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陵春秋》為李永平窮數年心力,殫精積思,策劃撰寫的一本小說集,全書分四卷,為白衣、空門、天荒、花雨,每卷三篇,組為一部十二環節的小說世界,自成天地,理念和情感互相貫串,允為李永平到目前為止所有藝術思維最完整的展現。作者曾以書中卷一第二篇〈日頭雨〉獲聯合報小說獎,其故事方位之背景規模,文字技巧之錘鍊,問題探討之深度,早已為文壇所注目,全帙合讀,其震撼力可想而知。書前有餘光中序。
身處這城市名利場,
上海豢養了各具姿彩的影影綽綽.
羽衣霓裳飄飛於歌舞之間,
五彩雲成了女人的衣袂。
那些繁榮似錦連著的哀傷,
也是披著霓虹燈的霞帔。
對程先生而言,
王琦瑤即便是個影子,他也要追隨的;
這影子就是被風吹散,他也要到那個散處去尋去覓。
對王琦瑤而言,困守於愛麗絲公寓,
跟了李主任,也才知道這世界有多隔絕,
那電車的噹噹聲都像是遙遠地方傳來,漠不相關的;
她等待著,知道了什麼是聚,什麼是散,以及聚散的無常。
在康明遜心底,
他知道王琦瑤再美麗,到頭來終究是個泡影。
他有多沉醉就有多清醒。
有些事是絕對不行的,可他又捨不得放下,
是想在這「行」裡走到頭,然後收場。
王安憶透過小說女主角王琦瑤,映射身處流言迷離的上海,
那一個個女子寄身於愛,與這城市一生的糾纏。
一九四六年,十七歲的王琦瑤參加上海小姐選美,一時風光旖旎,作為情婦入住愛麗絲公寓,表面攀上金枝,實則成他人禁臠。她所擁有的五段戀情: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混血兒薩沙、忘年交老克臘,無一不是緣生於孽,無論多情與寡義,終是禍起蕭牆,親手葬送了自己。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貼合老上海妖嬈摩登,走過政治風雲變色、肅殺文革,直至一九八五春夢再生的遺緒,誰知那敷上金粉的鏡花水月,一晌繁華見頹靡,恍如王琦瑤與千千萬萬個女子,縱於燦亮的光照下墜入畸情凶險,仍眷戀上海夾竹桃的氣味,樓頂鴿群飛舞的身姿⋯⋯
那些怨懟與恩義,撒金撒銀似地揮散在這城市的天空,鬧得沸沸揚揚,彷彿倏然綻裂又隨即消弭的花火,如夢似幻卻逐漸被黑暗噬沒,在上海里弄間拉長一綹淒清的哀歌⋯⋯對她們而言,死而後已,痛是甘願受的。
《家變》為王文興耗時七年所撰之長篇小說,描寫一個現代知識青年在成長期間所遭遇的精神衝突,檢討家庭和社會的問題,更進一步發掘中國文字的多義性,以形式的創造肯定主題的嚴肅;愛之者奉為文學瑰寶,厭之者誣為洪水猛獸;出版以來廣受海內外學術界的注目,被譽為五四以來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小說《家變》結構
《家變》一書雙線交錯,同時進行。
英文字母由A—O是現在進行式——父親出走之後,兒子尋找的過程。阿拉伯數字由一至一五七是過去進行式——主人翁范曄的成長過程。
而小說分三部,代表范曄的三個不同的成長階段。第一部是童年從五歲至十五歲,第二階段青少年從十六歲至十九歲,第三階段成年期從二十歲至二十九歲,上大學後服兵役,回來後在C大當歷史系的助教。開始掌有經濟權,父親退休,家裡主客異位。
小說共有三個時間點:
一:主述者是以很久以後的觀點來回顧當初父親不見時的「懺悔錄」——以反省的方式重新回顧寫成「如西方存在主義以懺悔形式去回顧生命的成長過程」。
二:A—O,尋父是現在進行式。
三:阿拉伯數字一至一五七范曄的成長過程,是過去進行式。王文興寫文章是有音樂性的,尤其適合朗讀,也適合他喧揚的慢讀。
《嫁妝一牛車》是王禎和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故事敘述1960年代,貧窮又失聰的萬發靠拉牛車運貨維生,他的妻子阿好和一個有錢男子簡底有婚外情,簡底常常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滿心不願,卻無力突圍的萬發只能頭戴綠帽接受三人行的現實,最後命運多舛、處境堪憐的男主角萬發以失貞妻子換來的牛車繼續維生,到底是活下去比爭取尊嚴來得重要。萬發只好裝聾作啞,睜眼閉眼,在萬分無奈之下與人共妻。
這篇以農村為背景的小說作品中,把台灣俚語「賣某做大舅」的說法以黑色喜劇形式呈現,表達「生命裡總也有甚至修伯特都無聲以對的時候」,那個台灣社會小人物的宿命觀。
四百年孤兒般的流浪,在不同名號的霸權裡,一切聽憑命運,台灣、台灣人的宿命沈溺性格真可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句古諺的最佳寫照。然而命運之不測,是不堪想像的,隨波逐流、自怨自艾終究於事無補。
本書主人翁胡太明猶疑的一生,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交織成一部台灣人清醒的史話,唯有依照自己的意志去發展生命,方能舒暢的伸展壯大,《亞細亞的孤兒》把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所有沈澱在下層的污泥殘渣,一一揭露出來–吳濁流的期許、幻滅、覺悟,就台灣的歷史與文學而言,都是一份珍貴的見證,就時代的意義而言,則象徵了理想家投入的先驅精神。
談到「鴛鴦蝴蝶派」就不能不提張恨水,講到「張愛玲」就一定得談談她的前輩張恨水;張恨水風靡文壇八十年,號稱著作多、出版多、同時創作多,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章回小說大家」、「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他由《春明外史》初露頭角,《金粉世家》聲名大譟,而《啼笑因緣》則將他推上寫作的高峰。
《啼笑因緣》創作靈感,源自於好友與軍閥爭大鼓書女的真實事件。此書一改過去紅樓夢式登場人物眾多的特色,多著墨於情節的鋪陳與變化,敘述的是軍閥割據時代的老北平,青年樊家樹與鼓書女沈鳳喜、把式女關秀姑、富家女何麗娜的故事。除了愛情,也富含儒家、佛家思想,融入當時流行的武俠風格。
此書於當年出版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不但引發電視、電影、戲曲、說唱、舞臺劇的改編熱潮,版本之多,堪稱中國現代單部小說改編的最高紀錄。同時,在市面上流通的續書偽作就多達數十種,原本張恨水不擬作續篇,但在輿論的壓力之下,也不得不為之了。
改編紀錄:
1932年改編電影,由胡蝶主演。
1945年,香港《新啼笑因緣》由李麗華主演。
1956年,香港電影《啼笑因緣》,由梅琦、張瑛、吳楚帆主演。
1960年代,三度拍成電影。
1974年,香港無線電視《啼笑因緣》,由陳振華、李司棋、歐嘉慧主演。
1987年,香港亞洲電視《啼笑因緣》,由劉松仁、米雪、苗可秀主演。
1987年,安徽電視臺黃梅電視劇《啼笑因緣》,由王惠、孫家馨、李克純主演。
1987年,天津電視臺曲劇連續劇《啼笑因緣》,魏喜奎主演。
1989年,臺灣電視《新啼笑因緣》,由馮寶寶主演。
2004年,中央電視臺《啼笑因緣》,由胡兵、袁立主演。
1931、1941、1956、1962、1983、1984、1981、1993年均有越劇改編演出。
另有話劇、京劇、河北梆子、評劇、滬劇、粵劇、評彈、大鼓等多重版本。
鍾理和,臺灣文學史重要的客家籍作家,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創作於1959年的自傳體短篇小說《原鄉人》,描寫敘述者(即鍾理和自己)從小對中國的複雜情愫,以及前往中國大陸的心路歷程。李行導演將它搬上銀幕,且原鄉意涵經兩岸政治人物賦予不同解讀,鍾理和、原鄉人等名詞,遂為更多人所悉。然而其中內涵,卻非如表面所現的浮泛,學者王德威說:「做為客家子弟,鍾理和顯然為自己族群身分歸屬的不確定性,早有敏銳的反思。所謂原鄉,無非是他安頓自己的終極嚮往:原鄉可以是土地國家,是他的至親至愛,但更可以是他的文學志業。終其一生,鍾理和不斷在思索原鄉的定義與代價。」
《小二黑結婚》,一九四三年九月由華北新華書店出版,標「通俗故事」,後多次重版翻印。
《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成名作,在小說中趙樹理給我們塑造了在歷史變革中農民的各類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愛情命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深遠意義,作者描繪了農村的男女青年為爭取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和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抗爭,最終獲得勝利。反映了中國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作者在作品中更多是重視故事的敘事性和連貫性,文字樸實自然是趙樹理貼近生活本來真面目藝術理想的成功實踐。
※他為何沉淪?為何苦悶?為何厭世?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的成名代表作,定稿於1921年,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一出版即震撼當時文壇。
※本書藉由一個中國留日學生的憂鬱性格和封閉心理的刻劃,抒寫其在異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友誼與愛情又終不可得的失望與苦悶,寫實地呈現異鄉遊子于困境中的無助與絕望,亦是面對自我的深刻剖析。
※五十年早逝的青春,三段糾葛的婚姻,讓郁達夫的人生與寫作風格與其他作家有截然不同的風格,由於經常發表抗日言論及文章,不幸於蘇門答臘遭日人殺害。郁達夫的小說帶有強烈浪漫主義色彩,亦深受日本文學影響。被譽為「亞洲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引領五四文學風潮 郁達夫成名代表作
大胆真實自我剖析 浪漫主義奔放迷離
他為何沉淪?為何苦悶?為何驚世?
無法宣洩的情感 備受壓抑的情緒 掙扎家國的情操
沉淪中你自沉淪 失落中你自失落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定稿於1921年,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一出版即震撼當時文壇。郁達夫在《自序》中說:「《沉淪》是描寫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病的解剖,裡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身在異國的苦悶加上強國的歧視,即使自我放逐,陷溺於情慾中亦不能解救他乾渴的靈魂,反而更形自卑難堪,仍然沉淪于不可自拔的憂鬱中。郁達夫藉此描寫當代年輕知識分子飽受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的壓迫,迷失自我的苦悶與對未知人生的迷惘,因而引發廣大迴響與共鳴。
《呼蘭河傳》是蕭紅代表名作,1941年由桂林上海雜誌公司初版。備受魯迅、茅盾、夏志清推崇,茅盾評價其為「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蕭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線索,全文以「我」的視角,描寫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城的風土人情,通過追憶家鄉各色人物和生活畫面,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百姓平凡、愚昧的生活日常。蕭紅筆下與祖父的情感,「後花園」里的有趣回憶都讓讀者為之動容。
《呼蘭河傳》創作於一九四一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
《圍城》是錢鍾書僅有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小說塑造了抗戰開初一類知識分子的群像,生動反映了在國家特定時期,特殊人群的行為操守、以及困惑。從另一個角度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氛圍。雖然有具體的歷史背景,但這部小說揭示的只是人群的弱點,在今天依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第1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作者借小說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說:這是從法國的一句成語中引申而來的,即「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圍城》表現出了對世態人情的精微觀察與高超的心理描寫藝術。作者刻畫才女型人物蘇文紈的矜持與矯情,小家碧玉式的孫柔嘉柔順後面深隱的城府,可謂洞幽燭微;而對嘴上機敏而內心怯弱、不無見識而又毫無作為的方鴻漸的複雜性格心態的剖析,則更是極盡曲折而入木三分。《圍城》的描寫,自始至終又都貫穿著嘲諷的喜劇情調。小說的基本情節,都圍繞著方鴻漸展開,小說的諸多人物,場面也大都從方的觀點展現,方的觀人閱世的挪揄態度,以及隱含在他背後的小說作者的嘲諷口吻,交錯交融,使《圍城》的諷刺門手法別具一格。
《圍城》的敘述並不完全貼緊人物性格與情節線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談古論今,旁徵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層出迭見,使小說語言的知識容量大為增加,但有時枝蔓過多,略有炫耀知識之嫌。
《子夜》創作於1931至1932年間,展開的是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奮鬥、發達、失敗的悲劇。這位曾經遊歷歐美、精明強幹並具有豐富的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的工業巨子,有一個發展實業、建立強大工業王國的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雄心勃勃地拼搏,也獲得了相當的成功。但是,在公債交易市場上,他受到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雙橋鎮的農民暴動,又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為產品滯銷而成為箍在身上的「濕布衫」。三條戰線,條條不順利,「到處全是地雷」。最後終因在公債市場上和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吳蓀甫與妻子在子夜的鐘聲里坐上輪船,去廬山避暑。他凝望著漆黑的長空,回顧和思索著自己的命運。
小說以吳蓀甫、趙伯韜的矛盾為貫穿全書的主線,圍繞著這條主線,把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社會紛紜複雜的矛盾和形形色色、多姿多態的人物,編織進一幅廣闊、鮮明而又不斷變化著的社會圖畫,結構謹嚴而宏大,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影響了後來的社會歷史小說寫作。它還被譯成多種外文,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日本著名文學研究者筱田一世認為《子夜》是一部可以與《追憶似水年華》《百年孤獨》相媲美的傑作。
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完成於一九四五年,是這個時期出現的篇幅最長的長篇小說之一。
這部小說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資本家家庭的風流雲散為中心,力圖反映「一.二八」以後的十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提出在這個動亂的時代中青年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
作者是剛走進文壇的新人,注意學習和吸取西洋文學及「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創作經驗,因而駕馭小說創作的藝術技巧也頗熟練。
小說分兩部。第一部結構雖稍凌亂,但線索仍很分明,從「一.二八」寫到「七.七」事變前,故事中心是蘇州頭等富戶蔣捷三一家在內外多種力量衝擊下分崩離析的過程,穿插交錯地描寫在上海、南京、蘇州的將家兒女的活動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第二部結構則完整緊密,線索更加清晰,從「七.七」事變寫到蘇德戰爭爆發,集中描寫蔣家的小兒子蔣純祖在大動亂中經歷的曲折生活道路,也穿插描寫蔣家其他兒女在抗戰後方過著平庸麻木的生活。
小說寫了七十幾個人物,除蔣家兒女及其親友外,還寫了士兵、軍官、演員、教員等許多人物。叛黨後的陳獨秀和投敵前的汪精衛也在作品中出現。作者把財主的兒女,即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的青年知識分子,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時代裡加以刻劃,表現他們的思想面貌,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
作者說:「我所檢討,並且批判、肯定的,是我們中國底知識分子們底某幾種物質的、精神的世界。這是要牽涉到中國底複雜的生活的;在這種生活裡面,又正激盪著民族解放戰爭底偉大的風景。」
《彷徨》收入魯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說,首篇《祝福》寫於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於1925年11月6日,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都與初版同。
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彷徨》魯迅先生寫作于「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陞,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 「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迴響。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1918年,新文化運動正值高峰。魯迅因為和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的一場關於「鐵屋子」的談話,創作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至1922年,五四大潮漸落,魯迅應陳獨秀之邀,將之前的小說結集出版,目的在於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並且慰藉那些在鬥爭中「賓士的猛士」,使他們無畏地前進。
本書是李劼人的長篇小說,描述甲午戰爭到簽訂《辛丑條約》這段時期,哥老會和洋教教民兩股勢力相互激盪、衝擊、消長,以及身在其中的市井小民的愛慾悲歡。在宛如死水般的傳統社會中,由於一個女人奮力抵抗道德和現實,讓死水泛起了一點點波動和微瀾。然而,微瀾卻又是隱隱的,展現大時代下人們掙而不脫的局限和悲哀。
農家少女鄧⼳姑自小生在農村,卻夢想嫁入富裕的成都。因為家貧無法遂其所願,婚事延宕多年後,嫁給了成都郊外的興順號雜貨店掌櫃蔡興順。蔡興順憨傻忠厚,雜貨舖全靠表哥──哥老會的「袍哥」羅歪嘴罩著。豪爽仗義的羅歪嘴時常與他們往來,和潑辣美麗的鄧⼳姑眉來眼去,暗生情愫。
出了一趟遠門的羅歪嘴帶回妓女劉三金,天回鎮上也來了個來捐官的土糧戶顧天成。羅歪嘴使計和劉三金合謀坑顧天成的錢財,讓他賭輸、抵押田產,最後因為賴帳和爭風吃醋被毒打一頓,趕出天回鎮。劉三金無法求得羅歪嘴的長遠承諾,轉而撮合他和鄧⼳姑。兩人戀情在蔡興順面前也毫不遮掩,弄得小鎮人盡皆知。
顧天成返家後,經歷一連串妻子過世、女兒被人拐走、自己大病一場等衰運事件,最後靠著鄰居信洋教的鐘么嫂請來的洋醫生才痊癒。於是,他決心加入洋教,想藉此做官,向羅歪嘴復仇。在義和團攻打洋人使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時,信洋教的顧天成地位幾度翻轉,從遮遮掩掩到身價暴漲。因緣際會之下,他誣告羅歪嘴勾結義和團反洋人。四川總督因此前來砸毀興順號,逮捕蔡興順、打傷鄧⼳姑,羅歪嘴則提前出逃,不知所蹤。
為了打探羅歪嘴行蹤,顧天成找到回到父母家養傷的鄧⼳姑,卻對她心生愛慕,希望娶她為妻。為了丈夫和戀人的安全,也為了一直以來嚮往的富貴的生活,鄧⼳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