡,預示台海兩岸衝突走上核子戰爭,虛構出中國政治勢力互相傾軋、國家崩潰、道德淪亡、社會失控、人民大規模外流、「黃禍」危及全球、世界陷入絕境的恐怖情景。作者稱該書焦點不在政治,絕無「窮國沙文主義」之意,只想展現一個「中國一旦崩潰,『黃禍』會湧向世界」的事實。
《寂寞和溫暖》是汪曾祺早期小說集,晚年重新修訂。收錄了《受戒》《寂寞和溫暖》《歲寒三友》《大淖記事》等名篇。作品通過對普通人平凡命運和生存狀態的描述抒發生活內在的詩意,表達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充滿著對世道人心、人類命運的關注。汪曾祺小說創作承襲老莊的精神、廢名沈從文的文學風格。汪曾祺對生活始終充滿一種樂觀主義的平民化態度,對日常生活的熱愛,對民間審美觀念的認同,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風格。
《荷花澱》是作家孫犁創作的短篇小說,選自孫犁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荷花澱》1945年5月15日最初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的副刊上。
小說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白洋淀地區普通民眾的抗日活動。小說的男主人公水生是小葦庄的游擊組長,他是黨組織的負責人,非常樂意為抗日活動奉獻自己。小說的女主人公水生嫂善良淳樸、勇敢無畏,得知丈夫要離家參軍,她雖然心裏為難,更希望丈夫留在家裡陪伴,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丈夫的選擇。對戰爭的親身感受,使她對丈夫的抗戰事業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於是她也投身到抗戰的行列中,直接參加保家衛國的神聖事業。與同時期的大多數文學作品不同,在《荷花澱》里找不到烈火狂飆式的宏大戰爭場面。在孫犁的筆下,荷花澱洋溢著獨特的風景美、淳樸的勞動美和戰爭中的人性美,美如畫卷的白洋淀和頑強樂觀的雁翎隊,賦予了文章清新、明快的寫作風格。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