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詞典》,是中國作家韓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說,按照詞典的形式,收錄了一個虛構的湖南村莊馬橋弓人的115個詞條,這些詞彙部分也是作者所虛構(如暈街)。最早發表於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說界》雜誌1996年第2期,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99年被《亞洲週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一。2003年8月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譯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
《馬橋詞典》出版後,有人批評該書抄襲了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哈扎爾辭典》。作者韓少功因此起訴評論者侵犯其名譽權,並獲得勝訴。
《馬橋詞典》集錄了湖南汨羅縣馬橋人日常用詞,計115個詞條。它以這些詞條為引子,講述了古往今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馬橋詞典》是韓少功的一部力作。它內容嚴肅,筆法獨特,不愧為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以詞典的形式搜集了中國南方一個小村寨裡流行的方言。這本詞典從純詞典的形式迅速過渡為一個個故事。其中講述了「文革」時期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知青」的生活的點點滴滴。
故事的大部分素材來源於韓少功的親身經歷,這部佳作捍衛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時向千篇一律的泛國際化趨勢吹響了反抗的號角。
對韓少功而言,故事稱做詞典本身就是把這個詞的含義延伸了。每個詞的含義得到了充分的註釋,同時他們又作為引子引出詞語背後看似散亂的作者的思緒,這貌似不經意的思緒將一個個詞語連成完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詞不是按照西方的字母順序排列的。
例如「江」這個詞條後面列出了具體的江名以及江名的由來——不知不覺你就會置身於知青們的故事中:如何與船夫賴賬,如何丟掉他們所窩藏的槍支。讀了幾頁後,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呈現,他們的市井生活構成了故事的點點滴滴。
已有十年未寫小說的韓少功,一出手便振動人心。以詞典手法敘述發生在馬橋地方小鎮的故事情節,別開生面。在大陸《小說界》刊出,即廣受好評,成為專家學者探討的話題。馬橋是早年屈原的流放地,亦是作家知青時代的勞動場所。《馬橋詞典》共計百餘個詞彙,講述馬橋的淵源及連串的傳奇,包含人文、地理、歷史與民俗種種內容。最重要是作者插隊六年的見聞。是近年大陸長篇小說氾濫中,特殊的力作。
為一個村寨編輯出版一本詞典,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嘗試。如果我們承認,認識人類總是從具體的人或者具體的人群開始;如果我們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總會有特定的語言表現,那麼這樣一本字典就不是沒有意義的。——《小說界》編輯者序
「馬橋」是早年屈原的流放地,亦是作家韓少功知青時代的勞動場所。本書共計百餘個詞彙,講述馬橋的淵源及連串的傳奇,包含人文、地理、歷史與民俗種種內容。可謂近代大陸長篇小說氾濫中,最特殊的力作。
對土地的濃厚之情和對小人物的關照,使黃春明在勾勒社會問題的面貌的同時,也讓筆下人物能在陷入命運困境時不忘展開笑容,讀之令人在感傷之餘仍不禁莞爾一笑。
《兒子的大玩偶》裡的父親為了謀生裝扮成廣告人,回家後總是以這般打扮面對孩子,等到有天孩子看到父親的真面目時,竟認不得父親而大哭,父親拿粉準備裝扮的瞬間,彷彿為人生的荒謬與哀傷下了個黑色幽默的註腳。
1983年由中影公司出資,侯孝賢、曾壯祥與萬仁擔任導演而拍成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其中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及蘋果的滋味分別為電影裡的三段故事)
黃春明亦有許多的作品披露台灣在美日兩國經濟殖民下的社會圖像,如〈蘋果的滋味〉裡受傷的工人阿發,在洋人餽贈的蘋果的滋味中,全然忘記自己失去了一條腿,失去自主謀生的資本,反而對咀嚼到洋人贈予的蘋果,並與西方文化沾上邊而雀躍不已,呈現其令人心酸的卑微。《我愛瑪莉》、《小琪的那頂帽子》則描述農村小人物在工商社會下為了生存掙扎,以及遭受美日經濟文化殖民的卑屈,在嘲諷中突顯出民族意識的矛盾。
剛出校門賦閒在家的年輕人「豐」,因日本警察為一隻自投羅網的雞,誣陷一位可憐的台灣寡婦,而打抱不平,想帶領群眾抗爭,卻被群眾「遺棄」的故事。
除了批判日本警察欺壓民眾的惡行,也透露出臺灣群眾對爭取公理正義怯於行動力,呈現一種自私的負面性格,從而表達了反抗者的孤立無援。
《四世同堂》創作於一九四四年,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北平淪陷進入第五年,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的時期。始終對於國族、對於國家被侵略有著許多想法的老舍,在此時自夫人的經歷中取材,耗時四年,寫就這一部關於「抵抗」的作品。
整個故事以祁老人一家為主軸,祁家的四輩人分別代表著舊思想的清朝人、保有舊規矩的清末民國人、思想新潮的民國人以及子孫輩小順兒與妞子所代表的將來的人。老舍將 8 年中日戰爭中所目睹流離失所的市民生活、戰爭對各行各業的人內心所起的影響融織入小說之中,祁家在八年戰火間的遭遇猶如一部激變中的中國近代史,封建社會中人類的性格弱點清楚彰顯。
作為被侵略國的國民,老舍透過小說筆法,描寫出他所看見的,妥協與求全之後,只會換來什麼樣的不堪。這部小說也並不只是創意上的發想,而是一個倖存者,發自內心地對怯戰者發出的警世之音。
《吉陵春秋》為李永平窮數年心力,殫精積思,策劃撰寫的一本小說集,全書分四卷,為白衣、空門、天荒、花雨,每卷三篇,組為一部十二環節的小說世界,自成天地,理念和情感互相貫串,允為李永平到目前為止所有藝術思維最完整的展現。作者曾以書中卷一第二篇〈日頭雨〉獲聯合報小說獎,其故事方位之背景規模,文字技巧之錘鍊,問題探討之深度,早已為文壇所注目,全帙合讀,其震撼力可想而知。書前有餘光中序。
身處這城市名利場,
上海豢養了各具姿彩的影影綽綽.
羽衣霓裳飄飛於歌舞之間,
五彩雲成了女人的衣袂。
那些繁榮似錦連著的哀傷,
也是披著霓虹燈的霞帔。
對程先生而言,
王琦瑤即便是個影子,他也要追隨的;
這影子就是被風吹散,他也要到那個散處去尋去覓。
對王琦瑤而言,困守於愛麗絲公寓,
跟了李主任,也才知道這世界有多隔絕,
那電車的噹噹聲都像是遙遠地方傳來,漠不相關的;
她等待著,知道了什麼是聚,什麼是散,以及聚散的無常。
在康明遜心底,
他知道王琦瑤再美麗,到頭來終究是個泡影。
他有多沉醉就有多清醒。
有些事是絕對不行的,可他又捨不得放下,
是想在這「行」裡走到頭,然後收場。
王安憶透過小說女主角王琦瑤,映射身處流言迷離的上海,
那一個個女子寄身於愛,與這城市一生的糾纏。
一九四六年,十七歲的王琦瑤參加上海小姐選美,一時風光旖旎,作為情婦入住愛麗絲公寓,表面攀上金枝,實則成他人禁臠。她所擁有的五段戀情: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混血兒薩沙、忘年交老克臘,無一不是緣生於孽,無論多情與寡義,終是禍起蕭牆,親手葬送了自己。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貼合老上海妖嬈摩登,走過政治風雲變色、肅殺文革,直至一九八五春夢再生的遺緒,誰知那敷上金粉的鏡花水月,一晌繁華見頹靡,恍如王琦瑤與千千萬萬個女子,縱於燦亮的光照下墜入畸情凶險,仍眷戀上海夾竹桃的氣味,樓頂鴿群飛舞的身姿⋯⋯
那些怨懟與恩義,撒金撒銀似地揮散在這城市的天空,鬧得沸沸揚揚,彷彿倏然綻裂又隨即消弭的花火,如夢似幻卻逐漸被黑暗噬沒,在上海里弄間拉長一綹淒清的哀歌⋯⋯對她們而言,死而後已,痛是甘願受的。
《家變》為王文興耗時七年所撰之長篇小說,描寫一個現代知識青年在成長期間所遭遇的精神衝突,檢討家庭和社會的問題,更進一步發掘中國文字的多義性,以形式的創造肯定主題的嚴肅;愛之者奉為文學瑰寶,厭之者誣為洪水猛獸;出版以來廣受海內外學術界的注目,被譽為五四以來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小說《家變》結構
《家變》一書雙線交錯,同時進行。
英文字母由A—O是現在進行式——父親出走之後,兒子尋找的過程。阿拉伯數字由一至一五七是過去進行式——主人翁范曄的成長過程。
而小說分三部,代表范曄的三個不同的成長階段。第一部是童年從五歲至十五歲,第二階段青少年從十六歲至十九歲,第三階段成年期從二十歲至二十九歲,上大學後服兵役,回來後在C大當歷史系的助教。開始掌有經濟權,父親退休,家裡主客異位。
小說共有三個時間點:
一:主述者是以很久以後的觀點來回顧當初父親不見時的「懺悔錄」——以反省的方式重新回顧寫成「如西方存在主義以懺悔形式去回顧生命的成長過程」。
二:A—O,尋父是現在進行式。
三:阿拉伯數字一至一五七范曄的成長過程,是過去進行式。王文興寫文章是有音樂性的,尤其適合朗讀,也適合他喧揚的慢讀。
《嫁妝一牛車》是王禎和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故事敘述1960年代,貧窮又失聰的萬發靠拉牛車運貨維生,他的妻子阿好和一個有錢男子簡底有婚外情,簡底常常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滿心不願,卻無力突圍的萬發只能頭戴綠帽接受三人行的現實,最後命運多舛、處境堪憐的男主角萬發以失貞妻子換來的牛車繼續維生,到底是活下去比爭取尊嚴來得重要。萬發只好裝聾作啞,睜眼閉眼,在萬分無奈之下與人共妻。
這篇以農村為背景的小說作品中,把台灣俚語「賣某做大舅」的說法以黑色喜劇形式呈現,表達「生命裡總也有甚至修伯特都無聲以對的時候」,那個台灣社會小人物的宿命觀。
四百年孤兒般的流浪,在不同名號的霸權裡,一切聽憑命運,台灣、台灣人的宿命沈溺性格真可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句古諺的最佳寫照。然而命運之不測,是不堪想像的,隨波逐流、自怨自艾終究於事無補。
本書主人翁胡太明猶疑的一生,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交織成一部台灣人清醒的史話,唯有依照自己的意志去發展生命,方能舒暢的伸展壯大,《亞細亞的孤兒》把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所有沈澱在下層的污泥殘渣,一一揭露出來–吳濁流的期許、幻滅、覺悟,就台灣的歷史與文學而言,都是一份珍貴的見證,就時代的意義而言,則象徵了理想家投入的先驅精神。
談到「鴛鴦蝴蝶派」就不能不提張恨水,講到「張愛玲」就一定得談談她的前輩張恨水;張恨水風靡文壇八十年,號稱著作多、出版多、同時創作多,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章回小說大家」、「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他由《春明外史》初露頭角,《金粉世家》聲名大譟,而《啼笑因緣》則將他推上寫作的高峰。
《啼笑因緣》創作靈感,源自於好友與軍閥爭大鼓書女的真實事件。此書一改過去紅樓夢式登場人物眾多的特色,多著墨於情節的鋪陳與變化,敘述的是軍閥割據時代的老北平,青年樊家樹與鼓書女沈鳳喜、把式女關秀姑、富家女何麗娜的故事。除了愛情,也富含儒家、佛家思想,融入當時流行的武俠風格。
此書於當年出版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不但引發電視、電影、戲曲、說唱、舞臺劇的改編熱潮,版本之多,堪稱中國現代單部小說改編的最高紀錄。同時,在市面上流通的續書偽作就多達數十種,原本張恨水不擬作續篇,但在輿論的壓力之下,也不得不為之了。
改編紀錄:
1932年改編電影,由胡蝶主演。
1945年,香港《新啼笑因緣》由李麗華主演。
1956年,香港電影《啼笑因緣》,由梅琦、張瑛、吳楚帆主演。
1960年代,三度拍成電影。
1974年,香港無線電視《啼笑因緣》,由陳振華、李司棋、歐嘉慧主演。
1987年,香港亞洲電視《啼笑因緣》,由劉松仁、米雪、苗可秀主演。
1987年,安徽電視臺黃梅電視劇《啼笑因緣》,由王惠、孫家馨、李克純主演。
1987年,天津電視臺曲劇連續劇《啼笑因緣》,魏喜奎主演。
1989年,臺灣電視《新啼笑因緣》,由馮寶寶主演。
2004年,中央電視臺《啼笑因緣》,由胡兵、袁立主演。
1931、1941、1956、1962、1983、1984、1981、1993年均有越劇改編演出。
另有話劇、京劇、河北梆子、評劇、滬劇、粵劇、評彈、大鼓等多重版本。
鍾理和,臺灣文學史重要的客家籍作家,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創作於1959年的自傳體短篇小說《原鄉人》,描寫敘述者(即鍾理和自己)從小對中國的複雜情愫,以及前往中國大陸的心路歷程。李行導演將它搬上銀幕,且原鄉意涵經兩岸政治人物賦予不同解讀,鍾理和、原鄉人等名詞,遂為更多人所悉。然而其中內涵,卻非如表面所現的浮泛,學者王德威說:「做為客家子弟,鍾理和顯然為自己族群身分歸屬的不確定性,早有敏銳的反思。所謂原鄉,無非是他安頓自己的終極嚮往:原鄉可以是土地國家,是他的至親至愛,但更可以是他的文學志業。終其一生,鍾理和不斷在思索原鄉的定義與代價。」
《小二黑結婚》,一九四三年九月由華北新華書店出版,標「通俗故事」,後多次重版翻印。
《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作,在小說中趙樹理給我們塑造了在歷史變革中農民的各類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愛情命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深遠意義,作者描繪了農村的男女青年為爭取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和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抗爭,最終獲得勝利。反映了中國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作者在作品中更多是重視故事的敘事性和連貫性,文字樸實自然是趙樹理貼近生活本來真面目藝術理想的成功實踐。
※他為何沉淪?為何苦悶?為何厭世?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的成名代表作,定稿於1921年,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一出版即震撼當時文壇。
※本書藉由一個中國留日學生的憂鬱性格和封閉心理的刻劃,抒寫其在異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友誼與愛情又終不可得的失望與苦悶,寫實地呈現異鄉遊子于困境中的無助與絕望,亦是面對自我的深刻剖析。
※五十年早逝的青春,三段糾葛的婚姻,讓郁達夫的人生與寫作風格與其他作家有截然不同的風格,由於經常發表抗日言論及文章,不幸於蘇門答臘遭日人殺害。郁達夫的小說帶有強烈浪漫主義色彩,亦深受日本文學影響。被譽為「亞洲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引領五四文學風潮 郁達夫成名代表作
大胆真實自我剖析 浪漫主義奔放迷離
他為何沉淪?為何苦悶?為何驚世?
無法宣洩的情感 備受壓抑的情緒 掙扎家國的情操
沉淪中你自沉淪 失落中你自失落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定稿於1921年,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一出版即震撼當時文壇。郁達夫在《自序》中說:「《沉淪》是描寫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病的解剖,裡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身在異國的苦悶加上強國的歧視,即使自我放逐,陷溺於情慾中亦不能解救他乾渴的靈魂,反而更形自卑難堪,仍然沉淪于不可自拔的憂鬱中。郁達夫藉此描寫當代年輕知識分子飽受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的壓迫,迷失自我的苦悶與對未知人生的迷惘,因而引發廣大迴響與共鳴。
《呼蘭河傳》是蕭紅代表名作,1941年由桂林上海雜誌公司初版。備受魯迅、茅盾、夏志清推崇,茅盾評價其為「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蕭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線索,全文以「我」的視角,描寫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城的風土人情,通過追憶家鄉各色人物和生活畫面,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百姓平凡、愚昧的生活日常。蕭紅筆下與祖父的情感,「後花園」里的有趣回憶都讓讀者為之動容。
《呼蘭河傳》創作於一九四一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
《圍城》是錢鍾書僅有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小說塑造了抗戰開初一類知識分子的群像,生動反映了在國家特定時期,特殊人群的行為操守、以及困惑。從另一個角度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氛圍。雖然有具體的歷史背景,但這部小說揭示的只是人群的弱點,在今天依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第1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作者借小說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說:這是從法國的一句成語中引申而來的,即「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圍城》表現出了對世態人情的精微觀察與高超的心理描寫藝術。作者刻畫才女型人物蘇文紈的矜持與矯情,小家碧玉式的孫柔嘉柔順後面深隱的城府,可謂洞幽燭微;而對嘴上機敏而內心怯弱、不無見識而又毫無作為的方鴻漸的複雜性格心態的剖析,則更是極盡曲折而入木三分。《圍城》的描寫,自始至終又都貫穿著嘲諷的喜劇情調。小說的基本情節,都圍繞著方鴻漸展開,小說的諸多人物,場面也大都從方的觀點展現,方的觀人閱世的挪揄態度,以及隱含在他背後的小說作者的嘲諷口吻,交錯交融,使《圍城》的諷刺門手法別具一格。
《圍城》的敘述並不完全貼緊人物性格與情節線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談古論今,旁徵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層出迭見,使小說語言的知識容量大為增加,但有時枝蔓過多,略有炫耀知識之嫌。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